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再次揮出關稅大棒,全球水產加工業正面臨一場可能改寫產業格局的震蕩。此次關稅行動中,不僅中國,連被視為“替代選項”的東南亞國家也難以幸免,使得水產加工產業鏈面臨前所未有的轉移困境,而這一變局無疑將對中國水產出口與加工企業帶來深遠影響。
當地時間3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中國以及包括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印度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實施新一輪懲罰性關稅。這是特朗普任期內對中國發起的第四輪高關稅政策,針對范圍涵蓋包括水產品在內的大量商品。其中,出口至美國的中國水產品將被征收高達54%至79%的關稅,關稅適用對象主要涵蓋冷凍魚片、調理蝦、貝類等加工水產品。這一政策,被業內視為可能“壓垮中國對美水產出口鏈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為應對新的高稅率,中國水產加工企業將被迫壓縮針對美國市場的出口量,并逐步縮減為美國定制的加工產品線。他指出:“水產市場供需格局亟待重建,必須盡快適應新的市場秩序。”
過去十年間,中國一直是美國市場最為重要的水產加工基地之一。青島、大連等沿海城市不僅具備成熟的加工產業鏈,更擁有大批經驗豐富的熟練工人。然而,這一切可能因“關稅門”而快速被顛覆。
而更令中國企業感到“進退維谷”的,是那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替代加工地——東南亞國家,同樣遭到美方的重稅打擊。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分別被征收46%、32%、36%、17%的關稅,連印度也未能幸免,被征以26%的稅率。這直接打破了此前部分中國企業“南遷加工”的產業布局設想。
越南總理范明政緊急召集內閣召開閉門會議,討論出口應對之策。據了解,2024年越南對美國出口占總出口比重高達30%,水產加工是其中的核心行業之一。而在泰國,政府雖表示將尋求與美方對話,但也已公開鼓勵本國企業“積極開拓新市場,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
“這一輪關稅,力度之大遠超出大多數人的預期。”日本野村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Sonal Varma如此形容。她指出,這已不是單純的中美貿易摩擦,而是對整個亞洲出口制造業的集中施壓。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拉美國家在本輪關稅調整中“幸運躲過一劫”。智利、厄瓜多爾、秘魯、阿根廷等國僅被征收10%的基礎關稅,遠低于亞洲國家。這使得這些傳統以原料出口為主的國家,正被越來越多全球水產企業視為潛在的“新加工高地”。
盡管拉美地區尚不具備完善的冷鏈和熟練勞動力優勢,但其政治穩定、原料豐富、靠近美洲市場等特性,使其在加工產業鏈重塑中具備天然優勢。據悉,一些國際水產貿易公司已開始在厄瓜多爾沿海考察建設加工工廠的可行性。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也再次掀起“本土加工回流”的呼聲。過去數十年,大量美國產水產需遠赴中國或越南完成加工再進口,如今在高關稅和運輸成本雙重作用下,這一模式的可持續性遭遇挑戰。一些阿拉斯加和緬因州的加工企業嘗試恢復本土初級處理流程,以減少國際物流依賴。
然而,從整體來看,美國本土的高人工成本、加工工人短缺以及加工設備長期欠缺投資等問題,短期內難以支撐完整加工產業的復蘇。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美國本土重建水產加工鏈尚需時日,其在全球水產產業鏈中的“終端”角色短期內仍難改變。
對于中國水產行業而言,這無疑是一場深層次的“外部沖擊”——不僅僅是訂單減少或關稅升高,更是整個出口加工邏輯的動搖。在傳統加工貿易模式受限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面臨兩條可行路徑:一是加快“市場多元化”步伐,積極拓展中東、歐洲、拉美等新興市場;二是推動“加工出海”,選擇政策友好、原料豐富的新地區布局工廠,以實現生產地與銷售市場的近距離銜接。
這場由關稅引發的“全球水產加工遷移潮”,正在重塑世界水產版圖。對中國企業而言,危機亦是轉機。誰能率先完成從“加工基地”到“全球整合者”的身份轉型,誰就能在下一輪產業洗牌中贏得主動權。
日期:2025-04-08
當地時間3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中國以及包括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印度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實施新一輪懲罰性關稅。這是特朗普任期內對中國發起的第四輪高關稅政策,針對范圍涵蓋包括水產品在內的大量商品。其中,出口至美國的中國水產品將被征收高達54%至79%的關稅,關稅適用對象主要涵蓋冷凍魚片、調理蝦、貝類等加工水產品。這一政策,被業內視為可能“壓垮中國對美水產出口鏈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為應對新的高稅率,中國水產加工企業將被迫壓縮針對美國市場的出口量,并逐步縮減為美國定制的加工產品線。他指出:“水產市場供需格局亟待重建,必須盡快適應新的市場秩序。”
過去十年間,中國一直是美國市場最為重要的水產加工基地之一。青島、大連等沿海城市不僅具備成熟的加工產業鏈,更擁有大批經驗豐富的熟練工人。然而,這一切可能因“關稅門”而快速被顛覆。
而更令中國企業感到“進退維谷”的,是那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替代加工地——東南亞國家,同樣遭到美方的重稅打擊。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分別被征收46%、32%、36%、17%的關稅,連印度也未能幸免,被征以26%的稅率。這直接打破了此前部分中國企業“南遷加工”的產業布局設想。
越南總理范明政緊急召集內閣召開閉門會議,討論出口應對之策。據了解,2024年越南對美國出口占總出口比重高達30%,水產加工是其中的核心行業之一。而在泰國,政府雖表示將尋求與美方對話,但也已公開鼓勵本國企業“積極開拓新市場,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
“這一輪關稅,力度之大遠超出大多數人的預期。”日本野村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Sonal Varma如此形容。她指出,這已不是單純的中美貿易摩擦,而是對整個亞洲出口制造業的集中施壓。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拉美國家在本輪關稅調整中“幸運躲過一劫”。智利、厄瓜多爾、秘魯、阿根廷等國僅被征收10%的基礎關稅,遠低于亞洲國家。這使得這些傳統以原料出口為主的國家,正被越來越多全球水產企業視為潛在的“新加工高地”。
盡管拉美地區尚不具備完善的冷鏈和熟練勞動力優勢,但其政治穩定、原料豐富、靠近美洲市場等特性,使其在加工產業鏈重塑中具備天然優勢。據悉,一些國際水產貿易公司已開始在厄瓜多爾沿海考察建設加工工廠的可行性。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也再次掀起“本土加工回流”的呼聲。過去數十年,大量美國產水產需遠赴中國或越南完成加工再進口,如今在高關稅和運輸成本雙重作用下,這一模式的可持續性遭遇挑戰。一些阿拉斯加和緬因州的加工企業嘗試恢復本土初級處理流程,以減少國際物流依賴。
然而,從整體來看,美國本土的高人工成本、加工工人短缺以及加工設備長期欠缺投資等問題,短期內難以支撐完整加工產業的復蘇。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美國本土重建水產加工鏈尚需時日,其在全球水產產業鏈中的“終端”角色短期內仍難改變。
對于中國水產行業而言,這無疑是一場深層次的“外部沖擊”——不僅僅是訂單減少或關稅升高,更是整個出口加工邏輯的動搖。在傳統加工貿易模式受限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面臨兩條可行路徑:一是加快“市場多元化”步伐,積極拓展中東、歐洲、拉美等新興市場;二是推動“加工出海”,選擇政策友好、原料豐富的新地區布局工廠,以實現生產地與銷售市場的近距離銜接。
這場由關稅引發的“全球水產加工遷移潮”,正在重塑世界水產版圖。對中國企業而言,危機亦是轉機。誰能率先完成從“加工基地”到“全球整合者”的身份轉型,誰就能在下一輪產業洗牌中贏得主動權。
日期: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