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錢永忠研究員領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與風險評估技術創新團隊在農產品危害因子混合污染物聯合效應風險評估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于2015年第2期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
該創新團隊以農產品中多種殺蟲劑、除草劑、重金屬等危害因子組成的混合污染物為研究對象,采用蚯蚓等模式生物、體外細胞模型等方法開展聯合毒性效應作用研究。最新研究發現,毒死蜱、阿維菌素、莠去津等多種不同類別農藥和重金屬鎘混合污染物的聯合毒性效應,一方面由混合物各組分的毒性作用機制決定,當這些組分作用于環境中的非靶標生物時,其作用機制可能會改變而變得未知;另一方面,聯合毒性效應還受到毒性效應水平的影響,聯合效應方式在不同效應水平下更為復雜,與各組分的作用機制不再有明顯的相關性。但是,隨著混合物組分的復雜性增加,體系的聯合效應趨向于顯著的協同作用,在低濃度條件下的協同作用更為顯著。
目前,世界各國現有的污染物限量標準一般僅規定單一危害因子的要求,而農產品中常常存在多種危害因子共存于單一體系的混合污染現象,如蔬菜上可能殘存多種混合農藥而形成“農藥雞尾酒”現象,導致無法對體系中混合污染物的聯合效應做出科學研判,聯合效應風險評估也因此成為近年來的一個國際研究熱點。錢永忠創新團隊先后利用斑馬魚、蚯蚓等模式生物對農藥殘留、重金屬等二元和多元、同類和跨類混合污染物的聯合效應進行了系統研究,通過生態毒理學的手段初步揭示了復雜混合污染物的聯合毒性效應規律,尤其是低濃度條件下的協同效應,相關研究結果對農產品中混合污染物的安全性評價和風險監管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鏈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15000252
日期:201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