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細菌性白葉枯病是我國水稻傳統發生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和耕作制度等改變,該病害在浙江和我國主要稻區重新爆發流行并出現了新的流行規律,給該病害的防治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目前浙江省內各稻區均有白葉枯病發生,納米農藥作為未來將改變世界的十大化學新興技術之一目前正被應用于浙江省水稻白葉枯病害的防控上,因此,迫切需要搞清楚其田間的作用機制,為納米材料今后用于水稻細菌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論指導。
2022年7月6日,納米領域權威期刊Nano Today(IF5y=20.24)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農學院李斌教授團隊“Bioengineered chitosan-iron nanocomposite controls bacterial leaf blight disease by modulating plant defense response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rice (Oryza sativa L.)”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納米材料通過直接破壞病原菌以及影響植物的防衛反應和營養狀況,調節根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來防控水稻細菌性白葉枯病的新機制,對于水稻細菌性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李斌教授課題組在前期揭示了納米材料幫助水稻抵御非生物脅迫壓力(Journal of Hazards Materials, 2022),總結了其在水稻生產上的應用前景(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2022)的基礎上,首次報道了殼聚糖-鐵納米復合材料(BNC)幫助水稻抵抗白葉枯等生物脅迫壓力,測定了BNC的體外和體內殺菌活性,評估了BNCs對健康和感染白葉枯病水稻內生微生物群的影響,提出了BNCs減輕水稻白葉枯病危害的內在機制。結果顯示BNCs可通過直接和間接作用等多種機制抑制水稻黃單胞菌Xoo,首先,BNCs與細菌互作引起Fe2+離子的受控釋放,導致細胞膜破裂、活性氧形成、DNA損傷、蛋白質和酶變性以及細胞內容物的泄漏,最終導致Xoo細胞死亡;其次,BNC可通過氣孔進入葉片,并在海綿狀葉肉細胞的大空間內分散,BNC在植物體內的積累觸發了水楊酸信號通路、抗氧化劑防御機制,改善了光合特性和養分獲取,維持了離子動態平衡,最終清除活性氧并緩解水稻植株的細胞氧化應激。此外,高通量測序結果表明,BNCs通過重塑水稻葉面和根內生細菌群落,降低了黃單胞菌的相對豐度,增加了健康和患病植物的細菌群落多樣性,特別是異根瘤菌和緩生根瘤菌等生物固氮微生物的相對豐度顯著增加,或許也在水稻白葉枯病害的納米控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博士研究生Temoor Ahmed為第一作者,美國康涅狄格州農業試驗站Jason C. White教授、寧波大學陳劍平院士和浙江大學李斌教授為通訊作者,共同指導了本研究的開展。廣東工業大學馬傳鑫教授,巴基斯坦政府學院大學Muhammad Shahid教授等參與了本項目的研究。本研究得到了“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872017,32072472)、浙江省重點研發項目(2019C02006)和浙江省自然基金重點項目(LZ19C140002)等課題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801322200175X?dgcid=author
日期:2022-07-14
2022年7月6日,納米領域權威期刊Nano Today(IF5y=20.24)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農學院李斌教授團隊“Bioengineered chitosan-iron nanocomposite controls bacterial leaf blight disease by modulating plant defense response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rice (Oryza sativa L.)”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納米材料通過直接破壞病原菌以及影響植物的防衛反應和營養狀況,調節根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來防控水稻細菌性白葉枯病的新機制,對于水稻細菌性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李斌教授課題組在前期揭示了納米材料幫助水稻抵御非生物脅迫壓力(Journal of Hazards Materials, 2022),總結了其在水稻生產上的應用前景(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2022)的基礎上,首次報道了殼聚糖-鐵納米復合材料(BNC)幫助水稻抵抗白葉枯等生物脅迫壓力,測定了BNC的體外和體內殺菌活性,評估了BNCs對健康和感染白葉枯病水稻內生微生物群的影響,提出了BNCs減輕水稻白葉枯病危害的內在機制。結果顯示BNCs可通過直接和間接作用等多種機制抑制水稻黃單胞菌Xoo,首先,BNCs與細菌互作引起Fe2+離子的受控釋放,導致細胞膜破裂、活性氧形成、DNA損傷、蛋白質和酶變性以及細胞內容物的泄漏,最終導致Xoo細胞死亡;其次,BNC可通過氣孔進入葉片,并在海綿狀葉肉細胞的大空間內分散,BNC在植物體內的積累觸發了水楊酸信號通路、抗氧化劑防御機制,改善了光合特性和養分獲取,維持了離子動態平衡,最終清除活性氧并緩解水稻植株的細胞氧化應激。此外,高通量測序結果表明,BNCs通過重塑水稻葉面和根內生細菌群落,降低了黃單胞菌的相對豐度,增加了健康和患病植物的細菌群落多樣性,特別是異根瘤菌和緩生根瘤菌等生物固氮微生物的相對豐度顯著增加,或許也在水稻白葉枯病害的納米控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博士研究生Temoor Ahmed為第一作者,美國康涅狄格州農業試驗站Jason C. White教授、寧波大學陳劍平院士和浙江大學李斌教授為通訊作者,共同指導了本研究的開展。廣東工業大學馬傳鑫教授,巴基斯坦政府學院大學Muhammad Shahid教授等參與了本項目的研究。本研究得到了“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872017,32072472)、浙江省重點研發項目(2019C02006)和浙江省自然基金重點項目(LZ19C140002)等課題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801322200175X?dgcid=author
日期: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