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臨汾、侯馬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壺口風景區管委會,市直有關部門:
近年來,在黨的改革開放和強農惠農政策的指引與扶持下,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農業機械化有了長足發展,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積極貢獻。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入推進農業機械化,對進一步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重要意義和作用。按照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結合我市實際,對發展農業機械化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臨汾科學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導,貫徹落實農機法律法規和政策,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著力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提高農機化發展水平,強勢推進農機化工作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制度創新;著力優化農機化結構,延伸農機化鏈條,擴大農機化領域,推動農機化在由數量增長、規模擴張的同時,向布局合理、質量與效益提升、創新驅動與優化產業集群快速壯大和發展的方向轉移;著力運用先進生產力和技術,實施農機化科技興農戰略,以提升農機化效益和科技水平為核心,積極搭建農機化科技興農服務平臺和技術平臺,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促進農機、農藝和農業經營的協調發展與不斷進步;著力推進不同區域農機化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鼓勵條件好的地區跨越發展,其他地區加快發展,積極推進丘陵山區發展,努力實現農機化科學發展;著力增強農機化功能,實現大中小型機械、高中低檔次機械、動力機械與配套機具、糧食作物機械與其他農產品機械的合理配置,不斷推進和提升大宗糧食生產、特色高效農業、重點農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農產品加工機械化,加大協同攻關和工作力度,帶動農業機械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著力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完善體制機制,落實政策措施,加強指導服務,積極培育建設,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健康發展;著力加快農機專業化、產業化、社會化進程,實施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現代化水平;著力加強農機化管理,強化農機安全生產和產品質量監督,提高農機依法行政能力。
二、目標任務
今后一個時期,主要圍繞建立與完善農機化發展“五大板塊”開展工作。“五大板塊”即建立、完善和加快大宗糧食生產農機化發展板塊;建立、完善和加快特色農業、高效農業農機化發展板塊;建立、完善和加快農產品初加工與深加工農機化發展板塊;建立、完善和加快農機化科技興農發展板塊;建立、完善和加快新農村建設農機化公益性服務事業(產業)發展板塊。
到2015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485萬千瓦,年均增長3.5%。其中,在優化、合理、高效發展農業耕種收管動力機械與配套機具的同時,農業灌排機械動力達到25萬千瓦,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動力達到20萬千瓦,新農村建設公益性服務事業(產業)機械動力達到1.2萬千瓦。與此同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和關鍵生產環節的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68%。全市大宗糧食生產小麥機械化生產實現全方位發展,玉米機械化生產能力有顯著增強和提高;小雜糧、林果、薯類、中藥材、牧草、油料、設施農業和養殖、加工等特色和高效農業機械化生產領域進一步擴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功能有新的大的增強,作用與效益有大的提升;農機化先進機具與技術的引進、研發和推廣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有關科研開發力爭站在全省、全國領先的位置上。
到2020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576萬千瓦,其中,在優化、合理、高效發展農業耕種收管動力機械與配套機具的同時,農業灌排機械動力達到30萬千瓦,農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機械動力達到35 萬千瓦,新農村建設公益性服務事業(產業)機械動力達到2.3 萬千瓦。與此同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和關鍵生產環節的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74%。全市大宗糧食生產全面實現機械化;特色和高效農業生產機械化大跨度發展,其成果充分顯現;農產品加工機械化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其先進裝備與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農業灌排機械化有力有效;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完備,作用和效益顯著增強,基本建成現代化的農機作業體系、服務體系、工作體系、流通體系和完善的農機售后服務網絡;農機化科技興農工作具有獨立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較為完備的工作、組織和服務機制。農業機械化向“高級階段”步入。
三、工作重點
對上述目標任務,分階段、分步驟進行落實,“十二五”時期,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強化農業機械化提升和跨越工程。緊緊抓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這個根本,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優化農機化發展結構,擴大農機化發展領域,增強農機化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努力提高農機化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十一五”發展的基礎上,更有力的提升小麥生產機械化,強化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和擴大山區小麥機收面積。重點抓好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在平川和丘陵山區玉米生產大縣,建立玉米機械化生產基地,強化農機化先進裝備的投入與運用,引導和帶動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實現玉米生產機械化的重大突破和進展。與此同時,丘陵山區要加強機械化耕作、發展機械化收獲、實現機械化播種,通過不斷加大工作力度,使丘陵山區農機化實現新的提升和發展。要進一步抓好特色、高效農業,農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農業灌排,以及新農村建設公益性服務事業(產業)農機化發展。多領域實現農機化資源利用和裝備投入的最大化,充分體現農業機械化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主力軍”作用。
(二)強化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工作。按照農機化發展進程和農業生產實際需要,大力度、寬領域、高效能的推進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工作。重點推廣和發展馬力大、效能強、功能優、復式作業的農業機械,逐步淘汰高耗、低效、單一、污染嚴重的農業機械,擴大和提高耕種收管新型大型機械的配套比和使用效率,進一步把農機化新技術運用其中,為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做強做大;丘陵山區要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重點推廣和發展輕便、耐用、低耗、強能的小型耕種收機械和植保機械,強化對發展丘陵山區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的工作和指導,重點抓普及、抓提升,在主要農作物重點環節和關鍵技術上加快發展步伐;積極發展農業灌排機械設備,加強節水灌溉和小型抗旱機械設備的推廣和使用,努力滿足農業灌排需要,不斷提高農業灌排機械裝備水平;大力發展與提升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與技術,逐步向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機械裝備與技術領域延伸,把農產品加工機械裝備與技術做寬做力。要在有關政策的指導下,加強農機推廣隊伍建設,提高農機推廣工作能力,促進農機推廣實現“先進適用、技術普及、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效能增強、推動發展”的目標。與此同時,要從實際出發,多元化的培育和發展地方農機工業,增強地方農機工業自主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強化農機產品和農機化發展的針對性、適應性和有效性,加快農機化進程。
(三)強化農業優勢產業農機化發展。以加強農機化重點項目建設為引領,按照縣域農業主導產業和產業化布局,不斷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加快特色和高效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繼續在西山以蒲縣、吉縣、隰縣、永和、大寧、鄉寧為中心,突出建設薯類、干鮮果、牧草(養殖業)、煙葉、油料機械化生產示范區;在東山以浮山、古縣、安澤和汾西為中心,突出建設小雜糧、玉米、核桃、特種種植和養殖機械化生產示范區;在平川以堯都、襄汾、曲沃、洪洞、翼城、侯馬、霍州為中心,突出建設大宗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設施農業(大棚蔬菜)機械化和農產品加工,以及中藥材、食用菌、花卉機械化生產示范區。
工作中,一是要把優化農機化結構布局作為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的核心來抓,大力提升各類示范區品位,向深度和廣度進軍,取得顯著效果;二是要突出農機化作用和效能,深入研究和解決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在合理布局和提升質量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抓落實;三是要大力推廣和運用先進機具與技術,向高層次、多方位、寬領域延伸,取得新發展;四是要在小雜糧、薯類、中藥材、干鮮果、牧草(養殖業)設施農業建設與生產的重點區域,形成“機具完整、運行高效、質量提升、支撐有力、充滿活力”的農機化體系和產業鏈,耕、種、收、管農機化普及率達到70%以上,并且要發展機械化分級、貯存和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積極推進糧食和特色、高效農業機械化協調發展。
(四)強化農機化科技興農支撐力。圍繞優質、高效、安全、節能運行機制的進一步建立與完善,加快普及主要農作物重點環節和關鍵部位農機化技術。要大力推廣和實施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節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種、化肥深施、地膜覆蓋、高效植保,以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增產增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低碳生產、富有生態的農機化技術。全市新增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面積150萬畝,累計達到350萬畝。同時,新增機械化土地深松面積160萬畝,累計達到180萬畝;機械化精少量播種、化肥深施占到總種植面積的75%以上;機械化秸稈還田實現應“還”盡還,能“還”則還,并且圍繞發展畜牧養殖業和改善農民生活條件,進行機械化飼料青貯、氨化、加工和農用氣化的開發,積極做好農作物秸稈的回收和綜合利用工作。要在特色高效農業、農產品加工和農機化發展的各個領域抓工作創新、抓技術提升。
工作中,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機化科技推廣示范基地,每一個縣至少建設二個以上具有一定規模且高效能的示范基地;要制定標準,加強引導,大力培育和扶持農機化科技示范戶,全市農機化科技示范戶要占到農機專業大戶的40%以上;要加強農機與農藝、農機與農業增效的科學攻關和工作落實,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相互適應、互為一體的耕作技術模式,為農機化作業創造條件;要加強農機化科研開發和技術交流,集中智慧和力量,突破薄弱環節農機化技術瓶頸,把知識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凸顯農機化科研開發成果。要在農機部門抓農機化科研開發的同時,鼓勵民間積極開展農機化科研開發,加大扶持和獎勵力度,提高農機部門和民間科研開發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提升農機化科研開發水平和能力。
(五)強化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升級。進一步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形式,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機專業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推動農機化由分散經營向產業集群轉移。在現有基礎上,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機具增長、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管理規范、服務升級、特色鮮明”的農機專業大戶和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機專業合作社。要進一步落實政策措施,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和土地投(入)股,多方位、多元化推進農機服務組織多樣化創建、規范化運作、市場化服務、產業化經營,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提高。全市新培育和發展農機戶1.5萬戶,累計達到15萬戶,其中新培育和發展固定資產在30萬元以上的農機專業大戶1000戶,累計達到2000戶;新培育和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120個,累計達到200個。并且要在大的中心行政村努力實現建設一個農機大院或農機“S”店的目標,集農機作業、維修、中介、租賃、經營和信息咨詢、安全保障、培訓教育為一體,充分體現農機社會化服務功能與作用。
與此同時,要不斷提升農機維修和營銷水平,加強農機維修服務網點(中心站)建設,增強農機維修質量和效能;加強現代農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實施農機流通服務品牌工程,培育一批輻射面廣、服務質量和效益好的農機流通企業、農機品牌店和區域性市場。要鼓勵農機專業大戶進行聯戶合作,連片作業,規模經營,并積極探索發展農機作業服務公司和具有農機化鮮明特點的農機專業服務隊開展工作。要繼續深入開展農機化跨區作業,跨區作業要由小麥向玉米、薯類、中藥材、小雜糧等多領域延伸,由機收向機耕、機播、機管等環節拓展。同時,農機化發展要向新農村建設公共服務領域滲透,大力開發具有公共服務功能的機械,不斷擴展與提升農機化服務領域和效能。
四、保障措施
(一)認真宣傳貫徹國務院《意見》。2010年7月5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與《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共同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進一步強化了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領導責任、部門責任和工作責任。認真貫徹落實好《意見》,有利于加快推進我市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機化裝備水平,優化農機化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設現代農業;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民不斷增收、農村不斷發展;有利于拉動和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增加農機化投入,擴大農機化領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意見》保障了今后一個時期農機化工作和目標任務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堅強的政策措施支撐。貫徹落實好《意見》,是做好今后一個時期農機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二)積極落實農機化發展政策。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發展,在有關財政、稅費、金融、保險、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為此,一是要加大市、縣兩級財政的支持力度,加強農機化重點項目建設,落實好扶持農機化和農機工業發展的各項資金,繼續完善和實施好農機購置補貼、農機作業補貼、燃油補貼和重大農機化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與資金支持,落實好優先保證關鍵環節的農機化發展需要,以及農機報廢和以舊換新管理工作。二是要把財政支持與加強和改進金融服務、落實稅費優惠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起來,統籌兼顧,相互對應,重點落實好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服務組織和農機專業大戶在資金、基礎設施和農機停放場(庫棚)建設等方面的政策待遇。三是農機部門要會同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督部門,開展農機抵押貸款業務和農機保險業務,積極做好市、縣財政實施政策性農機保險工作。并且會同稅務、交通等部門落實好農機作業和服務的稅費減免政策。四是農機部門要與工商、商務、水利等部門加強合作,加強現代農機流通服務體系建設,抓好農機產品質量監督,做好農業灌排設備更新改造規劃,推廣普及節水灌溉設備等工作。五是要結合新農村公益性服務事業(產業)建設,有計劃的開展機耕道建設,機耕道建設要納入縣(市)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加以實施。與此同時,要加大對農機安全監理、農機推廣、農機培訓、科研開發、試驗鑒定等設備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強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
(三)深入推進農機化示范鄉、示范村建設。要鞏固、提高農機化示范鄉、示范村成果。全市在“十一五”確立17個鄉、50個村的基礎上,再新增17個鄉、50個村,即達到34個鄉、100個村為新農村建設農機化示范鄉和示范村。其標志是,農機化示范鄉:農機管理機構和專業服務組織健全,農機化作業和基礎設施功能完備,重點項目建設成果顯著,特色和高效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機械裝備與技術提高,各項農機化發展政策有力落實,農機專業大戶占到所轄農戶的20%至30%,農機化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農機組織化、專業化、產業化和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程度大大提高,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有聲有色,農機安全生產從機制、制度、責任等方面得到保障,農機化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農機化示范村:農機戶占到所轄農戶的30%以上,其中農機專業大戶占到所轄農戶的10%以上,耕種收管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70%以上,農機戶戶均收入比全市農機戶戶均收入增長20%,同時農機戶的農機化作業純收入占到其家庭年收入的50%,其中農機專業大戶的純收入占到其家庭年收入的90%以上。并且農機化各項工作走在同類村前頭。通過農機化示范鄉、示范村建設,引領農機化快速發展、跨越發展。
(四)全方位狠抓農機化培訓工作。圍繞培育新型農民和農機化實用人才,一是積極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利用和落實好國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農業機械化(農業)技術學校,培養農業機械化專業人才”的工作部署,結合“陽光工程”、“送教下鄉”等各類農機化培訓項目,大力培養農機作業、維修、科研、技術指導和營銷、管理等方面的能手。二是積極創新培訓方式,解決人才資源開發不足的問題,加強農機化培訓學校建設,采取多種方法、多種途徑,在提高農民基本素質的同時,加快普及主要農作物重點環節和關鍵部位的農機化技術,加快急需的關鍵性農機和重大共性技術的研發,集中力量攻克制約農機化作用發揮的瓶頸問題。三是積極開展農機化科普宣傳,加大科普宣傳投入,強化農機化基礎知識教育,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和定向培養,增強發展農機化的社會意識,提高農民對先進生產工具及技術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四是積極創造條件,與農機化示范園區(基地)建設相結合,建立農機化培訓基地,在提高農機化裝備水平的同時,加大新機具的開發、引進和推廣力度,開展多內容、多作用、多效能的課題培訓,既推動農機化培訓工作取得實效,又促進農機化走“資源整合、共同利用、成果共享”的路子,努力開辟工作新局面。
(五)切實加強對農機化發展的組織領導。不斷增強發展農業機械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強農機、財政、稅務、金融、保險、公安、交通、水利、國土、科技、工商、商務和發展改革等部門間的協作,做好協調配合工作,按照國務院《意見》精神和要求,認真履職,各負其責,把農機部門和有關部門的工作做實、做好、做到位。農機部門要加強管理,認真履行規劃指導、組織建設、監督檢查、協調服務、培訓教育、推動發展等農機化管理職能,建立與完善工作責任體系,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實到位。要加強學習,解放思想,改進作風,求真務實,深入調查研究,切實解決農機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以轉型發展、跨越發展、先行發展的姿態,下大力氣把我市的農業機械化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近年來,在黨的改革開放和強農惠農政策的指引與扶持下,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農業機械化有了長足發展,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積極貢獻。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入推進農業機械化,對進一步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重要意義和作用。按照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結合我市實際,對發展農業機械化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臨汾科學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導,貫徹落實農機法律法規和政策,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著力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提高農機化發展水平,強勢推進農機化工作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制度創新;著力優化農機化結構,延伸農機化鏈條,擴大農機化領域,推動農機化在由數量增長、規模擴張的同時,向布局合理、質量與效益提升、創新驅動與優化產業集群快速壯大和發展的方向轉移;著力運用先進生產力和技術,實施農機化科技興農戰略,以提升農機化效益和科技水平為核心,積極搭建農機化科技興農服務平臺和技術平臺,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促進農機、農藝和農業經營的協調發展與不斷進步;著力推進不同區域農機化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鼓勵條件好的地區跨越發展,其他地區加快發展,積極推進丘陵山區發展,努力實現農機化科學發展;著力增強農機化功能,實現大中小型機械、高中低檔次機械、動力機械與配套機具、糧食作物機械與其他農產品機械的合理配置,不斷推進和提升大宗糧食生產、特色高效農業、重點農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農產品加工機械化,加大協同攻關和工作力度,帶動農業機械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著力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完善體制機制,落實政策措施,加強指導服務,積極培育建設,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健康發展;著力加快農機專業化、產業化、社會化進程,實施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現代化水平;著力加強農機化管理,強化農機安全生產和產品質量監督,提高農機依法行政能力。
二、目標任務
今后一個時期,主要圍繞建立與完善農機化發展“五大板塊”開展工作。“五大板塊”即建立、完善和加快大宗糧食生產農機化發展板塊;建立、完善和加快特色農業、高效農業農機化發展板塊;建立、完善和加快農產品初加工與深加工農機化發展板塊;建立、完善和加快農機化科技興農發展板塊;建立、完善和加快新農村建設農機化公益性服務事業(產業)發展板塊。
到2015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485萬千瓦,年均增長3.5%。其中,在優化、合理、高效發展農業耕種收管動力機械與配套機具的同時,農業灌排機械動力達到25萬千瓦,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動力達到20萬千瓦,新農村建設公益性服務事業(產業)機械動力達到1.2萬千瓦。與此同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和關鍵生產環節的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68%。全市大宗糧食生產小麥機械化生產實現全方位發展,玉米機械化生產能力有顯著增強和提高;小雜糧、林果、薯類、中藥材、牧草、油料、設施農業和養殖、加工等特色和高效農業機械化生產領域進一步擴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功能有新的大的增強,作用與效益有大的提升;農機化先進機具與技術的引進、研發和推廣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有關科研開發力爭站在全省、全國領先的位置上。
到2020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576萬千瓦,其中,在優化、合理、高效發展農業耕種收管動力機械與配套機具的同時,農業灌排機械動力達到30萬千瓦,農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機械動力達到35 萬千瓦,新農村建設公益性服務事業(產業)機械動力達到2.3 萬千瓦。與此同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和關鍵生產環節的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74%。全市大宗糧食生產全面實現機械化;特色和高效農業生產機械化大跨度發展,其成果充分顯現;農產品加工機械化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其先進裝備與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農業灌排機械化有力有效;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完備,作用和效益顯著增強,基本建成現代化的農機作業體系、服務體系、工作體系、流通體系和完善的農機售后服務網絡;農機化科技興農工作具有獨立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較為完備的工作、組織和服務機制。農業機械化向“高級階段”步入。
三、工作重點
對上述目標任務,分階段、分步驟進行落實,“十二五”時期,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強化農業機械化提升和跨越工程。緊緊抓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這個根本,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優化農機化發展結構,擴大農機化發展領域,增強農機化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努力提高農機化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十一五”發展的基礎上,更有力的提升小麥生產機械化,強化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和擴大山區小麥機收面積。重點抓好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在平川和丘陵山區玉米生產大縣,建立玉米機械化生產基地,強化農機化先進裝備的投入與運用,引導和帶動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實現玉米生產機械化的重大突破和進展。與此同時,丘陵山區要加強機械化耕作、發展機械化收獲、實現機械化播種,通過不斷加大工作力度,使丘陵山區農機化實現新的提升和發展。要進一步抓好特色、高效農業,農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農業灌排,以及新農村建設公益性服務事業(產業)農機化發展。多領域實現農機化資源利用和裝備投入的最大化,充分體現農業機械化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主力軍”作用。
(二)強化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工作。按照農機化發展進程和農業生產實際需要,大力度、寬領域、高效能的推進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工作。重點推廣和發展馬力大、效能強、功能優、復式作業的農業機械,逐步淘汰高耗、低效、單一、污染嚴重的農業機械,擴大和提高耕種收管新型大型機械的配套比和使用效率,進一步把農機化新技術運用其中,為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做強做大;丘陵山區要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重點推廣和發展輕便、耐用、低耗、強能的小型耕種收機械和植保機械,強化對發展丘陵山區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的工作和指導,重點抓普及、抓提升,在主要農作物重點環節和關鍵技術上加快發展步伐;積極發展農業灌排機械設備,加強節水灌溉和小型抗旱機械設備的推廣和使用,努力滿足農業灌排需要,不斷提高農業灌排機械裝備水平;大力發展與提升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與技術,逐步向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機械裝備與技術領域延伸,把農產品加工機械裝備與技術做寬做力。要在有關政策的指導下,加強農機推廣隊伍建設,提高農機推廣工作能力,促進農機推廣實現“先進適用、技術普及、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效能增強、推動發展”的目標。與此同時,要從實際出發,多元化的培育和發展地方農機工業,增強地方農機工業自主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強化農機產品和農機化發展的針對性、適應性和有效性,加快農機化進程。
(三)強化農業優勢產業農機化發展。以加強農機化重點項目建設為引領,按照縣域農業主導產業和產業化布局,不斷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加快特色和高效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繼續在西山以蒲縣、吉縣、隰縣、永和、大寧、鄉寧為中心,突出建設薯類、干鮮果、牧草(養殖業)、煙葉、油料機械化生產示范區;在東山以浮山、古縣、安澤和汾西為中心,突出建設小雜糧、玉米、核桃、特種種植和養殖機械化生產示范區;在平川以堯都、襄汾、曲沃、洪洞、翼城、侯馬、霍州為中心,突出建設大宗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設施農業(大棚蔬菜)機械化和農產品加工,以及中藥材、食用菌、花卉機械化生產示范區。
工作中,一是要把優化農機化結構布局作為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的核心來抓,大力提升各類示范區品位,向深度和廣度進軍,取得顯著效果;二是要突出農機化作用和效能,深入研究和解決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在合理布局和提升質量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抓落實;三是要大力推廣和運用先進機具與技術,向高層次、多方位、寬領域延伸,取得新發展;四是要在小雜糧、薯類、中藥材、干鮮果、牧草(養殖業)設施農業建設與生產的重點區域,形成“機具完整、運行高效、質量提升、支撐有力、充滿活力”的農機化體系和產業鏈,耕、種、收、管農機化普及率達到70%以上,并且要發展機械化分級、貯存和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積極推進糧食和特色、高效農業機械化協調發展。
(四)強化農機化科技興農支撐力。圍繞優質、高效、安全、節能運行機制的進一步建立與完善,加快普及主要農作物重點環節和關鍵部位農機化技術。要大力推廣和實施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節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種、化肥深施、地膜覆蓋、高效植保,以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增產增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低碳生產、富有生態的農機化技術。全市新增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面積150萬畝,累計達到350萬畝。同時,新增機械化土地深松面積160萬畝,累計達到180萬畝;機械化精少量播種、化肥深施占到總種植面積的75%以上;機械化秸稈還田實現應“還”盡還,能“還”則還,并且圍繞發展畜牧養殖業和改善農民生活條件,進行機械化飼料青貯、氨化、加工和農用氣化的開發,積極做好農作物秸稈的回收和綜合利用工作。要在特色高效農業、農產品加工和農機化發展的各個領域抓工作創新、抓技術提升。
工作中,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機化科技推廣示范基地,每一個縣至少建設二個以上具有一定規模且高效能的示范基地;要制定標準,加強引導,大力培育和扶持農機化科技示范戶,全市農機化科技示范戶要占到農機專業大戶的40%以上;要加強農機與農藝、農機與農業增效的科學攻關和工作落實,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相互適應、互為一體的耕作技術模式,為農機化作業創造條件;要加強農機化科研開發和技術交流,集中智慧和力量,突破薄弱環節農機化技術瓶頸,把知識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凸顯農機化科研開發成果。要在農機部門抓農機化科研開發的同時,鼓勵民間積極開展農機化科研開發,加大扶持和獎勵力度,提高農機部門和民間科研開發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提升農機化科研開發水平和能力。
(五)強化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升級。進一步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形式,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機專業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推動農機化由分散經營向產業集群轉移。在現有基礎上,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機具增長、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管理規范、服務升級、特色鮮明”的農機專業大戶和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機專業合作社。要進一步落實政策措施,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和土地投(入)股,多方位、多元化推進農機服務組織多樣化創建、規范化運作、市場化服務、產業化經營,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提高。全市新培育和發展農機戶1.5萬戶,累計達到15萬戶,其中新培育和發展固定資產在30萬元以上的農機專業大戶1000戶,累計達到2000戶;新培育和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120個,累計達到200個。并且要在大的中心行政村努力實現建設一個農機大院或農機“S”店的目標,集農機作業、維修、中介、租賃、經營和信息咨詢、安全保障、培訓教育為一體,充分體現農機社會化服務功能與作用。
與此同時,要不斷提升農機維修和營銷水平,加強農機維修服務網點(中心站)建設,增強農機維修質量和效能;加強現代農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實施農機流通服務品牌工程,培育一批輻射面廣、服務質量和效益好的農機流通企業、農機品牌店和區域性市場。要鼓勵農機專業大戶進行聯戶合作,連片作業,規模經營,并積極探索發展農機作業服務公司和具有農機化鮮明特點的農機專業服務隊開展工作。要繼續深入開展農機化跨區作業,跨區作業要由小麥向玉米、薯類、中藥材、小雜糧等多領域延伸,由機收向機耕、機播、機管等環節拓展。同時,農機化發展要向新農村建設公共服務領域滲透,大力開發具有公共服務功能的機械,不斷擴展與提升農機化服務領域和效能。
四、保障措施
(一)認真宣傳貫徹國務院《意見》。2010年7月5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與《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共同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進一步強化了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領導責任、部門責任和工作責任。認真貫徹落實好《意見》,有利于加快推進我市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機化裝備水平,優化農機化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設現代農業;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民不斷增收、農村不斷發展;有利于拉動和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增加農機化投入,擴大農機化領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意見》保障了今后一個時期農機化工作和目標任務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堅強的政策措施支撐。貫徹落實好《意見》,是做好今后一個時期農機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二)積極落實農機化發展政策。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發展,在有關財政、稅費、金融、保險、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為此,一是要加大市、縣兩級財政的支持力度,加強農機化重點項目建設,落實好扶持農機化和農機工業發展的各項資金,繼續完善和實施好農機購置補貼、農機作業補貼、燃油補貼和重大農機化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與資金支持,落實好優先保證關鍵環節的農機化發展需要,以及農機報廢和以舊換新管理工作。二是要把財政支持與加強和改進金融服務、落實稅費優惠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起來,統籌兼顧,相互對應,重點落實好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服務組織和農機專業大戶在資金、基礎設施和農機停放場(庫棚)建設等方面的政策待遇。三是農機部門要會同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督部門,開展農機抵押貸款業務和農機保險業務,積極做好市、縣財政實施政策性農機保險工作。并且會同稅務、交通等部門落實好農機作業和服務的稅費減免政策。四是農機部門要與工商、商務、水利等部門加強合作,加強現代農機流通服務體系建設,抓好農機產品質量監督,做好農業灌排設備更新改造規劃,推廣普及節水灌溉設備等工作。五是要結合新農村公益性服務事業(產業)建設,有計劃的開展機耕道建設,機耕道建設要納入縣(市)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加以實施。與此同時,要加大對農機安全監理、農機推廣、農機培訓、科研開發、試驗鑒定等設備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強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
(三)深入推進農機化示范鄉、示范村建設。要鞏固、提高農機化示范鄉、示范村成果。全市在“十一五”確立17個鄉、50個村的基礎上,再新增17個鄉、50個村,即達到34個鄉、100個村為新農村建設農機化示范鄉和示范村。其標志是,農機化示范鄉:農機管理機構和專業服務組織健全,農機化作業和基礎設施功能完備,重點項目建設成果顯著,特色和高效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機械裝備與技術提高,各項農機化發展政策有力落實,農機專業大戶占到所轄農戶的20%至30%,農機化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農機組織化、專業化、產業化和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程度大大提高,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有聲有色,農機安全生產從機制、制度、責任等方面得到保障,農機化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農機化示范村:農機戶占到所轄農戶的30%以上,其中農機專業大戶占到所轄農戶的10%以上,耕種收管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70%以上,農機戶戶均收入比全市農機戶戶均收入增長20%,同時農機戶的農機化作業純收入占到其家庭年收入的50%,其中農機專業大戶的純收入占到其家庭年收入的90%以上。并且農機化各項工作走在同類村前頭。通過農機化示范鄉、示范村建設,引領農機化快速發展、跨越發展。
(四)全方位狠抓農機化培訓工作。圍繞培育新型農民和農機化實用人才,一是積極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利用和落實好國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農業機械化(農業)技術學校,培養農業機械化專業人才”的工作部署,結合“陽光工程”、“送教下鄉”等各類農機化培訓項目,大力培養農機作業、維修、科研、技術指導和營銷、管理等方面的能手。二是積極創新培訓方式,解決人才資源開發不足的問題,加強農機化培訓學校建設,采取多種方法、多種途徑,在提高農民基本素質的同時,加快普及主要農作物重點環節和關鍵部位的農機化技術,加快急需的關鍵性農機和重大共性技術的研發,集中力量攻克制約農機化作用發揮的瓶頸問題。三是積極開展農機化科普宣傳,加大科普宣傳投入,強化農機化基礎知識教育,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和定向培養,增強發展農機化的社會意識,提高農民對先進生產工具及技術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四是積極創造條件,與農機化示范園區(基地)建設相結合,建立農機化培訓基地,在提高農機化裝備水平的同時,加大新機具的開發、引進和推廣力度,開展多內容、多作用、多效能的課題培訓,既推動農機化培訓工作取得實效,又促進農機化走“資源整合、共同利用、成果共享”的路子,努力開辟工作新局面。
(五)切實加強對農機化發展的組織領導。不斷增強發展農業機械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強農機、財政、稅務、金融、保險、公安、交通、水利、國土、科技、工商、商務和發展改革等部門間的協作,做好協調配合工作,按照國務院《意見》精神和要求,認真履職,各負其責,把農機部門和有關部門的工作做實、做好、做到位。農機部門要加強管理,認真履行規劃指導、組織建設、監督檢查、協調服務、培訓教育、推動發展等農機化管理職能,建立與完善工作責任體系,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實到位。要加強學習,解放思想,改進作風,求真務實,深入調查研究,切實解決農機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以轉型發展、跨越發展、先行發展的姿態,下大力氣把我市的農業機械化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