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揭示土壤孔隙水中污染物濃度是決定土壤植物被污染程度的關鍵因子

   2022-07-19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李遠播986
核心提示: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藥應用風險控制創新團隊在環境領域TOP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溶解在土壤孔隙水中污染物的量才是決定其可被植物吸收的量,而不是土壤污染物的總濃度,為農產品產地農用化學品的污染預測提供了重要參數和指導。……(世界食品網-www.cctv1204.com)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藥應用風險控制創新團隊在環境領域TOP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Characterization of Plant Accumul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rom Soils with Their Concentration in Soil Pore Water”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溶解在土壤孔隙水中污染物的量才是決定其可被植物吸收的量,而不是土壤污染物的總濃度,為農產品產地農用化學品的污染預測提供了重要參數和指導。
 
  土壤是各種農業污染物(如農藥、抗生素等)的“匯”,污染物從土壤向蔬菜等農作物遷移累積是其進入人類食物鏈的重要途徑。有效預測土壤中污染物進入農作物的量對于準確評價農產品的污染程度至關重要。通常污染物在進入土壤后會經過吸附/解吸附和代謝轉化等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且不同理化性質的土壤對這些過程具有很大影響,對準確預測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污染物的量造成了嚴重障礙。本論文通過系統研究15種新興農業污染物在3種不同土壤-孔隙水-蘿卜體系中的遷移分布行為,證實了污染物在植物體內累積的量與其在土壤中的總量無直接相關性,而與其在土壤孔隙水中的量呈明顯的正相關。本研究用詳實的數據揭示了只有自由溶解在土壤孔隙水中的污染物的量才是決定其可進入植物的量,而非土壤總量。研究結果為構建有效模型準確預測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農業污染物的量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和理論指導。
 
  該研究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國際合作成果,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為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農藥應用風險控制創新團隊李 遠播研究員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密歇根州立大學李暉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科英才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2c00303?fig=“tgr1&ref=pdf



日期:2022-07-19
 
行業: 食品檢測 果蔬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