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助力全球食品消費潛力持續釋放

   2022-07-18 食品伙伴網會展中心650
核心提示: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是“SIAL世界三大食品展之一”SIAL國際食品展(上海)主辦的國際性峰會,于SIAL老時間2022年5月18-20日線上舉辦。本屆峰會為期三天(5月18-20日),以“全球智慧鏈下的共謀與共贏”為主題,邀請國內外知名經濟專家、相關協會會長、權威質檢機構代表、投資機構、企業創始人、食品領域科研權威人士、初創企業以及營銷界大咖等嘉賓代表,圍繞食品飲料全產業鏈現狀、趨勢及最新產品與技術成果,展開深入探討。……(世界食品網-www.cctv1204.com)
   2022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嘉賓精彩觀點直擊4 
  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是“SIAL世界三大食品展之一”SIAL國際食品展(上海)主辦的國際性峰會,于SIAL老時間2022年5月18-20日線上舉辦。本屆峰會為期三天(5月18-20日),以“全球智慧鏈下的共謀與共贏”為主題,邀請國內外知名經濟專家、相關協會會長、權威質檢機構代表、投資機構、企業創始人、食品領域科研權威人士、初創企業以及營銷界大咖等嘉賓代表,圍繞食品飲料全產業鏈現狀、趨勢及最新產品與技術成果,展開深入探討;共吸引來自法國、美國、加拿大、印尼、泰國等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專業人士實時觀看,官網及視頻號直播觀看人數最高峰達57,050人同時在線,在線互動達106,731余次。
 
  中國冷鏈物流將迎來爆發點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劉飛
 
  2021年12月,《“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發布,引發冷鏈物流行業和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這是我國冷鏈物流業多年期盼、國家層面出臺的行業規劃。隨后重磅政策接連加速落地,行業景氣度創歷史新高。《規劃》有哪些亮點和實施路徑?冷鏈行業面臨哪些機遇和風險挑戰?在近期舉辦的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劉飛對“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做了重點解讀。
 
  現狀與形勢
 
  針對《規劃》的出臺,劉飛表示,當前百姓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同冷鏈物流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凸顯。我國人均GDP達到1.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的數量超過4億人,十四五期間我國城鎮化率提升到65%的水平。對比國外冷鏈發達國家發展歷程和重要指標,我國冷鏈物流業爆發點已到。而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食品供應鏈造成重要影響,全球冷鏈的效率、追溯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對冷鏈物流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去年我國進口食品的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其中冷鏈食品的比例接近40%,對國內冷鏈物流的需求巨大。《規劃》以及今年初交通運輸部牽頭五部門發布的《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近期財政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支持冷鏈物流發展》,都是在“十四五”規劃之下更具體的支持冷鏈物流業發展舉措,是對行業的重大利好。
 
  發展目標與運行體系
 
  《“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末建立100個國家骨干冷鏈基地,建設100個左右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承載城市,同時明確要求到2025年我國肉類、果蔬、水產品的產地低溫處理率分別達到85%、30%、85%。
 
  劉飛解讀說,這意味著就地屠宰企業的集中度要提升,另外要大幅度減少、逐步禁止活豬活禽等的跨省調撥。因此,掛肉冷藏車的市場需求會進一步提升。果蔬采摘后預冷、深加工能力要加快升級,才能減少產后損耗,提升附加值。針對水產冷庫不足現狀,應在一些主要的港口和碼頭建設更多的超低溫冷庫;遠洋捕撈船短期低溫處理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升。
 
  《規劃》提出打造“三級節點、兩大系統、一體化網絡”融合聯動的“321”冷鏈物流運行體系,完善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布局,加強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建設,補齊兩端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夯實冷鏈物流運行體系基礎,加快形成高效銜接的三級冷鏈物流節點;依托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結合冷鏈產品國內國際流向流量,構建服務國內產銷、國際進出口的兩大冷鏈物流系統;推進干支線物流和兩端配送協同運作,建設設施集約、運輸高效、服務優質、安全可靠的國內國際一體化冷鏈物流網絡。
 
  劉飛說,“3”是指三級節點。完善國家骨干基地的同時要加強產銷冷鏈集配中心的建設。比如提升前期農產品的收集、聚集,到了銷地之后及時分撥、配送的處理能力。另外,要重點補齊兩端冷鏈物流的短板,田間地頭的冷庫、預冷倉、移動冷庫,這些“末梢神經”或者“毛細血管”完善配套之后才能形成一個整體。在消費端,北、上、廣這樣的城市,要充分通過前置倉或者網格倉同社區的需求充分聯動起來。
 
  “2”代表兩個大的冷鏈物流系統。簡單來講,一是服務國內的產銷體系,多式聯運冷鏈運力、網絡、信息化,包括綠通政策在內的一體化系統要完善。要在國內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這些問題不解決就會成為冷鏈的堵點。 二是要服務進出口,要進一步提升進出口冷鏈通關便利和效率。
 
  “1”是代表一體化冷鏈物流網絡服務。通過三級節點建設和兩大冷鏈物流系統的搭建,最終形成一個一體化的冷鏈物流網絡,這是分步來實現的。
 
  機遇和挑戰
 
  冷鏈物流網絡要覆蓋城市鄉村、聯通國內國際。劉飛說,現在很多企業做產地冷鏈,或者最先一公里冷鏈,這個市場有很大的布局空間,農業農村部及很多地方政府重點支持。像田間地頭冷庫的建設,包括農村寄遞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未來冷鏈食品的下沉是非常大的市場空間,意味著下沉市場或者是產地冷鏈有非常大的機遇。
 
  劉飛分析認為,聯通國內國際重點在于國際。規劃提出支持有能力的冷鏈鏈主包括龍頭企業走出去,在國外有選擇性地布局養殖或生產基地。通過這種方式,一是能對產品的品質、產品溯源有更強的把控。這既是冷鏈物流企業的機遇,也是生產加工供應鏈企業或者生產制造企業的機遇。
 
  《規劃》提出,支持冷鏈物流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培育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工作,打造一批知名冷鏈物流服務品牌。鼓勵冷鏈物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戰略合作等方式優化整合資源,拓展服務網絡,培育龍頭冷鏈物流企業,提升市場集中度。“十四五”期間要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冷鏈龍頭企業。據劉飛觀察,供銷社、港口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等,開始不約而同地發力冷鏈。隨著大企業的進入,冷鏈市場集約度提升,會實現彎道超車,或者“走出去”, 去國際市場尋找市場機會。
 
  在劉飛看來,《規劃》朝著監管越來越嚴,門檻越來越高的方向引導行業,未來必然加速行業的淘汰和整合。行業標準會越來越嚴,標準的門檻會越來越高。
 
  2021年3月11日正式實施的《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冷鏈物流衛生服務規范》,是目前為止食品冷鏈領域唯一一個強制性國家標準。劉飛強調,不管是倉儲還是運輸環節一定要加強規范,加強追溯平臺的建設,把全程追溯的時間節點往前提。
 
  劉飛認為,冷鏈新基建有很大市場空間,專業化企業應該做一些細分賽道的深耕。冷鏈物流企業尤其要跟“一帶一路”、區域協同、鄉村振興等進行充分融合,而不應該僅僅盯著所謂的冷鏈存量市場。冷鏈鏈條非常長。要想做好,靠一個企業做閉環肯定不行,大家要協同共贏。
 
  劉飛強調,冷鏈物流要實現低碳化發展。行業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未來不管是冷庫的保溫材料或者冷藏車的保溫材料一定朝著低碳化的方向發展,這是不可逆的趨勢。
 
  劉飛指出,行業要加快《規劃》實施推進,不管是冷鏈物流企業,還是供應鏈企業、產業鏈企業,要精準定位和迅速行動,“十四五”是一個絕佳的發展窗口期。除了硬件的發展之外,更重要的是軟實力的提升。冷鏈行業目前專業人才緊缺,需要大量懂制冷、懂物流、懂供應鏈的人才,不管是拓展新的業務,還是在一個賽道精耕細作,未來一定是人才的競爭。
 
  時間為王,塑造易腐食物貿易和運輸鏈
 
  標普全球(S&P Global)海事、貿易與供應鏈行業解決方案主題專家——張穎智
 
  國家對冷鏈物流政策持續加碼,疊加疫情催生的爆發式需求,冷鏈物流企業迎來快速發展期,冷鏈行業處于強勁風口。針對食品行業物流運輸損耗的痛點難點,在近期舉辦的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上,標普全球海事貿易與供應鏈行業解決方案主題專家張穎智聚焦中國食品進出口市場,帶來了主題演講:“時間為王,易腐食物的貿易和運輸”。
 
  “供應鏈”一詞從疫情開始到現在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其對很多行業都產生影響,易腐貨物細分市場受到供應鏈的沖擊和影響更加直接。對此,受到疫情影響的公眾更是深有體會。張穎智說,日常食材的供應和儲存,離不開快捷安全的冷鏈物流條件,易腐貨物國際供應鏈有著巨大發展潛力和成長空間。他從最常見使用冷鏈運輸的食物種類入手,分析近幾年中國進出口市場貿易數據、貿易流特征和發展的現狀,深入剖析影響易腐食物貿易和時間有關的因素。
 
  從貿易和運輸的角度來說,易腐食物特殊性在于長時間物流過程中溫度控制,催生了國際航運冷藏集裝箱的需求。張穎智介紹,3月份美國冷藏海運進出口的數據顯示,42%的冷藏箱貨物來自于水果。另外,肉類和水產類占到所有冷藏集裝箱運輸的12%、10%左右。加上蔬菜、乳品、蛋類這些食品,總共占到冷藏箱使用物品的80%左右。從當月美國所有商品貿易量分析,肉類和水產食品95%以上通過冷藏箱運輸,水果蔬菜的冷藏箱使用比例接近80%,這幾大類食物貿易,很大程度帶動了冷藏運輸和冷鏈物流的需求。
 
  張穎智說,這些樣本數據在全球范圍內具有普遍適用性,冷鏈運輸的商品結構在中國進出口中也有相似的特征。分析近5年中國進出口結構,肉類、乳制品、蔬菜、水果等食品進口量逐年上升,肉類近3年進口明顯上升。水產貿易由于受到疫情對冷鏈的影響,近兩年進口量下降,尚未回到疫情前水平。
 
  肉類、水產進口物流時間長,冷鏈要求高
 
  我國肉類進口量逐年上升,過去5年平均年增長率達到23.5%,包括豬肉、牛肉、雞肉等進口量都在增長。其中豬肉進口占比超過中國進口肉類總量的50%。巴西、美國、西班牙目前是中國肉類進口最大來源市場,其他一些市場,像南美洲的阿根廷、烏拉圭對中國的肉類出口量也很可觀。
 
  張穎智介紹,這些進口肉類會經歷比較長的海上運輸和儲藏的過程,對于全程冷鏈有非常高的要求。以凍豬肉,海關編碼0203商品為例,肉類進口需要經過指定的上海、廣東、山東等地口岸進入國內。再通過國內物流,向周邊市場輸送。因此,港口物流、國內端的道路運輸和集疏散體系的時效性,也會影響各地市場的供應。
 
  從美洲長途跋涉抵達中國的豬肉從洛杉磯裝船一直到天津卸貨,海上航行經歷了30天,在抵達目的港天津之后經過大約6天的邊境處理時間,才出堆場。從它的前置點一直到抵港,物流時間超過2個月。張穎智指出,全程追溯一方面讓我們了解貨物在洛杉磯出港之前,在美國物流的情況;船舶在海上航行、中轉、貨物抵港作業的信息,以便加快冷藏貨物處理的流程。
 
  水產需求在2020年之前高速增長,其中增長非常明顯的品類是凍蝦,2019年進口量達到64.9萬噸。此前兩年實現了三倍增長。在疫情影響之下,全年進口量有一定的下滑。曾經增長勢頭非常快的厄瓜多爾白蝦,海上運輸的冷鏈要維持2個多月,中途每次靠港要不間斷提供冷鏈的供電和基礎設施。
 
  張穎智表示,厄瓜多爾白蝦檢出新冠病毒的報道,引發很多口岸對冷鏈傳播病毒的擔憂,過去兩年厄瓜多爾白蝦進口連續下降。但從國內長期消費需求看,國內水產品捕撈增量空間有限,在疫情影響消退之后,水產進口將再次提振。
 
  果蔬進口地域性、季節性強,巧打時間差
 
  幾大易腐類食物中,進出口蔬菜的類別有很強的地域特征,進口主導的品種是木薯和豌豆類,出口則以大蒜為主。蔬菜貿易近兩年有比較大的變化,進口量明顯高于出口。
 
  目前,木薯和豌豆進口量非常大,下游制成品消費市場擴大拉動了上游蔬菜類商品的進口。從貿易伙伴來看,越南、泰國、日本既是我國蔬菜目的地市場,也是主要的木薯進口產地。加拿大是我國豌豆進口主要產地。
 
  張穎智介紹,中國進出口水果的品種豐富,除保持高增長的東南亞香蕉、榴蓮、椰子品種之外,牛油果和櫻桃這些以前并不常見的水果,逐漸走上國人的餐桌,進口量快速增長,過去十年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86%和25%。
 
  從進口口岸看,水果的進口需要有一些指定監管場所進行,國內獲批監管場地大概有120余個,分布在21個省市自治區,包括廣州、深圳、上海、廣西,等都是水果海陸空多種運輸方式入境點,廣東省和上海進口水果分別占到2021年我國水果進口量的24%和22%。
 
  鱷梨和櫻桃兩種水果產地相對集中,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魯都是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對華出口市場。根據中國和智利的自貿協定,鱷梨進口關稅在2015年降為零,自此智利對華牛油果的出口占出口份額逐年擴大。但中國和其他傳統的牛油果消費市場相比,中國進口市場份額較小,后續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
 
  中國櫻桃市場對于智利貿易來說更為舉足輕重,過去10年間出口量增長非常明顯,去年貿易量大約30萬噸,比2020年上升近1/3,比10年前有10倍的增長。
 
  我國本土柑橘類的水果成熟季節在晚秋和冬季,但現在全年都可以買到橙和橘子之類的水果。近5年中國市場進口柑橘類水果的數據顯示,從3月一直到11月都有大量進口,進口來源多樣化滿足了國內水果全年的消費需求。張穎智特別強調了影響全球貿易和運輸的季節性因素和進出口時間差。分析進口來源市場,每年上半年進口主要以埃及為主要來源,下半年貿易伙伴以南非和澳大利亞為主,這反映出南北半球季節變化和時令的產出交替進行可滿足中國柑橘類市場全年供應。
 
  位于南半球的南非對中國出口柑橘主要集中在當地每年6到8月份的秋冬季節,和我國同處北半球的埃及則集中在2到5月。結合我國進口峰值的月份,也可以看到其中的時間差在1到2個月左右,也就是海上漂泊和物流所需要的大致的時間。物流時間的長短不僅取決于海上航運的時間,和港口操作效率也有關。
 
  張穎智說,4月份是全年水果進口峰值月份。水果等季節性敏感易腐類商品,如果錯失時間窗口,全年的交易可能都會受到影響。我國沿海省份特別是上海,4月份受疫情影響較大,上海海關出臺了對進口肉類、水產品、乳制品等通關作業中間取消審核原件等便利措施,對后續進口易腐商品有積極作用。
 
  國內對新鮮乳品的需求加大,進口增長
 
  雖然乳品絕對貿易量不大,但是進口增長明顯。過去10年,乳品總量的復合增長率超過13%,年增長超過30%。2021年全年進口量達到126萬噸,是2012年的13倍。從進口省份分布看,上海、廣東、北京位列前三。
 
  我國乳品主要的進口來源國新西蘭,對華出口近年來保持高速增長。但是在2020年之后由于疫情導致的航空運輸班次減少等原因,增長勢頭有所減緩。
 
  張穎智表示,國內對高時效新鮮乳品的需求近年來不斷增加。對于消費者來說,購買選擇從常溫和長保質期牛奶,擴展到冷藏和短保乳品,要保證從遠方運達消費者手中的牛奶和原產地一樣新鮮的品質和口感,這對整體的物流倉儲的時效性和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于新西蘭市場,歐洲大陸到中國的運輸方式還有鐵路,特別是不斷發展的中歐班列。中歐班列全程時間大概兩周左右,較傳統海運時間有很大程度壓縮。牛奶等乳品或其他生鮮商品進口需求可能成為未來中歐班列回程貨物的選擇。
 
  在張穎智看來,時間對于易腐食物供應鏈有非常多的含義,既有關于時代發展下消費需求變遷,也包括了像地域、季節性和商品生長特點決定的時令特征。重要之處還取決于物流運輸和邊境流程的時效,種種時間因素共同塑造了動態易腐食物國際貿易。食品品質與安全成為人們關注焦點,尤其是易腐食品的冷藏運輸,標志著國家冷鏈建設水平,也是食品安全發展水平的體現。易腐食物的供應鏈應更加安全、可靠和及時。
 
  張穎智表示,在日常食品的消費中,人們的選擇從單一化向多元化過渡,對加工食品、速凍食品、水產海鮮、新鮮奶制品與農產品等易腐食品的需求不斷攀升,易腐食品的產量也在逐年增加。相信在國家和政策的扶持下,易腐食物的冷藏運輸需求必將會獲得充分滿足。
 
  新式中餐提效增速領跑未來


  艾瑞集團-艾瑞資本董事總經理,艾瑞投資研究院負責人——方芳
 
  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市場足夠大足夠激烈時,就會面臨下一波市場洗牌,而餐飲行業這幾年的迭代尤為突出。中國餐飲業下一階段向什么方向發展?入局的餐企要攻占哪個賽道、專注哪個品類?在近期舉辦的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上,艾瑞集團艾瑞資本董事總經理、艾瑞投資研究院負責人方芳從她的觀察視角,提出“新式中餐的三大發展趨勢”和與會嘉賓分享。
 
  方芳指出,新技術、新模式、新需求是新式中餐的關鍵詞。 新式中餐中正餐占市場70%以上,并且四大菜系占41%。傳統的中式菜品加上新的技術、新的需求和新的模式,呈現中餐新的發展趨勢。
 
  2020年之前,西餐的增速明顯高于中餐市場,但是疫情后,中餐出現新拐點,開始領跑。方芳預測,2024年西餐的增速大概在9%左右,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但中餐市場預計2024年會突破5萬億,整體增速遠超西餐,大概在11%左右。
 
  資本總是嗅覺敏感。2020年以后,整個投融資尤其是消費類的投融資市場遇冷。但是數據顯示,2020年食品(餐飲)的投資沒有下跌,尤其2021年,已經超過2018年非疫情時期的狀態,近一年中式餐飲融資熱度更高。方芳的團隊發現,預制菜、粉面包括健康餐是目前投資最活躍的領域。
 
  方芳分析,新式中餐呈現三大新趨勢。


  趨勢一:工業化
 
  中餐工業化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0年以前的萌芽階段, 那時為代表的基本是進入中國的西式快餐。2000年到2010年這10年間,中餐工業化快速發展,以2010年為節點,無論是從政策端還是生產端,基本完成了產業化的前夕準備。從2010年到2018年、2019年,中餐工業化產能快速拉升。特別到2020年,疫情成為整個新式中餐行業爆發的導火索。西貝、巴努、思念等都在疫情的催生下誕生了自己的中央廚房,預制菜把整個行業推上了一波新的高潮。
 
  方芳說,中餐工業化是從1.0-2.0-3.0這樣一個進化過程。 為什么歷經的時間這么長? 中餐租金成本、人員成本、食材成本高以及利潤低“三高一低”問題成為困擾行業的痛點。這也是新式中餐發展、中餐工業化迭代的內在原因。
 
  在方芳看來,2010年以前中餐特別抗拒工業化,路邊小店的煙火味和快炒店熱鬧的前店后廚狀態,就是工業1.0的狀態。
 
  到了2.0時代,九毛九、泰二等很多企業開始建設自己的中央廚房。為了中餐工業化提高效率,很多企業優化精簡SKU。
 
  3.0的狀態是什么?方芳說,其實就是熟食冷配。同慶樓這樣的老字號已經開始做集中采購+中央廚房+冷鏈配送保障標準化,從餐飲慢慢向食品發展。千味央廚是很典型的供應鏈企業,To B的模式,通過定制化的服務來增強客戶的黏性。人們在很多餐廳里吃到的食物,50%以上甚至60%、70%都來自千味央廚的預制菜。其從油炸食品開始,慢慢在向菜肴、烘焙、蒸煮方向拓展。
 
  方芳說,中餐工業化發展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中餐烹飪的復雜導致很難工業化,并且地域口味眾口難調。但是很多優秀的賽道值得關注,比如像烹飪方式比較簡單的火鍋、燒烤、粉面等,一些企業獲得融資。如今,國人普遍喜歡吃辣,川菜、湘菜包括鹵味小吃的發展空間也很大。
 
  趨勢二:連鎖化
 
  從2010年到2019年,中國與韓國、日本、美國等國連鎖化相比,不到一半的水平,說明中國連鎖化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
 
  從市值比較,歐美大的連鎖企業市值估值與中國企業差距懸殊。方芳分析原因認為,一是美國的城市化率比中國高很多,已經到83,而中國只有63,中國城市化率還有空間。二是產品的復雜度不一樣。西餐相對來說烹飪方式簡單,標準化比較高。而中餐工業化尚未完成,標準化、連鎖化發展水平不夠。工業化會帶動未來連鎖化的發展。
 
  方芳分析,麥當勞基本上是半成品+標準化操作形成經典產品的A+B=C的公式。其在六七十年代研制的產品到現在還在售賣。看一看它嚴格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就會發現新式中餐的空間在哪里,提升的空間在哪里。
 
  海底撈是非常經典的新式機器設備+門店菜品標準化的運轉過程。老鄉雞也是整個信息化支撐的全產業鏈標準化的品控,從上游的監管回溯-留樣-門店銷售數據-會員體系搭建,新式中餐逐漸提升標準化和連鎖能力。
 
  Z世代的群體引發的預制菜風潮,是近兩年在餐飲、消費方面最熱的話題之一。以方芳的角度觀察,預制菜“冷藏即食”有特別大的存量空間,是不錯的賽道。預制菜從To B再向To C,兩端不停地互相作用,很多的品牌企業、供應鏈企業、渠道型的企業都在往這個賽道里涌,整個行業不停地向前發展。
 
  趨勢三:健康化
 
  方芳說,大家對于中餐的認識是高油、高鹽、高糖。食品的搭配、烹飪方式存在很多不健康因素。“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布,引領我們要吃得更健康。疫情背景下,線下餐飲健康食品銷量遙遙領先,發展空間巨大。以養生火鍋為例,很多的企業開始進入。
 
  一些中餐食品為什么不健康?方芳分析認為,食品冷鏈的滲透率較低是原因之一,食材新鮮度低、質量差,只能用更多的調味料烹飪。當食品冷鏈逐漸完善后,人們就可以吃到更多新鮮的食物。她說,不只在中國,食品行業呈現健康化趨勢,國際巨頭卡夫、雀巢、瑪氏都開始減鹽、減糖、減外包裝,讓食品變得更環保、更健康。
 
  中餐好吃固然重要,但是通過改變烹飪方式可以既好吃又健康。方芳介紹,蒸瀏記用蒸的方法,烹飪方式簡單,少油,比較多地保留了食材的健康成分。火鍋行業率先行動,有些企業探索降低底料熱量降脂,向健康化方向發展。很多方便面企業推出非油炸面餅,包括蔬菜包的凍干技術、鎖鮮的湯包。勁面堂即食面的熱量現在控制在100大卡以下,向低鹽、低糖、低碳水方向發展。
 
  炒米飯在中餐里是高碳水、高油、高熱量的餐品。鳳祥食品在疫情期間推出了炒米飯。其降低40%以上的熱量,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齊全。
 
  展望未來,方芳表示,新式中餐已經到了全新階段。新的技術為工業化帶來更多可能,照亮新式中餐變革之路。新的模式連鎖化代表整個供應鏈成熟,未來的巨頭虛位以待。新一代消費者與原來傳統的消費者迥然不同,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疫情之后,餐飲哪一個賽道最值得投資?方芳表示,預制菜在新式中餐的賽道,增長空間會非常大。疫情改變人們很多生活習慣,會有很多新的機會涌現出來。除了預制菜,很多符合工業化、連鎖化、健康化的企業和機會都值得我們關注。
 
  SIAL創新風向標影響世界和未來


  SIAL 集團 CEO——Nicolas TRENTESAUX
 
  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SIAL從未停下過腳步。在峰會上,SIAL集團CEO Nicolas TRENTESAUX與嘉賓共同展望未來,分享交流全球食品行業的創新趨勢。
 
  生活重啟   SIAL將恢復活力
 
  Nicolas TRENTESAUX 在食品行業深耕多年。他在演講中介紹, SIAL是全球最大的食品貿易展,SIAL網絡全球分布很廣。除了巴黎、上海,SIAL展在亞洲,印度的新德里、孟買和其他一些城市、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等地有著廣泛影響。SIAL展也在在美國、加拿大等地舉辦,今年3月22日還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推出新的活動。今年的巴黎展將于10月22日舉行,法國高美艾博展覽集團及其旗下子公司北京愛博西雅展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SIAL國際食品展(深圳),將于10月31日-11月2日在深圳會展中心(福田)舉辦。
 
  Nicolas TRENTESAUX在演講中說, SIAL的基因始終不變,那就是給食品行業帶來創新靈感。SIAL的內涵有3個方面:商業、靈感和網絡。我們幫助展商會面、交流、銷售產品。SIAL的重要價值在于共同分享全球食品創新的靈感。通過SIAL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費者在未來幾年的期望,了解世界在未來幾年的需求。SIAL努力幫助行業分享未來的趨勢,這種交流活動非常重要。人們渴望見面交流,直面變化,一起為食品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Nicolas TRENTESAUX感慨地說,我們經歷了非常特殊、非常困難的三年。這場公共衛生危機對所有人都有很大的影響和沖擊。會展行業遭受重創,大多數展會被推遲或取消。疫情對消費行為有什么影響?疫后我們何去何從?Nicolas TRENTESAUX 表示,盡管疫情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我們還是非常有信心。SIAL將設法擺脫這種影響,生活秩序正在恢復,會展行業也是如此,我們將重新開始。人們迫切地想回到正常生活,迫切需要真正面對面交流。因此,會展模式依然非常重要。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我們很高興地在世界的一些地方重新起航。SIAL在巴黎、阿布扎比、拉斯維加斯、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和巴哈馬都有美食展。煙火氣再次回來,慢慢地恢復活力,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參展商和參觀者渴望面對面交流,特別是食品行業,期望能夠親眼看到、用心感受新產品。令人驕傲的是,SIAL擁有相當數量和高質量的參觀者,他們渴望發現新產品。同時,也有很多有潛力的企業積極參與。我們期待10月在深圳和12月在上海舉辦SIAL國際食品展和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這些展會的成功舉辦和SIAL在中國的發展將提振行業信心。
 
  在危機中洞察行業發展
 
  食品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因為我們都是消費者。SIAL多年來不斷探索發現食品行業的發展趨勢,力求從全球化的角度來觀察這些趨勢。人們對好食品的共識代表食品行業發展趨勢。 什么是好的食物? Nicolas TRENTESAUX 表示,好的食物包含的關鍵要素是愉悅、真實透明度和價值取向。人們想要好的食物,他們想品嘗,他們想要取悅自己,也想取悅他人。消費者想知道新產品的成分是什么?還想了解食品蘊含的關乎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的價值意義。
 
  Nicolas TRENTESAUX說,疫情期間,人們的生活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們待在家里,用更多的時間在家里做飯,更關注烹飪材料。第二階段是一些國家結束封控,人們回到外面的世界,回到工作崗位,沒時間做飯。他們想要恢復以往的消費習慣,但是經濟危機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購買力。當手頭緊的時候,人們對價格很敏感要節衣縮食。那么危機過后會發生什么?過渡階段的特點是什么?我們想知道長期趨勢是否正在改變或沒有改變。
 
  食品行業的一個重要挑戰是要解決地球人的吃飯問題。2030年,全球將有100億人。Nicolas TRENTESAUX表示,挑戰在于食品行業要保證食物的數量,還要保證質量,因為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吃得安心吃得放心。人類需要可持續發展,如果濫用資源,地球就無法承載所有人。他說,好食物還有一個因素也非常關鍵,就是食物的易得性。如果產品太貴,人們就買不起。我們不應該只做高溢價的產品,讓人們無法負擔。總而言之,食品行業面臨的挑戰包括四個方面:數量、質量、可持續性和價格。
 
  把握創新脈搏
 
  Nicolas TRENTESAUX總結說,首先,愉悅感是推動全球食品行業創新、消費的主要驅動力。但是僅有愉悅還不夠,食品還必須是安全的,必須是道德、有價值取向的,必須是實用的。人們想確保食品生產過程的質量和安全,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物的成分。他們想知道產品的來源,產品制作的過程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較少經過加工的食品。道德和價值取向方面,人們想確保產品對環境友好。至于實用性方面,他們也希望能夠很方便地獲得產品中的信息。
 
  Nicolas TRENTESAUX說,人們喜歡來自自己周邊的環境、本地生產的產品,他們更了解來自當地的食品。更希望食品生產者能夠提供更具透明度的信息,他們想知道產品背后到底是什么。因此,區塊鏈和可追溯性問題都是至關重要的。
 
  Nicolas TRENTESAUX強調,去年全球食品仍然有48%的新產品,食品創新總的方向沒有改變。創新是食品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其在食品增長占比大約為31%。如果加上有益健康這一因素,比例近40%。但2019年以來,真正增長的因素是道德價值取向,可以看到,道德因素由過去低于4%增長到現在的近8%。這是非常重要的變化,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食品代表這種變化。
 
  從SIAL創新大賽獲獎產品看全球食品市場十大發展趨勢


  Proteins XTC總經理——Xavier TERLET
 
  眾所周知,SIAL 創新大賽是全球食品飲料行業創新發展的風向標,其通過與 XTC 世界創新咨詢公司合作,每年特邀業內專家、學者、媒體以及咨詢機構,組成獨立評審團,結合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習慣及市場趨勢,從愉悅、健康、保健、便捷、環保五大維度出發,評選出年度最具創新性的食品及飲品。在峰會上,Proteins XTC 總經理-Xavier TERLET對2020-2022 SIAL 創新大賽獲獎產品進行梳理分析,與大家分享全球食品市場十大發展趨勢。
 
  趨勢一:愉悅感
 
  美食能帶給人們愉悅感,這種日常食物帶來的小確幸非常重要,能夠對沖掉疫情帶給人們的壓力和痛苦。比如中國的一款冰淇淋,含有多種有益成分,既有顏值又好吃。泰國一款奶茶有魔芋的成分,放在罐頭里面有種特別的味道。意大利的一款產品是松露奶酪玉米片合制而成,品嘗時,給人一種奢侈感覺。處在疫情情況下,人們特別需要這種能帶來愉悅的小確幸。
 
  趨勢二:簡單天然
 
  與過去食物會添加很多成分相比,食品行業的發展趨勢是盡量讓食物成分、添加越來越少。消費者認為添加成分最少的食品質量好。食品企業應減少加工的流程與環節,采用更加接近自然、天然的原料和配方。比如一款波蘭能量棒,只有水果、堅果等五種成分;中國一款兒童酸奶只有四種成分。這幾款食品的成分采取了最少化的原則。
 
  趨勢三:綠色少添加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重視綠色標簽,有機標簽的成分。無論在北美,還是在歐洲、亞洲,在食品中避免無必要的添加劑或者其他一些有害物質,對于消費者而言非常重要。如美國一款火雞三明治,其不含亞硝酸鹽、激素和類固醇。一款馬來西亞非轉基因食品,由黃豆制成,零添加。加拿大一款肉類,100%有機成分,里面不含抗生素。越來越多的產品漸漸向綠色、有機化發展。
 
  趨勢四:功能性產品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一些食品里添加益生菌、維生素以及其他功能性成分。尤其在全世界消費者面對疫情的時候,特別希望能夠通過攝入食物來提高免疫力,這一點全世界都達成共識。在疫情發生后18個月,富含提升人體免疫力的產品銷量增加了8倍。
 
  斯里蘭卡富含維生素C和鋅元素的茶、 澳大利亞富含乳鐵蛋白的氣泡水、韓國含維生素C、接骨木的飲品等,都強調提高免疫力。
 
  趨勢五:生態有機產品
 
  全球食品市場近十年來,尤其在北美、歐洲、亞洲越來越重視生態產品、有機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消費者對于有機產品也愈加重視。不僅對有機產品本身,而且更加重視產品背后的動物福祉怎樣?原產地是哪里?產品的生產者是否獲得了公正的報酬?比如一款中國內蒙古的有機奶,本地產價格更加親民。一款澳大利亞小餅干符合澳大利亞當地野生保護協會的需求。法國一款蜂蜜生產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客戶可以在線上選擇產品的規格、價格以及相應的條件,最后下單完成蜂蜜的銷售。這種銷售模式在法國乃至歐洲非常流行。


  趨勢六:產品本地化
 
  全世界的消費者越來越愿意嘗試本地產的食物,認為更加健康安全,更加符合生態標準。 對于消費者而言,因為產品出自本地,所以會更信賴,有更多的天然親近感,因此這種屬性是其他地區的產品無法代替的。如中國大連一款用本地小麥面粉制成、供兒童食用的面條;加拿大有機奶小生產商生產的有機奶酪;印度尼西亞當地生產的一款堅果類產品,富含歐米伽3、維生素E以及鎂元素等。
 
  趨勢七:植物肉
 
  近年來,全球食品業掀起植物肉熱潮。目前,植物替代物已經可以全覆蓋牛排、香腸、漢堡、豬肉等肉類產品,這些植物的替代物在外形上做得越來越像肉類產品,好吃好看還健康。生產者一般用豌豆、黃豆、藜麥等制做類似于肉類的替代品。加拿大一款有機肉品采用大豆制品制作。同樣在中國也有一款用富含植物蛋的白小扁豆、鷹嘴豆、藜麥等制成類似于牛肉的替代品。在英國有一款植物肉是豌豆、黃豆、大米三種富含蛋白質的元素的組合,代替碎肉,其外形跟正常肉沒有區別。
 
  除了肉類的替代物以外,加拿大、德國、丹麥還有適合純素食主義者的煙熏三文魚、素食魚子醬等魚類替代物。用胡蘿卜、富含歐米伽III的紫菜提取物等生產制造。 此外,作為乳制品、奶制品的替代物, 植物酸奶、植物奶油、植物奶酪、植物黃油,近些年越來越受歡迎。其對于素食者而言是非常好的牛奶替代品,尤其適合乳糖不耐者。市場潛力巨大,未來可期。
 
  趨勢八:可持續包裝
 
  目前全球食品已經迎來集約化、簡約化、輕量化包裝的時代。消費者青睞于更簡約、可持續的包裝。比如阿聯酋一款礦泉水包裝,由100%植物做成,是100%的生物可降解礦泉水瓶。如何更多地以可持續包裝替代塑料產品?食品包裝研發者在這方面動了很多心思。西班牙一款小吃改進包裝方式,包裝少了50%的塑料材料,更加環保。立陶宛一款粥的包裝碗采用95%的生物可降解竹子制作。
 
  趨勢九:低碳環保
 
  食品企業要重視碳排放碳足跡,共促可持續發展。
 
  奧地利一款食品是用奧地利當地的南瓜籽做成奶油、黃油,幾乎沒有碳足跡。阿聯酋一款專門裝漢堡包的盒子用可降解的牛皮紙制成,產自阿聯酋當地,其碳足跡得以極大減少,包裝環保,這對于快餐行業來說是一個福音。法國巴黎生產的一款有機酸奶,為了最大化減少碳足跡的排放,從生產、加工到被送到銷售點,整套流程、全生命周期都有碳排放的評估與跟蹤。
 
  趨勢十:區塊鏈技術
 
  未來的食品產業革命同樣是一場信息技術革命,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向信息化發展。消費者對于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要有知情權。
 
  目前很多非政府組織,還有一些小程序幫助消費者了解他們所購買食品的全方位信息。未來區塊鏈可以讓消費者更好地溯源,了解供應鏈上下所有具體信息。區塊鏈技術存在于食品的全生命周期,所有的信息消費者都可以了解。用區塊鏈技術溯源對于生產商、制造商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指標,讓他們做市場營銷時有更多的信心、支持與保障。這對于產品非常重要。
 
 



日期:2022-07-18
 
地區: 上海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