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地環境
綠色食品生產應選擇距工礦區1千米以上,距公路、鐵路、生活區50米以上的生態環境良好、無污染的地區,在無有效的緩沖帶或物理屏障的條件下,應與常規生產區域設置8米寬的緩沖隔離帶。產地的土壤、空氣、水質質量應符合NY/T 391《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的要求。
二、種子選擇及處理
應選擇優質、抗逆性強、不裂莢落粒、通過國家認定登記的非轉基因品種。種子凈度不低于99%,純度不低于96%,發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不高于13%。
應進行人工或機械精選,剔除病斑粒、蟲食粒、破碎粒及雜質,并曬種。可對精選后的種子進行包衣處理,以防治地下害蟲和種傳病害。種衣劑應符合 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要求。
三、選地、選茬和整地
1.選地:宜選擇地勢平坦、土質疏松、土層深厚、排灌條件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土壤pH值宜在6.5~7.5。
2.選茬:宜選用玉米、小麥、馬鈴薯等茬口,不重茬、不迎茬,實行三年以上輪作。
3.整地:宜采用秋翻起壟或秋深松起壟,深松深度25厘米以上,壟距65厘米或110厘米(130厘米)。達到耕層土壤細碎、疏松、適宜播種的狀態。
四、施肥
增施有機肥料或農家肥,無機氮素和磷素用量不得高于當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相應減少無機鉀肥施用量。推薦使用作物專用肥,合理減少化肥使用量。使用肥料應符合NY/T 394 《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
在整地時一次性施入底肥,宜選用腐熟農家肥,可根據當地土壤肥力,采用測土配方施肥。化肥做種肥,根據測土配方結果確定化肥用量,宜分層施肥;結莢期植株有脫肥傾向的地塊,可進行葉面追肥。
五、播種
當耕層10厘米處地溫穩定通過10℃時即可播種,適宜播期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采用播種機精量播種,播深3厘米~5厘米,播深一致、均勻無斷條。壟上條播或穴播,保苗15.0萬株/公頃~22.5萬株/公頃。
六、田間管理
1.查田補種:蕓豆出苗后應及時查田,宜在缺苗處進行補種。
2.鏟趟管理:在苗期進行壟溝深松,深度20厘米以上;在分枝期前后進行中耕培土1次,深度10厘米~15厘米;在初花期前后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深度15厘米以上。
3.防治病蟲草害: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孳生和利于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生態平衡,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可選用后附清單中的農藥進行防治,優先選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效果不明顯的可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控制施藥劑量(或濃度)、施藥次數和安全間隔期。應符合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要求。
農業防治:選用多抗品種,合理輪作和耕作,合理密植和施肥,精細管理,培育壯苗,清除田間病株、殘體等。
物理防治:利用燈光誘殺、黃板誘殺等物理措施防治蟲害。
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制劑或天敵進行防治。
化學防治
(1)病害防治:可選用吡唑醚菌酯或醚菌酯等對炭疽病、根腐病等進行防治。
(2)蟲害防治:可選用高氯·吡蟲啉等對蚜蟲、豆莢螟等害蟲進行防治。
(3)草害防治:可選用烯草酮等進行防治。
七、收獲
當80 %以上的豆莢成熟時,采用蕓豆起拔機進行起拔、鋪放;當籽粒含水量降至16 %以下時,采用拾禾收獲機進行脫粒。采收后的蕓豆籽粒應及時通風、清選。收獲后,將秸稈直接粉碎還田,還田深度不應小于15厘米。
八、質量追溯體系
生產全過程,要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健全生產記錄檔案,包括:地塊檔案和整地、播種、鏟趟、施肥、病蟲草害防治、收獲、倉貯、銷售記錄等。記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
日期:2024-03-28
綠色食品生產應選擇距工礦區1千米以上,距公路、鐵路、生活區50米以上的生態環境良好、無污染的地區,在無有效的緩沖帶或物理屏障的條件下,應與常規生產區域設置8米寬的緩沖隔離帶。產地的土壤、空氣、水質質量應符合NY/T 391《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的要求。
二、種子選擇及處理
應選擇優質、抗逆性強、不裂莢落粒、通過國家認定登記的非轉基因品種。種子凈度不低于99%,純度不低于96%,發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不高于13%。
應進行人工或機械精選,剔除病斑粒、蟲食粒、破碎粒及雜質,并曬種。可對精選后的種子進行包衣處理,以防治地下害蟲和種傳病害。種衣劑應符合 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要求。
三、選地、選茬和整地
1.選地:宜選擇地勢平坦、土質疏松、土層深厚、排灌條件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土壤pH值宜在6.5~7.5。
2.選茬:宜選用玉米、小麥、馬鈴薯等茬口,不重茬、不迎茬,實行三年以上輪作。
3.整地:宜采用秋翻起壟或秋深松起壟,深松深度25厘米以上,壟距65厘米或110厘米(130厘米)。達到耕層土壤細碎、疏松、適宜播種的狀態。
四、施肥
增施有機肥料或農家肥,無機氮素和磷素用量不得高于當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相應減少無機鉀肥施用量。推薦使用作物專用肥,合理減少化肥使用量。使用肥料應符合NY/T 394 《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
在整地時一次性施入底肥,宜選用腐熟農家肥,可根據當地土壤肥力,采用測土配方施肥。化肥做種肥,根據測土配方結果確定化肥用量,宜分層施肥;結莢期植株有脫肥傾向的地塊,可進行葉面追肥。
五、播種
當耕層10厘米處地溫穩定通過10℃時即可播種,適宜播期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采用播種機精量播種,播深3厘米~5厘米,播深一致、均勻無斷條。壟上條播或穴播,保苗15.0萬株/公頃~22.5萬株/公頃。
六、田間管理
1.查田補種:蕓豆出苗后應及時查田,宜在缺苗處進行補種。
2.鏟趟管理:在苗期進行壟溝深松,深度20厘米以上;在分枝期前后進行中耕培土1次,深度10厘米~15厘米;在初花期前后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深度15厘米以上。
3.防治病蟲草害: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孳生和利于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生態平衡,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可選用后附清單中的農藥進行防治,優先選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效果不明顯的可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控制施藥劑量(或濃度)、施藥次數和安全間隔期。應符合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要求。
農業防治:選用多抗品種,合理輪作和耕作,合理密植和施肥,精細管理,培育壯苗,清除田間病株、殘體等。
物理防治:利用燈光誘殺、黃板誘殺等物理措施防治蟲害。
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制劑或天敵進行防治。
化學防治
(1)病害防治:可選用吡唑醚菌酯或醚菌酯等對炭疽病、根腐病等進行防治。
(2)蟲害防治:可選用高氯·吡蟲啉等對蚜蟲、豆莢螟等害蟲進行防治。
(3)草害防治:可選用烯草酮等進行防治。
七、收獲
當80 %以上的豆莢成熟時,采用蕓豆起拔機進行起拔、鋪放;當籽粒含水量降至16 %以下時,采用拾禾收獲機進行脫粒。采收后的蕓豆籽粒應及時通風、清選。收獲后,將秸稈直接粉碎還田,還田深度不應小于15厘米。
八、質量追溯體系
生產全過程,要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健全生產記錄檔案,包括:地塊檔案和整地、播種、鏟趟、施肥、病蟲草害防治、收獲、倉貯、銷售記錄等。記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
日期: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