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陜西科技大學莫海珍胡梁斌教授課題組發表黃曲霉污染早期預警監測新技術

   2020-11-18 陜西科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723
核心提示:近期,陜西科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食品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研究團隊在農林科學一區Top期刊《Food Control》(影響因子4.26分)
近期,陜西科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食品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研究團隊在農林科學一區Top期刊《Food Control》(影響因子4.26分)在線發表了題為“Early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Aspergillus flavusContamination in Maize Kernels”的研究論文,報道了玉米霉變過程中特征揮發有機成分,為玉米早期霉變監測預警傳感器開發提供了有效的標識分子。陜西科技大學為論文唯一通訊單位,胡梁斌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李紅波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
 
  ●成果介紹
 
  玉米作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加工貯藏等環節極易受到黃曲霉菌的侵染而失去使用價值。挖掘黃曲霉菌污染發生早期預警標識分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采用頂空-氣相色譜-離子遷移譜法(HS-GC-IMS)對玉米籽粒中黃曲霉侵染各階段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變化進行了研究,共鑒定出55種VOCs,且樣品無需前處理。根據特征峰圖片庫結果結合化學計量學方法可以對玉米的早期霉變程度進行有效的區分。使用熱圖聚類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發現乙酸乙酯-D和3-羥基-2-丁酮-D可作為玉米籽粒早期霉變的潛在生物標志物。此外,黃曲霉毒素B1含量與(E)-2-辛烯醛、苯乙醛、(E)-2-庚烯醛、2-庚酮-D和2-正戊基呋喃等的生成量呈正相關。這些結果為霉變監測預警傳感器開發提供了有效的標識分子,文章提出了基于這些標識分子的糧庫玉米霉變在線監測預警系統開發構想,為倉儲農產品霉變預警監測系統的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據悉,以本文內容為基礎申報的相關發明專利也進入了實際審查過程。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016/j.foodcont.2020.107636



日期:2020-11-18
 
地區: 陜西
行業: 糧油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