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內蒙古基礎研究領域馬鈴薯新種質創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2020-10-14 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878
核心提示:近日,內蒙古大學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齊建建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植物學知名學術期刊《植物學報》(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近日,內蒙古大學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齊建建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植物學知名學術期刊《植物學報》(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刊發了“利用小孢子培養技術創制用于馬鈴薯遺傳研究的新體系”(Developing a new model system for potato genetics by androgenesis)最新科研成果。該科研成果在馬鈴薯新種質創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馬鈴薯是我國重要的菜糧兼用作物,也是自治區特色優勢作物。廣泛栽培的馬鈴薯商業品種是基因組高度雜合的四倍體,遺傳分離復雜,且存在嚴重的自交衰退。缺乏合適的模式研究材料,是目前馬鈴薯功能基因遺傳定位與分離克隆工作面臨的主要難題。
 
  該科研團隊以雜合二倍體馬鈴薯Solanum verrucosum為供體,通過小孢子誘導培養獲得23份再生材料。經根尖染色體計數、流式細胞等方法鑒定,從中發現6份二倍體再生植株。多態性InDel(Insertion/Deletion, 插入/缺失)標記分析表明,這6份二倍體的理論純合度接近100%。
 
  科研團隊對上述二倍體材料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表型評價(包括株型、自交親和性、實生種結籽率、結薯情況等),最終成功篩選出兩份表現優良的二倍體SVA4和SVA32。全基因組重測序進一步證明SVA4和SVA32是完全純合的二倍體。此外,科研團隊還開發了基于重測序數據的再生植物材料純合度鑒定方法。與傳統的凝膠電泳相比,該方法可將遺傳位點檢測數量提高1000倍以上,并且可用于其他物種后代群體的純合度評估。
 
  該研究創制的SVA4和SVA32具備了經典模式植物純合、可自交、易于遺傳轉化等特點,豐富了馬鈴薯遺傳研究的材料類型。該科研團隊正在用上述材料進行馬鈴薯突變體庫創制工作,以期為我國馬鈴薯功能基因挖掘、品質改良等提供技術支撐,推動自治區馬鈴薯基因組學研究和分子設計育種的快速發展。



日期:2020-10-14
 
地區: 內蒙古
標簽: 馬鈴薯
行業: 果蔬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