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研究揭示大豆鉬肥增產的新機制和關鍵基因

   2023-11-28 中國科學院380
核心提示: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晁代印研究組聯合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志喜研究組合作,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Natural variants of molybdate transporters contribute to yield traits of soybean by affecting auxin synthesis的研究論文?!ㄊ澜缡称肪W-www.cctv1204.com)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晁代印研究組聯合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志喜研究組合作,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Natural variants of molybdate transporters contribute to yield traits of soybean by affecting auxin synthe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克隆了兩個調控大豆籽粒鉬含量自然變異的關鍵基因——GmMOT1.1與GmMOT1.2。研究表明,這兩個基因通過促進大豆葉片鉬依賴的生長素合成,增大葉片光合面積,進而提高大豆產量。此外,該研究還發現,這兩個基因具有5種單倍型,且這些單倍型的地理分布與土壤酸堿度具有密切關系,從而可為適應不同土壤類型的大豆定制性育種提供指導性的分子標記。
 
  鉬(Mo)是植物生長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在多個生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對于豆科植物而言,鉬肥尤其重要。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常常需要通過施加葉面鉬肥來提高豆類作物的生產潛能。通常認為,豆科植物對于鉬肥的超高需求,與豆科植物生物固氮過程中對于鉬元素的高需求有關。然而,這一理論與生產上需要將鉬肥陪撒在葉片上有沖突。這是由于根瘤固氮發生在根部,但植物中并無由葉面向根部運輸礦質營養的報道。因此,葉面鉬肥促產的原因可能存在未知的機制。
 
  大豆是主要作物之一,是人類主要的蛋白質和油料的來源。然而,對于不同大豆品種之間是否存在吸收利用鉬能力的自然變異、這些變異如何影響大豆生產,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變異,尚不清楚。
 
  該研究利用離子組學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克隆了兩個調控大豆鉬含量自然變異的基因——GmMOT1.1與GmMOT1.2。研究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大豆自然品系包含5種GmMOT1.1與GmMOT1.2的主要單倍型。其中,第五個單倍型在大豆中的表達量以及鉬轉運能力為最高,而單倍型4表達量和鉬轉運能力最低。一系列遺傳和分子實驗表明,GmMOT1.1與GmMOT1.2參與大豆根部對鉬的吸收以及根部從地上部鉬的轉運。當GmMOT1.1與GmMOT1.2功能降低時,突變體鉬含量及產量皆顯著降低,而GmMOT1.1的增強則能夠顯著提升鉬含量及大豆產量。因此,兩基因調控了大豆地上部的鉬含量,并進一步影響大豆產量。
 
  研究顯示,GmMOT1.1與GmMOT1.2沒有影響根瘤的固氮能力,也沒有影響其他的氮同化過程。GmMOT1.1與GmMOT1.2的突變體和超表達植株中,葉片的生長素含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中,突變體葉片生長素含量顯著降低而超表達株系葉片生長素含量升高。進一步,研究表明,大豆葉片中存在一種鉬結合醛氧化酶,能夠催化吲哚-3-乙醛(IAAld)合成生長素吲哚-3-乙酸(IAA),但催化活性依賴于鉬的含量。因此,當GmMOT1.1與GmMOT1.2的功能變強時,葉片鉬含量增加,從而促進生長素的合成和葉片生長,進而增加了大豆產量。這解釋了為何農業上可以通過直接噴灑葉片鉬肥來促進大豆產量。
 
  此外,研究還發現,兩個基因的不同單倍型在中國不同種植區的分布情況與土壤pH之間有密切聯系。功能強的單倍型主要分布在酸性低鉬土壤地區,而弱功能單倍型則偏向于分布在堿性高鉬土壤地區,顯示兩者受到了人工選擇。這表明可以利用這兩個基因設計成分子標記,用于培育適應不同酸堿度土壤的定制化大豆高產品種。
 
  該研究揭示了大豆籽粒鉬含量自然變異的遺傳機制,闡明了豆類作物葉片鉬肥促產的作用原理,發掘了根據土壤酸堿度定制化大豆育種的分子標記,為進一步優化大豆種植和育種策略、培育營養高效型大豆品種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究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的支持。



日期:2023-11-28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