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各縣(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受前幾年生豬價格過低、去年以來飼養成本上升和部分地區發生豬藍耳病疫情等因素影響,我國生豬生產出現下滑。我省作為國家重要畜牧業基地,按照國務院《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國發〔2007〕22號)精神,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生豬產業發展,對于穩定市場供應、滿足消費需求、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畜牧業優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就加快我省生豬產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抓住機遇,發揮優勢,打造生豬新產區
這次全國性的生豬生產下滑,使我省生豬生產面臨著嚴峻挑戰,也為我省生豬產業加快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一是生豬生產方式將產生根本性變革,散養戶將逐步減少,規模化經營將成為主要生產方式。二是生豬產業格局調整重組的步伐正在加快,南方發達省份出于結構優化升級和產業梯度轉移的需要,生豬產業正在淡出弱化,畜產品南下、生產基地北移的趨勢日益明顯,原有的生豬主產區正由長江流域向北方糧食主產區推進,這為我省生豬產業的恢復和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三是我省生豬產業優勢比較突出,加快發展潛力巨大。我省飼料資源豐富,養豬成本相對較低;養豬基礎好,集約經營程度較高;產品質量優,市場空間大;生豬加工業發展較快,對生豬產業發展的拉動作用強勁。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搶抓機遇,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把我省建成國家生豬新產區。
二、理清思路,明確目標,力爭3年登上新臺階
加快我省生豬產業發展步伐,要堅持以三元雜交、PIC五系配套和吉林特色黑豬為主體,突出良種繁育體系、疫病防控體系和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立起減少市場波動、降低市場風險、穩定可持續的生豬產業發展長效機制。以規模化飼養、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發展為基本經營方式,突出工業化生產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強化加工企業帶動農戶、開拓市場、提升產業層次的龍頭作用,盡快形成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生豬精深加工產業群。以品牌開發和基地生產為重點,突出中部糧食主產區養豬大縣建設和東部山區、半山區特色豬養殖,形成 “一大一特 ”兩個生豬產業隆起帶,使生豬產業成為我省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到2010年生豬飼養量達到5000萬頭,出欄量達到3200萬頭,生豬生產進入全國前列。
三、抓住源頭,重點扶持,加快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按照政府規劃扶持、企業操作運行的原則,強化原種場、擴繁場和豬人工授精站建設。“十一五 ”期間提升2個原種豬場(公主嶺稷豐原種豬場、磐石PIC曾祖代豬場);擴能5個原種豬場(長春市宏運種豬場、大安市惠農種豬場、飛馬斯種豬場、延邊州種豬場、雙陽精氣神種豬場);在通化、松原新建2個原種豬場。新建和完善200個種豬擴繁場,確保生豬生產的種源供應。扶持500個豬人工授精站建設,大力推廣人工授精技術,到2010年,豬人工授精率達到30%以上。省有關部門要結合制定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規劃,研究制定扶持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的具體政策措施。
四、突破難點,保護母豬,提高生豬生產能力
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和要求,盡快落實每頭能繁母豬50元的補貼政策,所需資金按國家負擔60%、省配套24%、縣(市)配套16%的比例承擔。鼓勵飼養場(戶)加快補欄后備母豬,對新增后備母豬轉為能繁母豬后,給予與原存欄能繁母豬同樣的補貼政策。建立能繁母豬保護預警機制。當生豬市場出現波動,豬糧比價低于盈虧平衡點,宰殺能繁母豬超過正常淘汰比例時,實施能繁母豬保護措施,由省和縣(市)政府安排必要的資金,對種豬場、養殖小區、規模飼養場(戶)的能繁母豬給予補貼。
五、突出重點,防控疫病,為生豬生產提供安全保障
堅持預防為主,免疫與撲殺相結合,控制生豬疫情。對列入國家一類生豬疫病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實行免費強制免疫,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和省財政共同承擔,具體辦法由省財政廳會同省牧業局制定。對豬丹毒、豬肺疫、仔豬副傷寒等病種疫苗經費和注射疫苗等發生的費用,由市(州)、縣(市)政府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證。對因防疫需要組織撲殺的生豬,按國家和省補助標準及負擔辦法給予養殖場(戶)補助。無害化處理病死豬等所需費用由縣級政府承擔。
六、防災減災,規避風險,建立能繁母豬保險制度
對現存欄的能繁母豬,要全面登記造冊建檔,實行檔案化管理。落實國家能繁母豬保險政策,由省財政廳牽頭,會同牧業、保險監管等部門,抓緊制定能繁母豬保險實施方案,盡快開展能繁母豬保險業務。所需保費按國家50%、省10%、縣(市)20%、農戶20%的比例承擔。在總結能繁母豬保險和我省已開展的生豬保險試點工作基礎上,以規模化養殖場(戶)和養殖小區為重點,逐步開展生豬保險,并建立保險與補貼相結合的制度。
七、集約經營,健康養殖,加快生豬生產方式轉變
建立養殖檔案,加快標準化養殖小區和規模飼養場(戶)建設,結合新農村建設,進一步落實小區建設用地和專項扶持資金等相關政策。繼續利用新農村建設等資金支持標準化小區建設,鼓勵生豬標準化規模飼養,推進生豬生產標準化、規范化,加快生豬養殖經營方式和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堅持從實際出發,在推進規模化飼養的同時,抓好散養戶的生豬生產。
八、扶優扶強,建設基地,對生豬生產大縣(市)實行獎勵政策為了充分調動規模化生豬生產的積極性,重點扶持生豬生產基地縣(市)建設。
對生豬調出大縣(市)給予適當獎勵,獎勵資金專項用于改善生豬生產條件,加強防疫服務和貸款風險、保費的補助等。
九、精深加工,增值增效,促進生豬產業優化升級
著眼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生豬產品精深加工,走生豬飼養、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路子。完善生豬生產與屠宰加工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加工企業帶動養殖、培育品牌、開拓市場的龍頭作用,扭轉我省生豬以 “原字號 ”產品銷售為主的局面,形成全鏈條、全利用、梯級增值的生豬產業發展格局。
十、積極引導,強化扶持,推進生豬生產經營組織創新
依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積極引導推動養豬合作經濟組織、養豬協會建設,建立各種養豬合作組織與加工企業利益聯結機制,提高飼養者組織化程度和闖市場能力。各級政府要抓好試點工作,對各類養豬合作經濟組織,要在信息服務、技術咨詢、技能培訓等方面給予扶持。
十一、依托網絡,防范風險,建立完善生豬生產預警預報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牧業信息網絡服務系統,搞好數據庫和軟件系統開發。
運用網絡信息手段,加強對生豬生產、加工、市場流通等環節的全程監測預報,研究生豬市場供求變化和發展走勢,加強宏觀指導和信息服務,及時發布市場信息,指導飼養場(戶)科學組織生產,有效防范市場風險。各級政府要安排專項資金,扶持牧業信息網絡和預警、預報系統建設。
十二、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合力推進生豬產業發展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生豬生產的領導,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研究制定促進生豬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盡快組織落實到位。加大各項政策措施的宣傳,做到家喻戶曉,發揮政策效應。牧業、發展改革、商務、財政、農業、銀信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加強信息溝通和監督檢查,指導各地切實抓好生豬生產。
二○○七年八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