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2012年6月14-15日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召開了第17屆"毒理學低劑量效應和風險評估"科技專題會議,并于11月23日公布了會議報告。
本次專題會議旨在討論毒理學低劑量效應的當前技術發展水平,同時尋求推動歐盟(EU)范圍內食品與飼料風險評估進程的途徑。
本次會議主要結論如下:(1)為便于討論, 應為"低劑量效應"和非單調劑量效應曲線制定恰當、通用的定義。(2)定義確定 "低-劑量效應"和非單調劑量效應曲線在具體情形中是否應納入考慮范圍時所需資料。(3)為確定生物學似真性可從體內和體外研究中獲取的信息。(4)毒物代謝動力學、作用模式和毒效學的相關資料有助于理解觀察結果的本質,將內劑量估算值與不良反應聯系起來。(5)所有類型的反應應該具有相同的不良反應評判標準。(6)在低劑量范圍內,甚至存在非單調劑量效應時,完全有可能通過足夠(擴展范圍)數目的劑量水平,得出風險評估出發點(PoDs,無明顯損害作用水平(NOAEL)/基準劑量下限值(BMDL))。(7)信息應取自精心設計、涵蓋更廣劑量范圍的研究,與常規劑量組相比,這些研究擁有更多的劑量組,并且每組所含動物也更多。(8)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的觀察結果,或者根據涵蓋更廣泛低暴露范圍的人體暴露評估來選擇劑量。(9)雖然毒理學風險評估的既定原則仍然適用,但需要對這些技術進行改良。(10)建立在暴露估算值基礎上的危害評估分層法可能不適合具有非單調劑量效應曲線的物質。
與會人員一致認為,現有的風險評估模式可用于評估與低劑量/非單調效應相關的風險。部分與會者表示,非單調劑量效應曲線在風險評估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在得出風險評估結論前應先理解這一作用模式。因此,"低劑量效應"和非單調劑量效應曲線在風險評估中的運用極具科學挑戰性,同時也預示著有必要開發智能測試策略來處理此類問題。
原文鏈接:<http://www.efsa.europa.eu/en/supporting/pub/353e.htm>
本文由食品伙伴網編譯,供網友參考,食品伙伴網提供歐盟、美國、英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東南亞、西班牙等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合規咨詢服務,歡迎垂詢:0535-2129301,Email:vip@foodmate.net、news@foodmate.net.
日期:20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