世界食品網

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關于印發《關于保障外賣送餐員權益和強化外賣配送行為監管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皖市監網監〔2022〕1號)

   2022-07-05 537
核心提示:網絡餐飲平臺及第三方合作單位要對送餐員的身份、健康信息等進行登記管理,建立人員檔案信息。鼓勵采用信息化系統管理方式,做到有效追溯。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有關部門和單位: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關于保障外賣送餐員權益和強化外賣配送行為監管的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安徽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安徽省公安廳

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安徽省商務廳

安徽省總工會

2022年6月13日

關于保障外賣送餐員權益和強化外賣配送行為監管的實施意見

為進一步維護外賣送餐員(以下簡稱送餐員)權益,強化送餐員配送行為監管,保障外賣食品安全,維護消費者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和《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關于落實網絡餐飲平臺責任 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等法律及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平臺經濟規范發展和食品安全監管系列重要論述指示精神,堅持促進發展和規范監管“兩手抓”,強化政策服務供給,切實維護送餐員權益,支持和規范發展送餐員就業新形態,落實食品安全監管“四個最嚴”要求,突出送餐員配送行為監管,保障消費者權益。

二、主要任務

(一)落實網絡餐飲市場參與各方主體責任,保障送餐員權益。

1.網絡餐飲平臺及第三方合作單位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科學設置送餐員勞動報酬規則,建立與工作任務、勞動強度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勞動定額標準和送餐員接單最低報酬,確保送餐員提供正常勞動的實際所得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明確勞動報酬發放時間和方式,確保按時足額發放。送餐員在法定節假日、惡劣天氣、夜間等情形下工作的,適當給予補貼,保障送餐員合理勞動收入。網絡餐飲平臺或第三方合作單位要建立勞動報酬合理增長機制,逐步提高勞動報酬水平。送餐員的工作任務來源于網絡餐飲平臺,通過網絡餐飲平臺獲得收入,網絡餐飲平臺應通過多種方式承擔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的責任。網絡餐飲平臺要加強對第三方合作單位保障送餐員正當權益情況的監督。(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列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2.網絡餐飲平臺及第三方合作單位應當優化生產作業環境,切實保障送餐員勞動安全和衛生權益。要嚴格遵守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牢固樹立安全“紅線”意識,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省商務廳負責)加強日常交通安全教育,定期開展安全培訓,引導督促送餐員嚴格遵守交通法規,騎行環節全程佩戴安全頭盔,使用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配送車輛,保障勞動安全。(省公安廳負責)科學確定訂單飽和度,向送餐員分派并發單量時,要充分考慮安全因素。合理管控在線工作時長,對于連續送單超過4小時的,系統發出疲勞提示,20分鐘內不再派單。(省市場監管局負責)

3.倡導網絡餐飲平臺及第三方合作單位加強團隊建設,豐富送餐員文化生活。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引導社會對送餐員形成身份尊重和職業認同。(省總工會,各市、縣人民政府負責)推動開展技能、素質、文化等多方位培訓,提升送餐員能力水平,提高公共環境融入度,營造送餐員與餐飲商戶、消費者之間的和諧關系。制定完善救助預案,對遇到特殊困難的送餐員及時給予幫助,切實提高團體歸屬感。(省總工會、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4.網絡餐飲平臺和第三方合作單位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對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企業應當依法與送餐員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有條件的企業可與送餐員訂立電子勞動合同。從事非全日制用工的送餐員可以與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后訂立的勞動合同不得影響先訂立勞動合同的履行。對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但用人或用工企業對送餐員進行勞動管理的,應當與送餐員訂立書面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主動維護送餐員的權益;個人依托平臺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從事自由職業等,按照民事法律關系調整雙方的權利義務。(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縣人民政府負責)

5.網絡餐飲平臺采取勞務派遣等合作用工方式組織送餐員完成平臺工作的,應選擇具備合法經營資質的企業,并對其保障送餐員權益情況進行監督。網絡餐飲平臺采用勞務派遣方式用工的,依法履行勞務派遣用工單位責任。對采取外包等其他合作用工方式,送餐員權益受到損害的,網絡餐飲平臺依法承擔相應責任。(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6.網絡餐飲平臺及第三方合作單位要合理設定對送餐員的績效考核制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縣人民政府負責)在制定調整考核、獎懲等涉及送餐員切身利益的制度或重大事項時,應提前公示,充分聽取送餐員、工會等方面的意見。(省總工會負責)優化算法規則,不得將“最嚴算法”作為考核要求,要通過“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確定訂單數量、在線率等考核要素,適當放寬配送時限。(省網信辦、省市場監管局,各市、縣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7.對與網絡餐飲平臺確立勞動關系的送餐員,企業應依法為其辦理參加社會保險;網絡餐飲平臺采用勞務派遣方式用工的,勞務派遣單位應依法為被派遣者辦理參加社會保險。被派遣勞動者在網絡餐飲平臺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的,勞務派遣單位應當依法申請工傷認定,網絡餐飲平臺應當協助工傷認定的調查核實工作。勞務派遣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可以與網絡餐飲平臺約定補償辦法;送餐員的職業傷害保障工作,按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部署逐步予以解決。網絡餐飲平臺采取外包給第三方合作單位等方式用工的,第三方合作單位應依法為被派遣者辦理參加社會保險。(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縣人民政府負責)

8.網絡餐飲平臺和第三方合作單位應當依法依章程建立工會組織,支持工會參與送餐員報酬規則、績效考核、派單時間、勞動安全、工作條件等重要事項協商協調,保障送餐員對涉及自身利益事項的知情權,為送餐員提供依法維權咨詢、政策解讀、技能培訓、心理疏導、思想關愛、困難幫扶和送溫暖等服務,維護送餐員權益。工會組織應當監督企業履行用工責任,吸納送餐員加入工會,引導送餐員理性合法維權。(省總工會、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9.網絡餐飲平臺和第三方合作單位應當強化風險防控措施,有效化解處置矛盾。要落實風險防控責任,開展常態化風險評估,充分依托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及早發現風險因素,及時預警處置并報告地方政府。要暢通送餐員訴求渠道,明確訴求處置程序、時限,加強民主協商和平等溝通,滿足正當訴求。堅持抓早抓小,對于客觀因素造成送單超時等常規問題,一般在24小時內合理解決,防止矛盾升級,有效處置糾紛。(省市場監管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網信辦、省公安廳,各市、縣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嚴格外賣配送行為監管,維護消費者權益。

10.把好送餐員準入關口。網絡餐飲平臺及第三方合作單位要對送餐員的身份、健康信息等進行登記管理,建立人員檔案信息。鼓勵采用信息化系統管理方式,做到有效追溯。(省市場監管局負責)

11.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加強對送餐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培訓,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送餐員崗前、在崗培訓中的必修課,結合行業特點,有針對性地對送餐員進行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技能教育,做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提升送餐員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形象。(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加強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提升送餐員食品安全風險防控、個人衛生等方面知識水平。培訓記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兩年。(省市場監管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12.壓實外賣食品配送環節安全責任。網絡餐飲平臺要切實擔負食品配送環節安全責任,履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規定的義務。制定平臺外賣送餐服務管理規范。送餐員要對餐飲配送箱(包)定期進行清洗消毒,保持容器清潔,清洗及消毒用水、洗滌劑符合國家相關標準。保障配送容器安全衛生,不得存放與外賣無關的物品。支持網絡餐飲平臺制定完善食安封簽使用規范,全面施行入網餐飲食安封簽,并將食安封簽使用情況列入對入網商家的考核,為配送裝上“安全鎖”,杜絕送餐過程中的食品污染,落實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省市場監管局,各市、縣人民政府負責)鼓勵網絡餐飲平臺、第三方合作單位科學合理設計分值,開展差異化管理,對違反交通法律法規、食品安全監管法律法規等行為的送餐員采取相應內部管理措施。(省市場監管局、省公安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13.實施送餐員智慧監管。匯聚市場監管、公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商務等部門監管信息和消費者評價、商家評價及平臺企業、配送商關聯信息,建立送餐員綜合監管信息庫。組織開發安徽騎手管家系統,對送餐員實施全程數字化監管。打造平臺、商家、配送、消費、送餐員等多跨場景應用,實現從線上到線下、從商家到送餐員到買家的全鏈條管理。(省市場監管局、省公安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14.推動加強外賣送餐服務標準化建設。加強對外賣送餐行業發展態勢研究,圍繞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服務流程、職責道德等核心指標,加快制定全省外賣送餐服務標準,推進規范管理和良性發展。鼓勵有關市場主體和社會團體制定團體標準,快速響應創新和市場對標準的需求。(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協同保障機制

15.建立健全送餐員權益保障和監管協同機制。市場監管、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發展改革、商務、公安、網信、工會等部門應當認真履行職責,將保障送餐員權益、強化送餐員送餐行為監管納入數字經濟協同治理體系,強化協調配合和政策銜接。各地要落實屬地責任,建立健全送餐員權益保障和監管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組織實施,強化風險評估,暢通訴求渠道,有效化解矛盾,落實網絡餐飲市場參與各方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保障送餐員權益,堅決維護社會穩定;強化對送餐員配送行為監管,切實保障外賣食品安全。(省市場監管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公安廳、省網信辦、省總工會,各市、縣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6.優化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建立適合送餐員職業技能培訓模式,保障其平等享有培訓的權利。根據送餐員職業技能培訓需求,選擇有條件的市和企業開展送餐員技能提升培訓試點。引導送餐員在就業地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符合條件的根據有關規定給予送餐員職業培訓補貼。健全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按規定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市、縣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7.優化公共服務。加快城市綜合服務網點建設,推動在送餐員集中居住區、商業區設置臨時休息場所,解決停車、充電、飲水、如廁等難題,為送餐員提供工作生活便利。保障符合條件的送餐員子女在常住地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推動公共文體設施向送餐員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鼓勵引導企業加強與物業管理機構溝通,通過推廣鋪設智能取餐柜等形式,提升外賣送達的便利度。鼓勵研發智能頭盔等穿戴設備,促進騎行配送安全。(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市、縣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8.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督促企業落實送餐員權益保障責任,加強治理拖欠勞動報酬、違法超時加班等突出問題,依法維護送餐員權益。加強勞動爭議辦案指導,暢通裁審銜接,根據用工事實認定企業和送餐員的關系,依法依規處理送餐員勞動保障權益案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會等部門應當督促各類調解組織、法律援助機構及其他專業化社會組織,依法為送餐員提供更加便捷、優質高效的糾紛調解、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各相關部門加強會商、調研、檢查、抽查,推動出臺相關規定,對弄虛作假、流于形式等行為,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省市場監管局、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19.加強企業勞動安全保障誠信管理和信用約束,實施送餐員信用管理。各相關部門應當將查處企業的行政處罰等相關信息通過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安徽)記入企業名下并公示;依據法律、法規或者黨中央、國務院政策文件規定,對失信、嚴重失信主體開展懲戒。開展先進典型評選,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公安廳、省商務廳、省網信辦、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地區: 安徽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