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公示了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擬推薦2022-2023年度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候選成果,共有19項,其中,食品領域有14項。公示期2023年2月2日至2月9日。
食品領域擬推薦2022-2023年度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候選成果
一、成果名稱:北京季節性裸露農田揚塵抑制關鍵保護性耕作作業質量監測技術集成
二、成果名稱:辣椒優異種質創新和多類型強優勢新品種選育與推廣
三、成果名稱:不結球白菜優特異種質創新及系列品種選育與應用
四、成果名稱:大城市蔬菜采后供應鏈品質控制關鍵技術與應用
五、成果名稱:鴨坦布蘇病毒病防控關鍵技術及應用
六、成果名稱:葡萄新發和重大病害綠色精準防控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七、成果名稱:北方桃蛀果類害蟲生物生態協同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
八、成果名稱:設施園藝智能管控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十、成果名稱: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新一代分子檢測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十二、成果名稱:農業有機廢棄物高效腐解及土壤增碳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十三、成果名稱:蘋果脫毒矮化自根砧分枝壯苗工廠化繁育栽培技術及應用
十四、成果名稱:高品質草莓區域化周年生產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
十六、成果名稱:小學生食品營養與安全探究
十八、團隊名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杏資源育種科技創新團隊
十九、團隊名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產品智慧供應鏈技術創新團隊
(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擬推薦2022-2023年度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候選成果.docx
原文鏈接:http://nyncj.beijing.gov.cn/nyj/zwgk/tzgg/326028032/index.html
食品領域擬推薦2022-2023年度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候選成果
一、成果名稱:北京季節性裸露農田揚塵抑制關鍵保護性耕作作業質量監測技術集成
申報類別及等級 | 科學研究類/三等 | ||||||||
主要完成單位(按排名順序) | 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密云區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服務站,北京市延慶區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 | ||||||||
主要完成人 (按排名順序) | 徐嵐俊,張傳帥,陳華,孫夢遙,王媛媛,劉婞韜,汪鳳珠,宋愛敏,竇碩,于華 |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
成果簡介 | 按照《全國農機深松整地作業實施規劃(2016-2020年)》《北京市打贏藍天保衛戰2020年行動計劃》相關文件要求, 2018年-2019年項目組開展了技術的試驗研究和示范等工作,進行了技術儲備。 2020年,推動制定了《北京市季節性裸露農田揚塵抑制關鍵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作業補貼實施方案》,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機深松整地、秸稈還田、少免耕播種作業監測技術集成推廣應用等工作,切實保障作業質量、保障生態農業發展和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項目打造了集成保護性耕作農機作業數據的北京市農機調度中心,使農機管理部門、農機作業主體、機手能實時掌握作業的農機具狀態、作業軌跡、作業面積、作業質量,推進農機作業主體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實現了農機作業全過程作業機具、作業地點、作業質量、圖像等數據的采集。 項目組織實施了基于“一機多具” 結構的農機作業質量監測技術集成、試驗和改進工作,并在京郊9個涉農區大力推廣,推動了保護性耕作技術廣泛應用,打破犁底層和板結層,增加了土壤蓄水保墑能力。項目為全市農機作業補貼發放提供了科學支撐,通過智能算法和實際管 理要求,設置面積統計、合格率、輪作圖、人工復核等功能,其中,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質量監測精準率達到97.3%,杜絕了重復深松、虛假報數、作業深度不夠等情況發生,補貼發放不再使用人工現場抽檢復核,比例由5%提高到100%,2020-2021年,抽檢復核面積計算達標準確率分別為99.30%、99.11%。2020年-2022年,支撐北京市農機作業補貼發放總計6042.65萬元。 2020.01-2022.12,項目累計推動全市147家農機合作社或農戶安裝農機作業質量監測設備749臺,在全市推廣應用規??偯娣e達124.6萬畝,應用覆蓋率達到80%以上,生態效益顯著,農田揚塵可減32.81%%-40.42%,近兩年總經濟效益為 5756.6萬元。項目組織各區農業部門、技術設備企業,開展各類技術指導、培訓、現場觀摩會等220余次,累計超過6000人次,申報軟件著作權6項、發明專利1項、發表主要論文3篇。北京市季節性裸露農田揚塵抑制關鍵保護性耕作技術被評為“北京市2022年農業主推技術”之一。 該核心技術由中國農機院集團有限公司在吉林、內蒙、山東、廣東、云南等22省推廣應用,作業面積超過2600萬畝,管理發放補貼資金2.8億,累計生成日報10萬余份,生成作業數據12T。 項目委托北京農學會開展了科學技術成果評價, 專家組認為該成果實現了保護性耕作作業技術的實時監測和管理,創新研發“一機多用”的方式,建設全市統一的農機作業調度系統,為北京抑制揚塵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政策的實施提供技術支撐,實現了全程信息化管理,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 ||||||||
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等目錄(不超過10項) |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國家(地區)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授權(標準發布)日期 | 證書編號(標準批準發布部門)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發明專利(標準)有效狀態 | |
發明專利 | 一種稻麥聯合收割機及其割幅檢測裝置和檢測方法 | 中國 | 專利號: ZL201510574897. 3 | 2019. 2.12 | 證書號:第3250735 |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 偉利國;苑嚴偉;汪鳳珠*;車宇;李卓立 | 有 | |
軟件著作權 | 合作社基礎信息智能采集APP 系統 V1.0 | 中國 | 登記號: 2018SR442041 | 2018. 6.12 | 證書號:軟著登字第2771136號 | 徐嵐俊*、張傳帥*、劉婞韜* | —— | 有 | |
軟件著作權 | 農機合作社云管理平臺 V1.0 | 中國 | 登記號:2018SR441254 | 2018. 6.12 | 證書號:軟著登字第2770349號 | 李小龍、張傳帥*、劉婞韜*、陳華* | —— | 有 | |
軟件著作權 | 深松監控管理系統V1.0 | 中國 | 登記號:2017SR730836 | 2017. 12.26 | 證書號:軟著登字第2316120號 | 北京盛恒天寶科技有限公司、劉婞韜*、張傳帥*、張牧軍 | —— | 有 | |
軟件著作權 | 農機車載北斗終端管理系統V1.0 | 中國 | 登記號:2018SR440945 | 2018. 6.12 | 證書號:軟著登字第2770040號 | 李小龍、徐嵐俊*、王媛媛*、張傳帥* | —— | 有 | |
軟件著作權 | 農機合作社作業管理系統V1.0 | 中國 | 登記號:2018SR442047 | 2018. 6.12 | 證書號:軟著登字第2771142號 | 楊立國、張嵐、王立成、陳華* | —— | 有 | |
軟件著作權 | 農業機械作業補貼系統V1.0 | 中國 | 登記號:2018SR441239 | 2018.6.12 | 證書號:第2770334號 | 楊立國、陳華*、楊燁、劉婞韜* | —— | 有 | |
論文 | 基于二維碼的農機機組作業監測方法研究與試驗 | 中國 | —— | 2021.4.15 | 中國農機化學報、2021年04期、頁碼:163-169。 | 劉婞韜*;李小龍;吳才聰;陳華*;張傳帥*;孫夢遙* | —— | —— | |
論文 | 農機作業精準監測管理技術的推廣 | 中國 | —— | 2019.10.28 | 農機科技推廣、2019年10期、頁碼:35+37。 | 劉婞韜*、李小龍、徐嵐俊*、陳華*、張傳帥*、孫夢遙* | —— | —— | |
論文 | 農機管理調度中心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 中國 | —— | 2022.08.31 | 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08),頁碼:110-113 | 劉婞韜*;徐嵐俊*;李小龍;陳華*;張傳帥*;孫夢遙*;王媛媛* | —— | —— |
二、成果名稱:辣椒優異種質創新和多類型強優勢新品種選育與推廣
申報類別及等級 | 科學研究類/二等 | ||||||||
主要完成單位(按排名順序)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京研益農(北京)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 ||||||||
主要完成人 (按排名順序) | 耿三?。粡垥苑遥欢藕蜕剑魂惐螅粶爻}?;徐秀蘭;毛愛軍;賈長才;賈志楊 |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
成果簡介 | 項目組針對辣椒疫病、根結線蟲、青枯病和黃瓜花葉病毒病危害嚴重、露地多抗優異種質匱乏及干椒、耐低溫高端品種被國外壟斷等問題,歷經20余年的系統攻關,建立辣椒抗病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單倍體育種技術和雄性不育雜種優勢利用技術相結合的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培育出覆蓋我國辣椒六大主產區主要類型的強優勢雜交新品種,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推動了我國辣椒品種與產業升級。 1、建立了與辣椒常規育種緊密結合的高效分子育種體系。利用生物發光青枯菌建立了青枯病抗性精準評價技術;基于InDel和SSR標記,繪制了高飽和度辣椒種內分子遺傳圖譜,開發出抗疫病、根結線蟲、CMV和青枯病的緊密連鎖標記,并建立了實用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突破了常規育種多基因聚合難的技術瓶頸;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辣椒高效單倍體育種技術,為加快多抗、耐低溫種質創新提供技術支撐。 2、創制出一批不同類型的辣椒多抗、雄性不育及恢復系新種質。通過多材料復合雜交結合單倍體和分子標記輔助定向選擇,創制出耐低溫骨干親本材料4份、兼抗4-5種病害自交系6份,有效解決了辣椒多抗、耐低溫優異種質缺乏的難題。創制優良雄性不育系31份,其中甜椒雄性不育系6份;強恢復系19份,其中罕見的燈籠形甜椒恢復系3份,突破了大果型甜椒“三系”配套應用的難題,為“三系”配套品種選育奠定了材料基礎。 3、培育出覆蓋我國辣椒六大主產區主要類型的強優勢雜交新品種10個。‘京甜3號’為南菜北運基地高附加值燈籠形甜椒品種,被農業部評為甜椒主導品種;‘京甜1號’和‘京辣8號’分別為云南和湖北等地錐形紅椒專用主栽品種;線椒‘國福403’和羊角椒‘國福208’為南菜北運基地主栽品種類型,兼抗5種主要病害;‘勝寒740’是國內率先推出的北方溫室越冬一大茬專用品種,打破國外品種的壟斷局面;“三系”配套品種‘國福901’取代了‘威獅’等國外主栽辣椒品種,成為山東保護地秋延后推廣面積最大的國產品種;‘國禧113’為山東保護地秋延后主栽甜椒品種;‘京辣2號’是國內率先利用雄性不育系育成的出口型專用干椒品種,綜合性狀優于國內外同類品種,比韓國壟斷品種‘金塔’增產24.6%;‘格拉夫特’是目前國內占有率最大的國產辣椒砧木品種。 項目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鑒定品種7個,發表論文32篇,其中SCI論文10篇,出版專著2部。2006年以來,企業累計銷售辣椒良種15.3萬斤,推廣面積300萬畝以上,完成單位“京研種業”累計創直接經濟效益9946萬元,產業化規模居全國同行前列,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有力支撐產業發展和種業振興行動,為辣椒種源自主可控和產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 ||||||||
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等目錄(不超過10項) |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國家(地區)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授權(標準發布)日期 | 證書編號(標準批準發布部門)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發明專利(標準)有效狀態 | |
國家發明專利 | 燈籠形甜椒胞質型雄性不育系09-313A及其三系配套品系在育種中的應用 | 中國 | ZL201110341016.5 | 2011-11-02 | 第1357939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耿三省, 陳斌, 張曉芬 | 有效 | |
國家發明專利 | 一種獲得甜辣椒雙單倍體植株的方法 | 中國 | ZL201010508370.8 | 2012-05-23 | 第952457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張曉芬,耿三省,陳斌,張宇 | 有效 | |
國家發明專利 | CMV抗性由單隱性基因控制的辣椒材料的選育和鑒定方法 | 中國 | ZL201510591329.4 | 2017-07-04 | 第2542216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張曉芬,耿三省,陳斌 | 有效 | |
國家發明專利 | 與辣椒CMV抗性基因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genSSR3000及獲取、應用 | 中國 | ZL201510591517.7 | 2018-03-09 | 第2840590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張曉芬,耿三省,陳斌,孫宏賀 | 有效 | |
國家發明專利 | 辣椒CMS三系雜交砧木的選育方法 | 中國 | ZL201711367565.3 | 2020-07-14 | 第3889899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杜和山,耿三省,陳斌,張曉芬,徐秀蘭 | 有效 | |
國家發明專利 | 檢測辣椒中多個抗病位點基因型的方法及其專用引物組 | 中國 | ZL201810920454.9 | 2021-10-08 | 第4727215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杜和山,耿三省,陳斌,張曉芬,溫常龍,楊靜靜,張建 | 有效 |
三、成果名稱:不結球白菜優特異種質創新及系列品種選育與應用
申報類別及等級 | 科學研究類/一等 | ||||||||
主要完成單位(按排名順序)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京研益農(北京)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 ||||||||
主要完成人 (按排名順序) | 張鳳蘭;趙岫云;于拴倉;余陽??;張德雙;汪維紅;蘇同兵;李佩榮;辛曉云;丁海鳳;張彬;李盼;張建;楊業圣;徐濤 |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
成果簡介 | 不結球白菜(俗稱油菜、青梗菜)是我國第三大蔬菜作物,年播種面積約2100萬畝。因其具有生長周期短、茬口多且靈活、保鮮和貯運難的特性,在大城市蔬菜自給和應急保障中作用突出。立項之初,不結球白菜生產用種90%以上為常規種, 雜交種僅占10%且嚴重依賴國外進口,品種雜優化、實現周年生產和提高種植收益是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項目組針對我國不結球白菜優特異資源匱乏、育種技術落后、缺乏商品性好和抗逆性強、滿足冬春和夏季種植的雜交品種的問題,歷經20余年的攻關,系統開展了種質資源精準評價與優異基因挖掘、育種技術和種質資源創新,培育出耐抽薹、抗病、抗逆性強、商品性好、滿足冬春和夏季種植的優良雜交新品種,市場占有率全國領先,引領了我國不結球白菜品種換代與產業升級。 1、創建了國內規模最大的種質資源庫,建立了不結球白菜種質資源的精準評價技術體系,挖掘育種緊缺的優特異種質資源91份,夯實了種質創新的資源基礎。廣泛收集和系統創制各類種質資源7850份;率先繪制了全基因組高質量序列圖譜和包含612份核心育種材料的變異組圖譜,基于全基因組SNP標記群構建了種質資源的基因型精準評價技術;創建了高效的耐抽薹和主要病害抗病性鑒定技術體系;表型和基因型鑒定相結合,大規模開展了種質資源的精準評價,挖掘出具有顯著育種價值的極耐抽薹、高抗霜霉病、黑腐病、TuMV、黃萎病和根腫病等優異種質91份,為種源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破解了優異資源匱乏和評價不足問題。 2、創建了國際領先的不結球白菜高效種質創新技術體系,首創聚合耐抽薹、抗病、高商品性的骨干自交不親和系8個,為培育新品種提供了優異親本。系統解析了調控抽薹、花青素和風味物質積累、抗病等重要性狀的10個關鍵功能基因與調控機制,開發與抗霜霉病、耐抽薹等緊密連鎖SNP或InDel標記,平均檢測準確率90%以上;創建了集常規育種、高通量分子輔助、多生態區聯合鑒定緊密結合的高效育種技術體系,首創聚合耐抽薹、束腰的優異自交不親和系081233;配合力高、抗病、耐熱、耐濕優異自交不親和系11346和兼抗4種病害、耐抽薹的優異材料10N-53,為新品種培育創新了優異親本材料,突破了優異性狀基因聚合效率低的技術難題。 3、培育出商品性突出、抗多種病害、綜合性狀領先的系列不結球白菜雜交種9個,滿足了周年生產和產品多樣化消費需求,推廣面積占主產區同類品種50%以上。春播品種‘春油3號’和‘春油4號’最先實現耐抽薹、耐低溫和束腰美觀特性的聚合,為我國冬春茬主產區的主栽品種;夏播品種‘京綠1號’和‘京綠5號’為高溫多雨季節種植的主栽品種,葉色和幫色深綠,具有耐熱、耐濕、抗病和優質等特性,填補了夏季多抗品種缺乏的空白;秋播品種‘京冠3號’和‘國夏1號’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病高產和商品性高等特性,打破了多年來日本秋播品種的市場壟斷;特色品種‘奶白1號’、‘斗白1號’和‘京研黑葉3號’為出口菜基地專用品種,具有葉柄潔白和高口感品質等特性。系列雜交種的育成與應用解決了耐抽薹、抗病、抗逆性強、商品性好、滿足冬春和夏季種植的優良雜交新品種缺乏的問題,引領了我國不結球白菜品種雜優化和換代升級。 項目獲發明專利13件,國際專利1件,鑒定品種7個,新品種權2個,在New Phytologis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3篇。品種推廣到全國20余個省、種子還出口到越南、馬來西亞、加拿大等7個國家,累計推廣1479.76萬畝,為農民增收77.7億元,完成單位“京研種業”累創直接經濟效益2.03億元,產業化規模全國領先,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有力支撐產業發展和種業振興行動,為不結球白菜種源自主可控和產業提質增效提供了強力保障。 | ||||||||
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等目錄(不超過10項) |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國家(地區)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授權(標準發布)日期 | 證書編號(標準批準發布部門)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發明專利(標準)有效狀態 | |
植物新品種權 | 京綠1號 | 中國 | CNA20160451.2 | 2020-09-30 | 第2020015650號 | 京研益農(北京)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趙岫云,張鳳蘭,余陽俊,張德雙,于拴倉,汪維紅,蘇同兵,盧桂香,徐家炳 | 有效 | |
植物新品種權 | 春油4號 | 中國 | CNA20160452.1 | 2020-09-30 | 第2020015651號 | 京研益農(北京)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趙岫云,張鳳蘭,余陽俊,張德雙,汪維紅,于拴倉,蘇同兵,盧桂香 | 有效 | |
發明專利權 | 一套適于不結球白菜品種核酸指紋數據庫構建的核心SNP標記及其應用 | 中國 | ZL201510845663.8 | 2019-03-08 | 第3285594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于拴倉,蘇同兵,陳娟,張鳳蘭,汪維紅,余陽俊,張德雙,趙岫云 | 有效 | |
發明專利權 | 用于白菜種質資源多樣性分析及分子育種的SNP組合及其應用 | 中國 | ZL201580030487.0 | 2019-05-21 | 第3382323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蘇同兵,于拴倉,張鳳蘭,余陽俊,張德雙,趙岫云,汪維紅,盧桂香,隋光磊 | 有效 | |
國際專利 | SNP combination for germplasm resource diversity analysis and molecular breeding of Chinese cabbage, and use thereof | 其他 | 2020100975 | 2020-08-12 | AU 2020100975 A4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蘇同兵,于拴倉,張鳳蘭,余陽俊,張德雙,趙岫云,汪維紅,盧桂香,隋光磊 | 有效 | |
發明專利權 | 位于白菜A04染色體上的抗霜霉病基因BrRLP48及與其相連鎖的SNP標記 | 中國 | ZL201811086138.2 | 2019-06-18 | 第3420828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于拴倉,張彬,蘇同兵,張鳳蘭,李佩榮,李盼,余陽俊,張德雙,趙岫云,汪維紅 | 有效 | |
國家發明專利 | 一套適于不結球白菜核酸指紋庫構建的SSR引物組合及其應用 | 中國 | ZL201410324185.1 | 2019-01-20 | 第1927968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于拴倉,蘇同兵,隋光磊、張鳳蘭、余陽俊,張德雙,趙岫云,盧桂香、汪維紅、徐家炳 | 有效 | |
國家發明專利 | 一種檢測蕓薹種蔬菜葉緣裂刻的SNP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 中國 | ZL201811330354.7 | 2022-07-05 | 第5278561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京研益農(北京)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 于拴倉,李盼,蘇同兵,張鳳蘭,李佩榮,張彬,辛曉云,余陽俊,張德雙,趙岫云,汪維紅 | 有效 | |
論文 | Natural va riations of BrHISN2 provide a genetic basis for growth-flavour trade-off in different Brassica rapa subspecies | New Phytologist | 2021, 231 (6) , 2186-2199 | 2021-09-01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蘇同兵,汪維紅,李佩榮,辛曉云,余陽俊,趙岫云,張德雙,于拴倉,張鳳蘭 | 有效 | ||
論文 | Assembly of the non-heading pak choi genome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genomes of heading Chinese cabbage and the oilseed yellow sarson |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 2021,19, 966–976 | 2021-05-01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李佩榮,蘇同兵,趙岫云,汪維紅,張德雙,余陽俊,Philipp E Bayer,David Edwards,于拴倉,張鳳蘭 | 有效 |
四、成果名稱:大城市蔬菜采后供應鏈品質控制關鍵技術與應用
申報類別及等級 | 科學研究類/一等 | ||||||||
主要完成單位(按排名順序)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深圳美團優選科技有限公司、蜀海(北京)供應鏈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景瑞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龍大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志廣富庶農產品有限公司 | ||||||||
主要完成人 (按排名順序) | 趙曉燕,王清,王丹,左進華,張超,趙文婷,沈志強,馬越,鄭鄢燕,尤德超,王宇濱,郭寬,張喜慶,吳志廣,安建平 |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
成果簡介 | 蔬菜是中國人膳食的重要組成,大城市的蔬菜供應對于保證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蔬菜產后供應能夠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是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國蔬菜種類繁多、分布區域廣、供應鏈條長,首先是流通領域損耗大,高達15-30%;二是蔬菜產地缺乏簡易高效貯藏技術,貯藏期間蔬菜損耗率高達30%以上;三是蔬菜加工品質保持技術嚴重滯后于產業發展的需求,尤其是鮮切蔬菜產品品質劣變快、產品貨架期短(2天)、品退率高,品質保持綜合技術缺乏嚴重制約產業的發展。項目針對蔬菜產后品質劣變快和損耗嚴重這一制約我國蔬菜產后供應鏈的難題,研究突破了制約蔬菜流通、產地貯藏和初加工關鍵技術,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性成果。 1. 構建蔬菜流通過程中冷害、機械傷、黃化衰老的品質防控技術體系,突破了蔬菜流通過程中損耗高的難題。探明了LOX、POD、PC、PE等關鍵酶及CBF、WRKY、bHLH等轉錄因子在冷害發生過程中的變化規律,揭示了其 “膜脂相變”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發出低溫預貯、梯度預冷、壓差預冷技術;明確了機械傷發生規律,依據貯運過程中番茄、青椒呼吸特性、傳熱特性、包裝內外環境傳熱規律和包裝結構互作規律,研發機械損傷防控技術和產供銷一體化包裝箱;揭示蔬菜葉綠素降解引發的黃化衰老機理,明確了高效預冷、光照處理對黃變關鍵基因CLH、PPH、PAO的調控作用,建立“流態冰高效預冷+貨架光控保鮮”多節點的復合黃化調控技術。構建了從產地到貨架期的全程保鮮技術體系,“南菜北運”應用中流通損耗降至8%以下。 2. 研發冬儲蔬菜綠色低碳、智能化貯藏技術及設備,攻克了損耗高、費工費時的技術瓶頸。闡明了乙烯通過調控脫落酸信號轉導途徑的關鍵基因PYR/PYL、SnRK2介導白菜類蔬菜脫幫的分子機制;通過明確白菜類蔬菜的呼吸特性、傳熱特性、土壤等維護結構的保溫特性,建立了蔬菜貯藏熱傳導的數學模型,突破了冬儲蔬菜高效均勻通風的技術瓶頸,開發了6種冬儲蔬菜不同區域利用自然冷源貯藏技術,創制了不同區域的貯藏設施,實現產地貯藏自動化;研制菜窖智能網絡化管理系統,實現貯藏管理遠程智能化控制。貯藏大白菜損耗由30%降低至10%以下,省工50%以上。 3. 創制鮮切蔬菜顏色、質構和風味等品質保持技術,解決了產品品質劣變快和貨架期短問題。針對根莖類蔬菜色變問題,明確山藥黃變、蘿卜藍變等色變物質的結構,闡明了色變機制,明確影響色變的關鍵調控因子,研發關鍵酶靶向抑制、氣體調控包裝、真空/超聲輔助浸漬等技術,抑制山藥和蘿卜色變率達到100%,提高褐變護色生產效率5倍以上;針對果類蔬菜水漬化問題,闡明了PME、PG和β-Gal基因上調,提高果膠甲酯酶等活性,導致果膠主鏈及中性糖側鏈結構發生改變,引起番茄、辣椒、西瓜等鮮切產品水漬化發生機制,揭示了原料的初始微生物含量及貯藏溫度波動影響水漬化關鍵基因的表達,加速組織軟化,研發“減菌處理-光照調控-低恒溫貯藏”防控技術,貨架期由2天延長至4-5天,擴大銷售半徑300公里以上。 項目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5件、實用新型專利27件,軟件著作權13件,發表論文148篇,其中SCI收錄52篇,制定農業部行業標準1項,北京市地方標準8項。項目成果在蔬菜主產區、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化蔬菜流通企業、頭部電商企業等廣泛應用,并在首都抗疫和奧運蔬菜保供中發揮重要作用,近三年累計銷售收入153.38億元,新增利潤12.79億元。實現蔬菜產后供應鏈減損降耗和提質增效,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 ||||||||
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等目錄(不超過10項) |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國家(地區)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授權(標準發布)日期 | 證書編號(標準批準發布部門)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發明專利(標準)有效狀態 | |
發明專利 | 一種鮮切蓮藕片的護色方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ZL 2017 1 0107322.X | 2020 年12 月 08 日 | 4136936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王丹;馬越;趙曉燕;陳麗坤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浸入式果預冷機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ZL 2015 1 0596027.6 | 2019年04月30日 | 3355078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左進華;高麗樸;王清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果蔬分選臺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ZL 2018 1 0712198.4 | 2020年07 月 31 日 | 3911440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張超;郭寬;孔博;趙曉燕;馬越;王宇濱;時月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西瓜片的制備方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ZL 2016 1 0556276.7 | 2020 年 12 月 22 日 | 4168183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張超;時月;王宇濱;李武;趙曉燕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鮮切山藥片中提取雙去甲氧基姜黃素的方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ZL 2018 1 0552512.7 | 2020年 12 月01 日 | 4128254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王丹;趙曉燕;馬越;趙磊;張超;王宇濱;趙文婷 | 有效 | |
實用新型專利 | 用于延長白菜貯存時間的系統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ZL 2020 2 2009670.3 | 2021年01 月 15 日 | 12341400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王清;左進華;高麗樸 | 有效 | |
行業標準 | 瓜類蔬菜采后處理與產地貯藏技術規范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NY/T 2790-2015 | 2015年05月21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北京天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 高麗樸;王清;李江華;林源;左進華;李蕾 | 有效 | |
地方標準 | 大白菜機械通風貯藏技術規程 | 北京市 | DB11/T 1305-2015 | 2015年12月30日 |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 | 高麗樸;王清;李武;左進華;王仲 | 有效 | |
地方標準 | 蔬菜采后處理技術規程第2部分:葉菜類 | 北京市 | DB11/T 867.2-2012 | 2012年05月07日 |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市農業局、中國人民大學 | 高麗樸、李武、李江華、王清、鄭淑芳、陳連武 | 有效 | |
地方標準 | 蔬菜采后處理技術規程 第6部分:豆類 | 北京市 | DB11/T 867.6-2012 | 2012年05月07日 |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市農業局、中國人民大學 | 高麗樸、李江華、王清、李武、鄭淑芳、陳連武 | 有效 |
五、成果名稱:鴨坦布蘇病毒病防控關鍵技術及應用
申報類別及等級 | 科學研究類/一等 | ||||||||
主要完成單位(按排名順序)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瑞普(保定)生物藥業有限公司;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甘肅健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揚州優邦生物藥品有限公司 | ||||||||
主要完成人 (按排名順序) | 劉月煥;林健;楊保收;楊志遠;楊承槐;李守軍;羅順;李俊平;宋彥軍;黃程;段會娟;何平有;陳華林;王小蕾;趙際成;王嘉琪;潘潔;韓春華;劉立新;程慧敏 |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
成果簡介 | 本項目屬農業(獸醫)科學技術領域。 我國是世界水禽養殖生產與消費第一大國,鴨、鵝養殖量分別占74.3%、93.3%,產值規模約1萬億元。鴨坦布蘇病毒病是制約水禽產業穩定發展的主要疫病。診斷試劑與疫苗是疫病防控的壓艙石,創制屬于系統工程。本項目針對該病防控技術空白困境,圍繞疫苗、診斷試劑和免疫效果評價開展了系統研究,突破了關鍵技術瓶頸,取得了系列創新性物化成果,保障了水禽產業穩定健康發展。 1.發明了保持鴨坦布蘇病毒功能性表位結構完整的滅活工藝和疫苗效力評價關鍵技術,首創了鴨坦布蘇病毒病滅活疫苗。首次發現鴨坦布蘇病毒具有凝集紅細胞的特性,得出病毒受體功能性表位蛋白在囊膜表面的結論,結合闡明的體液免疫為主發病機制,明確了創制滅活疫苗的理論依據。發明的抗原低溫高濃度甲醛滅活、洗滌純化工藝,突破了坦布蘇病毒常規滅活病毒功能性表位結構破壞導致免疫原性降低的技術瓶頸。發明的疫苗有效性評價關鍵技術病毒分離和卵巢病變觀察方法及其標準,解決了疫苗有效抗原和疫苗有效免疫反應檢測及效力評價無方法和標準的主要技術瓶頸,回答了疫苗預防感染、預防發病和預防死亡真實效果,為疫苗監管提供了技術標準。創制的疫苗獲國家一類《新獸藥注冊證書》,為全球首個商品化疫苗。 2.發明了EB66細胞大規模無血清懸浮培養鴨坦布蘇病毒工藝,首次建立了該病干細胞疫苗制備技術。通過BHK21、Vero、C6/36、DF1、LMH和EB66細胞篩選,確定了EB66細胞為病毒培養基質,建立了細胞庫細胞鑒別檢驗方法和判定標準。攻克了實時測定半成品病毒含量方法與收獲標準技術難題,首次建立了干細胞大規模生物反應器無血清懸浮培養病毒工藝,使我國動物疫苗關鍵技術工藝由長期跟跑躍升到全球領跑地位,為我國動物疫苗行業高端化和智能化升級轉型樹立了標桿。 3.發明了病毒凝集素顯現和穩定病毒凝集素關鍵技術,建立了質控用標準物質制備方法和檢驗標準,首創鴨坦布蘇病毒血凝抑制試驗抗原。采用凍干保護劑和凍干工藝,突破了穩定病毒凝集素技術瓶頸?;卮鹆艘呙缑庖邔W檢測指標與攻毒保護效果正相關,建立了穩定的免疫學檢測指標和最低抗體保護臨界值標準。發明的疫苗效力檢驗血清學評價方法與評價標準,解決了替代免疫攻毒法免疫效果評價難題。創制的血凝抑制試驗抗原,獲國家一類《新獸藥注冊證書》,為全球首個商品化診斷產品。 成果與效益 獲國家發明專利8件、國家一類《新獸藥注冊證書》2個、獸藥產品批準文號6個、國家產品質量標準2項。疫苗和診斷試劑轉讓瑞普(保定)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等6家生物制品企業,實現了疫苗和診斷試劑規?;a,累計批簽發疫苗281批(約10億毫升),在全國31個?。ㄊ小⒆灾螀^)應用6年,2020和2021年,直接經濟效益5860萬元。入選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產品和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為水禽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產品和技術支撐,擴大了我國在水禽病防控領域國際影響力,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測算,可為社會創造共687.80億元的經濟效益。中國農學會評價結論表明,該項目取得了鴨坦布蘇病毒病防控技術從0到1的重大原創性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 ||||||||
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等目錄(不超過10項) |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國家(地區)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授權(標準發布)日期 | 證書編號(標準批準發布部門)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發明專利(標準)有效狀態 | |
發明專利 | 鴨出血性卵巢炎病毒毒株、滅活疫苗及其制備方法 | 中國 | ZL201110255115.1 | 2013-04-17 | 第1176633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瑞普(保定)生物藥業有限公司 | 劉月煥,楊保收,韓春華,何平有,林健,郁宏偉,徐倩倩,潘潔,梁武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鴨出血性卵巢炎滅活疫苗的效力檢驗方法 | 中國 | ZL201210202429.X | 2015-07-08 | 第1716018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瑞普(保定)生物藥業有限公司 | 劉月煥, 楊保收, 韓春華, 何平有, 林健, 郁宏偉, 朱秀同, 劉浩, 毛雅園, 徐倩倩, 趙際成, 段會娟, 潘潔, 梁武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鴨出血性卵巢炎滅活疫苗的效力檢驗方法 | 中國 | ZL201210203611.7 | 2015-12-09 | 第1865657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瑞普(保定)生物藥業有限公司 | 劉月煥,楊保收,韓春華,何平有,林健,郁宏偉,朱秀同,劉浩,毛雅園,徐倩倩,趙際成,段會娟,潘潔,梁武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鴨坦布蘇病毒病血凝抑制試驗抗原及其制備方法 | 中國 | ZL201610096524.4 | 2017-03-29 | 第2428503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 劉月煥,林健,王小蕾,楊志遠,段會娟,趙際成,劉立新,潘潔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鴨坦布蘇病毒病疫苗的效力檢驗方法(替代方法) | 中國 | ZL201610169370.7 | 2017-05-24 | 第2493863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 劉月煥,林健,王小蕾,楊志遠,段會娟,趙際成,劉立新,潘潔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制備鴨坦布蘇病毒病滅活疫苗的方法及其疫苗(EB66) | 中國 | ZL201810465182.8 | 2018-05-16 | 第3378335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甘肅健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劉月煥、羅順、林健、張業炘、楊志遠、王嘉琪、王小蕾、楊云、段會娟、楊貴君、劉立新、耿風廷、程慧敏、陳佩蘭、趙際成、趙志新、潘潔、錢建寧、王盟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用細胞系生產鴨出血性卵巢炎滅活疫苗的方法及其制品 | 中國 | ZL201110447363.6 | 2013-07-17 | 第1238546號 | 瑞普(保定)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 楊保收,劉月煥,何平有,徐倩倩,毛雅元,韓春華,林健,劉濤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制備鴨出血性卵巢炎滅活疫苗的方法 | 中國 | ZL201210578007.2 | 2014-12-10 | 第1541817號 | 瑞普(保定)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 劉月煥,何平有,毛雅元,劉濤,鄭朝朝,韓春華,林健,徐倩倩,楊保收,梁武,郁宏偉,李建麗 | 有效 | |
其他 | 鴨坦布蘇病毒病滅活疫苗(HB株)新獸藥證書 | 中國 | / | 2016-05-05 | (2016)新獸藥證字33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瑞普(保定)生物藥業有限公司 | 劉月煥,林健,李守軍,楊保收,楊志遠,何平有,段會娟,趙際成,韓春華,潘潔,郁宏偉,鄒立宏,劉浩 | 有效 | |
其他 | 鴨坦布蘇病毒血凝抑制試驗抗原、陽性血清與陰性血清新獸藥證書 | 中國 | / | 2020-09-29 | (2020)新獸藥證字48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 | 劉月煥,林健,王小蕾,楊志遠,楊承槐,段會娟,趙際成,李俊平,劉立新,程慧敏,潘潔,黃程,侯力丹 | 有效 |
六、成果名稱:葡萄新發和重大病害綠色精準防控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申報類別及等級 | 科學研究類/一等 | ||||||||
主要完成單位(按排名順序)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廣西省農業科學院,寧夏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 ||||||||
主要完成人 (按排名順序) | 燕繼曄,張瑋,梁春浩,劉永強,李燕,李興紅,張瑛,彭軍波,張怡,劉梅,郝燕,王慧,邢啟凱,雷龑,王錄俊,于舒怡,祝進,古亞汗·沙塔爾,周瑩,崔彥 |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
成果簡介 | 葡萄種植面積從20年前的400多萬畝迅速增長到現在的1100余萬畝,且仍有擴大趨勢,已成為我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支撐。由于我國大部分葡萄產區處在夏季炎熱多雨的東亞季風區,病害發生較重,年均損失在30%以上,遠高于其它作物。加上葡萄病害研究基礎薄弱,種植模式多樣化,防控關鍵技術與產品匱乏,多因素疊加導致過去一段時期內病害問題嚴重制約了葡萄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項目聚焦嚴重危害我國葡萄生產的新發病害——葡萄枝干病害和第一大病害——霜霉病,全面系統明確了新發病害的主要類型、發生危害特點;明晰了新發和重大病害的病原菌種類和優勢種群,探明了其發生規律,揭示了發生機制特點;研發出綠色精準防控關鍵技術和產品,集成創新了適合我國不同氣候特點和栽培模式的病害防控技術體系,并在國內大面積推廣應用。 1. 在國內率先發現并定名了2種新的葡萄枝干病害,系統明確了我國葡萄枝干病害的類型和危害特點;揭示了我國枝干病害病原菌的種類、優勢種群和遺傳分化特點;篩選獲得靶向優勢種群的高效藥劑;為枝干病害的科學防控奠定了基礎。在國內首次發現并定名了2種新的葡萄枝干病害——葡萄衰枯病和葡萄黑根病,全面理清了我國5種枝干病害的發生、分布與危害特點。編制了國際上最系統的葡萄真菌檢索表,涵蓋905種真菌;精準鑒定了我國葡萄枝干病害的病原菌種類,描述新種3個,發現國際新記錄種5個、國內新記錄種11個。揭示了我國葡萄枝干病害病原菌存在高度遺傳分化和多起源特點。篩選獲得了靶向優勢種群的綠色高效防控藥劑7種。 2. 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兩個層面揭示了葡萄枝干病害的“機會性”發生機制,為枝干病害的發生機理研究和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發現了溫度、水分和樹體健康與枝干病害發生的相關性,提出并驗證了枝干病害的“機會性”發生特點。最早在國際上完成了可可毛色二孢的基因組組裝、功能注釋和進化特點解析,闡明了基因組擴張與機會性侵入的關系。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葡萄-可可毛色二孢互作研究體系,已被應用于葡萄枝干病害發生機制研究中;克隆了11個致病關鍵基因和1個葡萄抗病相關基因,系統揭示了枝干病害發生和病原物-寄主互作調控機制。 3. 明確了我國霜霉病菌的遺傳分化特點和藥劑敏感性;揭示了霜霉病在我國主產區的發生流行規律,創建了高精準度病害預測預警模型;為精準防控提供了流行學基礎。揭示了我國葡萄霜霉病菌具有高度遺傳分化和多起源特點。在國內發現對QoI類和CAA類殺菌劑普遍存在抗性是降低病害防控效果的重要因素。明確了霜霉病的發生流行與溫度、降雨高度相關,指數增長前期是病害防控關鍵點。構建了高精準度的葡萄霜霉病預警模型“霜霉眼”,田間發病率與預測結果的擬合度R2大于0.9,預測精準度可達90%。 4. 搭建全國性葡萄病害診斷與防控公益性服務平臺1個;創建病害防控單項關鍵技術11項;集成創新出適應我國不同氣候特點和栽培模式的病害綠色精準防控體系13套,平均整體防效達85%以上。創建了病害早期快速診斷、抗藥性監測、預測預報等病害防控關鍵技術11項;葡萄病害診斷與防控信息平臺年均提供100份以上疑難病害診斷;集成創新出適應我國不同氣候特點和栽培模式的病害綠色精準防控體系15套,有效控制了枝干病害和霜霉病的危害,體系平均防效達85%以上。 項目發表論文82篇;出版專著2部;獲授權發明專利13項,軟件著作權1項;制定農業行業標準1項;創制生防制劑5個,篩選出高效綠色藥劑9種,集成創新綠色防控技術規程13套。近兩年累積在全國18個省份推廣1000余萬畝,增收節支總經濟效益100多億元。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葡萄病害防控高度依賴“借鑒型”“經驗型”的局面,并向“科學化”“精準化”快速提升;確保了我國葡萄種植面積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病害防控水平穩步提高,阻遏了主產區枝干病害和霜霉病的成災;經濟和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 ||||||||
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等目錄(不超過10項) |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國家(地區)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授權(標準發布)日期 | 證書編號(標準批準發布部門)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發明專利(標準)有效狀態 | |
專利 | 同時檢測葡萄潰瘍病菌和葡萄蔓枯病菌的引物及其應用 | 中國 | ZL 201710045658.8 | 2020-07-28 |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張瑋, 李興紅, 燕繼曄, 劉梅, 周瑩, 邢啟凱, 盧蝶 | 有效 | |
專利 | 一種能防治葡萄霜霉病和辣椒疫病的生防菌株、制劑及其應用 | 中國 | ZL 201310615142.4 | 2017-10-17 | 國家知識產權局 |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 | 梁春浩, 劉長遠, 白元俊, 關天舒, 王輝, 劉麗, 于舒怡, 黃玉茜, 趙達, 臧超群, 李柏宏 | 有效 | |
標準 | 葡萄潰瘍病抗性鑒定技術規范 | 中國 | NY/T 2864-2015 | 2015-12-29 | 農業農村部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李興紅, 燕繼曄, 張瑋, 嚴紅, 喬廣行 | 有效 | |
圖書 | 葡萄病蟲害生態控制技術 | 中國 | ISBN 978-7-109-24910-3 | 2020-05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李興紅, 張瑋, 王勤英 | 其他 | |
圖書 | 葡萄農藥化肥減施增效技術 | 中國 | ISBN 978-7-109-27532-4 | 2020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王忠躍, 王強, 劉永強, 等 | 其他 | |
論文 | 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protein LtScp1 contributes to fungal virulence and protects fungal mycelia against hydrolysis by grapevine chitinase | 美國 | 24( 10), 4670– 4683 | 2022-08-16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彭軍波,李興紅,李永華,張瑋,周瑩,燕繼曄 | 其他 | |
論文 | Adoption of Sobol's analysis method improved the application of a coupled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fection grape downy mildew model in northern China | 荷蘭 | 2022, 199, 107154 | 2022-08 |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王慧, 張瑋, Bregaglio Simone, 于舒怡, 李興紅, 李永華, 梁春浩, 燕繼曄 | 其他 | |
論文 | A comparison of three types of “vineyard management”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structure of Plasmopara viticola populations and epidemic dynamics of grape downy mildew. | 瑞士 | 2022, 11(16), 2175 | 2022-08-21 | Plants |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于舒怡, 李柏宏, 關天舒, 劉麗, 王慧, 劉長遠, 臧超群, 黃玉茜, 梁春浩 | 其他 | |
論文 | Surfactin and fengycin contribute to the protection of a 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against grape downy mildew by both direct effect and defence stimulation | 美國 | 2019, 20 (8):1037-1050. | 2019-05-18 |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 中國農業大學等 | 李燕, Héloir Marie-Claire, 張珣, Geissler Mareen, Trouvelot Sophie, Jacquens Lucile, Henkel Marius, 蘇欣, 房學文, 王琦, Adrian Marielle. | 其他 | |
論文 | Biodiversity of fungi on Vitis vinifera L. revealed by traditional and high-resolution culture-independent approaches. Fungal diversity | 中國 | 2018, 90 (1): 1-84 | 20018-03-14 | Fungal diversity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 | Jayawardena Ruvishika S., Purahong Witoon, 張瑋, Wubet Tesfaye, 李興紅, 劉梅, 趙文生, Hyde Kevin D., 劉建華, 燕繼曄. | 其他 |
七、成果名稱:北方桃蛀果類害蟲生物生態協同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
申報類別及等級 | 科學研究類/二等 | ||||||||
主要完成單位(按排名順序)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省果樹研究所,青島市農業科學院,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林果花卉研究所,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石家莊果樹研究所,南京新安中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要完成人 (按排名順序) | 郭曉軍,郝俊杰,李萍,徐慶宣,王甦,張安寧,郭繼英,李建成,王越輝,牛茹萱,張帆,肖達,李姝,周采蓮,王睿琦 |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
成果簡介 | 我國桃的栽培面積和產量均為世界第一,以河北、山東等為代表的北方桃主產區,面積約占全國的22%,產量超過30%,產值規模達到400多億元。但在生產實際中,梨小食心蟲、桃蛀螟和橘小實蠅等蛀果類害蟲的危害,造成了嚴重的產量損失和果實品質下降。在影響果農收益的同時,化學農藥的不合理使用,日益成為北方桃產業發展急需破解的產業技術問題。蛀果類害蟲綠色安全高效防控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已經成為北方桃產業的重大需求,同時是果樹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重要技術支撐點。 針對桃產業的這一重大技術需求,2009年至2020年期間,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與國內本領域多家優勢科研、生產和推廣單位開展聯合攻關,以北方桃產區蛀果類害蟲梨小食心蟲、桃蛀螟和橘小實蠅等重大災害性害蟲為防治對象,在河北、山東、甘肅和北京等4個北方桃主產區建立30個試驗示范點,開展桃蛀果類害蟲監測預警技術與產品的研發,掌握害蟲發生規律與特性;研制出桃園性迷向、食誘與天敵昆蟲等產品,以此為核心,協調桃園生草、綠色殺蟲劑等多種措施的高效可持續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并針對北京、河北、山東和甘肅桃產區的不同生產類型及特點,創新出三種桃蛀果類害蟲高效安全防控技術應用模式,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與創新突破。相關成果發表學術論文68篇,授權專利15項,形成標準10項,出版專著5部;舉辦各類大型觀摩、培訓會議15次,培訓相關技術人員及果農50000人次,相關技術推廣面積150萬畝左右,權威新聞媒體報道20余次。 一、構建桃產業重大害蟲發生監測預警體系。開發和改良了害蟲監測與檢測鑒定關鍵技術與產品,改進明確了性誘劑監測技術,并開發驗證了害蟲自動監測設備,明確了北方主要桃產區三種蛀果類害蟲的發生發展規律,探索其越冬地點、初始蟲源與發生關系,確定了防治關鍵點。篩選梨小食心蟲性誘劑、桃蛀螟性誘劑、橘小食蠅食誘劑等實用監測產品3項、配套器具3套,建立相應的監測技術體系3套,明確梨小食心蟲、桃蛀螟和橘小實蠅成災機制3項。 二、研發昆蟲性信息素高效利用技、桃園生草生態調控等關鍵技術。針對北方桃園蛀果害蟲缺乏有效可持續防控技術與產品的問題,研發出桃園專用性迷向素及劑型,篩選出優勢天敵昆蟲以及適宜北方桃園功能生草5種(夏至草、斑種草、毛葉苕子等),創新了桃園害蟲天敵釋放與保護增效技術,增加桃園生物多樣性,提高生物防治效率。篩選桃園梨小食心蟲迷向絲、橘小實蠅食餌劑、工業型糖醋液和自動補水誘捕器等技術(器具)、松毛蟲赤眼蜂等產品5項,研發桃園生草增效天敵昆蟲技術、梨小食心蟲迷向素與高效低毒農藥聯用技術、梨小食心蟲迷向素與赤眼蜂緩釋技術聯用技術、桃園間作向日葵誘殺桃蛀螟及天敵昆蟲的增效應用技術等8項,實現北方桃產區蛀果類害蟲的安全高效防治。 三、建立不同生產模式下蛀果類害蟲高效安全防控技術應用體系。針對北方桃產區不同生態區(北京、河北、山東、甘肅)的生產特點,在山東蒙陰、河北順平等建立了以監測預警為主的大產區統防統治技術體系,在甘肅秦安、山東青島等建立了以生態調控為主的合作社區域聯控技術體系,在北京平谷等建立了以高效生防為主的有機生產精準防控技術體系。試驗示范區對害蟲防治效果達到90%以上,蛀果率控制在10%以下,比使用技術前減少化學農藥施用量20%以上。三年累計推廣應用面積150萬畝,產生直接經濟效益7600萬元,間接經濟效益2億元,同時,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 | ||||||||
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等目錄(不超過10項) |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國家(地區)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授權(標準發布)日期 | 證書編號(標準批準發布部門)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發明專利(標準)有效狀態 | |
標準 | 昆蟲化學信息物質產品田間藥效試驗準則 | 中國 | NYT 3093.3-2017 | 2017年6月12 | 農業農村部 |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環境保護研究所、浙江大學、江蘇省農藥檢定所 | 郭曉軍、袁善奎、杜永均、沈迎春、楊峻、李姝、錢忠海 | 有效 | |
標準 | 桃樹梨小食心蟲綠色防控技術規程 | 保定 | DB1306/T 173 - | 2020年12月10日 | 保定市農業農村局 |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 劉文旭、李建成、馬愛紅、魏洪亮、冉紅凡、路子云、楊小凡 | 有效 | |
標準 | 桃園梨小食心蟲綜合防治技術規程 | 青島 | DB3702/T 245—2015 | 2015年12月20日 | 青島市農業委員會 | 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 姜瑞德、王繼青、張濤、王慶東、程星、孫吉祿、王珍青、單泊仁。 | ||
實用新型專利 | 一種田間害蟲監測裝置 | 中國 | ZL201821303228.8 | 2019年4月23日 | 第8765859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李姝、徐慶宣,王甦,王杰,郭曉軍,張帆 | ||
發明專利 | 一種用于影響昆蟲行為的防雨制劑 | 中國 | ZL201610132651.5 | 2018年11月2日 | 第3134504號 | 南京新安中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陳超、塞斯文、高愛華 | ||
實用新型專利 | 一種新型果園害蟲水盆監測誘捕器 | 中國 | ZL201920833331.1 | 2020年4月7號 | 第10258575號 |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林果花卉研究所 | 牛如萱、王發林、王晨冰、趙秀梅 | ||
實用新型專利 | 一種環保型赤眼蜂釋放器 | 中國 | ZL201821191077.1 | 2019年5月24日 | 第8883686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張帆、邸寧、王甦、王兵 | ||
實用新型專利 | 橘小實蠅誘殺裝置 | 中國 | ZL201820408556.8 | 2018年11月9日 | 第8054075號 | 南京新安中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陳超、高愛華、姜全、張帆、郭曉軍、塞斯文、齊玉潔、劉思璐 | ||
實用新型專利 | 用于蛾類害蟲的誘捕裝置 | 中國 | ZL201822128443.5 | 2019年8月9日 | 第9208410號 | 南京新安中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陳超、高愛華、塞斯文、齊玉潔、劉思璐 | ||
專著 | 果樹害蟲性信息迷向技術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全國農業信息技術推廣中心 | 楊普云、蘇敏、李萍、任彬元 |
八、成果名稱:設施園藝智能管控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申報類別及等級 | 科學研究類/一等 | ||||||||
主要完成單位(按排名順序)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杭州市農業科學院;北京市數字農業農村促進中心;農芯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創金農科技有限公司 | ||||||||
主要完成人 (按排名順序) | 鄭文剛,張鐘莉莉,王利春,魏曉明,蘆天罡,楊英茹,周祖法,朱旭華,孫維拓,王明飛,張馨,董靜,趙倩,王偉科,李作麟,溫雪萍,賈冬冬,張石銳,閆華,劉長斌 |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
成果簡介 | 本項目在國家863計劃、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市科技計劃等支持下,自2012年以來,以打造智慧型設施園藝高質量發展新模式為目標,通過“硬件轉核—模型賦智—上云融合”為創新路徑,構筑新型產品群、知識群和技術群的設施園藝生產智能型生態,取得重要創新成果如下: 1、從智能裝備自主可控入手,創新“材料-結構-算法”多技術融合感知設備開發體系,創制了作物系統閉環感知產品、土壤水熱一體化傳感器、抗冷凝型二氧化碳傳感器等復合感知、自補償、自學習設施園藝智能感知傳感器11種;針對我國設施園藝生產情景復雜化、多樣化的特點,創新自主內核驅動的敏捷研發框架,構建了自診斷、自適應、自規劃功能的最小系統,創制了多場景適配的溫室環境控制、水肥一體化控制等系列化控制裝備6套,率先形成高精度、智能化的設施園藝生產“裝備庫”,國產化率提升至80%以上,打破國外裝備“水土不服”造成的應用瓶頸。 2、從智能模型按需可調入手,攻克了基于知識分析與數據驅動相融合的設施園藝生產過程解析、預測與決策關鍵技術,創建了基于機器視覺的設施復雜場景下種植狀態、種植品類與作物生長的全周期智能認識模型3套,首次采用圖像技術用于解決大棚房的在線動態監管問題,有效構筑了“種沒種、種什么、種怎樣”的菜籃子保供數字化屏障;擴展了數據融合、結構增強和模型優化等多元提升手段,創建了設施園藝環境、作物生理等要素時-空域多尺度的實時化預測模型3套,創制了面向不同栽培模式、不同設施類型“環境優先、水肥高效”的多要素決策模型6套,形成了設施園藝場景下自調節、易調用的“模型庫”,解決了我國不同設施園藝生產模式的精細化、科學化管理難題。 3、從智能系統高效可管入手,圍繞生產服務與產業監管兩大內核,突破云邊端協同的設施園藝大數據存算關鍵技術,建立適合多應用場景下容器化編排的云原生快速開發策略,推動裝備庫、模型庫的“上云用數賦智”,提升了設施園藝“數智化”與“數治化”水平。構建國內首個“全程云托管”設施園藝生產智慧管控服務平臺,打造了軟件定義、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新型設施園藝生產服務體系;創制大數據驅動下設施園藝產業智慧監管云平臺,打破了11個業務系統數據壁壘,建立了7大類430項3.1億條設施園藝業務數據管理體系,促進設施園藝產業監管模式變革。 通過將技術成果與設施園藝場景深度融合,提出了針對設施果菜、葉菜、食用菌等全鏈條國產化技術產品套餐,獲國家發明專利54項,外觀設計2項,軟件著作權39項,發表論文95篇(SCI/EI論文44篇),入選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裝備2項、農業農村部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2項、北京市新技術新產品8項,在27個省市區大面積推廣應用,近兩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4.06億元,在應對農業智能裝備“卡脖子”風險提供了重要支撐保障。 | ||||||||
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等目錄(不超過10項) |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國家(地區)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授權(標準發布)日期 | 證書編號(標準批準發布部門)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發明專利(標準)有效狀態 | |
發明專利 | 塑料冷棚綠色環控裝置與方法 | 中國 | ZL 201310076967.3 | 2015.10.28 | 第1824510號 | 北京農業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 | 趙春江,張馨*,鄭文剛*,申長軍,田宏武,吳文彪,李文龍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無土栽培營養液磷濃度在線檢測系統及檢測方法 | 中國 | ZL 201610279547.9 | 2016.04.28 | 第2809713號 | 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 王利春*,郭文忠,李友麗,陳紅,陳曉麗,趙倩*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溫室作物情景感知的生產管理方法及裝置 | 中國 | ZL 201811621530.2 | 2018.12.2/ | 第4296807號 | 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 張馨*,吳文彪,蔡昱,鄭文剛*,史磊剛,喬曉軍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用于植物冠層參數測量的裝置 | 中國 | ZL 201910936570.4 | 2021.09.28 | 第4704832號 | 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 張馨*,鄭文剛*,張鐘莉莉*,吳文彪,姚遠方,高飛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水培葉菜生產管理方法及系統 | 中國 | ZL 202010886234.6 | 2022.05.03 | 第 5123641 號 | 北京農業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 | 王利春,郭文忠,賈冬冬,趙倩,魏曉明,李銀坤,孫維拓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集群溫室灌溉施肥系統及方法 | 中國 | ZL 201710233556.9 | 2020.04.10 | 第3751655號 | 農芯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 | 趙春江,溫江麗,郭文忠,聶銘君,王利春*,李銀坤,林森,趙倩*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溫室生產管理信息交互標簽及系統 | 中國 | ZL 201810297969.8 | 2021.06.29 | 第4514266號 | 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 張馨*,張鐘莉莉*于景鑫,史磊剛,薛緒掌,鄭文剛* | 有效 | |
行業標準 | 農業物聯網硬件接口要求 第1部分:總則 | 中國 | NY/T 4062—2021 | 2021.12.15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農芯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北京農信互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山東鋒士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鄭文剛*,王明飛*,李奇峰,盧憲祺,鄭勇,朱旭華*,陳立平,張馨*,尹璐,于瑩,張鐘莉莉*,于麗敏,劉玉峰,易運池,謝麗娟 | 有效 | |
論文 | Development of smart irrigation systems based on real-time soil moisture data in a greenhouse: Proof of concept | 荷蘭 | 2020,245:1-9 | 2020年11月23日 |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 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康奈爾大學生物及環境工程學系、農業和農村事務部農業信息軟硬件產品質量檢測重點實驗室 | 廖人寬,張石*銳,張馨*, 王明飛*,吳華瑞,張鐘莉莉* | 其他有效的知識產權 | |
論文 | Greenhouse heating by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greenhouses: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 荷蘭 | 2022,119815 | 2022年11月1日 | Applied Energy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動物、農村與環境科學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 孫維拓*,魏曉明*,周寶昌,Chungui Lu,郭文忠 | 其他有效的知識產權 |
十、成果名稱: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新一代分子檢測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申報類別及等級 | 科學研究類/一等 | ||||||||
主要完成單位(按排名順序)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1,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2,江蘇省農業科學院3,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4,中國水稻研究所5,北京市種子管理站6 | ||||||||
主要完成人 (按排名順序) | 王鳳格1、趙久然2、田紅麗3、金石橋4、易紅梅5、趙涵6、王天宇7、曾波8、徐群9、王蕊10、楊揚11、趙怡錕12、葛建镕13、江彬14、宋歌15、周玲16、劉豐澤17、李春輝18、霍永學19、裴二芹20 |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
成果簡介 | 1.研究背景 隨著種業快速發展和生物育種普及,農作物品種數量爆發,近似或派生品種劇增,套牌侵權嚴重,種質資源交流困難,對品種管理、種子執法及種質資源流通等提出嚴峻考驗。原有檢測技術方法無法滿足種業多元化、高通量、數據共享等需求,亟需建立新一代多功能、高通量、兼容型、標準化、易應用的分子檢測技術體系和共享平臺,以支撐種業高質量健康有序發展。 2. 主要技術方案和內容 本成果以理論技術化、技術標準化、標準產業化為導向,研發新一代分子標記、研制高密度芯片及核心位點集等專利產品、建立高通量分子檢測技術體系、形成分子檢測標準、開發農作物指紋庫管理系統,構建標準指紋庫及共享平臺,實現技術規?;瘧?。 3.主要科技創新點 (1)率先系統研發新一代SNP、InDel、HPSSR、HTP及葉綠體等標記,實現分子檢測技術的更新換代。研發高通量分子標記開發與評估的高效專用軟件,開發高通量兼容型SNP、InDel、HPSSR標記;首創區塊型HTP標記,解決系譜重建的技術難題;開發適合種內胞質類型鑒定、正反交鑒定等快速溯源需求的葉綠體標記,首次將葉綠體標記從物種間鑒定拓展到種內鑒定。 (2)自主研發高密度芯片、核心位點集專利產品及指紋精準采集軟件,建立高通量、標準化分子鑒定體系,形成首批基于SNP的農作物分子檢測標準,突破分子檢測規?;瘧藐P鍵技術瓶頸。集成分子遺傳與生物信息學等方法,研制出Maize6H-60K等高密度芯片7款;創新構建最優遺傳算法模型,評估確定區分力最強、穩定性最好、兼容多平臺、適于自動化分型的核心位點集10套;研發與指紋庫系統無縫銜接的指紋精準采集軟件2套,并建立高通量分子鑒定體系并形成國家及行業標準4項。 (3)研發首個農作物指紋庫管理系統,構建代表性強、完備性高、來源權威的全球最大農作物標準指紋庫,搭建首個全國共享農作物指紋平臺,實現品種身份可鑒定、信息可查詢、指紋可共享。研發兼容多作物、多標記、多平臺、多功能的農作物指紋庫管理系統,基于指紋庫管理系統及“五個統一”的指紋建庫標準化流程,構建庫容量超過10萬份農作物標準指紋庫,包含雜交種、自交系和農家種等不同類型,涵蓋區試、審定、登記、品種保護等權威來源,包括SNP、SSR、InDel、HTP等多種標記。搭建全球首個面向公眾開放的農作物指紋信息管理平臺,實現指紋共享和持續更新。 4.與國內外同類先進技術的比較 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新型標記、高密度芯片、核心位點集、檢測標準、指紋庫管理系統、標準指紋庫方面為國際領先水平:高通量兼容型SNP、InDel、HPSSR標記、種內鑒定葉綠體標記為首次系統全面開發,區塊型HTP標記為首次提出。高密度芯片和核心位點集適用國內外廣泛材料,通用性更強。分子檢測標準是技術成熟度最高、司法鑒定應用案例最多的農作物品種鑒定標準,率先實現新型SNP技術標準化。指紋庫管理系統是農作物上唯一的指紋采集及管理軟件。指紋庫是材料類型最全、庫容最大、標準化程度最高、全國共享的指紋庫。 5.技術成熟度和應用推廣及效益情況 獲發明專利28項、軟著32項,標準8項,論文46篇,引領我國從傳統檢驗技術跟跑到分子鑒定全球并跑、領跑。在品種區試、審定登記、品種權保護、市場監管、司法鑒定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累計檢測樣品30萬份次以上,2020-2021年直接轉化收入1.5億元以上,間接效益上百億元,全面提升我國品種管理水平,營造良好的種業創新生態環境,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社會效益巨大。 | ||||||||
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等目錄(不超過10項) |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國家(地區)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授權(標準發布)日期 | 證書編號(標準批準發布部門)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發明專利(標準)有效狀態 | |
發明專利 | 基于遺傳算法的植物品種鑒定位點組合篩選方法 | 中國 | ZL 2013 1 0629676.2 | 2016.8.17 | 2183445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王鳳格,趙久然,楊揚 | 授權 | |
發明專利 | 玉米DNA指紋庫構建及品種分子鑒定SNP核心位點組合-maize SNP384 | 中國 | ZL 2014 1 0756086.0 | 2014.12.10 | 2193521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王鳳格,田紅麗,趙久然,王蕊,李春輝 | 授權 | |
發明專利 | 適于農作物品種分子身份鑒別和確權鑒定的檢測方法 | 中國 | ZL 2017 1 0527354.5 | 2017.6.30 | 4194457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趙久然,王鳳格,田紅麗,易紅梅,王蕊,葛建镕 | 授權 | |
軟件著作權 | 植物品種DNA指紋庫管理系統 | 中國 | 2015SR085905 | 2015.5.20 | 0972991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王鳳格,江彬,易紅梅,金石橋,曾波,徐群,劉豐澤,宋歌,王天宇 | 授權 | |
軟件著作權 | 高通量InDel分子標記開發系統V1.0 | 中國 | 2014SR071220 | 2014.3.26 | 0740464 |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 | 趙涵,周玲,王鳳格,王蕊,許理文 | 授權 | |
行業標準 | 玉米品種真實性鑒定 SNP標記法 | 中國 | NY/T 4022-2021 | 2021.12.15 | 全國農作物種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北京作物協會 | 王鳳格,晉芳,田紅麗,易紅梅,趙久然,金石橋,楊揚,王蕊,葛建镕,支巨振,趙建宗 | 2022.6.1實施 | |
行業標準 | 水稻品種真實性鑒定 SNP標記法 | 中國 | NY/T 2745-2015 | 2015.5.21 | 全國植物新品種測試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 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 | 魏興華,韓斌,徐群,黃學輝,張新明,龔浩,馮躍,堵苑苑,余漢勇 | 2015.8.1實施 | |
國家標準 | 主要農作物品種真實性和純度SSR分子檢測 玉米 | 中國 | GB/T 39914-2021 | 2021.4.30 |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市種子管理站 | 王鳳格、支巨振、易紅梅、趙建宗、張力科、田紅麗、律寶春 | 2021.11.1實施 | |
論文 | HTPdb and HTPtools: Exploiting maize haplotype- tag polymorphisms for germplasm resource analyses and genomics-informed breeding | 中國 | 100331(3):1-10 | 2022.07.11 | Plant Communications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趙怡錕,田紅麗,李春輝,易紅梅,張云龍,李曉輝,趙涵,霍永學,王蕊,康定明,路運才,劉志浩,梁紫越,許理文,楊揚,周玲,王天宇,趙久然,王鳳格 | 其他 | |
論文 | New resources for genetic studies in maize (Zea mays L.): a genome-wide Maize6H-60K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and its application | 中國 | 105,1113–1122 | 2020.11.22 | The Plant Journal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田紅麗,楊揚,易紅梅,許理文,何航,范亞明,王璐,葛建镕,劉亞維,王鳳格,趙久然 | 其他 |
十二、成果名稱:農業有機廢棄物高效腐解及土壤增碳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申報類別及等級 | 科學研究類/一等 | ||||||||
主要完成單位(按排名順序)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北京聚鑫聚力科技有限公司 | ||||||||
主要完成人 (按排名順序) | 魏丹、丁建莉、王偉東、遲鳳琴、王爽、李艷、蔡姍姍、金梁、李昌偉、楊峰山、晏磊、魏雨泉、侯佳奇、潘君廷、王偉、梁麗娜、武鳳霞、王磊、白明、左其錦 |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
成果簡介 | 東北糧食主產區與環渤海蔬菜主產區是我國的“米袋子”、“菜籃子”,每年產生43億噸秸稈、尾菜,解決農業有機廢棄物快速腐解和土壤增碳,成為我國廢棄物資源利用和土壤保護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本項目7家單位30余名專家歷時12年,通過長期定位聯網試驗與多點試驗示范研究,取得如下創新成果: 1.破解有機廢棄物“木質纖維素降解”和“快速腐解”的主控因子,提出有機廢棄物腐解的“微生物-料際界面”微環境協同腐解調控理論。明確纖維素酶作用需局部厭氧與微生物生長需氧之間矛盾的環境阻遏,有機酸對木質纖維素降解菌的因子阻控,提出木質纖維素降解菌劑協同快速發酵機制,揭示控制有效磷含量和升溫階段微生物快速繁殖是實現農業廢棄物快速腐殖化主控因素,提出“界面四筑、營養三調、環境兩控”的“微生物-料際界面”微環境協同腐解調控理論;有機物料“激發”+微生物“驅動”是強化土壤增碳的關鍵。2014年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2.突破木質纖維素高效分解的工業化生產瓶頸,創新“微生態環境調控法”快速腐解技術;秸稈“兩段式”還田土壤增碳關鍵技術。創建了以木質纖維素高效降解復合菌系為核心的“工業化靜態”發酵技術與生產工藝,有效活菌數達到2×108 cells/ml,纖維素酶活≥50.0U/ml;確定快速發酵“微環境調控”參數閾值,創新秸稈原位+異位兩段式還田技術,使田間秸稈腐解速率提高15%-20%,土壤有機質相對增加3%-5%。農林有機廢棄物“微環境調控法”快速腐解技術遴選為2022年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 3.創制了農業廢棄物的快速腐解生物源系列產品,研發了高效堆肥裝備,助推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高值化利用的產業發展。研制了由“好氧菌、兼性菌、厭氧菌”配伍,有效活菌數達到2×108 億CFU/ml的農業廢棄物纖維素降解集合的復合菌劑;以腐解有機物料為載體+菌劑激發制劑、以“稀磷酸”+“生物炭”為核心的除臭保氮制劑;以“腐解農林廢棄物”+“改性生物炭”為載體的土壤改良調理制劑。研發了適合廢棄物集中快速腐殖化的旋臥式好氧發酵設備和分散式智能納米膜發酵裝備。 4.集成創新了區域糧食和蔬菜產區秸稈、尾菜腐解和土壤增碳協同“兩段式”模式。構建了低碳農業評價方法,拓展了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的新路徑。在黑土區構建了技術+產品+裝備+區域“4+1”的廢棄物一體化應用新模式,黑龍江墾區5地6年聯網監測表明,土壤有機質提升3.42%、玉米畝產增加40.2-49.2kg。環渤海蔬菜主產區尾菜“原位還田”、高效增碳模式、京津冀基質化還田模式,實現有機肥30%替代化肥作用下單產提高8%-9%。 土壤增碳和綠色低碳效應及效益評價,在黑土農田累計推廣571萬畝,玉米增產8%-10%以上;大豆增產5%以上,增加經濟效益5.5億元,有機質含量提高3%-5%。在山東蔬菜主產區累計推廣2.5萬畝,黃瓜、番茄均增產8%以上,增加經濟效益0.7億元。菌劑、有機肥生產技術被企業應用,2年累計新增銷售額0.82億元,新增利潤0.14億元。 | ||||||||
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等目錄(不超過10項) |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國家(地區)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授權(標準發布)日期 | 證書編號(標準批準發布部門)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發明專利(標準)有效狀態 | |
發明專利 | 黑土區土壤-作物系統中生物炭適宜用量的推導方法 | 中國 | ZL201610793233.0 | 2019.7.9 | 3449204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魏丹*,金梁*,李玉梅,王偉*,郭文義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有機廢棄物快速堆肥方法及其膜式發酵系統 | 中國 | ZL202110624958.8 | 2022.11.15 | 5584708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丁建莉*,魏丹*,金梁*,王磊*,安志裝,夏陸欣,張新源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用于木質素分解的細菌復合菌劑 | 中國 | ZL 201310057592.6 | 2014.08.27 | 1472022 |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 王偉東*,韓毅強,王彥杰,王艷霞,晏磊*,高亞梅,劉權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基于磁鐵微粒強化堆肥過程中碳氮轉化的方法 | 中國 | ZL202210094259.1 | 2022.10.04 | 5495798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 潘君廷*,劉宏斌,魏丹*,李榮華,張增強,楊亞東,羅濤,習斌,閆成,邱凌 | 有效 | |
標準 | 生物有機肥改良退化農田土壤技術規程 | 黑龍江省 | DB23/T2446-2019 | 2019 | 黑龍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環境資源研究所 | 王爽*,李偉群,陳雪麗*,孫磊,王曉軍,張磊,常本超,李杰 | 有效 | |
標準 | 玉米秸稈罐式快速腐熟生產有機肥 技術規程 | 黑龍江省 | DB23/T 2652-2020 | 2020 | 黑龍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環境資源研究所 | 王偉*、魏丹*、李玉梅、金梁*、李艷*、劉凱、劉中姍*、劉奇、劉國輝、王曉輝、宋睿男、邢華銘 | 有效 | |
論文 | Succession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prediction in two composting systems viewed through metatranscriptomics | 國際 | 313,123668 | 2020 | Bioresource Technology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Jianli Ding*, Dan Wei*, Zhizhuang An, Chengjun Zhang, Liang Jin*, Lei Wang*, Yan Li*, Qiao Li | 有效 | |
論文 | Composting with biochar or woody peat addition reduces phosphorus bioavailability | 國際 | 764,142841 | 2021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中國農業大學 | Yuquan Wei*,Jue Wang , Ruixue Chang, Yabin Zhan, Dan Wei*, Lei Zhang , Qing Chen | 有效 | |
論文 | Restoration of organic-matter-impoverished arable soil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soil conditioner prepared via short-time hydrothermal fermentation | 國際 | 204, 112088 | 2021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Jiaqi Hou*, Zhiying Guo, Fanhua Meng, Mingxiao Li, Li-an Hou | 有效 | |
專著 | 有機廢棄物循環再利用技術清單 | 中國 | - | 2022 | 中國農業出版社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魏丹*,吳建繁,鄒國元,丁建莉*,王爽*,左強,馮艷武,劉偉,劉建斌,安志裝,孫欽平,李艷*,李吉進,遲鳳琴,張軍政*,陳敏余,武鳳霞*,金梁*,賈曉紅,夏陸欣,梁麗娜*,蔡姍姍* | 有效 |
十三、成果名稱:蘋果脫毒矮化自根砧分枝壯苗工廠化繁育栽培技術及應用
申報類別及等級 | 科學研究類/二等 | ||||||||
主要完成單位(按排名順序)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
主要完成人 (按排名順序) | 張軍科、周貝貝、李民吉、李興亮、張強、楊雨璋、魏欽平、周佳 |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
成果簡介 |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蘋果生產國,面積和產量約占50%,脫毒矮砧現代高效栽培已成為世界蘋果產業的發展方向。蘋果脫毒矮化自根砧分枝壯苗工廠化繁育栽培技術缺乏是我國蘋果產業模式升級革新的瓶頸問題。本成果通過研發突破脫毒苗木繁育技術的關鍵環節和問題,形成了蘋果矮砧優質苗木脫毒繁育技術體系,為我國蘋果產業升級換代提供技術保障。 創建了蘋果熱處理脫毒、檢測技術,實現了主要矮砧和品種脫毒種源自主化。建立了適宜不同品種和砧木、不同病毒的熱處理脫毒技術方案,較常規檢測提高靈敏度10倍以上;結合脫毒嫩梢嫁接技術,較傳統莖尖組培脫毒方法提高了脫毒效率、縮短了脫毒成苗周期50%以上,累計獲得蘋果主要矮砧和品種脫毒原種品種35個。 建立了蘋果脫毒矮砧快繁技術,實現了規模化、工廠化快速繁育。研發了系列規?;?、工廠化組培設備,優化了不同品種矮砧組培快繁的培養基配方和增殖、生根和移栽成活的技術參數,平均單代增殖系數達到5.5以上,生根率達90%以上,移栽成活率達95%以上,每平米組培室年產組培苗達1萬株。研發蘋果不同矮砧嫩梢扦插生根配方和配套使用技術,生根率95%以上,砧木繁育成本降低80%,實現了脫毒矮砧的工廠化快速繁育。 創建了蘋果苗木圃內化控預整形技術,填補了國內相關技術空白。研發了蘋果不同品系苗木圃內化控預整形配方6個及其省力化應用方法,實現當年平均苗木預整形,株均分枝數8-12個,人工成本減少40%以上,出圃苗木歐標2A級比例達65%以上,縮短圃內培育時間1年。 建立了蘋果苗木收獲及冷庫儲藏技術,苗木損耗率降低10個百分點,苗木儲藏期可達8個月。集成形成了蘋果矮砧脫毒分枝壯苗繁育技術體系,并開展了技術成果轉化和大規模推廣。 本項目建立了蘋果脫毒矮化自根砧分枝壯苗工廠化繁育栽培技術體系,發表論文28篇,授權專利12項,技術成果轉化國內大型種苗公司5家,近兩年轉化收入540萬元,生產成品、半成品苗木1350萬株;新增總產值超36億元,節約農資投入9億元。 該成果實現了蘋果育苗中脫毒檢測技術、脫毒種源、工廠化快繁、圃內分枝技術的突破,彌補了蘋果脫毒矮化自根砧分枝大苗依賴進口、價格昂貴、供應不足的短板,加速了我國蘋果脫毒優質苗木供應自主化,突破了蘋果苗木繁育技術關鍵環節技術瓶頸,推進了蘋果產業向現代矮砧高效栽培模式的轉型升級。 | ||||||||
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等目錄(不超過10項) |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國家(地區)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授權(標準發布)日期 | 證書編號(標準批準發布部門)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發明專利(標準)有效狀態 | |
發明專利 | 一種蘋果自根矮化中間砧苗木的快速培育方法 | 中國 | CN105230354B | 2017-11-14 | ZL201510713169.6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張強;周貝貝;李興亮;魏欽平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蘋果矮化自根砧帶分枝壯苗的培育方法 | 中國 | CN111011082B | 2021-11-16 | ZL201911197947.5 | 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 | 李民吉; 魏欽平; 楊雨璋; 張強; 周貝貝; 李興亮; 張軍科; 周佳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蘋果花葉病的檢測方法 | 中國 | CN111118224B | 2022-07-15 | ZL202010137576.8 | 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 | 李興亮; 張軍科; 李民吉; 周貝貝; 張強; 魏欽平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蘋果砧木抗鹽脅迫相關基因MdLysMe3及其編碼蛋白與應用 | 中國 | CN113430212B | 2022-10-04 | ZL202110889694.9 | 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 | 李興亮; 張軍科; 周佳; 李民吉; 周貝貝; 楊雨璋; 孫婷婷; 張強; 魏欽平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蔗糖亞鐵及其制備方法 | 中國 | CN109912675B | 2020-09-15 | ZL201711328689.0 | 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 | 楊雨璋; 李民吉; 張強; 張軍科; 魏欽平 | 有效 | |
文章 | Integrative physiological, transcriptome, and metabolome analysis reveals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sufficiency and deficiency conditions in apple leaves and roots | 中國 | 2021, 192(5):104633. | 2021-08-28 |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 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 | 孫婷婷,張軍科,張強,李興亮,李民吉,楊雨璋,周佳,魏欽平*,周貝貝* | 有效 | |
文章 | Transcriptome and metabolome analyses revealed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apple to different phosphorus stresses | 中國 | 2021, 167:639-650 | 2021-08-30 |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 | 孫婷婷,張軍科,張強,李興亮,李民吉,楊雨璋,周佳,魏欽平,周貝貝* | 有效 | |
文章 | Na+ efflux from apple dwarfing rootstocks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salt resistance of their scions | 中國 | 2021, 40: 2139–2147 | 2021-11-13 |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 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 | 李興亮,李民吉,周貝貝,楊雨璋,周佳,魏欽平,張軍科* | 有效 | |
文章 | Nano-Sized Antioxidative Trimetallic Complex based on Maillard Reaction Improves the Mineral Nutrients of Apple (Malus domestica Borkh.) | 中國 | 2022, 9, 848857. | 2022-04-25 | Frontiers in Nutrition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楊雨璋,魏欽平,周佳,李民吉,張強,李興亮,周貝貝,張軍科* | 有效 | |
文章 | Alkaline-Stable Peroxidase Mimics based on Biologic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Recyclable Scavenging of Hydrogen Peroxide and Detecting Glucose in Apple Fruits. | 中國 | 2022, 10 (32), 10685-10698 | 2022-07-29 |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楊雨璋,郭云遷,李興亮,李民吉,魏欽平,周貝貝,張軍科* | 有效 |
十四、成果名稱:高品質草莓區域化周年生產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
申報類別及等級 | 科學研究類/一等 | ||||||||
主要完成單位(按排名順序)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遼寧草莓科學技術研究院;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互助土族自治縣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管理委員會 | ||||||||
主要完成人 (按排名順序) | 鐘傳飛,張運濤,李冰冰,阮繼偉,王寶剛,陶磅,姜兆彤,董靜,王桂霞,常琳琳,魏靈芝,高用順,宗靜,孫健,孫瑞,康振宇,左強,公義,許利平,祝寧 |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
成果簡介 | 1. 研究背景 該成果面向我國草莓產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升級轉型的重大需求,立足環渤海灣和西部高原的立體氣候優勢,依托國家科技支撐等3個國家計劃,歷經12年聯合攻關,在草莓品質形成與調控、周年化供應和優勢區域標準化生產3方面取得階段性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支撐高品質草莓區域化周年生產新格局的形成。 2.創新點 (1)發現溫度調控草莓品質的信號轉導新通路,創建品質提升新技術,引領產業優勢區域的形成:首次報道草莓通過ABA和高溫下調FaSnRK2.6表達,調控果實糖代謝的信號轉導機理,以及FaMYB44.2調控糖酸品質新機制;發現低溫通過激活FvMAPK3調控花青素積累的新信號通路,解析了FaKAR23調控維生素C的生物學功能;系統分析基因型×環境互作調控品質的表型規律,確定環渤海灣和西南高原是高品質草莓優勢產區,創建采前環境+花果調控、采后冷鏈+氣調處理的全產業鏈品控關鍵技術,提升優質果率≥20%,春節前大果(≥25g)率≥50%,提高果實含糖量1-2個百分點,延長貨架期至2天以上(通常為1天),減少損耗≥20%。 (2)首創草莓夏秋生產技術體系,填補市場空白,支撐我國區域化周年生產新格局形成:系統研究了西部高原多區域花芽分化規律,推動育苗體系變革;發明南繁北育、高原促花育苗和短日草莓秋夏結果技術體系,支撐環渤海灣和云南短日草莓由冬春2季向秋冬春3季供應轉變;創建四季草莓定向化育種和“多年一栽”等關鍵技術,帶動云南和冀北四季草莓夏秋生產規模達全國85%以上。短日草莓和四季草莓互補,實現鮮果周年供應。 (3)制定優勢區域產業鏈標準,孵化區域公共品牌,引領產業升級換代:立足優勢產區氣候,因地制宜,制定和落實了11項采前栽培和采后貯運標準與主推技術,孵化了“丹東草莓”、“昌平草莓”等6個知名品牌和地理標志,支撐供應鏈由“批發市場”向“觀光采摘+電商平臺+商超+批發市場”多元化、中高端化轉變,引領產業向高品質、周年化升級換代。 3.知識產權情況 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選育新品種13個,獲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授權7個;制定地方標準4項、省級主推技術2項、團體標準2項和企業標準3項;發表論文80余篇(SCI 18篇);主編著作10余部;獲省級一、二等獎共4項。 4.技術先進性成熟性比較 草莓品質形成與調控的原創性代表作發表在《The 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國際著名期刊,單篇最高被引72次,受到國際學術組織Faculty Opinions平臺(原F1000)等推薦,理論水平達國際領先水平;建立了高品質草莓區域化、周年化、標準化全產業鏈關鍵技術體系,技術轉讓累計>1000萬元,獲得產業認可,引領草莓產業向高品質、周年化供應的升級換代,技術水平達國內先進。 經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組織院士專家評價,該成果技術集成和熟化度高,推廣方式方法與機制有重大創新,組織管理水平國內領先,創新成果推廣范圍廣、規模大、普及應用率高,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5. 推廣應用及經濟效益 成果在全國累計應用100余萬畝,提早結果>40天,畝增效益約2萬元,新增經濟效益約200億元,建立核心示范基地40余個,培訓10萬余人次,帶動就業66.6萬人。引領環渤海灣短日草莓和西南高原四季草莓優勢產區的形成,支撐產業向高品質、周年化升級轉型,推動了供應鏈的多元化變革,促進了休閑農業發展,實現優果優價和產業扶貧致富,產生了重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 ||||||||
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等目錄(不超過10項) |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國家(地區)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授權(標準發布)日期 | 證書編號(標準批準發布部門)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發明專利(標準)有效狀態 | |
論文 | SUCROSE NONFERMENTING1-RELATED PROTEIN KINASE2.6, an Ortholog of OPEN STOMATA1,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Strawberry Fruit Development and Ripening | 中國 | 2015, 167: 915-930. | 2015-03-01 | Plant Physiology | 中國農業大學 | Yu Han, Ruihong Dang, Jinxi Li, Jinzhu Jiang, Ning Zhang, Meiru Jia, Lingzhi Wei*, Ziqiang Li,Bingbing Li*, and Wensuo Jia. | 有效 | |
論文 | Low temperature inhibits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in strawberry fruit by activating FvMAPK3-induced phosphorylation of FvMYB10 and degradation of FvCHS1. | 中國 | 2022, 34: 1226-1249. | 2022-01-09 | The Plant Cell | 中國農業大學 | Wenwen Mao, Yu Hanb, Yating Chen, Mingzhu Sun, Qianqian Feng, Li Li, Liping Liu, Kaikai Zhang, Lingzhi Wei*, Zhenhai Han and Bingbing Li*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草莓穴盤苗的南繁北育方法 | 中國 | ZL 2018 1 0246201.8 | 2021-04-27 | 第4389483號 | 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 | 鐘傳飛*,張運濤*,王桂霞*,董靜*,常琳琳*,孫健*,張宏利,隗永青,張志文,石琨,孫瑞*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滇中地區草莓鮮果的綠色安全生產方法 | 中國 | ZL201710927308.4 | 2020-09-08 | 第3976793號 | 玉溪云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 | 阮繼偉*,孫建麗,汪國鮮,楊春梅,吳麗芳,余蓉培,單芹麗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高原多花芽草莓苗的培育方法 | 中國 | ZL 2020 1 0626361.2 | 2022-04-29 | 第5121688號 | 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 | 鐘傳飛*,張運濤*,高用順*,孫健*,王桂霞*,董靜*,常琳琳*,孫瑞*,張宏力,隗永青,張燕,李睿 | 有效 | |
標準 | 綠色食品草莓生產技術規程 | 中國 | DB21T 3037-2018 | 2018-09-30 | 遼寧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 遼寧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遼寧草莓科學技術研究院、東港市農業綜合執法大 隊 | 楊遠、王春花、姜兆彤*、李世軒、于立川、杜方、馮連第、黃日靜、蘭敬東、李秀穎、刁玉峰 | 有效 | |
標準 | 草莓四季生產栽培技術規程 | 中國 | DB 13/T 2693—2018 | 2018-03-13 | 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 承德市農林科學院 | 孫吉茹、楊青林、許利平*、郭久林、韓建國、趙玉國、王笑天、項福星、張揚、姜華、范麗民、趙艷宇、李艷萍、尹鑫、孔祥國、丁貴江、胡穎、季志強、劉福忠、于樹宏、邙光偉、方曉春 | 有效 | |
標準 | 草莓采收貯運及凍藏技術規范 | 中國 | DB11T 1568-2018 | 2018-09-29 |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 北京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昌平區農業技術推廣站、河北大 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北京天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馮曉元、王蒙、齊長紅、陳國芳、王寶剛*、王君梅、姜楠、韋迪哲、李文生、 田曉琴、馬帥 | 有效 | |
標準 | 草莓穴盤苗高壟覆膜定植技術規程 | 中國 | DB13T 2749-2018 | 2018-07-16 | 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 河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 張忠義,張進文,康振宇*,車寒梅,成鐵剛,楊艷華,楊耀輝,趙清,李娜,郄東翔,王少春,李如欣,羅春青,趙偉橋,田社江,楊榮云,郭曉慧,董勝旗,王洪遠,劉亮,程京山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草莓SnRK2.1基因在調控草莓果實成熟和品質形成中的應用 | 中國 | ZL 2020 1 0877476.9 | 2020-08-23 | 第5405810號 | 中國農業大學 | 李冰冰*,毛文文,陳亞婷,劉婷,馮倩倩,李莉 | 有效 |
十六、成果名稱:小學生食品營養與安全探究
申報類別 | 科學普及類 | ||||||||
主要完成單位(按排名順序)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農產品質量安全學會,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 ||||||||
主要完成人 (按排名順序) | 潘立剛,李安,平華,欒云霞,戴瑩,王艷,金諾,賀妍,付海龍,陶晶,穆玉紅,靳欣欣,郝新怡,麻旭普,楊海燕 |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
成果簡介 | 2015年,創作團隊在北京中關村二小開設了2學年共計76學時的“小學生食品營養與安全探究”科學課。2019年,編寫出版了《小學生食品營養與安全探究》一書,并開發了“實驗工具包”、“實驗室開放日”和《科學健康實驗室》專題片等衍生產品。作品在6年多時間階梯遞進式地持續傳播,對于用科學消費理念占據食品營養與安全主戰場,引導當代乃至下一代人的消費觀具有重要意義。作品的特定受眾是中小學生,還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參與科普活動的消費者和讀者觀眾等。 作品創作難點在于如何把專業術語轉化為特定受眾可接受的語言,實現語境轉換。作品以食品營養與安全理念和實驗技術向青少年普及為主題,以《探究》一書為核心,內容涵蓋了食品營養學、檢驗學等基礎知識,采納了快速檢測、真偽識別等前沿技術和原創成果,精選了檢測小實驗等,體現了科研創新成果支撐科學普及的價值。作品表現形式以科學術語向“教學互動”的語境轉換為目標,把知識點融入到每節課中的“學一學、猜一猜、做一做和想一想”4個環節,輔以76幅圖片圖表、17項動手實驗、3項現場觀摩等。實驗工具包、實驗室開放日和《科學健康實驗室》專題片等衍生產品把圖書內容進行濃縮和具象化,便于受眾快速瀏覽、直觀感受和動手體驗。 作品的創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創作理念創新。作品緊扣黨中央精神,聚焦食品安全領域認知偏差和社會關注熱點,以科普促進食品營養與安全;作品主題聚焦食品營養與安全,線索貫穿小科學家之路,從第一章“走進實驗室”開始,引導讀者探究科學知識,動手實驗求證,并逐步走向“小科學家之路”;作品注重發揮科研機構特長,以科研機構的實驗場景為基礎,設計了17項動手實驗和3項現場觀摩,開發了相應的“實驗工具包”,并引進穩定同位素、核酸適配體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科技成果,突出了科技前瞻性。 (2)選題內容創新。作品內容突出食品科學基礎知識、前沿技術、實驗技術和科研技能,素材源于當代科技成果,設計了“走進實驗室”、“食品營養與健康”、“食品安全與健康”、“食品檢測小實驗”和“小科學家之路”等5個單元內容,重點體現了當代科技成果,。 (3)表現形式創新。作品針對科普難點,采用圖片、圖表和流程圖等方式表達知識點,重點對知識點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轉換,采用“學一學、猜一猜、做一做和想一想”4個環節為主的方式,實現了從科學術語向“教學互動”的語境轉換。作品安排了17項動手實驗、3項圖表制作、1篇小論文寫作、1場模擬答辯會和3次現場觀摩,制作了8集《科學健康實驗室》專題片,采取濃縮和具象化表現手法,提高了受眾的閱覽感受。 (4)推廣方式創新。作品以圖書為核心,開發“實驗工具包”、“實驗室開放日”和《科學健康實驗室》專題片等3種衍生產品,采取多媒體融合,拓展傳播渠道。作品的傳播過程經歷了開設課程、出版圖書、實驗室開放日、科普活動、多媒體融合等五個階段,持續時間自2015年至今,受眾規模節節攀升,實現了階段遞進式推進,保持了傳播的“熱度”。 作品累計發行和贈閱圖書40000冊;通過授課、實驗室開放日、食育課堂和科普活動,受益小學生8446名;參與各類科普活動的消費者44500人;在各類媒體獲得觀看量74000人次,總受眾126946人次。 作品的出版和推廣符合《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精神,有效地促進了小學科學課的建設,激發了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動手做實驗的熱情;作品的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對后續科普產生了示范作用??茖W普及出版社《食育在中國2019》大篇幅引用了《探究》一書,《食品與機械》發文對本作品進行專題評述。中關村二小、全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北京智云達公司等單位依托本作品開發了多種科普活動,獲得多項科普獎勵。 | ||||||||
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等目錄(不超過10項) |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國家(地區)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授權(標準發布)日期 | 證書編號(標準批準發布部門)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發明專利(標準)有效狀態 | |
作品登記證書 | 小學生食品營養與安全探究 | 中國 | -- | 2022年4月27日 | 國作登字-2022-L-10089602(國家版權局)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潘立剛,李安,平華,戴瑩,欒云霞,王艷,金諾,賀妍 | ||
實用新型專利 | 基于核酸適配體的多種致病菌檢測試紙條 | 中國 | ZL 201621184557.6 | 2017年9月8日 |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欒云霞,陸安祥,王紀華,田曉琴,付海龍 | 有效 | |
發明專利 | 一種鑒別花牛蘋果與美國蛇果的方法 | 中國 | ZL 201910843332.9 | 2022年3月29日 |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李安,潘立剛,趙杰,靳欣欣 | 有效 |
十八、團隊名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杏資源育種科技創新團隊
申報類別 | 優秀創新團隊 |
主要依托單位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 |
團隊成員 (按排名順序) | 孫浩元、姜鳳超、張俊環、楊麗、王玉柱、張美玲、于文劍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團隊簡介 | 團隊概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杏資源育種科技創新團隊成立于1976年,是國內首個專門針對杏樹開展研究的團隊,一直致力于杏資源的收集評價與新品種選育研究。歷時46年,形成了一支創新能力強、業務素養好、知識和年齡結構合理、團結奮進、并在行業中最具特色和學術影響力的研究團隊。團隊現有成員7人,其中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2人,35歲以下2人,35-50歲4人,50歲以上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北京市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等國家和省部級計劃10人次。該團隊建立了開展杏科學研究和產業技術研發的一流平臺:2012年依托該團隊建立的“杏植物新品種DUS測試站”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準第一批建設的植物新品種測試機構之一,2020年9月升級為“國家林草植物新品種DUS北京測試站”;團隊自2017年起為國家林業與草原局“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依托單位,這也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于2019年在全國牽頭成立“杏產業國家創新聯盟”;團隊于2020年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全國林草科技創新人才計劃創新團隊”。在優秀科研創新人才和一流技術平臺建設的相互驅動下,該團隊圍繞杏種質資源的深度評價與高效利用、新品種選育、種質創新與分子輔助育種、基因組與重要農藝性狀形成與調控4個領域開展系統深入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形成了特色鮮明、優勢顯著的研究方向,并取得突破性進展。 科學研究:團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星火計劃、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公益性行業(林業)科研專項、農業部“948”專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含重點、面上)、北京市科委重大項目、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北京市農委項目、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等國家級與省部級項目62項。在上述項目資助和研究平臺支撐下,該團隊針對杏產業需求和生產中存在的關鍵問題進行技術研發。(1)資源調查與評價:團隊率先對我國六大主產區的杏資源進行了摸排調查,建立了我國杏品種的表型數據庫,并以此為基礎首次構建出我國杏核心種質庫,有利于基因資源的保存與高效利用。(2)品種DNA指紋庫構建:建立了300余個杏品種的DNA指紋圖譜庫,可用來對杏優良品種在幼苗期進行早期鑒定。(3)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經過多年刻苦攻關,在國內外第一個成功獲得杏屬與扁桃屬的雜交新種質,獲得植物新品種權,為仁用杏的進一步改良提供堅實基礎。(4)杏基因組、重要性狀形成及調控機理、分子輔助育種:組裝完成國內外首個高質量染色體級別的杏基因組,為研究抗寒、豐產、雌蕊敗育、果肉顏色、杏仁甜苦等重要農藝性狀的形成機理及其調控奠定了直接的數據基礎。相關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18項,審認定杏新品種11個,制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11項,發表研究論文206篇,主編和參編著作30部。 成果轉化與應用:(1)團隊育出的杏新品種、研發的防晚霜技術已在河北蔚縣、陜西榆林、內蒙鄂爾多斯準格爾旗和新疆等杏主產區地進行了推廣應用,對農村經濟發展、山區脫貧致富、生態環境改善和滿足人們多元化消費需求等方面均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相關成果獲2017年神農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2019年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二等獎。(2)蠟封接穗技術,是對傳統果樹嫁接方法的一項重大技術革新,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板栗、杏、核桃、棗、柿和部分桃、櫻桃、蘋果、梨、毛白楊、刺槐、國槐和白榆等樹種的良種繁育和高接換優。該技術在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內蒙、遼寧、天津等北方主要果樹生產地區累計推廣上千萬畝,極大地促進了林果良種化進程,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2007年獲得了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 人才培養:團隊培養博士后3名、研究生10余人、本科實習生20余人,5人次先后晉升副高和正高職稱。畢業生主要就業于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部分畢業生已經成長為學科、學術帶頭人和技術骨干,為我國果樹產業發展輸送了高層次人才。 國際交流:團隊與捷克孟德爾大學園藝學院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與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植物學系、意大利米蘭大學、加拿大、南非、納米比亞等國的果樹學研究團隊就杏育種與栽培技術進行了多次深入的學術交流。在中國-塞爾維亞政府間科技合作委員會第4屆例會項目執行期間,與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農學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團隊2022年11月協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舉辦了《發展中國家果樹栽培技術研修班》,對斯里蘭卡、贊比亞、馬拉維等國家的115名外籍學員進行線上授課,提升了團隊的國際影響力。 |
十九、團隊名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產品智慧供應鏈技術創新團隊
申報類別 | 優秀創新團隊 |
主要依托單位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
團隊成員 (按排名順序) | 楊信廷、孫傳恒、李明、周超、史策、李文勇、韓佳偉、羅娜、劉歡、邢斌、吉增濤 |
推薦單位 |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
團隊簡介 | 團隊以實現生鮮農產品及易腐食品供應鏈全程的安全生產、保質儲運、高效流通、立體監督、可信溯源為目標,開展了相關理論方法創新、技術產品研發和系統集成應用,提供智慧農場、智慧車間、智能包裝、智慧冷鏈、智慧市場、智慧監管、區塊鏈溯源等系統解決方案。 團隊現有固定人員11人,依托團隊建有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在農產品智慧供應鏈方面,承擔了國內第一個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的國家863計劃項目,研制了國內首臺支持嵌入式二維碼打印的電子秤,研發了國內第一個蔬菜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和第一個水產質量安全追溯系統,2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推動農產品智慧供應鏈技術創新做出了突出貢獻,引領和帶動了行業技術進步,為保障國家食品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持,已成長一支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團隊。 |
擬推薦2022-2023年度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候選成果.docx
原文鏈接:http://nyncj.beijing.gov.cn/nyj/zwgk/tzgg/326028032/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