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四川成都舉辦的2020中國水產學會范蠡學術大會上,頒發了第五屆中國水產學會范蠡科學技術獎,共有26項科技成果獲獎,其中科技進步類14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0項),科技推廣類9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科普作品類3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聯合完成的“海洋牧場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技術構建與應用”成果(第2完成單位),科學推進了我國海洋牧場理論、技術和產業發展,在山東、遼寧、河北、廣東、廣西、海南等海洋牧場得以廣泛應用,創新支撐了全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榮獲此次大會唯一的特等獎。南海所陳丕茂研究員、李純厚研究員分別獲得第2和第8完成人證書。
該科技成果經過項目組二十多年聯合攻關,獲得一系列科研創新突破,主要有:一是以揭示關鍵物種行為生態和生理特征為基礎,“因海制宜”突破了南北方典型海域生境修復新技術,系統開展了海洋牧場的生境修復工程材料開發、底層和中上層生境營造,實現了海洋牧場生境從局部修復到系統化構建的跨越;二是以評估海洋牧場生物承載力為基礎,“因種而異”突破了關鍵物種資源養護技術,建立增殖放流關鍵種篩選指標體系,構建了功能群生物資源養護模式,研發了游泳動物馴化控收技術,實現了生物資源從生產型養護到生態化養護的跨越;三是以創制海洋牧場遠程智能監測系統和管理平臺為基礎,“因數而為”突破了環境資源遠程實時監測與預警預報等關鍵技術,克服了高海況海域資源與環境監測難題,實現了海洋牧場安全保障從傳統粗放到精準信息化的跨越。
日期:2020-11-18
該科技成果經過項目組二十多年聯合攻關,獲得一系列科研創新突破,主要有:一是以揭示關鍵物種行為生態和生理特征為基礎,“因海制宜”突破了南北方典型海域生境修復新技術,系統開展了海洋牧場的生境修復工程材料開發、底層和中上層生境營造,實現了海洋牧場生境從局部修復到系統化構建的跨越;二是以評估海洋牧場生物承載力為基礎,“因種而異”突破了關鍵物種資源養護技術,建立增殖放流關鍵種篩選指標體系,構建了功能群生物資源養護模式,研發了游泳動物馴化控收技術,實現了生物資源從生產型養護到生態化養護的跨越;三是以創制海洋牧場遠程智能監測系統和管理平臺為基礎,“因數而為”突破了環境資源遠程實時監測與預警預報等關鍵技術,克服了高海況海域資源與環境監測難題,實現了海洋牧場安全保障從傳統粗放到精準信息化的跨越。
日期: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