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生產、貿易、消費、價格及政策5 個方面對“十三五”時期我國肉羊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回顧,總結其主要特征為:一是產量和產能均有所提升;二是進口規模穩步增長,但出口規模有所縮減;三是消費總體穩步增長,但人均戶內消費量有所下降;四是羊肉價格整體高位運行,在外界因素影響下波動比較明顯;五是產業政策扶持力度繼續加大。預計“十四五”時期,羊肉產品需求將穩中有升,但供給側結構仍需優化,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著較大的環境和資源約束。
1 “十三五”時期肉羊產業發展情況
1.1 羊肉產量穩步增長,生產能力不斷提升
“十三五”時期,我國肉羊產量持續增加,但增速有所放緩。從存、出欄量來看,2015—2020 年, 我國羊存欄量從31 174.3 萬只減少至30 655.0 萬只,降幅達1.7%,年均降低0.3%,而“十二五”時期羊出欄量從29 472.7 萬只增長到31 941.0 萬只,提高了8.4%,年均增速1.6%。從羊肉產量來看,2015—2020 年我國羊肉產量從439.9 萬t增長到492.3 萬t,提高了11.9%,年均增長率達到2.3%,增速較“十二五”時期上升了0.7 個百分點(圖1)。此外,羊肉在肉類總產量中的比重從5.0% 上升至6.4%,表明肉羊產業在畜牧業發展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從各省(區)羊肉生產情況來看,“十三五”時期,羊肉產量排名前五的省(區)包括內蒙古、新疆、山東、河北和四川,與“十二五”時期基本相同,其中,內蒙古是我國羊肉生產第一大省(區),2020 年其羊肉產量占全國羊肉產量的比重為23.0%,較2015 年上升了1.9個百分點;產量排名第二的新疆在2020 年的羊肉產量占全國羊肉產量的比重為11.6%,較2015 年下降了1.0個百分點。
從產能發展情況來看,2015—2020 年,我國羊只出欄率從0.97 增長至1.06,表明“十三五”時期,我國羊群周轉速度和整體生產水平有一定程度提升。此外,2015—2019 年,全國各地區散養肉羊主產品平均重量從43.2 kg 增長至44.9 kg,共增長了3.8%,年均增長0.9%,增速與“十二五”時期相近。但與此同時,散養肉羊的養殖成本也從1 002.1 元/ 只增長至1 240.0 元/ 只,增長了23.7%,年均增長5.4%,增速較“十二五”時期下降了3.9 個百分點(數據來源:《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16-2020))。從規模化程度發展情況看,2020 年全國羊養殖綜合規模化率為43.1%,僅比2015年上升了6.4 個百分點(數據來源自《中國畜牧獸醫統計摘要(2021)》;羊養殖規模按年出欄100 只以上標準測算),說明我國肉羊養殖仍然以家庭式散養為主,規模化養殖發展速度較慢,產業的規模經營水平仍有待提高,長此以往無法緩解國內羊肉市場供給偏緊的壓力。
1.2 羊肉進口持續增加,出口下降趨勢明顯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羊肉生產國,同時也是羊肉進口大國。“十三五”時期,我國羊肉進口規模整體有所擴大,出口規模持續縮小。
在進口方面,“十三五”時期,我國羊肉進口量繼續增長,從22.3 萬t 增長到36.5 萬t,提高了63.7%,年均增長10.4%,增速較“十二五”時期下降了21.0個百分點。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國對產品進出口限制加強,我國羊肉進口量出現了5 年來的首次下降,2020 年進口量較2019 年下降了7.0%。進口額的變動趨勢與進口量類似,從7.3 億美元增長到17.4 億美元,共增長了1.4 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9.0%,增速較“十二五”時期下降了17.0 個百分點(表1)。“十二五”和“十三五”時期,我國羊肉進口來源變動不大,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其次為烏拉圭和智利。2020年,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進口羊肉總量占我國羊肉總進口量的96.7%,而2015 年該比重為98.8%。可見,我國對澳、新兩國的羊肉進口依存度有所下降。
在出口方面,“十三五”時期,我國羊肉出口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從3 759.2 t 下降至1 726.4 t,下降了54.1%,年均降幅達到14.4%,較“十二五”時期減少8.1個百分點。出口額的變動趨勢與出口量類似,從3 371.9萬美元減少到1 937.9 萬美元,減少了42.5%,年均降幅達到10.5%,較“十二五”時期減少2.9 個百分點(表1)。我國羊肉出口歷年來規模較小,出口區域也比較集中,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阿聯酋、以色列等中東地區。2020 年出口到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羊肉數量占總出口量的95.3%,較2015 年增長26.7 個百分點。此外,“十三五”時期,我國也開始向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出口羊肉。可見,雖然我國羊肉出口規模整體縮減,但出口市場有所拓寬。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羊肉凈進口大國,羊肉產品出口競爭力較弱,近年來凈進口穩步上升(圖2),2020 年凈進口量為36.3 萬t,凈進口額為17.2 億美元,分別較2015 年增長了65.7% 和147.7%。
1.3 羊肉總體消費增長明顯,但戶內消費有所下降
受羊肉價格波動等因素的影響,2016—2019 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戶內羊肉消費量有所下降, 從1.5 kg/人減少至1.2 kg/人,2019 年與2015 年數值較為相近,2016 年較2015 年增長了20.9%;其中,城鎮人均消費量下降較為明顯, 從1.8 kg/人下降至1. 4 kg/人, 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量變動不大,穩定在1.0 kg/人左右。2015—2019 年,全國居民戶內羊肉消費總量從170.8萬t 增加至173.9 萬t,增長了1.9%,年均增長0.5%,增速較“十二五”時期下降了3.9%;其中,2016 年較2015 年增長了21.6%(圖3)。從表觀消費量(表觀消費量= 國內產量+ 進口量- 出口量)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國居民羊肉的表觀消費量從461.5萬t 增長到493.0 萬t,增長了6.8%,年均增長率達到1.3%,較“十二五”時期下降了0.9 個百分點;人均表觀消費量從3.3 kg/人增長到3.5 kg/人,增長了4.6%,年均增長0.9%,較“十二五”時期下降了0.7 個百分點(圖3)。
從肉類戶內消費比重來看,“十三五”期間,居民主要肉類消費的結構基本穩定,豬肉和禽肉戶內消費量占比最大,2019 年分別達到56.3% 和31.7%,牛肉和羊肉占比相近,分別達到8.2% 和3.8%,四類主要肉類消費量占比分別較2015 年增長了-4.6、3.9、-1.3 和-0.6個百分點。從肉類消費的區域分布來看,我國羊肉消費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人均戶內羊肉消費量排名前三的省(區)分別為新疆、內蒙古和青海,但2019 年消費量均較2015 年有所下降,降幅分別達到25.6%、7.6%和20.3%。
綜上所述,我國羊肉消費整體增加,增速趨緩;受價格等因素的影響,居民羊肉的戶內消費量下降較為明顯,但考慮到收入的增長會激勵居民在戶外消費肉類,未來羊肉消費的市場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1.4 羊肉價格持續升高,周期性和季節性波動明顯
從羊肉名義價格的變動情況來看,2015—2020 年,羊肉集貿市場價格從61.3 元/kg 增長至80.6 元/kg,增長幅度高達30.2%,年均增長5.6%(圖4)。羊肉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主要來自于供給和需求2 方面,同時,包括疫病風險、消費偏好、國家政策等在內的外部沖擊因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羊肉價格的變動。“十三五”期間,肉羊產業經歷了小反芻疫情,之后又發生了非洲豬瘟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畜牧業產業震蕩,期間羊肉價格總體波動較大。
具體來說,2015 年受小反芻獸疫疫情影響, 養殖戶紛紛拋售,一時間羊肉市場供給增大,加之經濟下行國內消費需求減少等因素影響,羊肉價格下降明顯。2014—2017 年,羊肉年平均價格從65.4 元/kg 降至55.9 元/kg,降幅達17.0%;到2017 年下半年,羊肉價格開始逐漸提升,恢復正常;而到了2018 年下半年,非洲豬瘟疫情全面爆發,豬肉價格猛漲,由于豬肉對其主要替代品的價格波動存在明顯的傳導效應,所以羊肉價格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2020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極大影響了肉羊的正常生產周期,“人流”和“物流”的阻斷也使得羊只出欄時間整體往后推遲,一時間羊肉市場供給不足,加之生豬產業產能尚未完全恢復,羊肉價格在2019 年增長的基礎之上繼續保持高位運行,上半年各月同比增長均在14% 以上,直到下半年同比的差距才逐漸縮小。2017—2020 年,羊肉年平均價格由55.9 元/kg 上漲至80.6 元/kg,上漲了44.2%;期間,周度價格最高為83.3 元/kg,最低為54.3 元/kg。
此外,歷年羊肉價格的波動都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和季節性,通常為1—2 月上升,3—6 月下降,以及7—12 月回升。第一階段的上升主要由于春節臨近,羊肉的需求增加從而使得羊肉價格短期上漲;第二階段的下降主要由于天氣逐漸變暖,羊肉的需求逐漸下降;第三階段的上漲主要是因為隨著天氣變冷,羊肉需求增加,帶動羊肉價格回暖。
1.5 肉羊相關政策進一步實施,為產業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當前,與肉羊產業相關的政策主要包括2 類,一類是肉羊產業支持保護性補貼,如良種補貼、規模化補貼、機械購置補貼等,還有一類是與肉羊產業相關的資源環境保護政策,如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以及糞污資源化處理等政策。總體來看,“十三五”時期,肉羊產業相關的政策種類未發生較大變動,但政策本身進一步細化,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強,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1.5.1 產業支持保護性補貼
①牧區良種推廣政策。“十三五”時期,中央財政繼續安排資金在內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8 省(區)支持牧區畜牧良種推廣,主要對使用良種精液開展人工授精的存欄能繁母羊30 只以上的養殖戶進行適當補助,以促進肉羊良種推廣應用,共同推進肉羊品種改良進程。
②標準化規模養殖支持政策。“十三五”時期,國家繼續推動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項目建設,保障優質羊肉的穩定生產,由中央財政安排資金,支持內蒙古、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肉牛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資金主要用于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的水電路改造、糞污處理、防疫、質量檢測等配套設施建設等。
③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政策。“十三五”時期,國家繼續在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單位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補貼機具種類由各省結合實際從全國范圍中確定,具體實施方式包括自主購機、定額補貼、先購后補、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戶),補貼額按照同檔產品上年市場銷售均價進行測算。同時,繼續實施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對報廢老舊農機給予適當補助。
④牛羊調出大縣獎勵。2015 年,財政部制定了《生豬(牛羊)調出大縣獎勵資金管理辦法》,要求將牛羊調出大縣獎勵資金按因素法分配到縣,分配因素包括過去3 年年均牛羊調出量、出欄量和存欄量,各個因素的權重分別為50%、25%、25%。獎勵資金對牛羊調出大縣前100 名給予支持。“十三五”時期,國家繼續對牛羊調出大縣獎勵和省級統籌獎勵資金,促進地區牛羊生產流通和產業發展。
⑤動物防疫補助政策。“十三五”時期,國家繼續實施動物防疫補助政策,主要包括強制免疫補助、動物疫病強制撲殺補助和養殖環節無害化處理補助三大類,各省在具體實施中根據實際情況細化標準和統籌使用資金。
⑥糧改飼政策。“十三五”期間,國家繼續在試點區域內實施糧改飼政策,重點支持東北地區和北方農牧交錯帶擴大實施規模,補助對象為規模化草食家畜養殖場戶或專業青貯飼料收貯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選擇玉米種植面積大、牛羊飼養基礎好、種植結構調整意愿強的縣進行整體推進,推動種植結構的調整。
1.5.2 產業相關資源環境保護政策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該政策要求草原地區實施禁牧和按照草畜平衡標準放牧,所以對牧區肉羊產業發展影響極大。從2011 年起,國家在8 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2012 年將全國13 省(區)所有牧區半牧區縣全部納入政策實施范圍。2016 年,國家啟動了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在第二輪政策實施中,禁牧補助標準由每年每公頃90 元提高到了每公頃112.5 元,草畜平衡獎勵由每年每公頃22.5 元提高至每公頃37.5 元,取消了第一輪政策中每年每戶500元的生產性補貼,同時在5 省實施“一攬子”政策和績效評價獎勵。各省區依據國家標準,可以制定各地符合實際的具體標準。隨著政策實施力度的不斷加大,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草場的退化。
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十三五”時期,國家繼續組織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項目資金主要用于支持畜禽糞污收集、貯存、處理、利用等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2019 年,中央財政和中央預算內投資總共安排97 億元用于支持畜牧大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新支持304 個畜牧大縣提升基礎設施條件,實現了畜牧大縣全覆蓋。
2 “十四五”時期肉羊產業展望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提到要“積極發展牛羊產業”,這為“十四五”時期的肉羊產業發展定下了良好的基調。同時,2021 年農業農村部在《推進肉牛肉羊生產發展五年行動方案》中要求“促進肉牛肉羊生產高質高效發展,增強牛羊肉的供給保障能力”,而這一方案也將成為對“十四五”時期肉羊產業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的重要方案。
2.1 羊肉產量將保持增長,增速繼續變緩
隨著肉羊產業產能穩步提升,“十四五”時期羊肉產量將繼續增長。在牧區,隨著牧民向非農產業轉移,草地流轉會加快,在草原可承載條件下的肉羊規模化程度會繼續提升。在農區和半農半牧區,肉羊規模化養殖的趨勢會增強,養殖場在羊場布局、設施配備建設、良種選擇、投入品使用、衛生防疫等方面的標準化程度會取得一定進展。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肉羊優勢產區會出現更多肉羊產業集聚區,肉羊養殖、工業化飼草料生產、現代化肉羊屠宰加工、高效化市場營銷和生產服務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將逐漸形成。但是,考慮到肉羊養殖成本的持續上漲,國家生態環保政策壓力的不斷加大,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可能頻發,加上重大疫病有爆發的可能,所以肉羊養殖規模擴大的空間較為有限,整體增速將放緩。
2.2 產業規模化程度將加速發展,小規模養殖戶面臨市場風險加大
近年來,我國肉羊產業規模化程度發展較快,加之新型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各類合作經營模式不斷涌現,肉羊產業經營模式也日趨多樣化。2020 年,我國羊養殖綜合規模化率已達到43.1%,較2019 年提升了2.4 個百分點,是“十三五”時期增長最為明顯的一年。肉羊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是市場需求引導下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規模戶獲取信息能力、生產效率以及抵御風險能力較小規模散養戶高,目前國內羊肉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散戶和小規模養殖戶面臨的市場風險進一步加大。第二,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結構的調整,消費者對肉制品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是對一些品牌化產品的購買意愿有所增強,而散戶或小規模戶生產經營較為傳統粗放,產品品質短時間內難以提升,所以其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將減弱,獲利空間也將逐漸縮小。第三,國家對規模養殖的扶持力度加大,規模戶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第四,在環保政策約束下,環保、檢疫驗收不達標的散戶或小規模戶無法滿足要求將逐漸退出市場,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將推動我國肉羊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并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
2.3 進口羊肉總體增長,但羊肉出口規模或將進一步縮減
歷年來中國羊肉的進口來源都較為穩定,也比較集中。作為我國最主要的兩個羊肉進口來源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均與中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根據中國- 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協定以及、中國- 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2016 年我國從新西蘭進口羊肉的關稅已經降為0,到2021 年澳大利亞進口羊肉關稅降為0,可見澳、新兩國進口羊肉的價格優勢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羊肉進口規模將有所擴大,可以彌補一部分國內羊肉市場供給的不足。但是,受降水等氣候條件的制約,澳、新兩國本國的羊肉產量增長受限。此外,雖然國內消費者對進口羊肉有一定的偏好,但是“凍肉化鮮”與新鮮肉口感差異較大,進口羊肉無法真正替代國內新鮮羊肉。所以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羊肉進口規模穩中有增,但易受國內外政治環境以及疫情全球流行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從羊肉出口看,中國雖是羊肉生產和消費的大國,但自給能力不足,更多依賴進口。我國羊肉出口規模比較小,產品比較單一,以山羊肉為主,而且羊肉出口的主要貿易對象并非世界主要的羊肉消費國(地區),出口市場較為局限。我國羊肉在價格和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但是在質量、生產技術等非價格因素方面處于劣勢。所以總體而言,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羊肉出口量將不會發生較大變動,可能會有所下降。
2.4 羊肉消費量緩慢增加,消費需求將不斷升級
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羊肉消費量將進一步增長,但增長較緩。原因在于:
第一,羊肉具有正向收入彈性,“十四五”時期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將保持增速,居民人均羊肉消費數量也隨之增加。加之消費渠道和模式多樣化,居民在外就餐食用羊肉的比例將進一步提升。雖然近年來羊肉價位保持高位運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羊肉消費,但隨著產能的持續提升,之后羊肉價格將有所下降,人均羊肉需求量有增長潛力。
第二,未來我國人口總量將進一步增加,城市化率不斷提高,加之城市居民在肉類消費上可能對農村居民會起到“示范效應”進而提高農村居民的羊肉消費水平。
第三,隨著消費者消費理念不斷升級,消費者對于綠色、有機、無污染、可溯源羊肉的需求將有更大增長,他們更加追求更優質的產品、更專業的服務以及創新的生活方式。由于產品市場進一步細分,高端羊肉市場發展較快,消費者對高品質羊肉產品的需求將進一步得到滿足。冷鏈物流技術的突破發展也使得國內生鮮羊肉產品的運輸能力顯著提升,運輸成本相應下降。生鮮電商、超市羊肉產品專柜、社區專賣店等迅速發展,羊肉線下線上產品銷售渠道逐漸多元化。
第四,我國居民的肉類消費以豬肉和禽肉為主,且近年來禽肉增長較快,而牛羊肉消費的偏好相對穩定。當前非洲豬瘟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基本消散,豬肉市場供給已經恢復正常,羊肉消費的替代作用減弱,所以消費總量增長不會太快,且消費比重將保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
2.5 羊肉價格繼續波動,但仍保持相對高位
由于國內羊肉市場供需趨緊的狀態在短期內無法發生根本性改變,所以在豬肉價格整體回落的情況下,預計羊肉價格也將會回落到一個相對較高的點。雖然2014 年我國羊肉價格開始下降,2015 和2016 年2 年羊肉市場持續低迷,養殖場戶的利潤下降幅度很大,很多養殖場戶不堪虧損退出了肉羊養殖行業。但隨著羊肉市場回暖,未來肉羊養殖場戶面臨的嚴峻形勢將有所緩和,但也不會立即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未來羊肉價格會略有下降但總體還將保持高位運行。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隨著生態保護工作深入推進,畜牧業發展面臨著養殖用地狹小、環保審批費用較高等壓力,以及養殖環節投資大、成本高、風險大、利潤少等新難題,受到養殖環節成本上漲以及極端天氣和突發事件的影響,產業產能增長有限,羊肉價格上漲的空間依然存在。
第二,消費者肉類消費偏好較為穩定,羊肉對于豬肉的替代效應在進一步減弱。隨著生豬產能的不斷恢復,豬肉價格不斷下降,羊肉價格也隨之下降。
第三,國際羊肉出口能力有限,進口羊肉對國內價格影響有限。雖然越來越多質優價廉的澳、新羊肉產品進入國內市場后會對國內羊肉價格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這些出口國的生產也受到本國的干旱等自然因素制約而產出有限,加之目前我國羊肉的自給率基本都在92%以上,所以進口羊肉對國內羊肉價格的影響比較有限。
日期:2022-03-04
1 “十三五”時期肉羊產業發展情況
1.1 羊肉產量穩步增長,生產能力不斷提升
“十三五”時期,我國肉羊產量持續增加,但增速有所放緩。從存、出欄量來看,2015—2020 年, 我國羊存欄量從31 174.3 萬只減少至30 655.0 萬只,降幅達1.7%,年均降低0.3%,而“十二五”時期羊出欄量從29 472.7 萬只增長到31 941.0 萬只,提高了8.4%,年均增速1.6%。從羊肉產量來看,2015—2020 年我國羊肉產量從439.9 萬t增長到492.3 萬t,提高了11.9%,年均增長率達到2.3%,增速較“十二五”時期上升了0.7 個百分點(圖1)。此外,羊肉在肉類總產量中的比重從5.0% 上升至6.4%,表明肉羊產業在畜牧業發展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從各省(區)羊肉生產情況來看,“十三五”時期,羊肉產量排名前五的省(區)包括內蒙古、新疆、山東、河北和四川,與“十二五”時期基本相同,其中,內蒙古是我國羊肉生產第一大省(區),2020 年其羊肉產量占全國羊肉產量的比重為23.0%,較2015 年上升了1.9個百分點;產量排名第二的新疆在2020 年的羊肉產量占全國羊肉產量的比重為11.6%,較2015 年下降了1.0個百分點。
從產能發展情況來看,2015—2020 年,我國羊只出欄率從0.97 增長至1.06,表明“十三五”時期,我國羊群周轉速度和整體生產水平有一定程度提升。此外,2015—2019 年,全國各地區散養肉羊主產品平均重量從43.2 kg 增長至44.9 kg,共增長了3.8%,年均增長0.9%,增速與“十二五”時期相近。但與此同時,散養肉羊的養殖成本也從1 002.1 元/ 只增長至1 240.0 元/ 只,增長了23.7%,年均增長5.4%,增速較“十二五”時期下降了3.9 個百分點(數據來源:《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16-2020))。從規模化程度發展情況看,2020 年全國羊養殖綜合規模化率為43.1%,僅比2015年上升了6.4 個百分點(數據來源自《中國畜牧獸醫統計摘要(2021)》;羊養殖規模按年出欄100 只以上標準測算),說明我國肉羊養殖仍然以家庭式散養為主,規模化養殖發展速度較慢,產業的規模經營水平仍有待提高,長此以往無法緩解國內羊肉市場供給偏緊的壓力。
1.2 羊肉進口持續增加,出口下降趨勢明顯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羊肉生產國,同時也是羊肉進口大國。“十三五”時期,我國羊肉進口規模整體有所擴大,出口規模持續縮小。
在進口方面,“十三五”時期,我國羊肉進口量繼續增長,從22.3 萬t 增長到36.5 萬t,提高了63.7%,年均增長10.4%,增速較“十二五”時期下降了21.0個百分點。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國對產品進出口限制加強,我國羊肉進口量出現了5 年來的首次下降,2020 年進口量較2019 年下降了7.0%。進口額的變動趨勢與進口量類似,從7.3 億美元增長到17.4 億美元,共增長了1.4 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9.0%,增速較“十二五”時期下降了17.0 個百分點(表1)。“十二五”和“十三五”時期,我國羊肉進口來源變動不大,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其次為烏拉圭和智利。2020年,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進口羊肉總量占我國羊肉總進口量的96.7%,而2015 年該比重為98.8%。可見,我國對澳、新兩國的羊肉進口依存度有所下降。
在出口方面,“十三五”時期,我國羊肉出口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從3 759.2 t 下降至1 726.4 t,下降了54.1%,年均降幅達到14.4%,較“十二五”時期減少8.1個百分點。出口額的變動趨勢與出口量類似,從3 371.9萬美元減少到1 937.9 萬美元,減少了42.5%,年均降幅達到10.5%,較“十二五”時期減少2.9 個百分點(表1)。我國羊肉出口歷年來規模較小,出口區域也比較集中,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阿聯酋、以色列等中東地區。2020 年出口到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羊肉數量占總出口量的95.3%,較2015 年增長26.7 個百分點。此外,“十三五”時期,我國也開始向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出口羊肉。可見,雖然我國羊肉出口規模整體縮減,但出口市場有所拓寬。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羊肉凈進口大國,羊肉產品出口競爭力較弱,近年來凈進口穩步上升(圖2),2020 年凈進口量為36.3 萬t,凈進口額為17.2 億美元,分別較2015 年增長了65.7% 和147.7%。
1.3 羊肉總體消費增長明顯,但戶內消費有所下降
受羊肉價格波動等因素的影響,2016—2019 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戶內羊肉消費量有所下降, 從1.5 kg/人減少至1.2 kg/人,2019 年與2015 年數值較為相近,2016 年較2015 年增長了20.9%;其中,城鎮人均消費量下降較為明顯, 從1.8 kg/人下降至1. 4 kg/人, 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量變動不大,穩定在1.0 kg/人左右。2015—2019 年,全國居民戶內羊肉消費總量從170.8萬t 增加至173.9 萬t,增長了1.9%,年均增長0.5%,增速較“十二五”時期下降了3.9%;其中,2016 年較2015 年增長了21.6%(圖3)。從表觀消費量(表觀消費量= 國內產量+ 進口量- 出口量)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國居民羊肉的表觀消費量從461.5萬t 增長到493.0 萬t,增長了6.8%,年均增長率達到1.3%,較“十二五”時期下降了0.9 個百分點;人均表觀消費量從3.3 kg/人增長到3.5 kg/人,增長了4.6%,年均增長0.9%,較“十二五”時期下降了0.7 個百分點(圖3)。
從肉類戶內消費比重來看,“十三五”期間,居民主要肉類消費的結構基本穩定,豬肉和禽肉戶內消費量占比最大,2019 年分別達到56.3% 和31.7%,牛肉和羊肉占比相近,分別達到8.2% 和3.8%,四類主要肉類消費量占比分別較2015 年增長了-4.6、3.9、-1.3 和-0.6個百分點。從肉類消費的區域分布來看,我國羊肉消費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人均戶內羊肉消費量排名前三的省(區)分別為新疆、內蒙古和青海,但2019 年消費量均較2015 年有所下降,降幅分別達到25.6%、7.6%和20.3%。
綜上所述,我國羊肉消費整體增加,增速趨緩;受價格等因素的影響,居民羊肉的戶內消費量下降較為明顯,但考慮到收入的增長會激勵居民在戶外消費肉類,未來羊肉消費的市場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1.4 羊肉價格持續升高,周期性和季節性波動明顯
從羊肉名義價格的變動情況來看,2015—2020 年,羊肉集貿市場價格從61.3 元/kg 增長至80.6 元/kg,增長幅度高達30.2%,年均增長5.6%(圖4)。羊肉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主要來自于供給和需求2 方面,同時,包括疫病風險、消費偏好、國家政策等在內的外部沖擊因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羊肉價格的變動。“十三五”期間,肉羊產業經歷了小反芻疫情,之后又發生了非洲豬瘟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畜牧業產業震蕩,期間羊肉價格總體波動較大。
具體來說,2015 年受小反芻獸疫疫情影響, 養殖戶紛紛拋售,一時間羊肉市場供給增大,加之經濟下行國內消費需求減少等因素影響,羊肉價格下降明顯。2014—2017 年,羊肉年平均價格從65.4 元/kg 降至55.9 元/kg,降幅達17.0%;到2017 年下半年,羊肉價格開始逐漸提升,恢復正常;而到了2018 年下半年,非洲豬瘟疫情全面爆發,豬肉價格猛漲,由于豬肉對其主要替代品的價格波動存在明顯的傳導效應,所以羊肉價格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2020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極大影響了肉羊的正常生產周期,“人流”和“物流”的阻斷也使得羊只出欄時間整體往后推遲,一時間羊肉市場供給不足,加之生豬產業產能尚未完全恢復,羊肉價格在2019 年增長的基礎之上繼續保持高位運行,上半年各月同比增長均在14% 以上,直到下半年同比的差距才逐漸縮小。2017—2020 年,羊肉年平均價格由55.9 元/kg 上漲至80.6 元/kg,上漲了44.2%;期間,周度價格最高為83.3 元/kg,最低為54.3 元/kg。
此外,歷年羊肉價格的波動都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和季節性,通常為1—2 月上升,3—6 月下降,以及7—12 月回升。第一階段的上升主要由于春節臨近,羊肉的需求增加從而使得羊肉價格短期上漲;第二階段的下降主要由于天氣逐漸變暖,羊肉的需求逐漸下降;第三階段的上漲主要是因為隨著天氣變冷,羊肉需求增加,帶動羊肉價格回暖。
1.5 肉羊相關政策進一步實施,為產業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當前,與肉羊產業相關的政策主要包括2 類,一類是肉羊產業支持保護性補貼,如良種補貼、規模化補貼、機械購置補貼等,還有一類是與肉羊產業相關的資源環境保護政策,如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以及糞污資源化處理等政策。總體來看,“十三五”時期,肉羊產業相關的政策種類未發生較大變動,但政策本身進一步細化,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強,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1.5.1 產業支持保護性補貼
①牧區良種推廣政策。“十三五”時期,中央財政繼續安排資金在內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8 省(區)支持牧區畜牧良種推廣,主要對使用良種精液開展人工授精的存欄能繁母羊30 只以上的養殖戶進行適當補助,以促進肉羊良種推廣應用,共同推進肉羊品種改良進程。
②標準化規模養殖支持政策。“十三五”時期,國家繼續推動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項目建設,保障優質羊肉的穩定生產,由中央財政安排資金,支持內蒙古、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肉牛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資金主要用于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的水電路改造、糞污處理、防疫、質量檢測等配套設施建設等。
③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政策。“十三五”時期,國家繼續在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單位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補貼機具種類由各省結合實際從全國范圍中確定,具體實施方式包括自主購機、定額補貼、先購后補、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戶),補貼額按照同檔產品上年市場銷售均價進行測算。同時,繼續實施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對報廢老舊農機給予適當補助。
④牛羊調出大縣獎勵。2015 年,財政部制定了《生豬(牛羊)調出大縣獎勵資金管理辦法》,要求將牛羊調出大縣獎勵資金按因素法分配到縣,分配因素包括過去3 年年均牛羊調出量、出欄量和存欄量,各個因素的權重分別為50%、25%、25%。獎勵資金對牛羊調出大縣前100 名給予支持。“十三五”時期,國家繼續對牛羊調出大縣獎勵和省級統籌獎勵資金,促進地區牛羊生產流通和產業發展。
⑤動物防疫補助政策。“十三五”時期,國家繼續實施動物防疫補助政策,主要包括強制免疫補助、動物疫病強制撲殺補助和養殖環節無害化處理補助三大類,各省在具體實施中根據實際情況細化標準和統籌使用資金。
⑥糧改飼政策。“十三五”期間,國家繼續在試點區域內實施糧改飼政策,重點支持東北地區和北方農牧交錯帶擴大實施規模,補助對象為規模化草食家畜養殖場戶或專業青貯飼料收貯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選擇玉米種植面積大、牛羊飼養基礎好、種植結構調整意愿強的縣進行整體推進,推動種植結構的調整。
1.5.2 產業相關資源環境保護政策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該政策要求草原地區實施禁牧和按照草畜平衡標準放牧,所以對牧區肉羊產業發展影響極大。從2011 年起,國家在8 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2012 年將全國13 省(區)所有牧區半牧區縣全部納入政策實施范圍。2016 年,國家啟動了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在第二輪政策實施中,禁牧補助標準由每年每公頃90 元提高到了每公頃112.5 元,草畜平衡獎勵由每年每公頃22.5 元提高至每公頃37.5 元,取消了第一輪政策中每年每戶500元的生產性補貼,同時在5 省實施“一攬子”政策和績效評價獎勵。各省區依據國家標準,可以制定各地符合實際的具體標準。隨著政策實施力度的不斷加大,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草場的退化。
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十三五”時期,國家繼續組織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項目資金主要用于支持畜禽糞污收集、貯存、處理、利用等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2019 年,中央財政和中央預算內投資總共安排97 億元用于支持畜牧大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新支持304 個畜牧大縣提升基礎設施條件,實現了畜牧大縣全覆蓋。
2 “十四五”時期肉羊產業展望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提到要“積極發展牛羊產業”,這為“十四五”時期的肉羊產業發展定下了良好的基調。同時,2021 年農業農村部在《推進肉牛肉羊生產發展五年行動方案》中要求“促進肉牛肉羊生產高質高效發展,增強牛羊肉的供給保障能力”,而這一方案也將成為對“十四五”時期肉羊產業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的重要方案。
2.1 羊肉產量將保持增長,增速繼續變緩
隨著肉羊產業產能穩步提升,“十四五”時期羊肉產量將繼續增長。在牧區,隨著牧民向非農產業轉移,草地流轉會加快,在草原可承載條件下的肉羊規模化程度會繼續提升。在農區和半農半牧區,肉羊規模化養殖的趨勢會增強,養殖場在羊場布局、設施配備建設、良種選擇、投入品使用、衛生防疫等方面的標準化程度會取得一定進展。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肉羊優勢產區會出現更多肉羊產業集聚區,肉羊養殖、工業化飼草料生產、現代化肉羊屠宰加工、高效化市場營銷和生產服務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將逐漸形成。但是,考慮到肉羊養殖成本的持續上漲,國家生態環保政策壓力的不斷加大,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可能頻發,加上重大疫病有爆發的可能,所以肉羊養殖規模擴大的空間較為有限,整體增速將放緩。
2.2 產業規模化程度將加速發展,小規模養殖戶面臨市場風險加大
近年來,我國肉羊產業規模化程度發展較快,加之新型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各類合作經營模式不斷涌現,肉羊產業經營模式也日趨多樣化。2020 年,我國羊養殖綜合規模化率已達到43.1%,較2019 年提升了2.4 個百分點,是“十三五”時期增長最為明顯的一年。肉羊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是市場需求引導下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規模戶獲取信息能力、生產效率以及抵御風險能力較小規模散養戶高,目前國內羊肉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散戶和小規模養殖戶面臨的市場風險進一步加大。第二,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結構的調整,消費者對肉制品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是對一些品牌化產品的購買意愿有所增強,而散戶或小規模戶生產經營較為傳統粗放,產品品質短時間內難以提升,所以其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將減弱,獲利空間也將逐漸縮小。第三,國家對規模養殖的扶持力度加大,規模戶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第四,在環保政策約束下,環保、檢疫驗收不達標的散戶或小規模戶無法滿足要求將逐漸退出市場,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將推動我國肉羊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并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
2.3 進口羊肉總體增長,但羊肉出口規模或將進一步縮減
歷年來中國羊肉的進口來源都較為穩定,也比較集中。作為我國最主要的兩個羊肉進口來源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均與中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根據中國- 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協定以及、中國- 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2016 年我國從新西蘭進口羊肉的關稅已經降為0,到2021 年澳大利亞進口羊肉關稅降為0,可見澳、新兩國進口羊肉的價格優勢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羊肉進口規模將有所擴大,可以彌補一部分國內羊肉市場供給的不足。但是,受降水等氣候條件的制約,澳、新兩國本國的羊肉產量增長受限。此外,雖然國內消費者對進口羊肉有一定的偏好,但是“凍肉化鮮”與新鮮肉口感差異較大,進口羊肉無法真正替代國內新鮮羊肉。所以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羊肉進口規模穩中有增,但易受國內外政治環境以及疫情全球流行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從羊肉出口看,中國雖是羊肉生產和消費的大國,但自給能力不足,更多依賴進口。我國羊肉出口規模比較小,產品比較單一,以山羊肉為主,而且羊肉出口的主要貿易對象并非世界主要的羊肉消費國(地區),出口市場較為局限。我國羊肉在價格和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但是在質量、生產技術等非價格因素方面處于劣勢。所以總體而言,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羊肉出口量將不會發生較大變動,可能會有所下降。
2.4 羊肉消費量緩慢增加,消費需求將不斷升級
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羊肉消費量將進一步增長,但增長較緩。原因在于:
第一,羊肉具有正向收入彈性,“十四五”時期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將保持增速,居民人均羊肉消費數量也隨之增加。加之消費渠道和模式多樣化,居民在外就餐食用羊肉的比例將進一步提升。雖然近年來羊肉價位保持高位運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羊肉消費,但隨著產能的持續提升,之后羊肉價格將有所下降,人均羊肉需求量有增長潛力。
第二,未來我國人口總量將進一步增加,城市化率不斷提高,加之城市居民在肉類消費上可能對農村居民會起到“示范效應”進而提高農村居民的羊肉消費水平。
第三,隨著消費者消費理念不斷升級,消費者對于綠色、有機、無污染、可溯源羊肉的需求將有更大增長,他們更加追求更優質的產品、更專業的服務以及創新的生活方式。由于產品市場進一步細分,高端羊肉市場發展較快,消費者對高品質羊肉產品的需求將進一步得到滿足。冷鏈物流技術的突破發展也使得國內生鮮羊肉產品的運輸能力顯著提升,運輸成本相應下降。生鮮電商、超市羊肉產品專柜、社區專賣店等迅速發展,羊肉線下線上產品銷售渠道逐漸多元化。
第四,我國居民的肉類消費以豬肉和禽肉為主,且近年來禽肉增長較快,而牛羊肉消費的偏好相對穩定。當前非洲豬瘟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基本消散,豬肉市場供給已經恢復正常,羊肉消費的替代作用減弱,所以消費總量增長不會太快,且消費比重將保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
2.5 羊肉價格繼續波動,但仍保持相對高位
由于國內羊肉市場供需趨緊的狀態在短期內無法發生根本性改變,所以在豬肉價格整體回落的情況下,預計羊肉價格也將會回落到一個相對較高的點。雖然2014 年我國羊肉價格開始下降,2015 和2016 年2 年羊肉市場持續低迷,養殖場戶的利潤下降幅度很大,很多養殖場戶不堪虧損退出了肉羊養殖行業。但隨著羊肉市場回暖,未來肉羊養殖場戶面臨的嚴峻形勢將有所緩和,但也不會立即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未來羊肉價格會略有下降但總體還將保持高位運行。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隨著生態保護工作深入推進,畜牧業發展面臨著養殖用地狹小、環保審批費用較高等壓力,以及養殖環節投資大、成本高、風險大、利潤少等新難題,受到養殖環節成本上漲以及極端天氣和突發事件的影響,產業產能增長有限,羊肉價格上漲的空間依然存在。
第二,消費者肉類消費偏好較為穩定,羊肉對于豬肉的替代效應在進一步減弱。隨著生豬產能的不斷恢復,豬肉價格不斷下降,羊肉價格也隨之下降。
第三,國際羊肉出口能力有限,進口羊肉對國內價格影響有限。雖然越來越多質優價廉的澳、新羊肉產品進入國內市場后會對國內羊肉價格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這些出口國的生產也受到本國的干旱等自然因素制約而產出有限,加之目前我國羊肉的自給率基本都在92%以上,所以進口羊肉對國內羊肉價格的影響比較有限。
日期:20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