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糧油減損與真菌毒素防控創新團隊解析了短乳桿菌抑制韋氏曲霉生長及產毒機制

   2024-07-10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楊博磊1113
核心提示: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糧油減損與真菌毒素防控創新團隊解析了短乳桿菌抑制韋氏曲霉生長及產毒機制。……(世界食品網-www.cctv1204.com)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糧油減損與真菌毒素防控創新團隊解析了短乳桿菌抑制韋氏曲霉生長及產毒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食品領域Top期刊《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JCR一區,IF=6.4)上。加工所博士后李麗和楊博磊助理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邢福國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2YFD2100104)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CAAS-ASTIP-G2022-IFST-01)的資助。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主要是由韋氏曲霉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其可污染谷物、葡萄、咖啡豆、干果等多種農副產品。黑腐病是導致葡萄減產的主要誘因之一,而韋氏曲霉是引發葡萄感染黑腐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因此防控韋氏曲霉可有效降低葡萄OTA污染和黑腐病發病率。
 
  科研人員研究發現,短乳桿菌可高效抑制韋氏曲霉生長及產毒,其抗真菌活性歸因于短乳桿菌發酵產生的乙酸、乳酸、檸檬酸、長葉烯、水楊酸甲酯、3-苯基-2-丙烯醛、制霉菌素和伊曲康唑等多種活性物質間的協同作用。電鏡結果表明,短乳桿菌通過有效破壞韋氏曲霉菌絲體結構、細胞膜和細胞壁完整性達到抑制其生長和產毒的目的。轉錄組分析發現,短乳桿菌通過抑制韋氏曲霉中氨基酸合成和糖酵解基因的表達,減少非核糖體多肽合成酶(NRPS)和聚酮類化合物(PKs)等次級代謝產物前體的產生,從而抑制OTA生物合成。
 
  以上研究為研發綠色、高效、安全的生物防霉劑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postharvbio.2024.112980



日期:2024-07-10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