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本次專項抽檢主要抽查了糕點、蜜餞、茶葉、肉制品、水產加工品、罐頭等6種食品,共抽檢樣品650批次,內在質量合格 586批次,發現不合格樣品64批次。
二、主要問題
(一)糕點
本次抽查了100批次,發現6批次內在質量不合格,主要是部分產品存在超標準或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情況,分別是檸檬黃、脫氫乙酸項目不合格。糕點中允許使用脫氫乙酸,標準要求不超過0.5g/kg,但不允許使用檸檬黃。造成上述產品不合格的原因為:一、企業不了解國家有關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盲目使用食品添加劑;二、企業為了達到降低成本,改善食品感官性能,延長貨架期,超量或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
(二)蜜餞
本次抽查了100批次,發現10批次內在質量不合格,主要存在問題是二氧化硫殘留量、苯甲酸、山梨酸、甜蜜素、糖精鈉等項目不合格。
1.二氧化硫殘留量
本次抽查中有3批次產品的二氧化硫殘留量超標,主要原因是部分企業沒有嚴格執行標準的規定,為了片面追求產品外觀(色澤)和防腐的要求,大量地使用二氧化硫進行產品生產加工
2.苯甲酸和山梨酸
本次抽查中有3批次產品苯甲酸超標,3批次產品山梨酸超標,苯甲酸和山梨酸都是防腐劑,標準規定可以限量使用,超標原因主要是企業在添加防腐劑時使用技術和方法不過關,添加量控制不好。
3.甜蜜素和糖精鈉
本次抽查中有3批次產品甜蜜素超標,3批次產品糖精鈉超標,其中有1批次糖精鈉和甜蜜素均超標。甜蜜素和糖精鈉均是甜味劑,造成甜味劑超標的主要原因是:一是部分企業的生產工藝落后,在生產過程中為了改善口味(不加甜味劑就口感不好)和保持產品的最終形態(如干燥、成型、美觀等),用大量甜味劑代替白砂糖(如用白砂糖就保持不了產品的干燥形態和良好外觀)加入,造成甜味劑超標。二是企業生產管理模式落后和管理混亂,不按工藝要求和規程操作。
(三)茶葉
本次抽查了200批次,發現25批次內在質量不合格,主要存在問題是水分、稀土等項目不合格。
1.水分
本次抽查中有1批次茶葉水分不合格,茶葉的水分控制也是茶葉生產過程的關鍵工序,一般茶葉水分控制在7%左右,利于貯存和保質。因此,茶葉中的水分也是反映其品質的指標之一,茶葉較易吸潮和吸味,特別是在貯存過程中如果環境污染導致串味和吸潮,導致茶葉水分偏高影響茶葉的穩定性,容易滋生細菌,影響茶葉的各種感官質量。
2.稀土
本次抽查中有24批次茶葉稀土含量不符合要求,稀土即稀土總量,稀土總量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鑭系元素——鑭(La)、鈰(Ce)、鐠(Pr)、釹(Nd)、钷(Pm)、釤(Sm)、銪(Eu)、釓(Gd)、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镥(Lu),以及與鑭系的15個元素密切相關的兩個元素——鈧(Sc)和釔(Y)共17種元素的氧化物總和。茶葉中稀土總量較大主要是土壤的稀土污染以及施肥所致。稀土作為植物生長、生理調節劑,對茶葉種植具有增產、改善品質等特點,但是不合理地使用稀土,會造成茶葉中殘留量超標。
(四)肉制品
本次抽查了100批次,發現4批次內在質量不合格,主要存在問題是大腸菌群、菌落總數、酸價等項目不合格。
1. 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
本次抽查中有3批次微生物指標不符合要求,菌落總數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食品衛生質量的優劣。肉制品微生物易超標一方面是因為原料肉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水分等營養物質,如溫度適宜(特別是高溫季節),微生物就會大量繁殖;另一方面是因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外界微生物對肉制品的二次污染,如加工間的衛生環境差、原料和散裝成品在運輸和貯藏中受到微生物的嚴重污染等。
2.酸價
本次抽查中有1批次酸價不符合要求。酸價主要是反映肉制品中油脂氧化、水解酸敗程度的指標,直接影響肉制品的品質。造成腌臘肉制品酸價超標的原因是,臘肉臘腸制品在生產過程或儲運過程中溫度、時間控制不當,肉類制品中的油脂被氧化產生酸敗,從而導致酸價超標。
(五)水產加工品
本次抽查了100批次,發現19批次內在質量不合格,主要存在問題是大腸菌群、菌落總數、水分、揮發性鹽基氮、酸價、鹽分、鋁等項目不合格。
1.菌落總數、大腸菌群
本次抽查中有7批次微生物指標不符合要求。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超標,主要是企業生產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原材料不潔凈,或產品在加工、包裝、運輸、貯存、銷售過程中發生了污染,以及殺菌過程不徹底等原因造成了微生物污染。
2.水分、鹽分
本次抽查中有12批次水分或鹽分不符合要求。水分、鹽分是產品內控質量指標。主要是企業對生產工藝掌握得不好,未嚴格按質量標準進行控制產品質量;因水分、鹽分可增加水產品重量,個別企業可能為了謀取利益,而采用欺騙消費者手段或偷工減料。
3.酸價
本次抽查中有2批次酸價不符合要求。酸價是反映食品新鮮度和氧化酸敗程度的重要衛生指標,酸價超標表明產品已發生酸敗變質,影響食用。
4.揮發性鹽基氮
本次抽查中有1批次揮發性鹽基氮不符合要求。揮發性鹽基氮屬于蛋白質分解產物,這些分解產物與動物性食品的新鮮程度有明顯的對應關系,是評定動物性食品新鮮程度的指標。不合格的原因是產品的加工工藝控制不好。
5.鋁
本次抽查中有6批次鋁殘留量不符合要求。鋁殘留量超標原因可能是過量使用了硫酸鋁鉀(銨)。硫酸鋁鉀(銨)俗稱明礬,按標準允許在水產品中適量使用,但鋁殘留量不得超過100mg/kg。一些水產企業在加工過程中一般添加明礬作為脫水劑使用,但卻忽略了GB2760-2011《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鋁殘留量的規定,從而造成鋁超標。
(六)罐頭
本次抽查了50批次,個別產品存在標簽標注不合格的問題,內在質量均合格。
(七)標簽標識
本次抽檢各類產品均不同程度存在產品標簽標識不合格的現象,主要是未標注產地、生產日期、產品類型、凈含量標注不規范、執行標準標注錯誤、使用不規范漢字等。產品標簽是消費者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如果企業提供的產品標簽不準確,將可能誤導消費者,并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造成標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對標簽不重視,企業對食品標簽標注新增內容不學習和不了解。
三、后處理措施
省質監局已責成企業所在地的市質監局依法對抽查不合格產品企業進行處理,包括:
(一)要求有關企業召回抽查不合格產品,針對存在的問題,落實企業查找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整改。
(二)組織對涉嫌存在濫用食品添加劑等違法行為相關生產企業進行執法檢查,嚴厲查處存在生產假冒偽劣食品違法行為的企業。
(三)將本次抽檢不合格的企業列入重點監管對象,強化日常監督檢查,進一步加大專項抽檢力度,嚴厲查處各類違規使用食品添加物質的食品生產加工行為。
附件:
1. 2011年下半年廣東省食品生產環節專項抽樣檢驗合格名單.xls
2. 2011年下半年廣東省食品生產環節專項抽樣檢驗不合格名單.xls
日期:201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