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產業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經過前期的快速發展、中期的穩步發展,現今已進入整合提升階段。水果是多年生經濟作物,與其他當年生的經濟作物比較有其特殊性,有其發展過程的延續性和實施效果體現的延后性,同時與基地基礎和前期技術、資金投入、現有工作有很大的相關性,而且與育苗、加工、貯藏、保鮮、運輸、銷售等,以及水果產業產前、產中、產后的一系列技術和政策都有密切的關聯。因而產業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系統性更顯重要。根據《“十二五”浙江水果轉型升級方案》、《浙江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等相關產業發展規劃,特制定本規劃。
一、產業現狀
(一)產業概況
“十一五”期間,我市水果產業重點是品種結構調整和提高果品品質,全市水果的總體趨勢是水果面積、產量趨于穩定,品種結構得到有效調整,以早中熟桃、楊梅為主的水果發展勢頭較強,而且投產面積在逐年增加,單產也在增加,產量增幅較大,在水果中的地位也在逐年上升。到2010年底,全市水果總面積48.7萬畝,水果總產量31.9萬噸,產值9.4億元。水果產業正處在全面發展的時期,蓮都躋身“全國水果百強縣”行列,成為“中國椪柑之鄉”、青田成為“中國楊梅之鄉”、松陽成為“浙江臍橙之鄉”等。全市果農超過40萬人,面積超過萬畝的鄉鎮有30個,面積1000畝以上的專業村有200個,涌現了一批畝產值超萬元、園產值超百萬元、戶收入數十萬元的高效典型,創建水果產業省級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2個,省級水果產業強縣2個,水果產業強鄉6個,特色示范基地23個,市級水果產業強村50個,水果產業成為麗水九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
(二)產業優勢
1、自然環境優勢明顯,產品質量優勢逐步顯現。麗水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夏長、冬遲的氣候特點,春季回暖早,光熱條件好,晝夜溫差大,同種水果比浙江中北部地區早上市5-10天,對搶占早期市場,提高經濟效益十分有利。同時,麗水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為全國生態第一市,青山綠水,空氣清新,工業污染少,大氣質量常年保持在二級以上,甌江流域水質優良,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發展綠色果品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此外,麗水水果主要種植在丘陵山地,雨熱的空間分布具有顯著的立體性,可根據不同海拔、坡向,發展最適宜的水果種類和品鐘。
2、特色優勢產業區域化格局逐步形成。經過這幾年對水果品種結構的調整,形成了以柑橘、桃、楊梅、梨四大水果為主、其它品種為補充的均衡發展的格局。各縣(市、區)主導品種基本形成,現在已經形成蓮都以柑橘、桃、枇杷為主,青田以楊梅、柑橘,縉云以桃、楊梅、梨,松陽以早熟梨、柑橘,慶元以柑橘(甜桔柚),云和以梨、李,景寧以高山梨、遂昌以歐亞葡萄、龍泉以早熟梨為主要代表品種的產業化區域格局,品種布局漸趨合理。
3、市場逐步拓展,專業營銷隊伍初具規模。我市水果以市外銷售為主,在省內外市場的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斷提高,市場逐步相對穩定,先后形成了以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為主的柑橘銷售區,以華南地區為主的早熟梨、早熟桃銷售區,以上海及長三角城市為主的高檔果銷售區,以省會杭州為主的精品果銷售區,以周邊地區為主的小水果銷售區等。據統計,全市百萬元以上大戶400余人,千萬元以上營銷組織和專業流通企業10家。松陽的“浙江大富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從2004年開始組織臍橙出口日本,合同已經訂至2015年,該公司生產的果袋出口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青田的楊梅進入歐洲市場,我市椪柑有望進入獨聯體及東歐國家。
4、品牌建設初見成效。在“十一五”期間,麗水九縣(市、區)水果品牌一縣一品基本形成,其中蓮都的“山水”牌椪柑,青田的“山鶴”牌楊梅被評為浙江省的名牌產品。蓮都的“山水”牌椪柑二度榮獲“浙江省十大名牌柑橘”稱號、青田成為“中國楊梅之鄉”,青田的“山鶴”牌楊梅成為“浙江省十大名牌楊梅”、松陽的“綠珍”牌翠冠梨被評為“浙江省十大名梨”。品牌的積聚和整合,對麗水的水果產業的品牌效益和知名度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
5、項目帶動,促進發展。2007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水干果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我市水果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自2007年起,麗水市政府給予40—50萬元的果產業扶持資金,對果業強村、高效生態示范基地、老果園改造、品牌果品營銷、水干果地方品種認證等一系列促進果業提升的政策、措施。“十一五”期間,各縣(市、區)都有省級優勢農產品基地等不同類型項目,當地的優勢水果基地,以及市本級科技項目。如:各縣(市、區)優勢農產品(水果)基地建設、水果示范基地建設、優質無公害生產基地建設、老果園改造項目等。在項目帶動下,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產業化、集約化效益得到進一步提高,品種、區域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得到進一步加強。項目帶動,促進了周邊區域的產業形成和發展,形成當地獨特的品種區域優勢,使我市的水果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更具生機和活力。
6、綠色意識加強,技術含量增加。主要表現在:各縣(市、區)都有一至數個綠色無公害生產基地,推廣、實施綠色無公害技術,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增加有機肥施用,建園水平普遍提高等,對綠色意識的增強、綠色產業的推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全市建有水果示范基地50多個,通過水果優質無公害技術推廣和示范基地的示范帶動,全市水果綠色無公害生產達30余萬畝。各縣(市、區)都有自己的注冊商標和品牌,同時制定多種水果的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有2個果品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有6個果品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有2個柑橘基地通過了出口基地認證。同時技術含量增加,農民生產觀念改變。近年全市各縣(市、區)都有省級優勢農產品基地等不同類型建設項目或科研項目,各縣(市、區)的優勢水果基地建設,以及市本級產業政策的扶持,一大批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產業化集約化效益得到進一步提高,先進、成熟、實用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品種、區域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得到進一步加強。帶動和促進了周邊區域的產業形成和發展,形成每縣(市、區)自身獨特的品種區域優勢,使我市的水果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更具生機和活力。
7、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漸顯,果農組織化程度逐步提高。蓮都、松陽、青田、慶元、縉云、龍泉等各縣(市、區)都有具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以市場帶動生產和效益,同時品牌也得到初步的整合。全市有農民果業專業合作社100多家,社員2萬多人,為水果科學生產提供了組織保障。
(三)存在問題
水果產業化發展的進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關鍵是果品質量與上市季節,即:優質果不足和季節性過剩。同時,關系到果園基礎設施薄弱,品種、品質、品牌,產前、產中、產后等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硬件設施投入不足。我市以山地果園為主,道路、水利、電力等配套設施不夠完善,資金缺口大,直接影響產能和產品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大投入。
2、產業結構不夠合理。主要表現在產品結構性、季節性矛盾,在品種搭配(授粉樹、周年供應)、產品的多樣化、多層次上的欠缺。品種結構不夠合理,直接影響效益。
3、水果產業化程度偏低。一是基地硬件設施薄弱。二是果園規模偏小,家庭式生產模式不利于產業的發展。三是產業化、品牌經營覆蓋率和市場占有率都還很低。四是果品標準化程度低。五是組織化程度低。六是果品商品化處理低,統貨統銷,散裝或包裝簡陋,市場競爭力弱,效益難以體現和提高。七是產后貯藏、保鮮、加工滯后,成為制約我市果業效益進一步提高的瓶頸。
4、缺少名牌產品,精品化理念不夠,總體競爭力較弱。多次獲獎的名優產品,在生產銷售中所占份額少,缺少象“贛南臍橙”、“永春蘆柑”、“黃巖蜜桔”一樣在全國全省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優質果率僅30%~35%,大部分果品缺乏競爭能力。大量產品在低端市場銷售,效益難以體現。
5、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中介組織不成熟,流通不暢。果品系列化服務不夠健全,市場體系建設滯后。還沒有真正形成若干個對全市或某區域的水果產業起強大拉動和輻射作用的、具有較大規模、較強技術和經濟實力的龍頭企業,龍頭拉動作用小。
6、新品種推廣缺乏有效管理機制。品種種苗經營、管理不規范,南北品種盲目引種,盲目求“新”、求“奇”。一則危險性病蟲害帶入、交差感染;二則新品種未經區試就急于推廣,地域差異因素欠考慮;三則品種“雜”、“亂”,良莠不齊,不利于規模化、專業化的開發利用。
二、發展思路
圍繞打造“特色精品果業”總體目標,充分發揮生態優勢,以省級現代果園、精品果園建設為抓手,穩定面積,優化結構,提高品質,改善果園基礎,培育經營主體,提升區域品牌,拓展產品市場,提高產業效益和競爭力。
三、目標任務
(一)水果產業發展規劃和布局
到2015年,水果產業發展為大穩定小調整,產業布局,以柑橘、桃、楊梅、梨四大水果為主、其它品種為補充的均衡發展格局。全市水果產業布局形成蓮都甌柑、慶元甜桔柚、松陽臍橙、縉云蜜桃、青田楊梅、云和蜜梨、遂昌提子、麗水白枇杷的優勢產區。全市水果總面積50萬畝,總產量45萬噸,果品總產值12億元,精品果率達到35%,優質果率達到75%以上,推出優新技術10項,扶持做強10大水果品牌。
柑桔:是麗水唯一進入我國寬皮柑桔優勢區域的品種,到2015年,柑橘面積穩定在16萬畝,產量穩定在20萬噸,產值達到3.5億元。以蓮都、青田、松陽、龍泉、慶元等縣(市、區)為重點區域,減少椪柑面積,擴大早熟(早熟溫州蜜柑、特早熟溫州蜜柑)和晚熟耐貯藏(甜桔柚、甌柑)的品種面積,力爭建成一批溫州蜜柑、椪柑、甜桔柚、甌柑、臍橙等重要的標準化示范基地。
楊梅:穩定楊梅面積,提高楊梅單產,到2015年,楊梅面積12萬畝,產量達到5萬噸,產值3.5億元。以青田、縉云、蓮都等縣(區)為重點實施區域,低海拔區域增加早熟品種比重,提早上市,向海拔500米地帶發展,延長市場供應期;逐步解決楊梅的貯運難題,楊梅鮮果市場逐步向國內外拓展,開發多樣的楊梅特色加工品。
桃:到2015年,面積穩定在9萬畝,產量10萬噸,產值2.5億元。以發展硬溶質桃類品種為主,適當發展加工黃桃、軟溶質桃和一些特色桃類品種,科學布局搭配早、中、晚不同熟期品種,重點發展區域以蓮都、縉云、青田、龍泉等縣(市、區),合理利用麗水山區垂直氣候帶,在低海拔地帶發展早、中熟品種為主,在中高海拔地區發展中晚熟品種為主,延長果品上市期。
梨:到2015年,面積穩定在5萬畝,產量4萬噸,產值1億元。以松陽、云和、龍泉、景寧等縣為重點發展區域,在擴大生產提高質量的同時,選育推廣傳統云和雪梨,確定我市歷史名梨、早熟梨生產、品質、銷售在全省的地位,逐步擴大我省梨的內銷市場,增加出口量。
枇杷:到2015年,面積發展到2萬畝,產量0.5萬噸,產值0.5億元。以發展麗水地方優良品種為主,選擇低海拔、大水體、甌江流域等小氣候環境優越的區域,并替代部分柑橘面積,重點發展區域為蓮都、青田、龍泉、云和等縣(市、區)。
其他水果:李、葡萄、柿、獼猴桃等水果,面積6萬畝、產量5.5萬噸、產值1億元。根據品種特性、小氣候環境、生產、銷售形勢等綜合因素,在現有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開發中山地帶(海拔500-1000米)的水果種植,利用山區垂直氣候優勢,引進、開發水果新品種,重點引進試種獼猴桃等,擴大水果種植區域和品種,并作為老桃園更新的品種。
開展枇杷、梨、柿、柑桔、桃、李、杏等水果良種選育、開發、利用與推廣,建立優選水果種質資源檔案。
(二)水果生產組織化、產業化建設目標
以優質和效益為核心,改造、更新老果園和低產低效果園,優化現有果園管理,圍繞“三品”“三產”(品種、品質、品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開展水果產業各方面工作。充分發揮我市柑桔、楊梅、桃、梨產業的區域比較優勢和枇杷、李、葡萄、柿等小水果的特色優勢,尤其是發展獨具特色的麗水枇杷。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中心,以科技創新為動力,通過改良品種、優化結構、提高品質、強化營銷、做強品牌,構建現代化水果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生態果業,將我市的柑桔優勢產區建設成為我省重要的寬皮柑桔生產基地,桃優勢區域建設成為我省最大的硬溶質桃產業基地,楊梅優勢區域建設成為我省重要的楊梅產業基地,梨優勢區域建設成為我省砂梨主要生產基地,做大做強李、枇杷、葡萄、柿等小水果的特色產業,構建我市現代化水果產業體系。
采取積小成大的方式發展果業專業合作社和果品行業協會,強化不同果業組織間的聯系,解決當前組織規模普遍較小帶來的規模化、有序化不足的弊端。根據果業生產布局和果業產業化經營的特點,鼓勵果農通過自我組織聚集、壯大自己的實力,實現集約化生產與規模化經營,提升果農現代化經營理念和生產技能水平,共同創建、維護共有品牌,提高產品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增強果農開展生產、開拓市場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四、產業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標準化果園建設項目——精品水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在全市開展精品水果工程建設,提高我市精品水果生產能力和水平,力爭在2015年精品水果生產基地達到5萬畝以上,其中建設標準果園5000畝,精品水果比例達20%。品種包括:柑橘2000畝、桃1000畝、梨800畝、楊梅800畝、李100、枇杷100、葡萄200等品種,加大產后服務力度,在現有示范基地的基礎上擴大基地面積,提高果品品質,增加基地硬件投入(水、電、路),以此提升麗水整體水果產業。
1、特色化:即“人無我有”。做好品種內結構調整,開發、挖掘麗水豐富的地方特色品種,主要是早熟、特早熟溫州蜜柑、甌柑、甜桔柚、紅心柚、枇杷、地方柿、早中熟桃、早中熟李、云和雪梨等。避開“季節性過剩”——利用麗水回春早的氣候優勢,做好“早”字文章,特別是早熟特早熟溫州蜜柑、早熟桃、早熟梨、早熟李、枇杷等;利用不同海拔,拉開熟期,延后上市,做足“遲”字文章,主要是桃、梨、楊梅、李等品種。
2、優質化:即“人有我優”。通過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進行技術集成與示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實行精品果標準化生產,全面推進優質果基地建設,提高果農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能力,提升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果品分級率達80%,增強果品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全面提升我市特色水果產業科技水平和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地方良種資源選育與優新品種引選建設項目。
1、做好水果地方品種資源的挽救、收集和保存,尤其是地方特色良種的挽救、挖掘、開發、利用;尤其是最具特色的枇杷良種資源的選育與利用,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成果,通過品種認定,確定其在浙江枇杷中的地位,既作為水果品種結構調整的重要品種,又作為部分柑橘的替代品種,也是麗水地方特色的高效益水果品種。同時,進行云和雪梨、柚、杏等地方優良單株的選育,為發展麗水地方特色、高效、優質的水果產業挖掘地方資源。
2、開展水果新品種引進、選育和示范推廣;貯備一批有推廣潛力的優新特品種,建設柑橘、楊梅、梨、桃、枇杷五個優勢水果良種繁育基地,擴大優新特品種的繁育能力和水平,為全市水果品種結構調整,推廣優新特品種打下基礎。
(三)老果園、失管果園優化與改造建設項目。
針對我市有些果園品種不優、品質不高、品牌不強的現狀,開展全市性的水果優化改造工程建設,通過優化品種、優化品質和優化品牌,進一步提升我市水果產業水平,到2015年優化、改造果園10萬畝,主要是柑橘6萬畝、桃老果園1萬畝、柑橘黃龍病發生區2萬畝、不同品種的失管果園1萬畝。從“三疏一改”、病蟲綜合防治、品種改造等成熟技術實施,提高效益,提升產業。
(四)水果品牌提升,強化產后產品化處理建設項目。
做強水果優勢品牌,擴大市場范圍。以我市獲獎的浙江省十大名牌柑桔、十大精品楊梅和十大名梨等企業、基地為核心,結合全省水果品牌的相關活動,改變“只有樣品,沒有產品”,“強而不精,精而不強”的情況,做大做強一批果品名牌。通過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開拓果品市場。制定區域、特色、大宗果品的生產規程、果品分級標準,實現標準化生產、標準化上市。同時發揮龍頭企業的支柱和帶動作用,專業化生產、專業化經營。在麗水的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使優質果在果品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在中高端市場中的份額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最終形成水果生產完整的產業鏈,做大做強水果產業。
五、對策措施
1、政府扶持,政策傾斜。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市的水果生產也將融入國際市場競爭中,國內外省內外的優質水果大量進入,給我市的水果生產造成極大的壓力。我市水果產業進一步發展,自身投入與政府部門支持同步進行,在政策和資金上對水果生產給予優惠和傾斜,推進水果產業迅速發展、提升。一是水果品種改良和果園更新改造,尤其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推進果品商品化進程;三是引導和支持水果品牌建設,整合現有水果品牌,不斷提高品牌含金量;四是水果良繁體系建設;五是推廣優質高效適用技術、實施產業提升項目等。
2、壯大科技隊伍,健全服務網絡。科技是生產力,也是今后麗水水果產業潛力和前途所在,需要借助先進技術的有效推廣,充實和壯大各級組織科技人員,建立健全科技服務網絡,包括農技推廣網絡和信息服務網絡。發揮水果產業協會在推進產業化進程中的作用。
3、主攻果品質量,擴大精品生產。經濟發展使得消費者對果品消費需求日益提高,優質精品水果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我市的水果生產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主攻果品質量,建設精品生產基地應是今后我市水果生產的發展方向。重視對水果產前、產中、產后的科技投入,一是大力培育和發展特色優勢品種,以“適地栽培”理念,因地制宜確定主導品種,優化區域布局,構筑特色水果區域,促進水果產業提升發展;二是加大優質生產技術研究和推廣力度,形成以提高果品質量和安全生產為中心的生產集成技術和商品化處理和貯運保鮮技術,在主產縣(市、區)建立優質精品示范基地,通過示范樣板,提升我市水果生產技術水平和果品質量;三是加強低產園低效園改造,進行技術、資金投入,或更新,或復壯,達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四是重視土地流轉發展規模基地經營,鼓勵和支持果園向專業戶、大戶、重點戶集中,實行規模生產。五是強化果品行業管理職能,開展果品品評活動,抓好果品質量監督、管理和服務工作。
4、加強示范基地建設,切實搞好適用技術推廣工作。加強施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示范強度和效果。通過技術培訓、技術輔導和示范基地建設等形式,切實搞好實用技術推廣工作。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增加科技投入,加強業務培訓,促進知識更新,以適應產業化經營的需要。
5、加強種苗管理,完善良繁體系建設。水果是一個多年生作物,種苗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果園的成敗,優質種苗是果品生產的基礎,也是果品質量的關鍵。健全和完善種苗繁育體系,有利于我市目前散亂的種苗繁育、銷售狀況的管理,也有利于種苗繁育、銷售和管理工作有序進行。
6、注重品牌建設,發展產業化經營。深層次開發、利用、發展麗水現有品牌,以品牌帶動效益,以效益促進品牌發展。提高果品商品化處理能力,提高果品附加值,以龍頭企業為載體,組織、帶動、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培育當地的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效益促進水果生產的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化程度。同時加大對品牌建設的投入,集中優勢,整合品牌,擴大宣傳;以優勢果品品牌建設為中心,大力推行水果產業化建設,發展特色精品果業,選擇生產條件優越、產品有優勢的主導產品,在科技、資金、設備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圍繞良種推廣、基地建設、標準化生產、產后分級包裝、貯藏加工、運輸營銷等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形成產業化經營,培育幾個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優質名牌。提高綜合競爭力,開拓國內外市場,揚長避短,建立市場信息網絡體系,培育扶持產銷組織和龍頭企業,提高組織化程度,擴大經營規模,降低果品產銷成本,發揮名牌效應,完善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鏈,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開拓國內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