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飲用水作為飲料最大的品類,產量占據整個飲料的半壁江山。但面對愈發激烈的品類競爭、日益多元的消費需求,包裝飲用水如何續寫榮光?如何持續推動和引領包裝飲用水和天然礦泉水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新質生產力。6月4~5日由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包裝飲用水分會和天然礦泉水分會主辦,中國飲料工業協會、河源國家高新區管委會支持的2024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包裝飲用水行業發展大會暨天然礦泉水分會第十五次會員大會在河源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張金澤理事長,河源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何國森等河源市領導以及行業專家、企業代表等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程毅主持。
政府領導、業內專家、企業代表圍繞政策標準新規、市場趨勢洞察、水源安全保障和食安風險防控、數字化技術應用、低碳綠色發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將培育新質生產力寫入產業發展“計劃書”,共謀包裝飲用水產業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優良、經濟蓬勃發展的廣東河源,以其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政策優勢以及全面推動飲料產業做大做強的信心讓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經濟、新形勢催生新質生產力
新經濟、新形勢催生新變革。“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新標準的出臺,包裝飲用水產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理事長張金澤表示,未來包裝飲用水產業要更關注水源地的環境保護、產品的品質管控、包裝物的回收、節水節能、創新產品以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等。
對于整個飲料產業的發展,張金澤進一步提出,當前,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飲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未來,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將聚焦培育新質生產力,倡導飲料營養多元,促進產品健康發展;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強智能化數字建設,關注綠色工廠與低碳產品研究;加快制修訂高質量發展相關標準,今年將制修訂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開展行業高質量發展調研,收集行業高質量發展優秀案例,探索發布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數;推進產業集群建設,繼續集中力量做好飲料行業集群工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培訓節水節能、溫室氣體排放、零碳工廠數字化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以提升行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點“水”成金 共商發展
河源擁有包裝飲用水的優質水源地——常年保持一類水質標準的萬綠湖,為包裝飲用水等飲料產品的生產提供了良好的資源保障,已吸引了多家飲料行業領軍企業投資落戶,建立了水經濟產業園,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將優質的水資源點“水”成金,切實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河源市副市長梁均達在致辭中介紹到,對于開發水產品、寫好水文章、打響水品牌,河源有資源優勢——水質優良,儲量豐富,華南第一大人工湖——萬綠湖;有產業優勢——去年,河源包裝飲用水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全國地級市排名第二、利潤總額排名全國地級市第一,百億元級水飲料及食品產業集群加快打造,已形成強勁發展勢頭;有市場優勢——河源隸屬全國最大飲料消費省廣東省,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有政策優勢——河源明確將食品飲料列為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已出臺發展水經濟產業若干舉措,相關企業可享受實實在在的優惠政策。梁均達副市長說此次大會在河源召開,是對河源飲料產業發展潛力的認可,河源將以此為契機,全面推動飲料產業做大做強,與飲料行業共享產業發展機遇。
生產市場、消費市場和大宗原料市場
——有挑戰 有壓力 更有動力
2023~2024年包裝飲用水行業生產市場、消費市場和相關大宗原料市場情況備受飲料行業的關注。中國飲料工業協會技術部主任張明介紹,2023年包裝飲用水產量約8800萬噸,產量和營業收入較2022年均有所降低,但利潤有所增加,企業盈利狀況改善,這對于產業來說是個積極的信號。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4月,包裝飲用水產量在飲料總產量中的占比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而茶飲料、蛋白飲料、植物飲料等品類的占比則有所提升,這與近兩三年來飲料產業正在向著更營養、更多元方向發展密不可分。2024年包裝飲用水產銷旺季即將到來,包裝飲用水占比能否回歸,期待全年“答卷”。
在消費市場上,如何準確洞察消費需求對于企業市場布局至關重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購買飲料不再只是為解渴,也可能是為了獲得情緒價值、滿足健康需求等。包裝飲用水作為解渴的主要選擇,其市場需求仍然穩定,但也需要探索如何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凱度消費者指數大中華區總經理虞堅建議,一方面,企業要及時掌握消費需求變化趨勢。例如,要關注消費者健康需求,積極推進健康飲水相關知識的普及,影響消費者飲用偏好;疫情之后,消費者需求轉向中小包裝,要及時調整布局。另一方面,企業要洞察人群新動向。在不同場景下,人們的消費需求也不同,居家消費應聚焦成年家庭與老年家庭,在其偏好的業態布局適合的包裝規格,氣泡水與礦泉水應主打上線城市細分人群,熟水與飲用水重點布局下線市場,根據不同人群的偏好飲用場景進行精細化產品運營。
此外,企業還要把握銷售渠道新脈絡。相較于其他飲料而言,包裝飲用水的銷售模式更適合利用數字化對銷售渠道進行優化,尤其是在小包裝產品上,消費者在選擇大包裝產品時較傾向于網購,選擇中包裝產品時則更傾向于即時零售,因此,在銷售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需要將資源傾斜增至電商、即時零售渠道等,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
中糧期貨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李楠對一年來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大宗商品波動背后因素進行了分析,為企業在大宗原材料采購中如何降低風險支招。李楠指出,期貨作為金融性產品,在上新時雖然會引起一些市場波動,為企業采購時帶來一些困擾,但實際上也會簡化或者降低采購難度,其核心在于要使用適合企業和市場環境的產品,采購多功能工具箱有助力為企業降本避險,保駕護航。
飲水思源 加強水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
近幾年,國家大力推動全社會節水,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工業領域節水更是重中之重:《國家節水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改造,嚴格用水全過程管理;2024年5月1日,我國首部全面規范節約用水的行政法規——《全國節約用水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中明確對重點工業產品等實行用水定額管理,把節水管理要求貫穿于用水全過程。對包裝飲用水產業來說,水是實打實的“生命之源”。飲水思源,應該把水源涵養、水質保護、高效利用作為包裝飲用水行業的首要社會責任。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湖泊生態環境研究所主任昌盛在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總體狀況、水質問題成因等進行介紹分析后,提出了水質安全保障策略。他認為下一步要完善水源相關法規標準,提升水源科學精準依法保護水平;進一步厘清流域兩層關系,提升流域治理與監管精細化水平;加強水源地環境監管,嚴格落實2023年發布的《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強化科技研發,提高水源規范化建設技術水平;構建飲用水源風險管理技術體系,推進水源風險管理。
節約用水是水資源和水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策略,也是產業發展面臨的永恒課題。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分院工程師張嵐對國家節水政策、飲料用水定額在內的工業用水定額系列國家標準進行了解讀。張嵐介紹,“截至目前,工業用水定額系列標準已發布64項,取得了巨大的節水效益。目前,由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牽頭起草的飲料用水定額國家標準已經報批,該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包括包裝飲用水在內的飲料產品每噸產品取水量的先進值和通用值。通用值用于現有企業日常用水管理和節水考核,先進值用于新建(改擴建)企業的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審批和節水評價,企業可借此分析自身的節水潛力,探索哪一環節尚有節水空間,加強水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
精準防控 消除食品安全風險
我國是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也是世界上食品安全形勢最好的國家之一。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看來,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值得肯定,但當前仍有一些深層次的食品安全問題亟待解決,其中,微生物危害已成為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脅。“微生物種類多、繁殖快、易變異,產生的毒素難以從源頭有效控制,如銅綠假單胞菌適應低營養、冷藏等逆性環境,容易在包裝飲用水工業的設備表面形成生物膜,對消毒劑耐受,難以清除,容易導致產品的二次污染”。吳清平表示,企業要解決微生物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就要發力未知安全風險防控大數據模式系統設計,構建企業自身微生物安全數據庫,包括風險識別數據庫、菌種資源庫、基因組數據庫、分子溯源數據庫,評價危害程度,確定風險菌株和風險點,精準防控包裝飲用水生產微生物安全風險。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新版標準已經發布實施,高氯酸鹽、全氟化合物等指標的變化備受行業關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安全所張嵐主任在會上系統介紹生活飲用水風險監測、評估檢測以及有關指標設定的具體要求和依據,為包裝飲用水企業在水源管理、污染防控、水質提升等方面給予了很好的指導和參考。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助理研究員董冠杰表示,包裝飲用水抽檢不合格率多年呈下降趨勢,但在2023年有所回升。桶裝水的不合格率顯著高于瓶裝水,桶裝水生產企業應從生產全過程入手,加強微生物防控,提高檢測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微生物的管控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原水微生物控制、水處理工藝過程、儲存與分配、灌裝與環境等,每個環節均可直接影響產品的安全與品質。英國海諾威有限公司亞太區總監張曉蕾、廣東環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首席技術服務工程師傅鵬,分別介紹了在包裝飲用水生產過程中微生物管控的最新技術和方法,為包裝飲用水企業提供了指導和借鑒。
標準合規、數字化應用
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
合力肋推包裝水產業高質量發展
會上,雀巢大中華區法規與科學事務部負責人孫偉對全球包裝飲用水行業法規標準框架進行了介紹。無論是食品法典委員會,還是絕大多數國家對于包裝飲用水的分類來講,天然礦泉水和泉水兩大瓶裝水類別評價主要是從以下五方面開展:一是礦物質組成,它是和整個水源密切相關的;二是對水源進行相應的管理和要求;三是水源保護和采集的要求;四是裝瓶階段要求;五是對水處理有相應的要求。對標國際標準,他提出當前我國包裝飲用水相關標準還不盡完善,有待不斷優化,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交流中,深圳市久大輕工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為剛表示,面對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包裝飲用水企業要從三方面進行創新:一是降本增效,通過輕量化包材使用等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二是利用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思想來提升包裝飲用水產品的效益;三是加強產品創新,根據不同的水源和市場需求優化生產工藝,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實現產品差異、提升品牌效益,并通過降本增效創造新的收益機會?KHS科埃斯(中國)銷售經理彭媛女士就相關話題在大會上進行了分享,詳細介紹了能顯著提升優質礦泉水、高端飲品及敏感型含氣飲品的品質,幫助其保持口感,還能有效延長貨架期的玻璃涂層技術。
數字化是企業與時俱進、提高效率、提升產品品質的重要手段。達能(中國)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工業技術總監靳國興表示,在打通產業鏈上下游過程中,數字化工廠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5G全連接和輕量化MES(制造執行系統)系統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技術,可賦能飲料智能制造,助力雙碳工作。
濟南塑研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義飛分享了新型雕刻二維碼水桶如何從信息化、精細化、數據驅動業務三方面賦能包裝水行業數字化未來。
克朗斯銷售(北京)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占鑫華就如何在供應鏈中全面引入和執行ESG戰略相關的關鍵指標,以實現整個價值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和零排放目標給出了建議。具體介紹了如何通過應用節能設備、高效灌裝技術、注塑技術、智能物流輸送技術等,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在可持續包裝方面,通過輕量化PET瓶設計、可回收塑料使用等方式,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水資源的消耗。
為了推動包裝飲用水產業做大做強,樹立包裝飲用水和天然礦泉水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的先進典范,引領行業轉型升級,2024年中國飲料工業協會開展了包裝飲用水和天然礦泉水企業競爭力統計評價工作。在此次會議上,對綜合評價結果進行了發布。
中飲協包裝飲用水分會和天然礦泉水分會副會長會議、2024中國飲料工業協會茶·植物·咖啡飲料行業發展大會、CBST2025第十三屆中國飲料工業科技展啟動儀式、中飲協茶和植物飲料分會副會長會議、IP賦能飲料行業高質量發展對接會等同期舉辦。
會議期間,參會代表還參觀考察了萬綠湖水源、農夫山泉和今麥郎河源生產工廠、河源水經濟產業園等。
日期:2024-06-07
政府領導、業內專家、企業代表圍繞政策標準新規、市場趨勢洞察、水源安全保障和食安風險防控、數字化技術應用、低碳綠色發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將培育新質生產力寫入產業發展“計劃書”,共謀包裝飲用水產業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優良、經濟蓬勃發展的廣東河源,以其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政策優勢以及全面推動飲料產業做大做強的信心讓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經濟、新形勢催生新質生產力
新經濟、新形勢催生新變革。“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新標準的出臺,包裝飲用水產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理事長張金澤表示,未來包裝飲用水產業要更關注水源地的環境保護、產品的品質管控、包裝物的回收、節水節能、創新產品以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等。
對于整個飲料產業的發展,張金澤進一步提出,當前,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飲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未來,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將聚焦培育新質生產力,倡導飲料營養多元,促進產品健康發展;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強智能化數字建設,關注綠色工廠與低碳產品研究;加快制修訂高質量發展相關標準,今年將制修訂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開展行業高質量發展調研,收集行業高質量發展優秀案例,探索發布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數;推進產業集群建設,繼續集中力量做好飲料行業集群工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培訓節水節能、溫室氣體排放、零碳工廠數字化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以提升行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點“水”成金 共商發展
河源擁有包裝飲用水的優質水源地——常年保持一類水質標準的萬綠湖,為包裝飲用水等飲料產品的生產提供了良好的資源保障,已吸引了多家飲料行業領軍企業投資落戶,建立了水經濟產業園,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將優質的水資源點“水”成金,切實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河源市副市長梁均達在致辭中介紹到,對于開發水產品、寫好水文章、打響水品牌,河源有資源優勢——水質優良,儲量豐富,華南第一大人工湖——萬綠湖;有產業優勢——去年,河源包裝飲用水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全國地級市排名第二、利潤總額排名全國地級市第一,百億元級水飲料及食品產業集群加快打造,已形成強勁發展勢頭;有市場優勢——河源隸屬全國最大飲料消費省廣東省,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有政策優勢——河源明確將食品飲料列為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已出臺發展水經濟產業若干舉措,相關企業可享受實實在在的優惠政策。梁均達副市長說此次大會在河源召開,是對河源飲料產業發展潛力的認可,河源將以此為契機,全面推動飲料產業做大做強,與飲料行業共享產業發展機遇。
生產市場、消費市場和大宗原料市場
——有挑戰 有壓力 更有動力
2023~2024年包裝飲用水行業生產市場、消費市場和相關大宗原料市場情況備受飲料行業的關注。中國飲料工業協會技術部主任張明介紹,2023年包裝飲用水產量約8800萬噸,產量和營業收入較2022年均有所降低,但利潤有所增加,企業盈利狀況改善,這對于產業來說是個積極的信號。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4月,包裝飲用水產量在飲料總產量中的占比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而茶飲料、蛋白飲料、植物飲料等品類的占比則有所提升,這與近兩三年來飲料產業正在向著更營養、更多元方向發展密不可分。2024年包裝飲用水產銷旺季即將到來,包裝飲用水占比能否回歸,期待全年“答卷”。
在消費市場上,如何準確洞察消費需求對于企業市場布局至關重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購買飲料不再只是為解渴,也可能是為了獲得情緒價值、滿足健康需求等。包裝飲用水作為解渴的主要選擇,其市場需求仍然穩定,但也需要探索如何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凱度消費者指數大中華區總經理虞堅建議,一方面,企業要及時掌握消費需求變化趨勢。例如,要關注消費者健康需求,積極推進健康飲水相關知識的普及,影響消費者飲用偏好;疫情之后,消費者需求轉向中小包裝,要及時調整布局。另一方面,企業要洞察人群新動向。在不同場景下,人們的消費需求也不同,居家消費應聚焦成年家庭與老年家庭,在其偏好的業態布局適合的包裝規格,氣泡水與礦泉水應主打上線城市細分人群,熟水與飲用水重點布局下線市場,根據不同人群的偏好飲用場景進行精細化產品運營。
此外,企業還要把握銷售渠道新脈絡。相較于其他飲料而言,包裝飲用水的銷售模式更適合利用數字化對銷售渠道進行優化,尤其是在小包裝產品上,消費者在選擇大包裝產品時較傾向于網購,選擇中包裝產品時則更傾向于即時零售,因此,在銷售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需要將資源傾斜增至電商、即時零售渠道等,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
中糧期貨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李楠對一年來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大宗商品波動背后因素進行了分析,為企業在大宗原材料采購中如何降低風險支招。李楠指出,期貨作為金融性產品,在上新時雖然會引起一些市場波動,為企業采購時帶來一些困擾,但實際上也會簡化或者降低采購難度,其核心在于要使用適合企業和市場環境的產品,采購多功能工具箱有助力為企業降本避險,保駕護航。
飲水思源 加強水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
近幾年,國家大力推動全社會節水,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工業領域節水更是重中之重:《國家節水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改造,嚴格用水全過程管理;2024年5月1日,我國首部全面規范節約用水的行政法規——《全國節約用水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中明確對重點工業產品等實行用水定額管理,把節水管理要求貫穿于用水全過程。對包裝飲用水產業來說,水是實打實的“生命之源”。飲水思源,應該把水源涵養、水質保護、高效利用作為包裝飲用水行業的首要社會責任。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湖泊生態環境研究所主任昌盛在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總體狀況、水質問題成因等進行介紹分析后,提出了水質安全保障策略。他認為下一步要完善水源相關法規標準,提升水源科學精準依法保護水平;進一步厘清流域兩層關系,提升流域治理與監管精細化水平;加強水源地環境監管,嚴格落實2023年發布的《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強化科技研發,提高水源規范化建設技術水平;構建飲用水源風險管理技術體系,推進水源風險管理。
節約用水是水資源和水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策略,也是產業發展面臨的永恒課題。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分院工程師張嵐對國家節水政策、飲料用水定額在內的工業用水定額系列國家標準進行了解讀。張嵐介紹,“截至目前,工業用水定額系列標準已發布64項,取得了巨大的節水效益。目前,由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牽頭起草的飲料用水定額國家標準已經報批,該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包括包裝飲用水在內的飲料產品每噸產品取水量的先進值和通用值。通用值用于現有企業日常用水管理和節水考核,先進值用于新建(改擴建)企業的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審批和節水評價,企業可借此分析自身的節水潛力,探索哪一環節尚有節水空間,加強水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
精準防控 消除食品安全風險
我國是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也是世界上食品安全形勢最好的國家之一。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看來,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值得肯定,但當前仍有一些深層次的食品安全問題亟待解決,其中,微生物危害已成為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脅。“微生物種類多、繁殖快、易變異,產生的毒素難以從源頭有效控制,如銅綠假單胞菌適應低營養、冷藏等逆性環境,容易在包裝飲用水工業的設備表面形成生物膜,對消毒劑耐受,難以清除,容易導致產品的二次污染”。吳清平表示,企業要解決微生物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就要發力未知安全風險防控大數據模式系統設計,構建企業自身微生物安全數據庫,包括風險識別數據庫、菌種資源庫、基因組數據庫、分子溯源數據庫,評價危害程度,確定風險菌株和風險點,精準防控包裝飲用水生產微生物安全風險。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新版標準已經發布實施,高氯酸鹽、全氟化合物等指標的變化備受行業關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安全所張嵐主任在會上系統介紹生活飲用水風險監測、評估檢測以及有關指標設定的具體要求和依據,為包裝飲用水企業在水源管理、污染防控、水質提升等方面給予了很好的指導和參考。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助理研究員董冠杰表示,包裝飲用水抽檢不合格率多年呈下降趨勢,但在2023年有所回升。桶裝水的不合格率顯著高于瓶裝水,桶裝水生產企業應從生產全過程入手,加強微生物防控,提高檢測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微生物的管控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原水微生物控制、水處理工藝過程、儲存與分配、灌裝與環境等,每個環節均可直接影響產品的安全與品質。英國海諾威有限公司亞太區總監張曉蕾、廣東環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首席技術服務工程師傅鵬,分別介紹了在包裝飲用水生產過程中微生物管控的最新技術和方法,為包裝飲用水企業提供了指導和借鑒。
標準合規、數字化應用
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
合力肋推包裝水產業高質量發展
會上,雀巢大中華區法規與科學事務部負責人孫偉對全球包裝飲用水行業法規標準框架進行了介紹。無論是食品法典委員會,還是絕大多數國家對于包裝飲用水的分類來講,天然礦泉水和泉水兩大瓶裝水類別評價主要是從以下五方面開展:一是礦物質組成,它是和整個水源密切相關的;二是對水源進行相應的管理和要求;三是水源保護和采集的要求;四是裝瓶階段要求;五是對水處理有相應的要求。對標國際標準,他提出當前我國包裝飲用水相關標準還不盡完善,有待不斷優化,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交流中,深圳市久大輕工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為剛表示,面對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包裝飲用水企業要從三方面進行創新:一是降本增效,通過輕量化包材使用等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二是利用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思想來提升包裝飲用水產品的效益;三是加強產品創新,根據不同的水源和市場需求優化生產工藝,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實現產品差異、提升品牌效益,并通過降本增效創造新的收益機會?KHS科埃斯(中國)銷售經理彭媛女士就相關話題在大會上進行了分享,詳細介紹了能顯著提升優質礦泉水、高端飲品及敏感型含氣飲品的品質,幫助其保持口感,還能有效延長貨架期的玻璃涂層技術。
數字化是企業與時俱進、提高效率、提升產品品質的重要手段。達能(中國)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工業技術總監靳國興表示,在打通產業鏈上下游過程中,數字化工廠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5G全連接和輕量化MES(制造執行系統)系統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技術,可賦能飲料智能制造,助力雙碳工作。
濟南塑研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義飛分享了新型雕刻二維碼水桶如何從信息化、精細化、數據驅動業務三方面賦能包裝水行業數字化未來。
克朗斯銷售(北京)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占鑫華就如何在供應鏈中全面引入和執行ESG戰略相關的關鍵指標,以實現整個價值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和零排放目標給出了建議。具體介紹了如何通過應用節能設備、高效灌裝技術、注塑技術、智能物流輸送技術等,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在可持續包裝方面,通過輕量化PET瓶設計、可回收塑料使用等方式,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水資源的消耗。
為了推動包裝飲用水產業做大做強,樹立包裝飲用水和天然礦泉水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的先進典范,引領行業轉型升級,2024年中國飲料工業協會開展了包裝飲用水和天然礦泉水企業競爭力統計評價工作。在此次會議上,對綜合評價結果進行了發布。
中飲協包裝飲用水分會和天然礦泉水分會副會長會議、2024中國飲料工業協會茶·植物·咖啡飲料行業發展大會、CBST2025第十三屆中國飲料工業科技展啟動儀式、中飲協茶和植物飲料分會副會長會議、IP賦能飲料行業高質量發展對接會等同期舉辦。
會議期間,參會代表還參觀考察了萬綠湖水源、農夫山泉和今麥郎河源生產工廠、河源水經濟產業園等。
日期: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