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植物與人類健康團隊聯合中山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大學等研究人員在國際食品Top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JCR一區,影響因子11.176)上發表題為“Dietary sources, health benefits, and risks of caffeine”的綜述論文,全面總結了咖啡因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及其對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癌癥、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肝臟疾病的保護作用,以及長期或過量攝入咖啡因對睡眠、偏頭痛、眼壓、孕婦、兒童和青少年的副作用,對正確認識和適量攝入咖啡因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植物與人體健康機理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甘人友博士、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李華斌教授為本文共同通信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編號2018YFC1604405)、成都市國家農業科技中心地方財政資金(編號NASC021KR01)和廣東省科技計劃重點項目(編號2014B020205002)的支持。
1、咖啡因的介紹
咖啡因(1,3,7-三甲基黃嘌呤,C8H10N4O2)廣泛存在于咖啡和茶中。研究表明,咖啡因在攝入機體后的45分鐘內迅速被胃和小腸吸收,然后在肝臟代謝。咖啡因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如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適量攝入咖啡因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的風險,和某些癌癥。此外,咖啡因是精神和神經疾病的保護因素,如抑郁癥、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然而,過量攝入咖啡因會導致失眠、焦慮、偏頭痛、精神萎縮和其他副作用。由于咖啡因的雙重作用,應特別注意咖啡因對特殊人群的影響。例如,一些研究報告了咖啡因對青少年、兒童、孕婦和其他敏感人群的潛在副作用。
本文從Web of Science since核心合集中搜集了從2016年至今的咖啡因相關的高質量文章,總結和討論咖啡因的膳食來源、有益健康影響和潛在風險(圖1-3)。發現,雖然咖啡因對人體的有益和有害影響仍在爭論中,但適量攝入咖啡因可能是預防多種疾病的健康生活方式。但是,應特別注意,特殊人群和對咖啡因敏感的人應該限制/減少他們的咖啡因攝入量,以避免潛在的不良反應。此外,還應評估咖啡因的更多生物活性和健康益處,并進一步研究其作用機制及進行更多的臨床試驗,以驗證從實驗室工作中獲得的咖啡因的生物活性。
參考文獻:
Adila Saimaiti, Dan-Dan Zhou, Jiahui Li, Ruo-Gu Xiong, Ren-You Gan, Si-Yu Huang, Ao Shang, Cai-Ning Zhao, Hang-Yu Li & Hua-Bin Li (2022): Dietary sources, health benefits, and risks of caffeine,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DOI:10.1080/10408398.2022.2074362.
日期:2022-06-23
1、咖啡因的介紹
咖啡因(1,3,7-三甲基黃嘌呤,C8H10N4O2)廣泛存在于咖啡和茶中。研究表明,咖啡因在攝入機體后的45分鐘內迅速被胃和小腸吸收,然后在肝臟代謝。咖啡因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如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適量攝入咖啡因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的風險,和某些癌癥。此外,咖啡因是精神和神經疾病的保護因素,如抑郁癥、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然而,過量攝入咖啡因會導致失眠、焦慮、偏頭痛、精神萎縮和其他副作用。由于咖啡因的雙重作用,應特別注意咖啡因對特殊人群的影響。例如,一些研究報告了咖啡因對青少年、兒童、孕婦和其他敏感人群的潛在副作用。
本文從Web of Science since核心合集中搜集了從2016年至今的咖啡因相關的高質量文章,總結和討論咖啡因的膳食來源、有益健康影響和潛在風險(圖1-3)。發現,雖然咖啡因對人體的有益和有害影響仍在爭論中,但適量攝入咖啡因可能是預防多種疾病的健康生活方式。但是,應特別注意,特殊人群和對咖啡因敏感的人應該限制/減少他們的咖啡因攝入量,以避免潛在的不良反應。此外,還應評估咖啡因的更多生物活性和健康益處,并進一步研究其作用機制及進行更多的臨床試驗,以驗證從實驗室工作中獲得的咖啡因的生物活性。
參考文獻:
Adila Saimaiti, Dan-Dan Zhou, Jiahui Li, Ruo-Gu Xiong, Ren-You Gan, Si-Yu Huang, Ao Shang, Cai-Ning Zhao, Hang-Yu Li & Hua-Bin Li (2022): Dietary sources, health benefits, and risks of caffeine,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DOI:10.1080/10408398.2022.2074362.
日期: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