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新疆自治區科技廳對提名2022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候選成果進行公示,其中, 食品領域有27項,包括發明獎候選成果1項,進步獎候選成果26項。
(來源:新疆自治區科技廳)
原文鏈接:http://kjt.xinjiang.gov.cn/kjt/c100264/202209/e63a471a5e2e4adf8821f6614f165d8a.shtml
1.2022年度自治區自然科學獎候選成果.pdf
2.2022年度自治區技術發明獎候選成果.pdf
3.2022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候選成果.pdf
食品領域2022 年度自治區技術發明獎候選成果(共 1項) | |||||
序 號 | 科技成果 登記號 | 項目名稱 | 提名單位 | 完成人 | 評價表類型 |
1 | 20150140 | 冷榨有機紅花籽油提取技術研究與應用 | 塔城地區 | 王來忠(新疆天鼎紅花油有限公司);李華 彬(完成單位:新疆裕民天鼎紅花油有限 公司,工作單位:新疆天鼎紅花油有限公 司); | 技術發明 |
該項目主要通過應用獨創、自有的冷榨、冷煉、冷濾、冷藏技術提取精制紅花籽油,開發出新產品---冷榨有機紅花籽油,其中亞油酸含量高達78%以上,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91%以上。 主要技術內容: 1、采用天然紅花籽為原料,通過低溫冷榨調質法結合離心分離提取天然紅花籽油的技術。采用低溫冷榨技術提取紅花籽油,選取較溫和的低溫調質工藝參數,采取冷榨優化組合,確定最佳工藝參數。結合離心分離技術對紅花籽油進行精制制備。確定中試生產中制備紅花籽油的最佳工藝參數。 2、采用天然紅花籽油為原料,通過精制技術及大分子截留法冷凍膜分離純化紅花籽油不飽和脂肪酸工藝技術。采用低溫法冷凍、冷煉技術富集紅花籽油不飽和脂肪酸,選取較穩定的低溫冷煉工藝參數,采取精濾優化組合,確定最佳工藝參數。結合冷凍膜分離技術對紅花籽油進行精制制備。確定中試生產中制備紅花籽油的最佳工藝參數。 3、采用天然紅花籽油為樣本,通過充氮低溫儲存及凈化車間灌裝,和苯板保溫工藝技術。用冷藏法儲存天然紅花籽油確定最佳工藝參數。 獲得發明專利兩項:紅花籽油冷榨制油方法201410187470.3;紅花籽油精煉方法201410187460.X技術經濟指標: 1、技術指標:冷榨技術提油離心分離得到品質優良的有機紅花籽油,提取率75.86%,有效成分提取率為98.76%;經過冷煉技術進行降溫制備,天然有機紅花籽油飽和脂渾化、脂化冷結率達到91.69%,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到93.28%;充氮低溫儲存制備的有機紅花籽油冷藏3600h上升了0.0165%,過氧化值上升了0.0166%,幾乎無變化。顯著提高了產品技術水平及附加值。 2、經濟指標:2019年-2021年累積新增產值4368萬元、新增利稅191萬元;前三年平均新增產值1456萬元、新增利稅63萬元。應用推廣及效益情況:冷榨有機紅花籽油技術應用推廣到新疆宏展特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宏展公司在紅花黃色素提取生產過程中,借鑒該成果中低溫膜過濾技術,通過溫度調節、精濾壓力、膜材配比等工藝參數的優化及應用,改善了原有紅花黃色素提取工藝,提高了紅花黃色素提取率和純化率。累積生產紅花黃色素5.6噸,實現產值840萬元,實現利潤176.4萬元,累積新增收購紅花絲原料60噸,帶動當地農民增收940萬元。平均每年帶動600余戶農民增收,戶平均增收約2000元。通過紅花籽的加工,有效延長了紅花產業鏈,形成紅花產業集群效應。可以有效的消化吸收紅花種植產能,帶動更多的農戶進行紅花種植。預計新增紅花種植面積30萬畝,新增種植戶10000戶,每畝每年可給農業生產者增加收入達到500元以上。 |
食品領域2022 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候選成果(共 26 項) | ||||||
序 號 | 科技成果 登記號 | 項目名稱 | 提名單位/提名專 家 | 完成單位 | 完成人 | 評價表類型 |
1 | 20180012 | 綿羊分子育種技術與種質創新 |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 新疆畜牧科學院生物技術研 究所; | 劉明軍;李文蓉;賀三剛;張雪 梅;劉宜勇;彭新榮;韓冰;林嘉 鵬;劉晨曦;張 寧;梁龍;鄧海 峰;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技 術開發性項目 |
針對新疆綿羊種質資源利用率低、育種技術落后現狀,圍繞綿羊育種技術和種質資源創新,歷時16年研究創建了新疆綿羊基因組大數據庫和基因挖掘技術平臺,發現和鑒定了一批重要性狀相關的新基因和分子標記;研發了綿羊高效基因編輯技術體系,創制了性狀突出的綿羊新種質;利用分子育種技術開展綿羊遺傳改良和新品種培育,建立了雙肌型育種核心群,改良哈薩克羊40余萬只,為綿羊遺傳改良和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新種質資源。 1、創建了綿羊基因組大數據庫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平臺。建立了首個新疆綿羊全基因組SNP和重測序數據庫,為遺傳資源評估和分子育種提供了數據資源;聯合研發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綿羊高密度SNP芯片,改變了對國外產品的依賴。 2、發掘了一批與重要性狀相關的基因和標記。發現和鑒定了與綿羊尾椎數、胸椎數、脂肪沉積、肌肉生長、體格大小等相關的基因和分子標記。其中與尾椎數相關的TBXT、胸椎數相關的VNTR、尾脂相關的PDGFD、背膘厚相關的FFAR2、毛囊發育與毛發類型相關的IRF2BP2、角相關的RXFP2、毛色相關的KIT等標記已開始用于相關性狀選擇,為遺傳機理解析和目標性狀選育提供了新的分子標記和功能基因。 3、突破了精準編輯技術難點,建立了綿羊高效基因編輯技術體系。獲得8種基因的原代基因編輯羊109只,平均編輯效率達到40.8%;通過添加促同源重組化合物和改進ssODN設計,顯著提高了MMEJ/HDR精準編輯效率,達到平均38.2%的國際先進水平;率先在綿羊上實現多基因同時編輯,雙基因編輯效率38.9%,三基因編輯效率12.1%,首次獲得了一次編輯4個基因的基因編輯羊,突破了多基因聚合育種技術瓶頸。 4、創制了一批有育種價值的基因編輯羊種質資源。對控制綿羊尾椎數的TBXT基因進行編輯獲得世界首個基因編輯短尾綿羊;首次實現基因編輯改變綿羊毛色和毛色圖案,為毛色育種和研究毛色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材料;FGF5基因編輯細毛羊羊毛長度和產量分別比野生型提高18.8%和30.3%,高繁殖力FecB基因編輯雜合型母羊產羔率達到171%,為培育優質高產細毛羊創制了新種質資源;對有突出性狀表現的5種基因編輯羊進行擴繁,建立了共計455只個體的國內最大基因編輯羊育種資源群。 5、利用雙肌基因標記輔助選擇建立了肉用性狀突出的“雙肌型”育種核心群,核心群8月齡平均胴體重比哈薩克羊提高11.5%,屠宰率提高3.9%,尾脂減少89.9%;近三年在伊犁6個縣推廣雙肌基因導入雜交改良哈薩克羊41.39萬只,新增效益1.342億元,促進了農牧民和養殖企業增收。 項目發掘新基因和標記64個,創制新種質8個,獲國際發明專利1個,中國發明專利10個,軟件著作權1個,發表論文23篇,其中SCI論文14篇,他引221次。成果多次在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報告并被新華社、央視、人民網、泰晤士報、鏡報等媒體報道。 | ||||||
3 | 20190023 | 新疆花生高產抗逆栽培關鍵技術創 新與應用 | 新疆農業科學院 | 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新疆天鷹生物 科技有限公司;新疆農墾科學院生 物技術研究所; | 于伯成;丁紅;王橋江;王亮;劉恒德; 肖英;王建設;張智猛;買買提托合 提·蘇來曼;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技術 開發性項目 |
本項目任務來源于自治區計劃,屬于農業科學技術領域。 新疆有四千萬畝左右的耕地適宜種植花生。本項目針對新疆地區存在花生優良品種缺乏,花生栽培技術落后,氣候干旱、土壤鹽堿對花生生長發育不利等實際情況,開展了相應的系統性研究和成果推廣應用,取得了以下突破性成果: 1、認定“花小寶23號”、“花小寶25號”和“花育33號”3個豐產抗逆的花生品種,產量較新疆地區傳統品種提高10~30%。依據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篩選出“遠雜9847”、“花育33號”、“花育31號”和“花育17號”4個適宜果林間種植的花生品種,為新疆林果業基地果林間種植花生奠定了良好的品種基礎。 2、闡明了一些控制花生產量性狀的分子遺傳機制,鑒定出與多粒莢性狀相關的17個加性QTL和43個上位性QTL,發現對多粒莢性狀而言,上位性效應比加性效應作用更強,篩選出與花生多粒莢性狀相關的2個主效QTL。鑒定出控制花生開花集中度的15個QTL。鑒定出與花生初花期性狀相關的12個加性QTL和35對上位性QTL。 3、闡明了花生對干旱、鹽堿脅迫的適應性響應機制,明確了抗旱性花生品種增加40cm以下土壤根系,調節根系空間構型分布以適應土壤水分虧缺情況。花生鹽敏感時期在萌發出苗階段,各生育時期耐鹽能力強弱順序為:結莢期>花針期>幼苗期。研究得出土壤含鹽量越高,其種子際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更高的結論。 4、依托認定的豐產抗逆品種,集成了“選種、控水、補肥”為關鍵技術的花生單作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高產栽培技術,明確了花生不同生長發育時期的水肥用量。將品種與栽培因素結合,通過研究不同擁土方式、種植點與樹干距離不同對花生生長發育的影響等,建立了果林間花生起壟覆膜高產抗逆栽培技術模式,將良種良法結合在生產上推廣使用。 5、創建集成了以“高產抗逆品種篩選、單作膜下滴灌肥水高效利用、全程機械化生產、果林間作花生起壟覆膜高產栽培”為關鍵的花生高產抗逆栽培技術模式,獲得百畝連片花生平均畝產679.39kg的高產,第二年,重復性創造了748.40kg/mu的高產,實現了逆境條件下新疆花生高產高效生產的突破。 項目組歷經十多年攻關,認定花生品種3個,獲得品種推廣權3項,篩選出4個適宜果林間種植的花生品種,獲得自治區專家顧問團委員會決策研究與咨詢優秀成果二等獎一項。 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項和實用新型專利4項,獲得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2項,取得花生食用油商標1個。依托項目發表論文35篇,其中SCI論文6篇,編寫《新疆花生栽培》著作一部。累計推廣花生新品種、新技術25.33萬畝,莢果一般畝產量450~520kg,累計新增花生莢果5.02萬噸,新增工農業利潤12.51億元,為促進新疆花生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
4 | 20190065 | 綿羊泌乳、生長發育和繁殖優良性狀 功能基因的研究與應用 |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 新疆畜牧畜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新疆畜牧科學院畜牧研究所;新疆 麥騰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新疆 五征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 史洪才;牛志剛;李曉林;解先貞;黃 俊成;王付全;常璐;久帕爾;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社會 公益性項目 |
項目對綿羊的泌乳、生長發育和繁殖性狀進行了遺傳分析,利用分析結果指導了生產;獲得了一批與上述優良生產性狀密切相關的基因或分子標記,提高了肉羊優良生產性狀的利用開發水平。 項目在國內首次科學系統地測定分析了小尾寒羊和湖羊在產后2個月關鍵泌乳期的泌乳規律,繪制了泌乳曲線;確定湖羊的泌乳性能優于小尾寒羊;首次確定BMPR-1B和PRLR基因可以預測小尾寒羊的泌乳量大小。挖掘了PRL、PRLR和BMPR-IB等與泌乳性狀相關的功能基因及標記,為綿羊高泌乳性狀分子育種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系統地測定了放牧的阿勒泰羊和舍飼的陶賽特羊的體重和體尺性狀,獲得和分析了不同飼喂條件下綿羊的增重曲線和生長發育性狀規律。首次確定微衛星CSSM18,MNS19A,BDKRB標記是陶賽特羊快速增重的分子標記,Myf5基因是影響阿勒泰羊早期生長發育快的功能基因,為綿羊高產肉力品種分子育種提供了分子標記和候選基因。 獲得了一批與阿勒泰羊、洼地綿羊、多浪羊及哈薩克斯坦的奧爾達巴斯羊、卡拉庫爾羊等綿羊品種高產羔率相關的功能基因及SNP位點。首次確定BMP15、FecB、NCOA1和ESR基因是阿勒泰羊、洼地綿羊、多浪羊、奧爾達巴斯羊和卡拉庫爾羊的高產羔率的功能基因,為分子遺傳標記和基因組選擇培育高繁殖力綿羊品種奠定了基礎。 依據湖羊泌乳性能優于小尾寒羊的研究成果,在新疆大力宣傳和推薦湖羊為規模化養殖的多胎羊首選品種,當前全疆湖羊存欄量達到400萬只左右;以喀什地區為例,湖羊的養殖規模從2015年的5萬只增加到2021年的80萬只,目前湖羊養殖規模持續擴大,預計2022年底存欄量達到120萬只左右,為多胎羊產業的迅猛發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建設做出了貢獻。依據多胎羊泌乳規律的分析結果,制定了羔羊1周開始補飼,2個月斷奶的科學方案,使得多胎羔羊的成活率顯著上升;母羊2個月斷奶快速恢復,實現了兩年三產高效繁育;依據放牧羊和舍飼羊的生長發育規律分析結果,確定了最佳羔羊出欄時間,平均減少1個月,增加了肉羊養殖的經濟效益。在麥蓋提縣三個規模化湖羊和多浪羊養殖場,進行了多胎基因選擇、泌乳、生長發育規律及高效繁育技術的集成及應用,建立了多胎羊規模化高效養殖模式,大幅度增加了養羊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指導湖羊、小尾寒羊、多浪羊規模化養殖及育肥企業,顯著地增加了養殖企業的經濟效益,累計為應用企業新增效益11600萬元,喀什湖羊存欄量新增75萬只,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依據查新結果,本成果的應用和推廣示范國內未見相似報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項目獲得發明專利3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證4項,發表學術論文13篇(SCI收錄3篇),培養碩士5名,舉辦綿羊養殖技術培訓班40余場,為養殖企業培養技術人員40余人,培訓專業技術及養殖從業人員共計4000余人次。 | ||||||
6 | 20190172 | 差異化加工番茄新品種選育及配套 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應用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中糧屯河種業有限公司;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新疆農業科學院植 物保護研究所; | 甘中祥;張錄霞;李倍金;魏強;薛艷; 劉旭新;何偉;許建軍;張濤;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技術 開發性項目 |
一、主要技術內容:加工番茄是新疆主要特色作物之一,新疆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加工番茄生長,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到了全國80%以上。但國內產業發展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1.品種培育方面: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低,造成料醬比高;②差異化品種有待于提高;③廣適機采品種少,一直受限于美國進口品種。2.良繁種方面: 種子質量參差不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戶種植積極性。3.配套栽培技術方面:機械化程度低,移栽效率低、成本高、整地鋪膜技術不配套,機采質量差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公司牽頭相關單位組成“差異化加工番茄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應用”項目攻關組,從新品種選育、配套栽培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及產業化創建與完善等方面歷經8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以下成果:1.建立了完善的加工番茄育種技術體系,引進和創制番茄種質資源2000余份,其中核心材料125份。研發并推廣加工番茄新品種8個,覆蓋早中晚各個熟期,解決了機采廣適性品種少,且兼顧豐產、固形物含量高、集中成熟、耐貯運性好等優點,有效替代了美國品種。2.首次創新出耐瘠薄、抗逆性強的品種屯河306,適合做冷破醬和生產風味好的番茄粉且綜合性狀優良。3.首次培育出低酸品種屯河316,部分替代了國外低酸品種的應用。4.首次成功利用番茄雄性不育制種的方法制種。5.大量推廣經創新改造的中耕碎土機、移栽機和采收機,解決移栽效率低、成本高、整地鋪膜技術不配套,機采質量差等問題。 二、授權專利情況:1.發明專利:利用番茄雄性不育系制種的方法(CN201610087008.5);2.實用新型專利:番茄采收機喂料分離裝置(CN201620930893.4),番茄采收機割臺(CN201620930889.8)。 三、技術經濟指標:選育的新品種固形物含量5.0-5.4%,較老品種提高0.3個百分點以上,產量平均8.5/畝噸以上,較老品種提高500kg/畝以上。高效關鍵栽培技術:改造采收機12臺,作業面積累計15萬畝;引進中耕碎土機16臺,已作業面積8萬畝。 四、應用推廣及效益情況:近三年累計推廣新品種60.53萬畝,產量較老品種增產0.5噸/畝以上,原料新增利潤10895萬元。固形物較老品種提高0.3個以上,為工廠節約原料成本17472萬元。通過大量引進機械中耕碎土,技術改造采收機,全面覆蓋加工番茄種植區作業面積,有效解決番茄田間土塊大、番茄原料泥沙含量高等問題,并解決移栽效率低、成本高、整地鋪膜技術不配套,機采質量差等問題;利用番茄雄性不育系制種的方法,累計在甘肅某繁種公司制種300多畝。 本項目獲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登記8項,專利4個,制定了技術標準1個,發表論文8篇。 | ||||||
10 | 20190270 | 優質高產廣適春小麥新品種選育及 產業化 | 新疆農業科學院 | 新疆農業科學院核技術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新疆金天山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塔城地區豐源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天山面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樊哲儒;張躍強;李劍峰;王重;毛新 國;王純武;王煜;高新;張宏芝;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技術 開發性項目 |
針對新疆春小麥品種選育缺乏高效育種技術,強筋小麥品種缺乏、產量低、產業化不足等問題,在集成創新誘變育種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基礎上,定向選擇優質、高產等性狀,育成高產優質強筋、中強筋、中筋多類型春小麥新品種 14 個,實現了優質和高產協同改良,2005 年以來累計推廣 1692.63 萬畝,育成品種近三年種植面積占新疆春麥面積的 65.99%。新增社會經濟效益 24.96 億元。 (1)育種技術和種質創新。 以提高育種成效為核心,改良小麥產量和品質為目標,發掘(應用)產量、品質、抗病等性狀分子標記,集成創立低劑量輻射誘變、麥谷蛋白亞基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技術,獲得了發明專利 4 項,引進國外種質資源 5000 多份,鑒定后 1300 多份種質進入新疆小麥種質資源庫。鑒選出多類優異種質 1029 份,創制高產優質多抗早熟等優異小麥新種質 332 個,為新疆高產優質廣適春小麥新品種選育奠定技術和種質資源基礎。 (2)以創制新種質和集成育種技術為基礎,選育出優質強筋、中強筋等多類型高產春小麥品種 14 個,3 個品種實現產量和品質雙突破,解決了強筋品種不足和類型單一的問題,其中優質強筋品種新春 37 號實現新疆春小麥第三次品種更新換代,為新疆春小麥提質增效提供品種保障。 育成強筋品種 4 個、中強筋品種 5 個、中筋品種 5 個。其中新春 17 號、新春 26 號、新春 37 號和新春 44 號先后成為新疆春小麥主栽品種,累計種植面積分別為 620.7 萬畝、345.22 萬畝、501.86 萬畝和 158.15 萬畝。新春 26 號、新春 37 號和新春 44 號在產量和品質等方面超越原主栽品種新春 6 號(中筋),產量和品質取得雙突破,是當前新疆春小麥主栽品種、新疆春小麥審定品種的對照品種、“一主一輔”主推品種,新疆面粉企業配麥配粉的主要優質強筋春小麥品種,其中新春 37 號 2019 至 2021 年連續 3 年年推廣面積超過百萬畝,是目前新疆種植面積最大的春小麥品種,實現了新疆春小麥第三次品種更新換代。 (3)創建了新品種配套高產保優生產技術,實現了高產優質,創造了優質強筋春小麥的全國高產新紀錄(畝產 708.5 公斤)。新品種及其高產保優技術的推廣應用,擴大了優質小麥種植區域,由北疆平原區擴展到新疆春麥種植全區,顯著提高了冷涼高海拔區域的小麥品質,推動了新疆春小麥產業的發展。 (4)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2005 年以來,育成品種累計推廣 1692.63 萬畝,其中近三年推廣面積 625.83 萬畝,約占春小麥種植面積 65.99%,平均增產 13.9%,推廣新技術 318.6 萬畝。新增經濟效益 24.96 億元。 獲得發明專利 4 項、實用新型專利 4 項、植物新品種權 5 項,制定地方標準 4 項,發表學術論文 40 篇,其中 SCI 論文 5 篇,參編譯著 2 部,引用頻次 220 次。培養博士 2 人。舉辦各類培訓活動等 347 場次,培訓技術人員 504 人次,培訓種植大戶(農民)10961 人次,印發資料 13.64 萬份。 |
13 | 20200079 | 新疆農業植物品種 DUS 測試技術研 究與集成應用 | 新疆農業科學院 | 新疆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 研究所;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 心;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 所; | 王威;韓瑞璽;顏國榮;劉寧;張晗;徐 麟;馬艷明;鄧超宏;鄭永勝;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社會 公益性項目 |
種業作為農業“芯片”、糧食安全“根基”的作用愈加凸顯。種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科學高效的品種管理做支撐,而準確描述品種并辨別其真實身份尤為重要。從國際上來看,很多國家或組織將可區別性(特異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穩定性(Stability)測試(簡稱 DUS 測試)引入品種管理系統。我國于 1997 年建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1999 年加入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同樣采用了 DUS 測試進行品種描述和評價。隨著現代種業的發展,新《種子法》的頒布實施,DUS 測試已經從最初僅作為品種權實質審查的重要步驟,逐漸應用在品種審定、登記、市場監管等種業管理領域,應用范圍不斷拓展。 本課題組基于新疆農業植物品種 DUS 測試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按照“邊研究、邊應用、邊完善”的總體思路,利用豐富的、多源的農作物田間測量數據,以 UPOV 技術文件為指導,以 UPOV 測試指南或 UPOV 成員國測試指南為參考基礎,結合我國植物資源特征特性進行表型性狀研究,制定出適合我國農業植物品種 DUS 測試指南,填補了我國 DUS 測試行業標準的空白。 研究了新疆特色植物分子檢測標準并構建了指紋數據庫。采用表型鑒定和分子生物學的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制定了新疆特色作物分子鑒定方法,為品種鑒定與分析提供科學依據,有效地推動 DUS 測試的學科向前發展,取得的主要創新成果如下: (1)充分利用遺傳多樣性豐富的新疆特色農業植物資源優勢,制定了西瓜、甜瓜、小黑麥、黑麥、鷹嘴豆、無花果、紅花和棉花等 8 個國家標準和農業行業標準,已頒布實施,為上述植物種屬開展 DUS 測試提供技術依據。 (2)首次將 SSR 分子鑒定技術應用于西瓜 DUS 測試,制定了西瓜品種鑒定技術規程 SSR 分子標記法(國家農業行業標準),公布了 28 對西瓜 SSR 引物。篩選出甜瓜 SSR 引物 26對、小黑麥 SSR 引物 30 對、海島棉 SSR 引物 40 對、紅花 SSR 引物 35 對,可有效實現作物品種的真實性、特異性身份鑒定,為新品種登記、新品種保護及司法維權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3)構建了新疆生態區農作物 DUS 測試表型數據庫,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補充和完善我國甘新區玉米、棉花、小麥和水稻等 DUS 測試表型數據庫,使種質資源創新、新品種審定或登記技術依據,保護和促進了新疆乃至全國的新品種自主創新和商業育種工作,規范了種業市場秩序。 (4)集成 DNA 分子指紋數據、田間表型數據篩選近似品種技術,構建“DNA 分子指紋數據”+“田間表型數據”篩選近似品種新模式,提高近似品種篩選精準度,減少田間鑒定種植的近似品種數量,節約資源投入,為疑似實質性派生品種提出預警,同時也為新品種審定、登記、新品種保護及司法維權提供技術支撐。 | ||||||
20 | 20200256 | 新疆伊犁設施農業提質增效關鍵栽 培技術研究與示范 | 伊犁師范大學 | 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伊 犁哈薩克自治州蜂產業領導小組 辦公室;特克斯縣鑫新果品蔬菜專 業合作社;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孫 扎齊牛錄鄉雀爾盤村草莓專業合 作社; | 焦子偉;郭巖彬;楊佳林;王勇;朱法 輝;陳曉露;瑪依熱木·赫則木;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引進、 集成、轉化、推廣、產業化 項目 |
新疆伊犁州直設施農業種植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但近年來設施農業發展面臨栽培技術滯后、產品質量和品質下降等因素制約了設施農業健康發展。基于此,項目組開展系統研究與應用,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1.掌握設施農業提質增效栽培的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篩選出防治瓜蚜的物理植保液、1.5%除蟲菊素水乳劑、7.5%魚藤酮水乳劑、0.6%苦參堿水劑等5種藥劑和灰霉病的生防菌株1個;明確溫室有機番茄、草莓等主要有害生物的發生時間與危害程度,制定《溫室有機草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規程》等3項,在察布查爾縣建立溫室果蔬有機生產基地。 2.明析植物促生菌促生機理,開發出設施農業提質增效栽培的新型生物菌肥。明確PQQ作為GDH的輔酶共同參與了水生拉恩氏菌HX2的葡萄糖、木糖、D-甘露醇、D-甘露糖、乳糖、蔗糖的溶磷代謝;HX2菌株溶解礦質磷的主要機制是產有機酸,PQQ在HX2菌株產酸溶磷起著關鍵性調控作用。PQQ可作為促生因子和IAA,共同參與了HX2菌株對增加植株生物量,提高植株營養的攝入等起到關鍵調控作用。優化生物有機精肥工藝配方,制定《生物有機精肥》企業標準1項,年產6000噸生物有機精肥加工能力。 3.開展設施農業提質增效栽培的昆蟲授粉技術研究與應用。明確地熊蜂對溫室草莓、番茄授粉行為,以及其對番茄營養品質影響,建立地熊蜂訪花生產番茄貨架期模型,提高番茄保質期和營養價值;采用線粒體基因組單分子測序技術對新疆伊犁新發現的蜂種進行全基因組分析,伊犁特有蜂種線粒體基因組是一個16886bp的環狀分子,增加一種高效授粉蜂種。獲得《便攜式授粉蜂箱》專利1件,制定《溫室草莓昆蟲授粉技術規程》等4項,并應用于生產實踐。 4.進行設施農業蛹蟲草菌株選育優化及提質增效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掌握蛹蟲草交配系統與營養體親和性關系,篩選蛹蟲草菌株不同遺傳型交配組合15個,建立蛹蟲草交配型菌種資源庫。優化蛹蟲草人工栽培配方,制定《蛹蟲草子實體人工栽培技術規程》等2項,建立了8座(50畝)溫室蛹蟲草人工栽培基地。 5.建立了伊犁州直設施農業果蔬提質增效關鍵栽培技術體系,出版《綠色設施農業及新疆伊犁綠色食品蔬菜栽培實踐》著作1部,制定《綠色食品溫室草莓栽培技術規程》等7項,獲得綠色食品7種,建立以伊寧市托格拉克鄉、特克斯縣蒙古鄉、察布查爾縣孫扎齊牛錄鄉等為核心的綠色有機設施農業示范區,推廣7670座,計21910畝,以設施農業提質增效栽培模式替代粗放型常規設施農業生產模式并在伊犁州直進行了示范應用。 項目組歷經9年攻關研究,發表論文26篇,出版著作1部,授權專利7件(發明專利1件),制定地方標準17項,認證綠色食品7個。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累計推廣7678座,計21960畝,新增總產值15020.4萬元,新增純收入7180.9萬元。 | ||||||
29 | 20210027 | 新疆綠洲區林果腐爛病原交互侵染 模式及其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 | 新疆農業科學院 | 新疆農業科學院微生物應用研究 所;塔里木大學農學院;石河子大 學農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 學院; | 宋素琴;趙思峰;張王斌;羅來鑫;高 雁;楚敏;曹煥;吳彩蘭;蔣娜;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技術 開發性項目 |
林果業是新疆“十四五”重點發展十大產業之一,是我區發展鄉村經濟、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腐爛病是危害果樹和防護林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果園損失在30%以上,嚴重在80%以上,甚至毀園,是新疆林果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和防護林安全生產的重要障礙因素之一。針對新疆果樹、防護林腐爛病病原不清、分布危害不明、缺乏高效的檢測技術,病害流行及傳播規律研究不夠深入,以及現有的以化學農藥為主防治技術防效偏低,生產上急需綠色高效的防控技術的現狀。項目依托國家、自治區和兵團省部級多項項目,歷時10年聯合攻關,主要完成單位包括新疆農業科學院微生物應用研究所、塔里木大學農學院、石河子大學農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4家疆內外優秀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發提出了以“區域協同,知彼巧防”為指導思想,以“早預警,整體防,阻侵入,控殘體,綠色長效”為技術核心,構建了“快速檢測、整體防控和綠色長效”“三位一體”的林果腐爛病綠色防控關鍵新技術,覆蓋果園及其防護林的整體防控技術體系。通過該技術成果推廣與應用,實現了果品提質增效,降低了防治成本,增加果農收入,提升了產業整體發展水平,促進了新疆林果行業的科技進步,為我區林果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項目取得以下原創成果: 1.開展了蘋果、香梨、核桃、農田防護林(新疆楊,箭桿楊、柳樹、榆樹、胡楊)等18種新疆果樹和防護林腐爛病的病原研究;分離和鑒定共有8種病原菌,其中V.mali(無性型:C.mali)是危害新疆果樹腐爛病的主要種,V.sordida(無性型:C.chrysosperma)是危害新疆防護林的主要種;首次發現報道世界新紀錄寄主病害1種,國內新紀錄寄主病害3種,為新疆荒漠綠洲生態區林果腐爛病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2.明確了新疆同一生態區域特色果樹與防護林之間腐爛病菌存在交互侵染的現象,提出同域不同寄主的腐爛病整體防控新策略。 3.創建了針對新疆果樹和防護林4種主要腐爛病菌的PCR快速檢測技術1項,檢測時間僅為1~3小時,檢測靈敏度可達10pg/mL;為果樹腐爛病早期診斷和精準、綠色防控提供了技術支撐。 4.創新了適合新疆果樹和防護林腐爛病的集“快速檢測、整體防控和綠色長效”“三位一體”的林果腐爛病綠色防控關鍵新技術。篩選出高效生防菌和高效低毒農藥配伍,研發生物化學協同防控林果腐爛病的綜合技術,減少化學藥量30%以上,對果樹及其防護林整體防控。累計示范推廣超過80萬畝,新增產值超過3億元,實現了防治技術精準、高效的突破,減少化學藥量30%以上,顯著提升了新疆林果腐爛病的綠色防控水平,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5.項目發表學術論文42篇,其中SCI論文5篇,獲得授權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3項,發布團體標準1項、企業標準1項,培訓技術骨干2000余人次,農民11200余人次。 | ||||||
30 | 20210040 | 博州特色作物優質高效配套技術研 究與示范推廣 |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 博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 叢虎滋;閆夏;閆靖華;董秀麗;張洪 浩;趙園園;艾尼瓦爾;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引進、 集成、轉化、推廣、產業化 項目 |
根據博州特色作物生產實際和布局特點,從種子、生產技術等環節下功夫,科學布局,注重突出地域優勢、區域特色,按照“積極引進、試驗示范、及時總結、適度推廣”的原則,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龍頭加工企業為依托,抓訂單、上規模,加大扶持力度,積極引導農民種植適宜、經濟效益好的特色作物,圍繞枸杞、香紫蘇、籽用西葫蘆、甜葉菊、芝麻、黑木耳等特色農作物創建優質高效示范基地,推廣主栽品種、精量穴播、合理密植、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統防統治、適期早播、機播機收等關鍵技術,充分挖掘特色作物增產潛力,提升各特色作物品質,增加特色作物效益,集成組裝配套機械化播種、植保、水肥一體及收獲的農技輕簡化栽培模式。農牧民特色作物標準化、規范化生產程度逐年提升,全州建成了枸杞、芝麻、香紫蘇、黑木耳等特色農作物標準化生產基地,促使博州特色農業由生產導向型向消費需求型、質量效益型轉變。特色農作物的種植經營由企業、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占主導地位,帶動分散小農戶發展特色種植業。訂單農業,實現企業農民的雙贏,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三年來種植特色作物140.26萬畝,其中食葵47.43萬畝,畝效益在962.5元,較玉米(玉米純效益550元/畝)純增收19446.3萬元;甜菜10.32萬畝,畝效益1225元,較玉米增收6966萬元;香紫蘇0.85萬畝,畝效益在650元,較玉米增收85萬元;枸杞12.66萬畝,畝效益在1500元,較棉花增收12660萬元(棉花純效益500元/畝);籽用西葫蘆0.5萬畝,畝效益在1500元,較棉花增收500萬元;芝麻0.1萬畝,畝效益在1500元,較棉花增收100萬元;加工辣椒0.3萬畝,畝效益在1000元,較棉花增收150萬元;甜葉菊0.1萬畝,畝效益在1275元,較棉花增收77.5萬元,谷子0.13萬畝,畝效益800元,較棉花增收39萬元;黑木耳150萬袋,純收益為300萬元,特色作物三年累積增收40323.8萬元。 開發了富硒黑木耳、枸杞、黑小麥食品及林下種植黑木耳、羊肚菌、楊樹菇等試驗示范,林下種植模式給種植戶增加收入的同時,利用和保護了溫泉縣豐富的河谷林資源,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應;香紫蘇生產基地的建成不僅給種植戶帶來直接經濟效益,拉動了當地富裕勞動力的再就業,且增加了旅游創收的雙層效益;同時開展了芝麻、香紫蘇、籽用西葫蘆、谷子等作物水肥一體化及病蟲害綜合防控,肥料和農藥利用率分別提高了0.3%和0.5%;開展專題農民技術培訓、特色作物田間管理現場會57場次2400余人,發表論文10篇;完善芝麻、香紫蘇、甜葉菊、谷子、黑木耳、食葵、籽用西葫蘆、線椒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 |
34 | 20210072 | 馬鈴薯全產業鏈提質增效關鍵技術 研發與產業化應用 | 新疆農業科學院 | 新疆農業科學院綜合試驗場;中國 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新疆 農業科學院奇臺麥類試驗站;安徽 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新疆疆 達薯業有限公司; | 劉易;楊茹薇;馮懷章;李廣悅;趙亮; 廖華俊;沈洪飛;李江濤;任永紅;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引進、 集成、轉化、推廣、產業化 項目 |
項目針對新疆馬鈴薯缺乏優質加工品種、種薯繁育體系不完善、種薯質量控制體系不健全、馬鈴薯增產增效生產技術不配套、病害綠色防控意識薄弱、加工關鍵技術水平落后等問題,本研究團隊開展馬鈴薯育種、種植到加工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以馬鈴薯新品種選育為突破口,圍繞資源保存技術,種薯質量檢測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病害綠色防治及生物農藥創新技術、多次采收高產栽培技術、馬鈴薯淀粉加工技術及產品研發、加工廢料技術的研究,在全疆進行示范與應用。通過項目實施提升了我區馬鈴薯種植水平和效益,創新了產品加工技術工藝,提高了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長了產業鏈,實屬產業急需。在科研、推廣及產業化應用方面形成了特色,為我區馬鈴薯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是充分響應國家鄉村振興、馬鈴薯主糧化等利好政策的有利措施,項目組承擔國家級及自治區級項目11項,取得了以下創新性成果: 1.引進國內外馬鈴薯資源240份,通過篩選審定加工品種大西洋,首次篩選出中度耐鹽品種4個、耐蔭品種2個、耐旱品種5個、抗病品種1個,為新疆不同馬鈴薯栽培模式持續發展提供種質保障,有效解決我區缺乏優質專用品種的現狀。創新延長馬鈴薯脫毒苗保存技術及大棚多次采收高產栽培技術,年生產脫毒苗2213萬株、原原種3220萬粒、原種16600噸,向全疆提供優質脫毒種薯。 2.首次開展馬鈴薯生物蛋白質農藥研究與應用,拓展了新型生防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免疫誘抗+土壤健康+根際健康”的綠色防控集成技術,系統研究并集成馬鈴薯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畝產3174-4636.5kg,商品率86.4%,施肥量減少15.3%,防效77.2%以上,大幅提高了種植效益,有效提高了品質及產量,應用前景廣闊。 3.研發馬鈴薯加工及加工廢料再利用技術新工藝,利用循環式清洗技術及真空轉鼓濾液水靜態回收方法,顯著提高產品商品率、清潔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優化加工廢料工藝參數,明確復混液體肥料技術標準和方法,為新疆馬鈴薯加工產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研發高品質馬鈴薯淀粉、生粉、液體有機肥、顆粒有機肥等系列產品,為消費者提供了豐富的產品選擇。 項目成果歷時6年,完成品種審定1個、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軟件著作5項,標準1項,出版論著2部,申請商標2個,發表論文39篇。近三年累計推廣品種及技術面積達58.8萬畝,增效18603萬元,培訓人員6074人次,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帶動了項目區企業成果轉化及農民增產增收。項目組獲“自治區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自治區民營科技企業”、“農業產業化突出貢獻企業”等認定,并搭建“中亞馬鈴薯產業發展交流平臺”,顯著提升了馬鈴薯整體種植水平,促進了區域內交流合作。 該成果對提升我區馬鈴薯產業化水平,助推鄉村振興發揮了重要示范帶頭作用。 | ||||||
36 | 20210091 | 肉羊飼養標準與精準飼養技術體系 構建與應用 |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 新疆畜牧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新疆 畜牧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石河子大 學; | 王文奇;侯廣田;劉艷豐;張文舉;王 建勛;卡那提·沙力克;郭同軍;羅永 明;王鐵男;張志軍;蘇玲玲;秦榮艷;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技術 開發性項目 |
我國尚未建立起肉羊的精準飼養技術體系,配制飼料配方參照或套用國外NRC(2007)和英國的AFRC(1993)推薦的標準,“洋”標準缺乏實用性、針對性和科學性。亟需制定屬于我國的肉羊飼養標準,通過飼草料資源挖掘與組合配伍技術、肉羊精準營養調控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建立肉羊精準飼喂技術體系。 1、以肉用綿羊為研究對象,開展系統基礎性研究,獲得了肉用綿羊的營養需要參數,研究制定適宜于新疆乃至我國的《肉用綿羊日營養需要量》(飼養標準),建立了新疆首個肉羊飼養標準(DB65/T4244-2019)。 2、對新疆肉羊飼草料采集和營養成分檢測的基礎上,開展代謝能和代謝蛋白預測模型研究,建立了新疆肉羊飼料營養價值數據庫,涵蓋118種飼草料的營養成分及營養價值。 3、針對新疆大宗蛋白飼料棉籽粕,通過重組棉鈴蟲CPR、CRP6AE12基因、畢赤酵母異源共表達棉鈴蟲細胞色素酶,發現并獲取了具有棉酚降解活性的酶蛋白CPR-CYP6AE12(棉酚降解酶),并建立了棉籽粕降酚工藝(棉酚脫毒率達89%以上);篩選獲得嗜酸乳桿菌、熱帶假絲酵母ZD-3等發酵棉籽粕生產生物蛋白飼料的工藝參數。 4、開展番茄渣與麥秸、玉米稈、全株秸玉米、棉籽殼等混貯發酵技術研究;系統評價了番茄渣對肉羊生長、生理和代謝的影響,確定番茄渣占肉羊日糧20-40%為宜,篩選和制定了肉羊優化日糧配方。 5、開展木屑菌糠菌酶協同固體發酵技術研究,篩選出發酵菌酶組合,確定發酵的工藝參數,發酵菌糠NDF降低18%以上,在肉羊日糧中添加12%,降低飼料投入成本8%以上。 6、開展棉稈、玉米秸、小麥秸等與苜蓿草配伍技術究,確定苜蓿草與其他粗飼料按1:3比例配伍,正組合效應突出,開發肉羊低苜蓿飼料配方。 7、以沙棘枝葉、沙棘黃酮、紫花苜蓿黃酮為原料,研究了對肉羊生長和代謝的影響,提示了沙棘黃酮通過調節p-AMPK-PPAR-γ信號通路發揮作用,從而降低肌肉中脂肪的含量的作用機理,開發沙棘黃酮復合調控劑。 8、針對冬季綿羊寒冷激條件下,開展肉羊抗冷應激調控劑(沙棘葉粉、氯化銨、胍基乙酸等)研究,評價調控劑對綿羊生產性能和體內抗氧化能力的影響,探究對緩解綿羊寒冷應激的作用效果和機理,開發出肉羊抗冷應激調控劑。 9、以新疆鹽堿植物為研究對象,開展了角草提取物對肉羊生長性能、消化代謝及肉品質的影響,發現添加鹽角草提取物有助于降低綿羊料重比、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有助于改善羊肉品質,以日糧中添加0.6%鹽角草效果較好。 研究成果在生產中推廣應用,效果顯著。2019—2021年,據估算,累計間接經濟效益達30億元,其中近3年經濟效益達20億元,出具《成果應用證明》的企業和地區的產值超6億元。項目成果有力的支撐和促進了我區肉羊產業的發展。 | ||||||
43 | 20210167 | 新疆特色預制食品關鍵技術創新集 成與產業化 | 烏魯木齊市 | 新疆新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新疆 農業科學院;新疆帕戈郎食品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 研究所;新疆阿爾曼食品集團有限 責任公司;新疆米蘭食品開發有限 公司;新疆華凌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 戚晨晨;張春暉;陳國輝;李艷杰;張 婷;李君明;孟新濤;王曉蕓;阿不都 維力·阿不都爾尼;王琿;李俠;盧衛 東;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技術 開發性項目 |
我國預制食品行業在供需兩端的刺激下,得以不斷發展。新疆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區域食品特色凸顯。但長期以來,如何解決和提高加工原料品種適應性,提升品質鑒別技術,控制貯藏、流通過程中微生物滋生和品質劣變,提升工業化配套技術支撐能力成為制約新疆特色預制食品實現產品提檔、產業升級的主要技術難題。鑒于此,項目組聯合新疆重點食品加工企業、新疆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歷經10年的產學研技術研制,形成如下成果: 1.創制了新疆特色預制禽類食品預冷減菌技術,發明了畜禽肉加工貯運損耗控制技術與裝備,解決了保鮮貯運技術落后、產品品質劣變問題。胴體表面菌落總數由5.2降至3.18lg(CFU)/cm2,在-6~-12℃可貯藏84-168d并符合一級鮮肉標準;解凍時間較自然解凍縮短了1/3,解凍汁液損失率降低4.18%;解凍損失由6~8%降低到2%以下。 2.選育了加工番茄專用型優良新品種,采用低溫加工技術,開發了系列番茄產品;深度挖掘新疆特色乳酸菌資源,研制出優異乳酸菌定向發酵果蔬新產品。利用遺傳技術,結合分子標記和常規育種技術,創制適合新疆地區番茄精深加工制品的優良資源材料。利用低溫加工技術解決因受熱時間長造成的產品風味、色澤及營養成分流失的問題。立足新疆資源分離出24株乳酸菌,其中3株應用于發酵蔬菜產品中,所得發酵蔬菜制品中亞硝酸鹽含量由傳統自然發酵的2.63下降到0.81mg/kg,生物胺含量由19.36下降到3.19mg/kg,提升了食用安全性。 3.基于中央廚房新疆特色預制主食、糕點關鍵技術創制及產業化生產。針對馕產品口感單一,營養成分缺乏、貯存期品質劣變等問題,開發了全麥馕、鷹嘴豆馕產品。確定了速食風干肉抓飯制作工藝。形成了特色主食規模化生產標準與操作規程。突破了傳統切糕的熬制生產工藝,實現了烘焙類干果切糕的工業化生產。 4.構建了新疆及中亞區域特色食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開發了新疆及中亞區域特色食品數據庫和質量可追溯平臺。開發了“知識圖庫、營養品質、風味特征、質量安全”的四位一體數據庫平臺。構建了新疆羊肉特征風味指紋圖譜和番茄、辣椒等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 項目獲得知識產權共22件,其中授權國際發明專利2件、國家發明專利6件、實用新型專利7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4件、植物新品種權3個;鑒定新產品3個;發表論文38篇,其中SCI10篇,EI9篇;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1項,企業標準7項。 項目成果在新疆烏魯木齊市、昌吉州、巴州等地,湖南、內蒙古、哈薩克斯坦國、吉爾吉斯坦國、俄羅斯等得到轉化應用,近三年新增產值47.54億元,創匯總額超過3000萬美元。其中2021年直接新增產值22.26億元,輻射帶動近20億元,占2021年新疆食品制造業總產值147億。近三年,新增就業3000余人,累計培訓2.12萬人次,帶動種植、養殖農戶3000余戶。 |
57 | 20210277 | 新疆牛羊布魯氏菌病防控技術研究 和推廣應用 | 烏魯木齊市 | 烏魯木齊市動物疾病控制與診斷中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畜牧獸醫站 ;烏魯木齊市米東區畜牧獸醫站 ;烏魯木齊縣畜牧獸醫站 ; | 蔡擴軍 ;施遠翔;王濤;王六合 ;馬 衛平;張寅生;劉亞濤;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社會 公益性項目 |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人以及多種動物共同患的人畜共患病。布病不僅給畜牧業造成嚴重經濟損失,還帶來巨大的公共衛生安全。近年新疆養殖業規模不斷增加,牛羊存欄量達5千萬頭/只,牛羊布病隨之呈快速回升態勢,為防控牛羊布病,我們經過10年研究與推廣,形成如下成果: 1.研究了牛羊布病的免疫、樣品采集、疫情處置、熒光偏振和環介導等溫擴增檢測方法、養殖場所消毒、疫區臨時動物檢疫消毒站消毒、手衛生消毒、無害化處理等10項防控技術的新疆地方標準,發布并在全疆推廣應用。 2.開展全疆牛羊和烏魯木齊犬的布病基線調查,全面掌握了布病流行背景資料,制定了因地制宜、分區防控、人畜同步、區域聯防、統籌推進的防治策略并在全疆實施。 3.開展了牛羊布魯氏菌疫苗REV-1、A19、M5、S2等4種不同種類、5種不同接種方式、3種不同免疫劑量、2種不同免疫次數、針對2種不同飼養方式、4種不同畜種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有效性評估,制定牛羊布病合理的免疫方案并推廣應用。 4.實施了布病、口蹄疫和小反芻獸疫聯合分針免疫羊的試驗,開展布病和口蹄疫牛聯合分針免疫試驗,效果良好,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減少了對家畜的應激反應。 5.建立了家畜布病動力學模型。基于指數平滑法對羊布病預測分析。利用Holt雙參數指數平滑法建立時間序列模型,預測未來兩年羊布魯氏菌病的流行趨勢,為制定布病的中長期規劃提供重要技術支撐。進行了人與家畜布病相關的風險評估方法的研究和應用。 6.通過對流通環節牛羊布病的調查。分析流通環節家畜布病流行趨勢和傳入風險,流通環節的陽性率明顯高于養殖環節,流通環節的監管不到位是布病傳播擴散的最大威脅。 7.開展牛布魯氏菌A19號疫苗免疫血清學及病原學檢測方法的比較,為免疫牛布病凈化檢測方法選擇提供依據。先用iELISA或FPA或RBT初篩,再用cELISA或SAT確診,進而對確診為陽性牛的陰道拭子或奶樣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以確定是否存在布魯氏菌核酸。 8.對牛羊肉、奶供應鏈的養殖、屠宰、運輸、貯藏、銷售等環節進行布魯氏菌檢測,摸清牛羊肉、奶供應鏈各環節中布魯氏菌的污染現狀,并進行風險評估,研究制定了牛羊產品中布魯氏菌污染的綜合防控策略并推廣。 9.以A19和M5號疫苗菌株為基礎,開展了布病手衛生免疫消毒效果和藥敏試驗,為布病消毒提供科學的方案提供技術依據。 10.開展人感染布魯氏菌病危險因素研究。 11.發布10個地方標準,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3項,計算機軟件著作2項,發表科技論文27篇,論著6項,培養研究生1人。 12.項目在全疆11個地州應用,推廣規模2億頭/只,培訓人員10萬人次,宣傳100萬人次,提高了牛羊布病防控技術水平和群眾知曉率,保障畜牧業生產和公共衛生安全,節約未發生布病疫情的經濟效益12億元左右,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 ||||||
64 | 20210359 | 黑枸杞沙棘速溶粉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超越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緒建榮;袁新超;袁新越;劉勃;王建; 陳燕;鄒建英;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引進、 集成、轉化、推廣、產業化 項目 |
一、主要技術內容:公司利用地方特色農副產品黑枸杞、沙棘小次果為原料,采用超聲波低溫回流萃取技術、膜組合技術澄清及濃縮技術、低溫干燥等技術,提取黑枸杞及沙棘有效成分,全程控溫60攝氏度以下,克服有機溶劑萃取結晶技術造成的耗能高、環境污染問題,針對傳統離心技術、板框過濾技術澄清效果不佳和加熱濃縮技術有效成分破壞嚴重等問題,解決傳統煎煮法造成的有效成分被破壞,提取量低下和澄清、濃縮和高溫下黃酮類物質氧化和以前熱干燥技術對產品成分破壞嚴重,復溶效果不佳等問題。保留了原料營養成分的香氣,經有機調配,互補各自的營養及口感。實現技術研究及其放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品質,提升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 授權專利情況:截至目前已申請專利13項,授權9項技術經濟指標:技術:本產品黑枸杞沙棘速溶粉含有茶粉顆粒≤10?m,溶解度≥98%,速溶茶粉含總黃酮(以蘆丁計g/100g)≥0.3、維生素C含量≥11.9mg/100g、植物粗多糖≥6g/100g、花色苷≥100g;口感細膩,香味醇厚;體現了黑枸杞、沙棘的營養價值。經查新報告顯示,填補了同類產品中的一項空白。在項目實施中申請專利6項,獲得自治區新產品鑒定證書,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 經濟:項目總投資6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450萬元,其中:設計、土建及輔助工程等300萬元;設備購置費150萬元(含安裝費),流動資產投資50萬元。項目在實施中年產黑枸杞沙棘速溶粉產品(120000盒),產值300萬元;年銷售85000盒收入:214.67萬元,利稅:68.93萬元,利潤率25%以上。其經濟效益顯而易見。黑枸杞沙棘速溶粉系列產品的開發及產業化,公司重視廣告宣傳每年向市場投入15萬元促銷活動,并加入網銷平臺8家,建立銷售網點147家,企業銷售量逐年增長。在銷售收入達到380萬元、盈利115萬元,企業處于盈利。通過企業重視科技創新和品牌創建,獲得很好的效果和消費群體,未來會處于朝陽之路。 二、社會效益分析 應用推廣及效益情況等內容:公司通過利用特色原料,利用技術集成,開發和實現成果轉化規模化生產及推廣,該項目技術集成創新,保證了產品質量,提升了產品品質。目前公司已將低溫提取技術推廣到部分企業應用效果顯著。該系列產品的生產銷售,它結合膳食營養調配,制備出的黑枸杞沙棘速溶粉營養價值高,有助于身體健康綠色產品。即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又延伸了新疆農林副產品深加工全產業鏈發展,從而有望從根本上改變歷來原料種植加工銷售難的問題。項目實施帶動縣域周邊農業增產3萬畝左右,提高農戶收入3000元以上。在項目實施中安排了11人就業,季節時安排臨時用工60人以上,帶動相關產業的就業50人以上,對解決社會安定和促進社會經濟效益具有重大意義。起到了重要的龍頭企業帶頭作用。 | ||||||
66 | 20210394 | 制種玉米良種篩選及全程機械化栽 培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農業科學院瑪納斯農業試驗站;新疆九圣禾農業技術研究院有 限公司;新疆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 與農業節水研究所; | 林明;孫國華;常寶學;李源;馬小龍; 馬珊;陳勇;劉愛萍;周廣威;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引進、 集成、轉化、推廣、產業化 項目 |
2022年新疆制種玉米種植面積超過90萬畝,年產玉米種子超3億公斤,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40%以上,種植面積和產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同時,制種玉米是經濟效益較好的產業,帶動了當地農戶致富增收。 現有的玉米品種存在良莠不齊、抗病性差、機收損失率大等問題。生產管理全程機械化方面的薄弱環節在于機械化去雄和機械化收獲。機械收獲對種皮造成損傷和漏種,同時,品種、種植模式、株行距和種植標準的不一致給機械化收獲造成困難。在去雄方面的主要問題在于制種玉米的品種差異對機械的適應性不同,種植模式的不統一,水肥管理不均衡造成玉米長勢不均勻,導致當地制種玉米的去雄依舊是以人工操作方式為主。隨著勞動力的逐年短缺,種植制種玉米的主要環節(特別是在抽雄、聯合收獲環節)用工多且勞務資金大,制約了制種玉米規模化種植和產業化發展。亟需加快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進程,引進先進實用、操作簡便的機械設備,同時形成適宜于全程機械化作業的配套栽培技術,這是制種玉米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的必由之路。 2016年起項目組在產學研多方技術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以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作業為目標,開展了制種玉米優良品種篩選、優質高產高效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究、品種及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示范推廣等3個專題的研究與示范,對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進行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配套,通過大面積示范應用推廣,實現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作業,帶動新疆制種玉米產業健康發展。(1)關鍵技術與創新點:①篩選抗病性強、適宜全程機械化品種,建立品種鑒定與評價技術和制種玉米品種溯源技術,保證種子純度與質量。②優化水肥精準調控技術,解決了制約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管理中去雄和采收兩項關鍵問題,形成配套的高產高效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及制種玉米產量品質,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生產。(2)項目執行期間篩選制種玉米優良品種11個;制定并發布地方標準5個、企業標準3個;發表論文5篇;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開展線上及線下培訓600余場次,累計培訓技術人員及農民3萬多人次,印發培訓教材5萬多份。(3)建立制種玉米示范區5個,累計示范推廣89.29萬畝,推廣制種玉米品種6個,6個品種覆蓋率占推廣區域制種玉米種植面積的50%以上,推廣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占推廣區域制種玉米種植面積的60%以上;平均每畝增產增收232元,機械去雄節本50元/畝,機械采收節本100元/畝;累計新增經濟效益2.26億元,累計節支6702.87萬元,累積節本增收共2.93億元,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 項目中集成創新的成果及產業化技術是當前生產一線急需的,研究成果將對新疆制種玉米產業的發展起到重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 ||||||
68 | 20220016 | 甜菜高效綠色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 示范 | 新疆農業科學院 | 新疆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植物保護站; | 李廣闊;彭煥;董心久;楊安沛;彭德 良;王鎖牢;沙紅;張航;張煜;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技術 開發性項目 |
新疆是我國甜菜主要種植區,年種植甜菜面積100萬畝,約占中國甜菜糖產量的45%,新疆甜菜生產規模和效率在我國具有明顯的領先地位。同時,甜菜區域經濟效益明顯,目前已在伊犁河谷、天山北坡、塔額盆地、塔里木盆地南緣等多個生態區形成了甜菜產業集群,甜菜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對帶動當地人員就業、促進鄉村振興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種植制度變革,新疆甜菜產業飛速發展的同時,甜菜生產也面臨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新疆水資源嚴重緊缺,甜菜耗水與水資源緊張的供需矛盾日益明顯,研發甜菜高效水肥管理技術是甜菜生產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二)隨著甜菜種植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滴灌技術的普及,但與之配套的高效栽培技術滯后,嚴重制約了新疆甜菜高產和穩產;(三)是新疆甜菜病蟲害的危害日趨嚴重,褐斑病、旋幽夜蛾等重大病蟲害部分爆發成災,產量和經濟損失嚴重;(四)是重大外來物種甜菜孢囊線蟲入侵新疆甜菜,局部區域暴發成災,嚴重威脅新疆甜菜生產安全。針對新疆高效甜菜耕作制度缺乏與病蟲害危害日趨嚴重制約了新疆甜菜高效綠色生產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項目組自2011年以來開展聯合攻關。取得的創新點如下: 一、首次探明甜菜產量與含糖率對土壤水分虧缺的響應規律;明確了滴灌條件下甜菜不同生育期耗水特性及需水規律;建立了滴灌條件下甜菜高產高糖最佳水肥管理模式,為水肥精準調控提供理論支撐。 二、明確了膜下滴灌條件下甜菜合理群體密度;研發了甜菜保苗壯苗技術、機藝融合栽培技術,建立了適宜新疆綠洲生態區甜菜高密度全程機械化配套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三、在國內首次報道了重大危險性入侵病害甜菜孢囊線蟲發生與危害,明確了其適生范圍、風險等級和成災機制;開發了快速、簡便的分子檢測技術。 四、明確了新疆甜菜有害生物種類、分布與危害特點;摸清甜菜褐斑病、旋幽夜蛾等重大病蟲害發生或流行規律,研發并集成甜菜主要有害生物高效綠色防控技術。 五、優化集成甜菜高密度全程機械化高效栽培技術、水肥減量增效技術、有害生物監測與檢測技術、品種抗性分析、生物防治,燈光誘殺,高效低毒化學農藥防治技術,構建“新疆甜菜高效綠色生產關鍵技術體系”。 本成果在全疆建立了11個核心示范區,示范面積201.31萬畝,示范區農藥減量30%以上,節水10%,節肥15%至25%,挽回損失15%以上,甜菜孢囊線蟲發生面積縮減90%,全程機械化作業率達到90%以上并進行了大面積示范推廣,累計新增利潤38969.88萬元,累計挽回損失11690.96萬元。 項目成果獲授權發明專利1項,國際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獲計算機軟件權2項;發布地方標準10項,編寫著作3本,發表論文40篇(SCI3篇,碩士論文1篇)。 | ||||||
69 | 20220021 | 庫爾勒香梨營養診斷與推薦施肥技 術集成及應用 | 新疆農業大學 | 新疆農業大學;庫爾勒市香梨研究中心;新疆惠森生物技術有限公 司;巴州果特麗果業技術服務專業 合作社; | 柴仲平;張 峰;范燕敏;盛建東;玉 素甫江·玉素音;陳波浪;王心歌;覃 偉明;張 麗;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技術 開發性項目 |
項目針對香梨生產中土壤肥力主控因素不明、營養需求規律不清,營養失調嚴重、持續生產能力不強等突出問題,開展土壤肥力評價與提升機制、果樹營養規律與施肥參數、產量與品質調控、營養診斷與推薦施肥等方面研究,成果如下: (1)利用GIS技術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庫爾勒市香梨園土壤進行肥力評價,編制肥力等級和養分豐缺分布圖;利用生物黑炭和羊糞進行土壤地力提升試驗,提出生物黑炭和羊糞配施的地力提升解決方案。 (2)開展肥料田間試驗,整體挖掘獲取生物量,揭示香梨養分吸收規律,形成1000kg香梨吸收氮(N)7.52kg、磷(P2O5)9.83kg和鉀(K2O)7.29kg,氮、磷、鉀當季利用率24.02%、9.56%和110.42%;用數碼相機與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獲取香梨植株形狀參數,分析植株形狀參數與其生物量關系,建立植株生物量圖像估測模型,破解了多年生果樹生物量及養分吸收量無損估測的技術難題。 (3)用診斷施肥綜合法(DRIS)構建不同樹齡香梨DRIS營養診斷指標,確定DRIS診斷需肥順序,建立香梨營養診斷與推薦施肥體系;用光譜儀測定葉片光譜反射率,分析葉片養分含量與光譜參數之間關系,建立香梨葉片全量氮、磷、鉀含量的最優估測模型。 (4)開展養分元素、生長調節劑調控試驗,香梨產量效應N>K>P,以產量為目標,推薦氮(N)、磷(P2O5)、鉀(K2O)施用量280-330、250-300和50-60kg/hm2;果實品質(還原糖、Vc)效應K>P>N,以品質為目標,氮(N)、磷(P2O5)、鉀(K2O)施用量300-375、300-375和67.5-75.0kg/hm2;噴施PBO濃度300倍液效果最佳,較對照提高坐果率8.84%、產量63.41%和果實還原糖含量22.22%。 (5)采用15N和13C示蹤技術,明確香梨坐果期、膨果期、成熟期氮利用率為7.38%、17.17%和20.19%;生育期葉和果實競爭同化物能力較強,高氮導致光合產物在葉片富集和分配,中氮更利于光合產物向果實轉移,促進高產;建立以產量為目標的碳、氮耦合關系,提出理論最佳施氮(N)量300-323kg/hm2。 (6)利用梨園土壤養分數據,采用目標產量法制定香梨專用肥配方,形成惠森生物有機肥和坤奇爾生物菌肥2個產品;基于ArcGISServer.NET的Web服務共享技術研發庫爾勒香梨施肥管理系統。 項目獲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軟件著作1項,地方標準1項,商品肥2類,發表論文55篇;成果登記2項;在庫爾勒市推廣示范45000畝,現場培訓53次,培訓科技人員260人次,果農3505人次;香梨園平均單產增長20%以上,果實商品率提高5.6%。肥料利用率提高5%-10%,生產成本降低5%-10%。3年累計節支3837萬元,新增利潤35198萬元。 | ||||||
70 | 20220027 | 新疆農區多胎羊高效養殖技術體系 集成及產業化應用 |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 新疆畜牧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和田地區畜牧技術推廣站;喀什地區畜牧工作站;新疆津墾奧群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機 械化所;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 獸醫研究所;北京國科誠泰農牧設備有限公司; | 楊會國;馮東河;張莉;馮斌;夏俊;劉 黎;肖國亮;王權鋒;張杰;魏華;路立 里;李亮;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技術 開發性項目 |
新疆農區多胎羊產業起步晚,經過多輪發展,因設施不科學、設備不配套、技術不過關等因素影響,均處于小規模試點性養殖,2017年之前,社會層面給出的結論“養不成養不好養不活”。在脫貧攻堅背景下,為有效探索貧困戶增收新途徑,科研團隊在和田地區開展了農戶多胎羊試點性養殖,助農增收成效顯著,農戶參與養積極性明顯高漲。2018年,當地政府將多胎羊產業列入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途徑全力推進,助推農區多胎羊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本項目針對多胎羊養殖中存在的優質種源供給不足、設施設備不配套、養殖關鍵技術滯后、產業扶貧成效不顯著等問題,歷時5年多時間,圍繞集約化規模高效生產技術體系、產業提質增效模式、科研創新與生產服務保障3大任務開展研究和大規模推廣應用,取得了重大創新成果。 (1)研究建立農區多胎羊集約化規模養殖高效生產技術體系。研發出南疆羊舍建設技術方案,研制出特大型羊場中央廚房和配套新設備,為實現精細化飼養和科學化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集成建立集約化規模養殖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綜合生產水平顯著提升,支撐起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種源體系基本形成;研制出糞污收儲新工藝,有效解決了規模養殖中清糞難的問題,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5%以上。通過該技術推廣應用,規模養殖條件下年產羔率達到260.87%,斷奶羔羊成活率達到95.51%,45-60日齡羔羊斷奶體重達到17.02kg,整齊度達到95.71%,生產母羊死淘率由12%降至8%,年供種能力達到25萬余只。 (2)構建了農戶多胎羊適度規模庭院養殖提質增效新模式。探索建立產業發展模式6個,構建起農戶多胎羊適度規模庭院養殖提質增效新模式,農戶年產羔率達到200.79%以上,斷奶羔羊成活率達到85.97%以上,聯農帶農成效顯著。 (3)搭建了農區多胎羊產業科研創新與生產服務保障新平臺。多部門聯動共同推進,建立了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全產業鏈閉合式生產服務、實用實效技能型人才培訓三大平臺,確保創新成果持續供給、產業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和實用實效人才持續輸出,為助力農區多胎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本項目獲授權專利26件,軟件著作權10項,標準12項,論文16篇(SCI2篇),2項技術由自治區畜牧獸醫印發全疆推廣,5種產業發展模式由和田地區農業農村局印發全地區推廣。 本項目配套技術在和田、喀什兩個地區20個縣市推廣,2021年多胎羊存欄規模達到287.33萬只。2019年-2021年出欄羊1408.88萬只,總產值1883509.50萬元,新增利潤331079.55萬元,帶動39.34萬戶農戶;節省開支51929.20萬元。經濟、社會效益特別顯著。 項目技術成熟,難度與工作量特別大,經濟社會效益特別顯著,應用價值重大,項目整體達到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
73 | 20220037 | 新疆葡萄抗旱耐熱機理及關鍵技術 研究與應用 | 新疆農業科學院 | 新疆農業科學院吐魯番農業科學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新疆農業科學院園 藝作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 | 王西平;吳久赟;查倩;姜建福;鐘海 霞;任紅松;劉國宏;張付春;伍新宇;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技術 開發性項目 |
新疆是中國葡萄傳統的優勢產區,栽培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首位,葡萄產業已成為我區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快速增收的支柱產業,對鞏固拓展新疆的脫貧攻堅成果與邊疆穩固安全發揮重要意義。然而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新疆葡萄產區極端干旱和高溫問題尤為突出,嚴重時葡萄減產損失20%~30%,嚴重制約新疆葡萄產業的發展。針對新疆葡萄產業面臨的抗逆品種缺乏、抗逆機理研究不足及抗逆栽培技術不完善等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本項目系統整合國內葡萄研究優勢團隊,圍繞新疆葡萄抗旱耐熱機理及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歷時11年攻關,挖掘了葡萄抗旱耐熱優異的種質和關鍵基因,揭示葡萄抗旱耐熱機理,集成創建抗旱耐熱關鍵栽培技術,為新疆葡萄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和技術保障。 1、首次系統開展了葡萄種質資源的抗旱耐熱性評價和品種區劃研究,構建了葡萄抗旱耐熱的分級評價方法,通過對556份葡萄種質資源的抗旱和耐熱性綜合評價,篩選到‘波爾萊特’、‘巨峰’、‘SO4’和‘河岸4號’等抗旱、耐熱種質資源100份;基于GIS技術繪制了新疆干熱特征氣候圖和葡萄產區空間分布圖,提出了品種區劃建議,為優化新疆葡萄區域布局和生產資源配置提供了科學依據。 2、創建了葡萄抗旱耐熱基因篩選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挖掘鑒定了抗旱耐熱關鍵基因21個(8個抗旱關鍵基因、13個耐熱關鍵基因);構建了抗旱耐熱遺傳群體,解析了葡萄抗旱耐熱關鍵基因功能,首次發現了增強葡萄耐熱性的關鍵調控途徑VvbZIP60s-VvHSP83,揭示了葡萄響應干旱和高溫脅迫的分子機制,創制了一批有潛在應用價值的抗逆葡萄新種質材料,帶動了我國園藝作物利用基因組發掘抗逆等重要性狀關鍵基因研究的發展。 3、集成創建了葡萄抗旱耐熱關鍵栽培技術,通過微環境調控、調虧灌溉、栽培關鍵技術研究等,較常規灌水量減少33%情況下,保證了葡萄產量和品質;通過改良“V”型葉幕整形、延緩葉片衰老、抗性砧木嫁接、科學施肥等多項抗逆栽培關鍵技術研究,顯著增加了植株的抗旱耐熱能力,提高了葡萄產量和品質(單株增產1.57~2.15kg,商品率提高10%~15%);發掘的抗旱耐熱品種及創建的抗旱耐熱關鍵栽培技術在吐哈盆地、環塔里木盆地產區示范推廣,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本項目完成成果登記1項,非主要農作物(葡萄)品種登記1個,授權專利17項(發明專利7項),發表論文36篇(SCI/EI收錄19篇),發布地方標準5項,培養博士3人,碩士4人,累計培訓7.2萬人次。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吐魯番市、哈密市、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克州等主產區,建立示范基地8個,近3年累計示范推廣新品種和新技術約71.36萬畝,新增利潤23612.46萬元,促進了新疆葡萄產業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對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80 | 20220080 | 南疆地區林果枝黑木耳生態高效生 產模式研究及規模化示范應用 | 阿克蘇地區 | 阿克蘇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烏 什縣新農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 陳娟;葉新華;魏玉強;馬紅紅;劉正 興;鐘軍;李佼;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引進、 集成、轉化、推廣、產業化 項目 |
按照阿克蘇地委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工作安排部署,依托地區氣候干燥、水資源豐富,林果種植面積達450萬畝的資源稟賦,以每年修剪的80多萬噸果枝條為基礎,為地區發展黑木耳產業提供了前提。為推動地區黑木耳產業落地見效,本項目以浙江援疆提供的優質黑木耳菌種為基礎,利用地區每年修剪后的廢棄果枝(蘋果、紅棗、核桃等)來生產黑木耳菌棒,在南疆設施拱棚條件下,開展“節水保濕、遮陽控溫”為核心的黑木耳栽培技術研究,形成了廢棄果樹枝條-黑木耳生產-菌肥還田-農產品提質增效的生態高效生產模式。經過多年的試驗、示范、推廣,逐步優化栽培技術、管理模式和生產架構等環節,形成了本土化的黑木耳生產技術規程和初具規模的高效生態生產模式。 一、技術創新內容:(一)創建了南疆設施拱棚條件下“節水保濕、遮陽控溫”黑木耳栽培模式。通過在新和縣、阿克蘇市分別開展遮蔭地(寬幅林地)、遮陽網(薄膜)覆蓋大棚、吊帶大棚三種出耳場所對比試驗,確定了適合阿克蘇地區黑木耳生產種植模式為拱棚設施和寬幅林下兩種生產模式。(二)制定完善了適合阿克蘇本土化的黑木耳種植生產技術模式。通過生產實踐和示范跟蹤驗證,并結合阿克蘇地區氣候條件和生產狀況,探索制定出適合阿克蘇地區的黑木耳生產技術模式和管理辦法,規范了阿克蘇地區黑木耳生產基地和拱棚框架結構的建設標準,制定了黑木耳栽培技術規程。(三)首創南疆地區黑木耳高效利用生產生態模式。通過廢棄林果枝條-黑木耳生產-廢舊菌棒-有機肥還田的高效生態生產模式實踐應用,規范完善黑木耳高效生產生態利用模式。利用本地區450余萬林果資源,由菌棒廠采用廢棄果樹枝條制作成菌棒原料生產黑木耳,黑木耳采收完畢,再對廢舊菌棒進行料袋分離,制作農家肥還田,形成完整的清潔生態利用模式。(四)建立菌棒廠+貧困戶+基地+農技人員管理服務機制。在阿克蘇地區規劃建成集中連片的87個黑木耳生產基地,實行統一供種、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管理,采用“生產基地定點干部+固定噴淋工”定點定人式服務模式,落實定點服務干部135人,貧困戶農民噴淋工355人,對黑木耳生產進行全程技術服務。 二、技術創新成果:制訂發布地方標準1套,出版軟著1項,發布論文8篇,獲實用新型專利1項。201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2019年南疆四地州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獎勵記大功”。 三、應用推廣及效益情況:2019年-2021年項目實施以來阿克蘇地區推廣黑木耳種植生產總產值達1.5億元。其中阿克蘇地區7縣2市累計推廣種植黑木耳3123.57萬棒,覆蓋全地區202個貧困村,輻射帶動貧困戶14904戶,黑木耳總產1360.2噸,種植經濟效益達8067.22萬元;烏什縣新農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黑木耳制棒、收購銷售累計生產產值達7000萬元。 | ||||||
123 | 20220230 | 吐哈盆地葡萄節本優質綠色生產技 術研究與示范應用 |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葡萄瓜果研究 所; | 蔡軍社;趙榮華;白世踐;戶金鴿;陳 光;古麗加汗·克熱木;李超;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社會 公益性項目 |
葡萄產業是吐哈盆地的優勢產業與主導產業之一,種植面積約73.1萬畝。本項目針對產區葡萄病蟲害頻發、品種結構單一、生產成本增加問題,在國家項目“南疆綜合試驗站”及自治區項目“吐魯番無核白葡萄果實腐爛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和“優良鮮食葡萄品種和砧木的引進及資源圃建設”的共同資助下,開展適合本區種植的優質葡萄新品種引進篩選、病蟲害防治、節本栽培示范及應用推廣。歷時13年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和關鍵技術突破,并產生了十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項目的實施提升了我區葡萄栽培技術研究水平,對推動葡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提質增效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科技創新如下: 1.率先篩選出適宜吐哈盆地種植的鮮食葡萄品種4個,并制定發布了地方技術標準4項,登記了2項軟件著作權,豐富了當地鮮食葡萄市場;篩選出適宜吐哈極端氣候的耐熱砧木品種2個(BRNo.2和京3309)和抗鹽堿砧木品種2個(5A和抗砧3號),填補了新疆葡萄抗鹽堿和耐熱砧木空白;利用砧穗組合技術,解決了疆內釀酒葡萄自根苗適應性差、成齡慢的問題,縮短了葡萄生產周期,拓寬了適于新疆吐哈盆地生態條件的葡萄優質品種選擇范圍。 2.最早在疆內建立了葡萄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搭建了葡萄病蟲害監測數據庫,首次研究了吐哈盆地果實腐爛病發生規律,揭示引起果實腐爛病的真菌孢子數量與氣象因子的關系,研發集成了吐哈盆地主要病蟲害防治關鍵期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理化誘控技術以及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為核心的高效綠色防控技術。制定并發布了地方防治技術標準4項,為葡萄產業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率先構建了吐哈盆地葡萄規范化防治技術體系,為政府、種植戶提供預警和病情、蟲情處置方案,最大程度降低病蟲害對吐哈葡萄產業的威脅。通過此項技術,白粉病發病高峰期發病率僅有1.67%,病情指數0.67,比對照區發病率降低了48.33%,病情指數降低了75.02;葉蟬發生高峰期時為害率為13.41%,比對照降低了63.85%;癭螨的防效可達到100%,且第二年不危害果園。 3.開創了國內“傾斜式順架龍干+'V+水平葉幕‘”栽培新模式,獲批專利1項,據國家領先水平;研發的極端干旱區釀酒葡萄灌溉裝置,豐富了澆灌方式,提升了當地葡萄的綜合品質,降低了生產管理成本。通過此項技術使果實提前成熟10-15d,提高了果實固酸比,平均售價提高了42.86%,降低白粉病發病率65.07%,生產成本減少15%左右,總體經濟效益提高33.67%,減少用水量30%-40%,減少澆水用工量50%,實現省力優質高效栽培。 項目篩選出適宜本地種植的鮮食葡萄品種4個,耐熱砧木2個,耐鹽堿砧木2個,獲批實用專利6項,軟著2個,制定地方標準8項;累計在吐哈盆地推廣葡萄栽培新技術24.46萬畝,實現新增經濟效益28674.64萬元。 | ||||||
140 | 20220278 | 干旱區大果榛子良種選育及高效栽 培關鍵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 | 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 | 新疆林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伊犁琨源農林開 發有限責任公司;新疆生產建設兵 團第六師林業工作管理站; | 宋鋒惠;王貴禧;史彥江;尚爾烈;馬 慶華;羅達;盧明艷;趙善超;張立宇; 趙天田;吳正保;潘越;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引進、 集成、轉化、推廣、產業化 項目 |
榛子為榛科榛屬多年生落葉灌木,是國際暢銷名貴干果,堅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大果榛子是我國自主選育的栽培種,抗逆性強、管理簡單和經濟效益顯著。2001年起在全國推廣應用,與全國同步,新疆林科院榛子團隊率先引進大果榛子開展區域試驗,在生長適應性、種植范圍和豐產性等方面取得突破,顯現在干旱區新疆發展的優勢和潛力。針對新疆退耕地、沙荒地、礫質戈壁和鹽堿地等困難立地造林缺少適宜生態經濟樹種的現實問題,榛子團隊持續開展良種選育、分子生物學、高效栽培和良種苗木培育等重點關鍵技術研發,取得系列重大創新。主要創新成果如下: 1、開創了榛子在干旱區種植的先河,為世界榛子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種植區域。選育的大果榛子良種實現了在冬季最低溫度-38℃、年降水量150mm以下、土壤pH8.7以下和含鹽量3.0g/kg灌溉條件下的種植。完成了新疆大果榛子北至阿勒泰,南至和田適宜種植區區劃。實現了干旱區榛子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規模化種植和產業化發展。 2、創建了基于榛種質的核ITS序列和cpDNA序列及大果榛子AFLP、ISSR和SSR分子標記的品種鑒定技術體系。構建了基于生物學特性、經濟性狀和品質指標的良種選育評價體系,良種審定9個品種,其中新疆審定5個品種在干旱區推廣應用率達100%。 3、首次建立了平榛基因組和大果榛子雌蕊授粉識別關鍵基因數據庫,創新構建了大果榛子實時熒光定量PCR內參基因的篩選體系。闡明了審定品種“新榛1—5號”間的授粉親和性,為榛子自交不親和性、雜交育種和高效栽培的品種配置奠定了堅實應用基礎。 4、構建了集光水肥一體化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產量提高66.7%。基于葉片NPK等9大營養元素的光譜反演模型,創新提出大果榛子快速營養診斷及配方施肥技術和多主枝樹形結構、新梢短截的簡約化整形修剪及噴肥技術。首次開展了黃化條扦插和干旱區嫩枝扦插育苗技術,商品苗率達80%、95%以上,實現了干旱區產業發展苗木的有效供給。 獲授權發明專利6項和其他知識產權8項,出版著作4部,制定標準7件,發表論文74篇(SCI收錄7篇)、被引856頻次;培養碩博研究生26名,培訓技術骨干133名和果農99200人次。榛子種植遍布全疆百余個試點,推廣應用面積50220畝。在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之下,榛子列入新疆林果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及“新疆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20—2025年)”中的優勢林果樹種。項目成果的推廣應用將彌補北疆寒冷地區干果樹種缺失、豐富南疆干果樹種和增添困難立地造林的生態經濟樹種,應用前景廣闊。預計未來10-15年,大果榛子產業將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勢必對新疆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和新疆園藝學會評價“研究成果整體達國際領先水平”,項目成果極大地促進了干旱區大果榛子產業的科技進步。 | ||||||
141 | 20220279 | 馬健康高效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集 成應用 | 新疆農業大學 | 新疆農業大學;昭蘇縣畜牧獸醫發展中心;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國營伊犁 種馬場;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馬場;和靜縣畜牧獸醫站; | 楊開倫;邵偉;陳勇;李海英;李曉斌; 祁居中;李海;臧長江;禚梅;馬江飛; 劉進;張浩;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技術 開發性項目 |
項目圍繞制約新疆馬產業健康高效養殖中的4個關鍵技術體系,經過近十年的聯合攻關,取得了4項重大創新成果。 (1)闡明了新疆四種用途馬的營養需要規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馬營養需要量數據庫和常用飼草料營養成分數據庫各1個,填補了我國這一領域的空白,為伊犁馬的養殖技術從粗放到精細、從模糊到精準奠定了科學基礎。據此研發出的馬專用飼料使核心區泌乳馬奶產量在泌乳前期從10.56kg/d提高到12.03kg/d、整個泌乳期從9.57kg/d提高到11.49kg/d,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建立了母馬健康高效養殖技術體系。研發了母馬專用精料補充料4種、預混料4種,研發生產母馬專用補充多種礦物元素、微量元素、維生素的復合營養舔磚2種,核心區母馬發情率提高13.33%,受胎率提高8.33%;流產率為2.78%,遠低于國內15%水平;營養代謝病發病率降低了43.14%。 (3)建立了馬駒健康高效養殖技術體系。成果顯著提高了馬駒健康水平、生長發育速度,提升了馬駒品質和價值,為馬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量足質優的馬源。研發的馬駒專用飼料產品4種,核心區馬駒平均死亡率從8.1%下降到4.75%,降低41.35%;馬駒增重提高15%以上、體高增加近4cm;7月齡~當歲馬、周歲馬~2歲馬增重提高8%~12%,體高增加近2cm;達到國外馬駒生長水平。 (4)建立了運動馬健康高效養殖技術體系。成果有效提升了運動馬的養殖技術水平,顯著提高了運動馬健康水平、運動水平。2歲伊犁馬在1600m、2000m、3600m常態化賽事中比賽成績分別達到了1′49“5、2′32”2、4′37“7。速步馬、耐力馬的賽事最好成績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得賽事獎勵名次的運動馬賽事成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項目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發表論文58篇。4家飼料企業實現了自主性馬專用飼料生產,制定企業標準4項,研發了27種飼料產品。培養自治區級人才稱號獲得者5人次;學院畜牧學學科團隊獲”第六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先進集體“,”馬種質創新培育與健康養殖團隊“獲自治區”第十九屆‘新疆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培養研究生37人,并獲”挑戰杯“全國賽銅獎2項;培養技術骨干200余人,培訓農牧民4100余人次,新增就業4323人。項目成果在4家飼料生產企業實現產業化生產,在伊犁州、阿勒泰地區、巴州、塔城地區、烏魯木齊市等5地州市的昭蘇縣、和靜縣、富蘊等6個縣(市)、2家馬企業推廣應用,顯著提高了馬匹養殖技術水平,新增產值6.3億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極大增加了養馬農牧民經濟收入,有力推動了新疆現代馬產業升級轉型、提質增效。 | ||||||
228 | 20220455 | 特色葡萄酒產業關鍵技術創新與集 成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中信國安葡萄酒業有限公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芳香莊園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儀爾高新農業開發 有限公司;吐魯番樓蘭酒莊股份有 限公司;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 有限公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蘇斌 ;武運;陳新軍 ;杜展成 ;楊華 峰 ;張海軍;潘明啟 ;薛潔;盧丕超; 權娣紅;黃文書;劉秀海;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引進、 集成、轉化、推廣、產業化 項目 |
本項目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葡萄酒產業發展目標的要求,通過對釀酒葡萄品種選育和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特色酒莊葡萄酒質量安全控制、葡萄酒釀造技術集成與產品開發、低質釀酒葡萄提質增效加工技術和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關鍵環節的系統研究,分析新疆產區葡萄酒產業的優勢與不足,培育具有國內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打造一批具有新疆地域特色和國內知名品牌的葡萄酒莊,通過項目的實施,在專一化品種、技術標準、技術規程、新工藝、新產品、知識產權、人才、平臺和品牌等方面,挖掘和優選出一批原生釀酒葡萄種質和域外釀酒葡萄品種,形成若干項新疆釀酒葡萄產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新疆葡萄酒微生物菌種庫的建立及有害物質微生物阻斷技術,集成新疆酒莊酒釀造新工藝,開發小產區新產品;制定技術標準和規程;形成若干個具有市場影響力的產品品牌。最終,通過相關成果的應用,引領新疆釀酒葡萄產業的科技進步,有效提升企業技術研發水平、成果應用水平和技術轉移轉化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實現新疆葡萄酒全產業鏈提質增效,由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 項目成果集種植、釀造、質量控制、推廣示范等技術體系為一體,2017年以來,在昌吉州瑪納斯縣、呼圖壁縣、昌吉市,巴州和碩縣、焉耆縣、伊犁霍爾果斯,吐魯番鄯善縣等十余個縣市得到推廣應用;項目實施期間,通過全國第一個葡萄酒小產區認證,推廣釀酒葡萄優良品種3.8萬畝,為生產提供優良釀酒葡萄苗木522萬株;示范推廣釀酒葡萄提質增效技術1.327萬畝,較普通釀酒葡萄相比,平均每畝收入增加1053元,為成果示范應用區域的2295戶種植戶實現增收1800萬元/年;通過優質優價優惠扶持政策,帶動釀酒葡萄種植家庭農場、合作社和農戶等2295戶、惠及0.92萬人,先后幫扶105戶、310人脫貧;各成果應用單位累計收購釀酒葡萄原料12.86萬噸,產值達7.72億元;釀造葡萄原酒8.96萬噸,產值7.58億元;每年做成品酒約6500.15噸,產值約為2.46億元,本成果累計獲得新增經濟效益22億元,累計上繳稅3.31億元。 通過研究與實踐,先后編制了各類技術標準27項,獲得專利19件(其中發明專利7件),研發出5個新產品,并獲得自治區新產品鑒定證書;有54個產品參加葡萄酒國際大賽,先后獲得產品類金獎102個、銀獎103個、銅獎80個,其中在國際四大知名葡萄酒大賽(國際葡萄酒與烈酒大賽IWSC、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CMB、Decanter醇鑒世界葡萄酒大賽、國際葡萄酒挑戰賽IWC)中獲得23金21銀8銅的成績,中葡酒業獲得自治區人民政府質量獎;項目成果的示范、應用和推廣,有效提高了釀酒葡萄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較好地解決了釀酒葡萄產業鏈發展中的技術難點與生產規范等重大技術問題,為新疆葡萄酒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引領和示范作用。 | ||||||
248 | 20220477 | 沙棘良種選育及產業化發展關鍵技 術研究與應用 | 阿克蘇地區 | 阿克蘇地區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 心;新疆林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 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新疆中科沙 棘科技有限公司; | 張建國;趙英;程平;鄭興國;段愛國; 張志剛;王健;韓曉燕;車鳳斌;徐顯 堯;孔德智;宋衛;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技術 開發性項目 |
1、主要技術內容 (1)奠定了沙棘產業發展的品種基礎 ①培育5個新品種,刺少,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盛果期單株產量3kg以上;②從國內外品種選育12個良種,無刺或少刺,盛果期單株產量5kg以上,形成以‘深秋紅’、‘阿列伊’(雄株)為主的新疆第一代沙棘優良品種;③在新疆實生選育9個良種,刺少,盛果期單株產量5.5kg以上,形成以‘新棘1號’、‘新棘3號’、‘新棘4號’、‘新棘5號’(雄株)為主的新疆第二代沙棘優良品種。 (2)創建了沙棘苗木快繁技術體系 ①解決了組培快繁關鍵技術,創新研發了無菌葉片快繁和瓶外生根技術,增殖倍數達50-60倍,生根率、移栽成活率均達90%以上,與常規組培相比,降低25%成本,縮短培育周期20d左右;②發明了長穗、高密度半木質化扦插育苗關鍵技術:木質化程度40%-60%,插條長度25-45cm,扦插密度400-600株/㎡,每畝出圃20萬株以上,扦插成苗率達95%以上;③集成創新了硬枝扦插育苗關鍵技術:2-3年生穗條,插穗長度15-20cm,生根粉蘸根處理,扦插成苗率95%以上。 (3)集成創新了沙棘高效栽培關鍵技術 ①確定了沙棘栽培模式:株行距為1.5~2m×3m,雌雄配比8~10:1;②解決了沙棘整形修剪、水肥管理、花果管理等技術,制定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③明確了沙棘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控技術措施。 (4)集成創新了沙棘產品加工利用技術體系 ①研發了沙棘飲料灌裝系統、酚類物質定量檢測方法;②研制了沙棘果精加工、果汁加工、沙棘油提取等設備;③設計了沙棘產品包裝。 (5)首次完成了蒙古沙棘亞種全基因組測序,闡明了沙棘重要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①構建了首個蒙古沙棘亞種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及數據庫,解析了沙棘果實脂肪酸、抗壞血酸合成的關鍵基因;②闡明了果實顏色、成熟過程及花青素合成等重要性狀分子調控機制;③揭示了沙棘抗旱耐低溫的生理生化與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2、授權專利情況:植物新品種權5個,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7項,外觀設計2項。 3、技術經濟指標:出版著作7部,良種21個(國家6個、自治區15個),國內外發表論文59篇,SCI收錄15篇,培養碩博士30名,制定標準8項。 4、應用推廣及效益情況 項目歷時25年,集成創新了品種選育、良種繁育、高效栽培、加工利用和重要性狀形成分子機理等關鍵技術,奠定和引領了新疆沙棘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沙棘產業已成為新疆林果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截止2022年,良種和技術推廣應用126.7萬畝,掛果面積59.7萬畝,帶動16家沙棘加工企業發展。近三年來,種植和加工累計新增產值46.53億元,新增利潤18.76億元,新增稅收0.51億元,直接帶動4.35萬人就業、4.37萬農民增收。 | ||||||
260 | 20220495 | 駝奶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 阿勒泰地區 | 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藥民族藥研究所 ; 南開大學;阿勒泰地區畜牧工作站;新疆旺源駝奶實業有限公司; | 楊潔;陳鋼糧;岳海濤;蘇戰強;卿德 剛;高楊;毋狀元;吳林英;張娟;董 靜;申彤;趙仲凱; |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社會 公益性項目 |
駝奶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針對新疆駝奶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圍繞駱駝泌乳量低、疾病發病規律不清,繁殖力低下等問題,開展高產泌乳駝的分子標記篩選、駱駝疾病調查與防控,駝乳生物功能性評價、新產品研發、產品質量全產業鏈控制技術、駝奶產業技術集成與示范等工作,建立駱駝生產種養加一體的養殖模式,為新疆農牧區脫貧致富提供一條新思路。本項目研究揭示駝乳對糖脂代謝和免疫調控的分子機制,獲批第一個駝乳保健食品;創立駝乳真實性分析方法,解決摻假問題;篩選駝乳熱損傷標識物,建立駝乳質控體系;建立駱駝規范化養殖和疫病防控方法,探索高產乳用駝分子選育技術。在研究過程中,采用諸如多組學聯合分析、蛋白質靶向分子對接等先進的技術手段,先進的生產工藝,如膜過濾、冷凍干燥等完成項目的研究與實施。項目成果包括駱駝分子輔助育種、疫病篩查與防控,駝乳功能評價與分子機制、駝乳生產工藝與設備選型,駝乳真實性分析中有涵蓋了色譜分析、光譜分析、免疫分析、多種DNA檢測方法等,涉及食品科學、食品安全、營養學、動物醫學與動物科學等多門學科,集疆內外優勢科研力量進行攻關。 該項目制訂地方標準2項,授權發明專利6項,獲批新產品5項,保健食品1項,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食品科學Q1、營養學Top10的期刊,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新產品鑒定結果為行業領先水平,自治區科技廳專家驗收組驗收意見為項目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成果達到國外先進水平。 建立駝示范基地2個,擁有2000余峰駱駝,選育優質種公駝30峰,阿勒泰地區新增駱駝5萬余峰,帶動北疆區域10萬余峰駱駝,商品奶量增加15%以上;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主持制訂地方標準2項;獲批保健食品1項,新產品5個,通過有機認證。在LWT-FoodScienceandTechnology,InternationalDairyJournal,食品科學、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21篇,論著2部,培養駝產業方向研究生32名,該項研究獲得7項國家級,3項省部級,1項橫向課題項目延續資助。 通過項目的實施培訓基層專業技術人員500人次,養殖戶1100人次;阿勒泰地區新增駱駝5萬余峰,泌乳母駝1.8萬余峰;企業鮮奶增長1600余噸,牧民售奶純收入達3.62億元;2018-2021年,項目第一承擔單位駝奶產品產值6.70億元;應用推廣單位產值2.4億元,發放奶款3.6億元;本成果直接經濟效益達13.6億元。在泌乳駝分子選育、駝乳真實性分析和駱駝健康養殖模式等應用基礎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部分研究成果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不僅對駱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還為全面發展駱駝相關產品提供了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關鍵技術支撐;項目成果輻射蒙古國,我國的新疆、內蒙古和青海等多個養駝國家及地區,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有效推動駱駝產業發展。 |
原文鏈接:http://kjt.xinjiang.gov.cn/kjt/c100264/202209/e63a471a5e2e4adf8821f6614f165d8a.shtml
1.2022年度自治區自然科學獎候選成果.pdf
2.2022年度自治區技術發明獎候選成果.pdf
3.2022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候選成果.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