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屬有關單位:
《海南省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3年7月12日
(此件主動公開)
海南省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
( 2012-2020年)
動物疫病防治工作是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和公共衛生安全的基礎性工程,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海南無規定動物疫病區(以下簡稱無疫區)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切實做好我省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結合我省實際,編制本規劃。
一、面臨的形勢
(一)無疫區取得顯著成效。
2009年我省無疫區正式通過農業部評估驗收,成為全國首個無規定動物疫病區。這是我國獸醫史上的里程碑。無疫區的建設,健全了獸醫工作、動物防疫技術支撐、動物衛生監督、動物疫情監測、動物防疫屏障、無疫區法規的“六大體系”,建立了強制免疫、免疫抗體效果考核、動物疫情監測報告、申報檢疫和產地查詢的“四大機制”,取得了全省重大動物疫情連續12年零發生的重大成果。
(二)挑戰和機遇。
我省動物疫病防治工作雖取得較大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和不足。省內畜禽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加大了疫情防控工作難度;周邊國家和省區動物疫病發生以及引入外省動物及動物產品,導致外疫傳入風險加大;個別市縣領導對動物疫病防治工作重視不夠,屬地責任落實不到位,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不足;各市縣開展防疫工作不平衡,局部地區動物疫病監測、監管存在漏洞;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畜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基層獸醫工作隊伍裝備能力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等。這些都是我省今后一個時期面臨和亟需研究解決的困難、問題和挑戰。
困難與希望同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省委、省政府和農業部高度重視無疫區建設,將不斷增加對無疫區建設的投入;各市縣黨委、政府越來越重視屬地責任落實,把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層層落實責任制;群眾基礎和群防群控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特別是無疫區建成以來,無疫區品牌效應作用不斷凸顯,已成為推進動物防疫工作的主要力量。這些將成為我省今后進一步做好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堅實基礎和良好條件。
二、基本原則與防治目標
(一)基本原則。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各級政府對動物疫病防治工作負總責,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政府、企業和從業人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工作機制。
——突出重點,統籌推進。立足省情,整合利用動物疫病防治資源,確定優先防治的病種和重點防范的外來病種。明確各級權責,突出重點區域、重點環節、重點措施,加強示范推廣,統籌推進動物防疫各項工作。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準確把握動物防疫工作發展趨勢,科學判斷動物疫病流行狀況,合理設定防治目標,開展科學防治。針對不同區域特點,按照動物種類、養殖模式、飼養用途和疫病種類,分病種、分區域、分畜禽實行分類指導、差別化管理。
——提升能力,強化保障。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能力建設,切實提升各項工作服務水平。進一步完善法規制度、健全體系、優化工作條件、著力構建長效機制,為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過程中,堅持并不斷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政府保投入、部門保質量、鄉鎮保密度、村莊保到戶、督查保效果”的“五保”措施。
(二)防治目標。
1.2013年年底前,設立4個先行示范區。在防疫條件較好的海口市、三亞市、儋州市、瓊海市建立O型口蹄疫非免疫“先行示范區”。在該區域內,重點種畜場、標準化養殖小區力爭率先達到非免疫無疫標準。
2.力爭2014年年底前,上述4個“先行示范區”重點種畜場、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達到非免疫無疫標準。
3.到2015年,力爭實現以下目標:
(1)O型口蹄疫省內達到非免疫無疫標準。其中,種畜場、標準化養殖小區基本做到非免疫無疫,并逐步在農村散養戶中開展非免疫無疫推廣工作。
(2)A型口蹄疫達到凈化標準。亞洲I型口蹄疫達到免疫無疫標準。
(3)高致病性禽流感省內達到免疫無疫標準。
(4)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省內規模化豬場達到控制標準。
(5)豬瘟70%規模化豬場達到凈化標準。
(6)新城疫70%規模化雞場達到控制標準。
(7)狂犬病90%市縣達到控制標準。
(8)布魯氏菌病全省達到凈化標準。
(9)奶牛結核病全省達到控制標準。
4.到2020年,力爭實現以下目標:
(1)O型、亞洲I型口蹄疫實現非免疫無疫標準,A型口蹄疫達到免疫無疫標準。
(2)高致病性禽流感全省達到非免疫無疫標準。
(3)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全省達到控制標準。
(4)豬瘟全省規模豬場達到凈化標準。
(5)新城疫和狂犬病全省達到控制標準。
(6)布魯氏菌病全省達到消滅標準。
(7)奶牛結核病全省維持控制標準。
根據農業部要求和疫情威脅情況,確定牛海綿狀腦病、非洲豬瘟、小反芻獸疫、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口蹄疫(C型、SAT1型、SAT2型、SAT3型)、豬水泡病、H7亞型禽流感、水泡性口炎等8種動物疫病為重點防范的外來動物疫病。
此外,根據今后疫情形勢的發展和防控需要,我省可以根據新增動物疫病流行狀況或者可能造成較大危害的情況,適時增加動物疫病重點或優先防治病種,并制定相應的防治政策措施。
三、重點任務
(一)優化區域布局,強化分類指導。
充分發揮海南動物疫病防治優勢區有利形勢,將全省整體納入優先防治和重點防范動物疫病區管理。全省劃分以海口市、三亞市、儋州市、瓊海市4個“先行示范區”為核心的東、南、西、北4個防疫片區。逐步完善省、市縣、鄉鎮、建制村4級動物疫病防控軟、硬件建設。提升動物衛生監督執法能力,健全動物衛生監督執法機構,全面完善省際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動物隔離場、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場建設。加強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和市場流通監管。建設動物衛生監督管理信息平臺,強化和完善信息管理。在全省現有204個鄉鎮及相關農場設立動物疫情監測點,建立重大動物疫病非免疫示范鄉鎮(農場)。逐步在種畜禽場、大中型規模養殖場推行種畜禽重點疫病凈化試點、非免疫無疫試點,建設無特定病原場(群)及生物安全隔離區。
(二)加強無疫區“六大體系”和“四大機制”建設。
按照無疫區建設的標準,結合我省實際,進一步健全、強化畜牧獸醫工作、動物防疫技術支撐、動物防疫監督、動物疫情監測、動物防疫屏障、無疫區法規的“六大體系”,不斷創新和改進強制免疫和免疫退出、免疫抗體和非免疫效果考核、動物疫情監測報告、申報檢疫和產地查詢的“四大機制”,全力推進無疫區建設。加強基層畜牧獸醫體系建設。加強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的畜牧獸醫職能,完善鄉村動物防疫隊伍建設,落實村級畜牧獸醫員的生活補貼。構建基層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網絡。組織開展鄉村獸醫登記,加強官方獸醫、執業獸醫、企業從業獸醫管理。
(三)強化動物疫情監測、流行病學調查及風險評估。
進一步加強省級獸醫實驗室和海口市、三亞市、儋州市、瓊海市4個“先行示范區”獸醫實驗室以及其他市縣獸醫實驗室的標準化建設。明確各級實驗室分工,形成布局合理的動物疫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網絡。加強國家級疫情測報站管理,完善以動態管理為核心的運行機制。加強寵物疫病監測和防治。加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能力建設。加強疫病檢測診斷能力建設和診斷試劑管理。根據國家動物疫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計劃,實施符合我省實際的動物疫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計劃,增加疫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經費投入。建立和完善重大動物疫情長效預警預報機制。成立動物疫情風險評估委員會,提高風險評估水平。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動物疫病防治信息進行匯總、分析,提升動物疫病防治信息化能力。
(四)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進一步完善省、市縣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建設省級重大動物疫病應急信息化指揮調度系統,依托現有機構,組建市縣(區)、鄉鎮(街道)動物疫情應急防疫隊伍,建立健全重大動物疫情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制定完善的應急處置工作規范和強制撲殺政策,建立撲殺動物補貼評估制度,強化動物疫情應急演練。加快省、市縣重大動物疫情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嚴格執行應急物資儲備和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能力。
(五)推動項目建設,提升品牌效益。
積極策劃申報推動我省動物疫病防治、動物衛生監督和無疫區建設的項目,推動動物疫病防控體系、能力建設。重點抓好無疫區應急物資儲備庫及無疫區“八大項目”建設,加快實施省際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動物無害化處理場、動物隔離場、動物衛生全程監管網絡系統、獸醫實驗室、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網絡、畜產品生產與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動物疫苗冷鏈系統等重點項目,進一步提升海南無疫區品牌和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法制保障。
研究出臺與非免疫無疫等新任務目標相適應的法規、規章制度,進一步明確應急、撲殺、補償的標準和責任。根據我省無疫區建設的進程,適時評估和制訂口蹄疫、禽流感等動物疫病免疫退出階段相配套的管理辦法,更新或制定疫情報告、醫政藥政、應急處置、實驗室及生物安全管理、監測預警、檢疫監督、進出島防疫屏障等規章制度。
(二)體制保障。
逐步建立起科學、統一、透明、高效的獸醫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健全獸醫行政管理、監督執法和技術支撐體系,穩定和強化基層動物防疫體系。省、市縣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畜牧獸醫工作機構、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畜牧技術推廣機構的建設,明確動物疫病預防控制、畜牧技術推廣機構的公益性質和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執法主體地位,切實加強機構隊伍建設。
(三)投入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無疫區建設和動物疫病防治納入本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將動物(含野生動物)疫病檢疫、監測、監督、執法、預防、控制、撲滅、產品追溯、應急處置、動物產品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檢測管理等工作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畜牧獸醫行政管理、監督執法、公益性技術支撐單位和部門人員經費及日常運轉費用。
制定與非免疫無疫管理相適應的應急預案,明確將應急物資儲備、撲殺補償、應急演練等各項經費納入同級財政管理。對突發動物疫情以及在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撲滅管理過程中強制撲殺的動物、銷毀的動物產品和相關物品給予補償。
(四)責任保障。
實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政府目標延伸績效考核管理,全面落實動物防疫屬地責任制。對在動物疫病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和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明確防控重大動物疫病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職責。各成員單位要強化責任意識,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全力做好動物疫病防控工作。
(五)輿論保障。
通過媒體、培訓等途徑,廣泛宣傳動員,提高公眾對我省無疫區建設以及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養殖者防疫意識。明確政府與非官方組織的職責,引導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協會、養殖者、執業獸醫等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動物疫病防治規劃的實施工作。建立畜禽養殖和加工、交易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形成全社會群防群控的工作格局,為防治規劃的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附件:1.優先防治和重點防范動物疫病名錄?
2.主要疫病和相關專業名詞解釋
附件1:
優先防治和重點防范動物疫病名錄
優先防治的省內動物疫病(12種)
一類動物疫病(5種):口蹄疫(O型、亞洲I型、A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新城疫。
二類動物疫病(7種):布魯氏菌病、奶牛結核病、狂犬病、沙門氏菌病、禽白血病、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經典豬藍耳病)。
重點防范的外來動物疫病(8種)
一類動物疫病(8種):牛海綿狀腦病、非洲豬瘟、小反芻獸疫、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口蹄疫(C型、SAT1型、SAT2型、SAT3型)、豬水泡病、H7亞型禽流感。
未納入病種分類名錄、但傳入風險增加的動物疫病(1種):水泡性口炎。
附件2:
主要疫病和相關專業名詞解釋
一、16種優先防治的國內動物疫病
(一)口蹄疫。豬牛羊等共患的烈性傳染病,病毒分7種類型,具有高度變異性。我國先后發生亞洲I型、A型和O型。目前,亞洲I型和A型趨于緩和,O型臨床發病情況仍持續存在。該病對畜牧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經濟損失嚴重,社會關注度高,嚴重影響國際貿易。
(二)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亞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主要感染禽類,病原變異快,傳染性強,病死率高。目前,我國家禽存在多分支病毒循環,候鳥和水禽帶毒,易發生反復流行。該病對公共衛生安全和養禽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經濟損失巨大,社會關注度高,嚴重影響國際貿易。
(三)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的烈性傳染病,發病率高,病死率較高。目前病毒污染面較大,流行范圍較廣,病毒致病力仍然很強。
(四)豬瘟。豬的烈性傳染病,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該病在我國持續呈地方性流行與局部地區散發,是危害養豬業最主要的傳染病。
(五)新城疫。家禽烈性傳染病,發病率高,病死率高。在我國持續呈地方性流行與局部地區散發,該病是危害養禽業最主要的傳染病。
(六)布魯氏菌病。人畜共患病,牛羊等多種家畜易感。目前處于歷史高發期,人間病例和畜間疫情持續增加。北方地區是主要流行區域,局部呈暴發流行。對公共衛生安全和畜牧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社會關注度高。
(七)奶牛結核病。人畜共患病,易感動物多。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有該病發生,疫情呈上升趨勢。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社會關注度高。
(八)狂犬病。多種動物和人共患的傳染病。病犬是主要傳染源,病死率100%,一直是我國死亡人數位居前列的傳染病。
(九)血吸蟲病。人畜共患病,牛羊等多種家畜易感。主要在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四川和云南等7省流行,2008年全國已經達到疫情控制標準,個別地方家畜感染率仍然較高。
(十)包蟲病。由棘球絳蟲幼蟲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流行于西部地區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局部地區牛羊犬感染率超過50%,受威脅人口達6600萬。
(十一)馬鼻疽。人畜共患病,主要感染馬屬動物。目前該病在我國已經連續三年以上未監測到病原學陽性,具備消滅條件。
(十二)馬傳染性貧血。馬屬動物烈性傳染病,在我國已經連續三年以上無臨床病例,具備消滅條件。
(十三)沙門氏菌病。家禽普遍存在的傳染病,主要在家禽中垂直傳播,因引種造成疫病傳播,嚴重危害我國養禽業生產。
(十四)禽白血病。以雞的腫瘤和血管瘤為特征的禽腫瘤性疾病,主要在家禽中垂直傳播,因引種造成疫病傳播,嚴重危害我國養禽業生產。
(十五)豬偽狂犬病。豬傳染病,對養豬業危害嚴重。
(十六)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經典豬藍耳病)。豬傳染病。影響母豬繁殖,仔豬死亡率高,全國各地均有流行,對養豬業生產危害較重。
二、13種重點防范的外來動物疫病
(一)牛海綿狀腦病(瘋牛病)。人畜共患病,主要感染牛,潛伏期長,致死率高。主要通過飼喂污染的肉骨粉傳播。英國、美國等20多個國家發生該病。存在傳入風險。
(二)非洲豬瘟。豬烈性傳染病,傳播媒介為蜱等吸血昆蟲,死亡率極高。迄今共有48個國家發生過此病,現流行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國家,近年俄羅斯流行嚴重。病原危害程度較高,我國大部分地區存在傳播該病的昆蟲媒介,周邊國家發病嚴重,傳入風險高。
(三)綿羊癢病。羊烈性傳染病,潛伏期長。傳播方式多樣,致死率高達100%。廣泛分布于歐洲、亞洲和美洲等多個養羊業發達的國家,與我國接壤的俄羅斯和塔吉克斯坦有病例發生。存在傳入風險。
(四)小反芻獸疫。羊烈性傳染病。我國于2007年在西藏地區首次發現該病,被迅速撲滅。目前在與西藏、新疆接壤的周邊國家流行。傳入風險高。
(五)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牛烈性傳染病。我國于1996年消滅該病。存在傳入風險。
(六)口蹄疫(C型、SAT1型、SAT2型、SAT3型)。目前主要流行于中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傳入風險高。
(七)豬水泡病。豬烈性傳染病,臨床癥狀與口蹄疫類似,病毒危害程度高,發病率可達100%。2000年后僅發生于葡萄牙和意大利,我國香港和臺灣曾發生過。存在傳入風險。
(八)非洲馬瘟。馬屬動物烈性傳染病,蟲媒性疾病。主要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熱帶和亞熱帶流行。中東和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曾經流行。存在傳入風險。
(九)H7亞型禽流感。由H7亞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與H5亞型同樣具有較高致病性的禽流感。周邊多個國家和地區監測到病毒。傳入風險高。
(十)水泡性口炎。多種動物傳染病,豬、牛、馬較為易感。美洲、歐洲、亞洲的多個國家流行該病。存在傳入風險。
(十一)尼帕病。人畜共患病,豬犬易感。南亞、東南亞、大洋洲等多個國家流行。存在傳入風險。
(十二)西尼羅河熱。人畜共患病,牛馬易感。可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炎。在非洲、南歐、中東、中亞和西亞、大洋洲等地呈地方性流行。存在傳入風險。
(十三)裂谷熱。人畜共患病,牛羊易感。非洲、中東多個國家流行。存在傳入風險。
三、相關名詞解釋
(一)免疫無疫。指一定區域在免疫狀態下,規定期限內無臨床病例,規定期限內未監測到病原學陽性。
(二)非免疫無疫。指一定區域在非免疫狀態下,規定期限內無臨床病例,規定期限內未監測到病原學陽性。
(三)控制。指在一定區域內將某種疫病的發病率降低到特定水平,并持續采取防治措施。
(四)凈化。指在一定區域內將特定疫病的發病率降低為0,并持續采取防治措施。
(五)消滅。指通過采取措施,使某病發病率持續維持在0,檢測無病原。
(六)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準。指居民和家畜血吸蟲感染率均降至1%以下。
(七)血吸蟲病傳播阻斷標準。指連續5年未發現居民和家畜感染血吸蟲病例。
(八)原種豬場。指從事種豬繁育的純種豬場,由省級畜牧獸醫部門發放《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
(九)祖代以上種雞場。指包括曾祖代和祖代種雞場,飼養經過國家品種審定或從國外引進品種的種雞,由省級畜牧獸醫部門發放《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