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名稱(中文):引起云南省玉米莖腐病的鐮孢菌主要類型與化學型分析
題目名稱(英文):Species Diversity and Chemotypes of Fusarium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Maize Stalk Rot in Yunnan Province of Southwest China
作者:Kaifei Xi1,2+, Liuying Shan1,2+, Yini Yang3, Guoqing Zhang4, Jun Zhang1,2 and Wei Guo1,2*
刊物名稱: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發表時間:20 August 2021
內容摘要:
鐮孢菌是一種常見的糧食作物病原真菌,由其引起的病害及真菌毒素污染是世界范圍內造成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減產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由鐮孢菌引起的玉米莖腐病在我國的發生日益嚴重,在造成玉米減產的同時還產生多種鐮孢菌毒素在玉米生產、收獲、儲藏、加工和運輸過程中持續為害,嚴重威脅糧飼安全。因此,研究不同種植區域玉米上鐮孢菌的分布特征及其毒素類型組成對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減少糧食損失,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云南省7個地級市的玉米莖腐病樣品中分離鑒定到204株分屬于12個不同種的鐮孢菌,其中有83株被鑒定為F. meridionale (40.5%),46株為F. boothii (22.5%),34株為F. temperatum (16.5%),12株為F. equiseti (5.9%),10株為F. asiaticum (4.9%),6株為F. proliferatum (3.0%),4株為F. verticillioides (2.0%),4株為F. incarnatum (2.0%),2株為F. avenaceum (1.0%),1株為F. cerealis (0.5%),1株為F. graminearum (0.5%) 和1株為F. cortaderiae (0.5%)。并進一步對這些鐮孢菌的產毒化學型,不同鐮孢菌之間的進化關系以及致病性進行了分析。產毒化學型分析結果顯示這些鐮孢菌可以產生雪腐鐮孢菌烯醇(nivalenol)、脫氧雪腐鐮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 )、白僵菌素(beauverici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和伏馬菌素(fumonisin)等五種化學型,其中被檢測出現次數較多的是雪腐鐮孢菌烯醇和脫氧雪腐鐮孢菌烯醇兩種鐮刀菌毒素,說明該地區需要對玉米生產流通等各環節需要重點關注鐮刀菌毒素的污染問題;基于TEF1-α序列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這些菌株間存在高度的種間多態性;致病性測定表明12種鐮孢菌均能在實驗條件下在玉米上引起病害癥狀,但其中以F. meridionale的致病力最強且只產雪腐鐮孢菌烯醇毒素。上述研究將有助于了解云南省玉米上的鐮孢菌組成及其產毒差異,將為云南省地區制定有效的綜合防治玉米莖腐病策略提供有用的信息,為玉米收儲過程中毒素為害預警提供借鑒。
該工作近期發表于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5.64)雜志上,博士研究生席凱飛為第一作者,已畢業碩士研究生單柳穎為共同一作,郭維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C16009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072377),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6192023)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CAAS-ASTIP- 2021-IFST-03)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21.652062/full
日期:2021-09-26
題目名稱(英文):Species Diversity and Chemotypes of Fusarium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Maize Stalk Rot in Yunnan Province of Southwest China
作者:Kaifei Xi1,2+, Liuying Shan1,2+, Yini Yang3, Guoqing Zhang4, Jun Zhang1,2 and Wei Guo1,2*
刊物名稱: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發表時間:20 August 2021
內容摘要:
鐮孢菌是一種常見的糧食作物病原真菌,由其引起的病害及真菌毒素污染是世界范圍內造成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減產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由鐮孢菌引起的玉米莖腐病在我國的發生日益嚴重,在造成玉米減產的同時還產生多種鐮孢菌毒素在玉米生產、收獲、儲藏、加工和運輸過程中持續為害,嚴重威脅糧飼安全。因此,研究不同種植區域玉米上鐮孢菌的分布特征及其毒素類型組成對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減少糧食損失,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云南省7個地級市的玉米莖腐病樣品中分離鑒定到204株分屬于12個不同種的鐮孢菌,其中有83株被鑒定為F. meridionale (40.5%),46株為F. boothii (22.5%),34株為F. temperatum (16.5%),12株為F. equiseti (5.9%),10株為F. asiaticum (4.9%),6株為F. proliferatum (3.0%),4株為F. verticillioides (2.0%),4株為F. incarnatum (2.0%),2株為F. avenaceum (1.0%),1株為F. cerealis (0.5%),1株為F. graminearum (0.5%) 和1株為F. cortaderiae (0.5%)。并進一步對這些鐮孢菌的產毒化學型,不同鐮孢菌之間的進化關系以及致病性進行了分析。產毒化學型分析結果顯示這些鐮孢菌可以產生雪腐鐮孢菌烯醇(nivalenol)、脫氧雪腐鐮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 )、白僵菌素(beauverici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和伏馬菌素(fumonisin)等五種化學型,其中被檢測出現次數較多的是雪腐鐮孢菌烯醇和脫氧雪腐鐮孢菌烯醇兩種鐮刀菌毒素,說明該地區需要對玉米生產流通等各環節需要重點關注鐮刀菌毒素的污染問題;基于TEF1-α序列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這些菌株間存在高度的種間多態性;致病性測定表明12種鐮孢菌均能在實驗條件下在玉米上引起病害癥狀,但其中以F. meridionale的致病力最強且只產雪腐鐮孢菌烯醇毒素。上述研究將有助于了解云南省玉米上的鐮孢菌組成及其產毒差異,將為云南省地區制定有效的綜合防治玉米莖腐病策略提供有用的信息,為玉米收儲過程中毒素為害預警提供借鑒。
該工作近期發表于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5.64)雜志上,博士研究生席凱飛為第一作者,已畢業碩士研究生單柳穎為共同一作,郭維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C16009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072377),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6192023)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CAAS-ASTIP- 2021-IFST-03)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21.652062/full
日期: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