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病蟲害是制約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事關糧食安全。抗病蛋白作為最大的植物免疫受體家族可感知病原菌的存在,迅速啟動免疫應答和抗病過程,是糧食穩產高產的重要保障。抗病蛋白如何激發免疫和抗病的分子機制研究是植物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此前研究揭示擬南芥ZAR1抗病小體形成可通透鈣離子的離子通道,通過鈣信號來激發植物免疫應答(DOI:10.1016/j.cell.2021.05.003)。然而,抗病小體在不同植物是否具有保守的共性機制尚不清楚。
清華大學/德國科隆大學柴繼杰研究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Paul Schulze-Lefert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陳宇航研究組,通過結構生物學,植物遺傳學和電生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合作,闡明了小麥Sr35抗病小體的結構和分子機制。該研究首次揭示小麥抗病受體蛋白Sr35可被小麥桿銹病病原菌的效應因子AvrSr35所識別而激活,并進一步寡聚化形成抗病小體。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Sr35抗病小體的五聚化結構,結合細胞生物學和電生理學等手段進一步闡明了Sr35抗病受體蛋白配體識別及活化的分子機制。
研究表明,該Sr35抗病小體與之前研究的ZAR1抗病小體在三維結構和離子通道活性具有保守的共性機制,通過形成鈣離子通道來激發免疫和抗病過程。該工作為CNL類抗病蛋白的跨物種改造及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并在農業生產上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此外,科研人員基于結構研究對感病作物的非功能同源蛋白進行精準改造獲得抗病功能,這為抗病農作物精準設計提供新思路。
9月26日,相關研究成果以A wheat resistosome defines common principles of immune receptor channels為題,發表在《自然》(Nature,DOI:10.1038/s41586-022-05231-w)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科技部等的支持。
日期:2022-09-30
清華大學/德國科隆大學柴繼杰研究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Paul Schulze-Lefert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陳宇航研究組,通過結構生物學,植物遺傳學和電生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合作,闡明了小麥Sr35抗病小體的結構和分子機制。該研究首次揭示小麥抗病受體蛋白Sr35可被小麥桿銹病病原菌的效應因子AvrSr35所識別而激活,并進一步寡聚化形成抗病小體。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Sr35抗病小體的五聚化結構,結合細胞生物學和電生理學等手段進一步闡明了Sr35抗病受體蛋白配體識別及活化的分子機制。
研究表明,該Sr35抗病小體與之前研究的ZAR1抗病小體在三維結構和離子通道活性具有保守的共性機制,通過形成鈣離子通道來激發免疫和抗病過程。該工作為CNL類抗病蛋白的跨物種改造及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并在農業生產上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此外,科研人員基于結構研究對感病作物的非功能同源蛋白進行精準改造獲得抗病功能,這為抗病農作物精準設計提供新思路。
9月26日,相關研究成果以A wheat resistosome defines common principles of immune receptor channels為題,發表在《自然》(Nature,DOI:10.1038/s41586-022-05231-w)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科技部等的支持。
日期:20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