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縣(區)農業局(委),廳機關有關處室、廳直有關單位:
《湖北省農業產業化暨農產品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湖北省農業廳
2016年12月29日
湖北省農業產業化暨農產品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十二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努力克服全球經濟低迷和國內經濟下行等嚴峻困難,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大力培植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業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十三五”時期,是加快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也是湖北省農產品加工業提質增效、農業產業化經營提檔升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加快轉變湖北省農業發展方式,促進新常態下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再上新臺階,根據《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湖北省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等,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形勢
(一)發展成效。
“十二五”期間,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各項指標全面完成,部分指標大大超過預期目標甚至實現翻番。
1、農產品加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250家,主營業務收入1.29萬億元,居全國第5位,比2010年提升5位,年均增速達23%;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10年的1.39:1提升到2.45:1。在全省17個市州中,有9個市的農產品加工業成為當地第一支柱產業;全省20強縣市基本上都是農產品加工業大縣。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就業最多、效益最好、農民獲利最豐的“五最”產業。
2、龍頭企業實力顯著增強。2015年,全省年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4家,3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25家,1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72家,分別是2010年的4.0倍、3.6倍和3.0倍。853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額937.9億元,實現主營收入5273.9億元,凈利潤215.45億元,上繳稅金101.56億元,其中,上繳稅金過億元的龍頭企業超過10家;出口額18.0億美元,其中食用菌、禽蛋、蜂產品等出口居全國首位。
3、園區建設發展迅猛。2015年,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達到15個,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27個(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30個),加工業產值30億元以上的園區53個。省級園區規劃面積4.5萬公頃,實際開發面積3.0萬公頃,入園企業2073家,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936家,園區農產品加工主營業務收入6000.52億元,增速一直高于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平均增速約9個百分點。東西湖、夷陵、枝江、仙桃、棗陽和漢川等6個園區的農產品加工產值超過300億元,企業集聚產業集群效應明顯。
4、品牌建設取得驕人成績。截至2015年底,全省農業類“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33件,占全省馳名商標總數的44.5%,是2010年的5.5倍,成為馳名商標最集中的行業。農業類湖北名牌產品391個,湖北著名商標825件,全省“三品一標”主體1988家,品牌總數4386個,總量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稻花香”、“枝江”和“勁牌”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神丹”蛋品暢銷全國,“周黑鴨”品牌異軍突起,水產“三艘航母”漂洋過海。
5、帶農就業增收效果明顯。訂單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糧油存儲銀行等農企利益聯結模式不斷完善和推廣,龍頭企業對農戶二次分紅、領辦入股合作社,以及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或生產要素入股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等模式不斷探索創新。2015年,全省龍頭企業吸納農民工就業約110萬人,流轉土地自建標準化原料基地14萬公頃,輻射帶動農戶超過1000萬戶次,訂單面積470多萬公頃,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增收約390億元,農民戶均增收約3350元。
“十二五”期間成績的取得,主要歸功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推動。省委省政府先后下發了《關于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快速發展的意見》,設立并不斷增加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調度資金,將加工業發展指標納入對省直有關部門和市、縣政府的考核范疇。二是園區發展和項目建設拉動。園區是我省的首創;各地比照經濟開發區的有關優惠政策,在園區用地指標、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等方面給予支持,吸引企業向園區集聚。三是科技研發創新驅動。省級龍頭企業中,建立了研發機構的企業451家,研發投入由2010年近10億元增加到約30億元,擁有各類專利近3000件。四是搭建合作平臺助動。省農業廳先后與多家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手人行武漢分行推行主辦行制度,龍頭企業每年獲得貸款額度近700億元;省農業產業化信用擔保公司五年累計為近400家次龍頭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總額達60億元。每年組織10多個校院100多家龍頭企業進行對接,連續4年舉辦龍頭企業高管培訓班。通過每年一屆的國際農交會、武漢農博會和全國農洽會、產交會等,幫助數千家企業開拓市場。五是深化利益聯結帶動。全省農業部門和農業產業化組織不斷探索創新農企利益聯結模式,“華豐模式”、“福娃模式”、“彭墩模式”和“華山模式”等,先后在全國宣傳推廣。
(二)“十三五”發展的有利條件。
1、政策環境良好。國家正在大力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對企業的稅費等政策將更加優惠,精準扶貧工程全面實施;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推動“一元多層次”發展戰略,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將持續深入實施;各有關部門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和龍頭企業的力度更大,全社會關心農業產業化的氛圍會更濃,農產品加工業和龍頭企業的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
2、原料保障充足。“十三五”期間,作為農業大省的湖北,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城鎮工商資本的不斷進入,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和集約化程度更高,適度規模經營的比重將達到50%左右,糧食產能將穩定在2650萬噸以上,油菜籽產能保持在260萬噸左右,蔬菜產量3850萬噸以上,生豬出欄量穩定在4500萬頭左右,禽蛋產量增加到170萬噸,水產品產量提升到520萬噸,水果、茶葉等特色產品的品種更多、品質更高。
3、科技支撐有力。國家將對科研體制、機構和項目進行重大改革,工業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不斷突破,物流技術裝備水平的不斷提升,“互聯網+”的推廣普及,科教大省的技術人才優勢,以及快速發展的交通運輸網絡,將為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和龍頭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4、市場潛力很大。2015年,全國和全省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56.1%和56.6%,人均GDP分別為49229元和50808元,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7051元和11844元;“十三五”期間,全國和全省的城鎮化率將穩步提高到60%以上,人均GDP可望達到10000美元。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將進一步升級,對優質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多樣化、個性化、功能化和便捷化需求將更加旺盛,加上新的消費模式和消費業態的不斷涌現,將為農產品加工業和龍頭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三)主要問題與不利因素。
“十二五”期間,全省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十三五”期間,還將面臨更多更大的挑戰。
1、農產品加工轉化不夠。農產品產地儲藏、保鮮、烘干等初加工設施簡陋,而且數量嚴重不足。龍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總體較弱,全省農產品綜合加工率約為67%,精深加工率約為18%,遠低于農產品加工發達國家和地區,且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受技術裝備和經營理念等因素制約,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資源化利用水平較低。
2、龍頭企業負債高融資難。“十二五”前半期,寬松的融資環境,刺激不少龍頭企業上項目鋪攤子,推高資產負債率。近兩年金融機構加強風險管控和責任追究,加上政策性銀行調整貸款投向,導致諸多龍頭企業出現不同程度地流動資金困難。“十三五”期間,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難以根本緩解。
3、市場競爭加劇。國內經濟由高速轉入中高速發展新常態,未來幾年仍將保持緊運行;人力資源成本攀升,人口紅利逐漸喪失;主要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國內外價格“倒掛”;全省大宗農產品加工存在不同程度地產能過剩;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需求不振,匯率波動和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使得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4、資源環境和質量安全約束。工業化、城鎮化和化學農業的快速發展,以及養殖業的突飛猛進,不同程度地損害了全省農業生態環境,直接影響到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品質;農產品、畜禽產品和水產品中農(獸)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等問題,以及水體和大氣污染等,給農產品加工業帶來諸多質量安全隱患;加上國家對資源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監管的力度不斷加大,都將給企業的發展帶來較大的壓力。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以園區建設為平臺,做長產業鏈、做大價值鏈、做緊利益鏈,進一步做強做大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提升,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建設農業強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企業遵循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著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結構,加快有關行業“去庫存”,實現質量型、差異化發展。
2、堅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交通區位和產業基礎,培育和發揮比較優勢,引導不同地區、產業和園區、企業科學定位、合理布局。
3、堅持創新驅動。加強人才培養和使用,強化科技合作和成果轉化,提高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換代,淘汰落后產能;
4、堅持可持續發展。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業資源,通過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做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
5、堅持抓大扶小。推進龍頭企業收購兼并聯合重組,不斷延伸產業鏈,實現跨區域發展,打造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行業領軍龍頭企業。積極扶持一大批中小企業發展,鼓勵農民合作組織舉辦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鼓勵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
(三)發展目標。
“十三五”期間,全省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萬億元,年均增長9%左右;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3:1。主營收入過10億元的龍頭企業超過100家,產量在全國前5位的優勢特色產業有前5位的加工龍頭企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明顯提升,農戶獲得更多的產業融合發展增值收益。
三、主要任務
(一)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米面制主食品和焙烤食品,推進馬鈴薯主食化,開發薯類、玉米等休閑食品和高蛋白大豆制品,促進玉米飼料、飲料加工。積極發展冷鮮肉和肉制品加工,開發鹵、烤、醬腌肉禽制品,推動傳統蛋制品工業化生產,開發液態蛋和蛋黃粉等新產品。進一步開發魚糜制品、休閑魚制品和保健美容產品,著力發展淡水小龍蝦系列產品,推進水產品加工方便化、分割化、多樣化。開發脫水菜、醬腌菜和蔬菜汁等精深加工產品,促進食用菌和魔芋精深產品開發和出口外銷。提高水果飲料、罐頭、營養餐與配餐、果醋果酒、調味品及休閑食品等精深加工能力和質量;創新開發茶食品、茶飲料、茶日用品、茶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提高中藥材高值化加工水平。開發生產高中檔雙低菜籽油,發展花生油、芝麻油、茶籽油和米糠油、棉籽油、玉米油。推動秸稈、稻殼、菜幫菜葉、果皮果渣、動物骨毛血皮等副產物綜合開發利用。開發與農產品貯運及電子商務發展相配套,發展和創新先進實用的保鮮包裝材料。
(二)促進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引導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院企合作和科企對接,積極引進人才,加大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設備設施改造和技術產品更新換代。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發展電子商務,開展直營配送,提高市場占有率。推動龍頭企業收購兼并重組,充分發揮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等優勢,整合資源要素,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與合作,組建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鼓勵龍頭企業進行股份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淡化家族式管理,提高企業治理能力。支持龍頭企業積極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多渠道解決融資難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企業凝聚力和發展后勁。
(三)促進產業集群企業集聚。以農產品加工為核心,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構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產能力強、上下游相互銜接的優勢產業集群,打造糧食、油脂、蔬菜、茶葉、水果、生豬、家禽和水產等產業從育種、種養、加工、副產物利用到倉儲物流和銷售的全產業鏈。進一步加強農業產業化園區建設,完善配套設施,突出主導產業,提升服務功能,聚集分散的企業,吸引新建項目,構建園區產業鏈,節約土地資源,節省政府和企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降低企業運行成本,讓更多的人才引得進、留得住,促進人的城鎮化和產業的城鎮化。
(四)促進農民增收脫貧創業致富。圍繞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通過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農戶提供農資、技術、信息、物流、農機作業、產品銷售、貸款擔保和小額資金等社會化服務。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提高訂單合同履約率,為農戶提供保險支助,提高農民應對自然、疫病和市場風險的能力,確保農民利益。鼓勵龍頭企業領辦或入股農民合作社,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及生產要素入股,推進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獲得多種收益分配。支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延伸產業鏈條,在采用先進技術裝備的同時,保持和發展產前、產后勞動密集型作業,吸納更多農民就業。鼓勵農民特別是返鄉農民和下鄉大學生等,利用經驗和知識,開展創業創新,帶動農民和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致富。
四、產業與區域布局
(一)糧食產業。立足江漢平原和鄂東地區的優質水稻、弱筋小麥和鄂北崗地的中筋小麥資源,大力發展稻谷烘干和儲藏等產地初加工設施;穩定發展稻米加工和白酒生產,提高稻谷整精米率和小麥出粉率,加快發展米面制品、速凍食品和方便食品,提高餅干、面包和糕點等中高端焙烤食品的比重。充分利用鄂西地區的玉米資源,補充飼料加工原料,發展玉米淀粉和白酒、飲料。依托鄂西山區、江漢平原和鄂中北丘陵地區不斷發展的馬鈴薯資源,建設一批種薯及商品薯儲藏設施,推進馬鈴薯主食加工。加強漢江中下游高蛋白大豆的開發利用。大力推進秸稈、谷殼的飼料、基料、燃料和肥料全值化利用。進一步發展壯大東西湖、監利、洪湖、沙洋、鐘祥、京山、安陸、孝南、棗陽、襄州、宜城、仙桃和浠水、黃州等糧食食品飼料加工產業園區,以及夷陵、枝江、大冶和松滋等酒類加工園區,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形成沿漢江和長江糧食加工優勢產業帶。
(二)紡織與油脂產業。棉紡織以江漢平原、鄂北和鄂東地區傳統棉區為重點,依托現有棉紡企業,穩定產能,提升技術,提高產品品質和產銷量,促進襄陽、孝感、荊門、天門、黃岡和仙桃等地棉紡產業發展;麻紡織依托咸寧地區苧麻資源,培植重點龍頭企業;蠶絲以大別山區和秦巴山區縣為重點,增加產品品種,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油脂產業要整合資源,淘汰部分落后產能;菜籽油要明確市場定位,加強雙低菜籽油標準化生產加工和品牌宣傳促銷,加快功能性產品開發生產;在花生、芝麻、木本油料和水稻、棉花主產區,培育發展一批技術含量較高、品牌影響較大的企業。努力建好老河口油脂加工產業園區,在雙低油菜主產縣市每縣重點培植一家油脂企業。
(三)園藝產業。蔬菜在武漢郊區重點發展凈菜加工和配送,在武漢城市圈主產縣市和山區高山蔬菜產區重點發展預冷保鮮;在江漢平原重點發展水生蔬菜的冷藏保鮮和鹽漬加工;在大洪山和神農架周邊縣市,著力發展食用菌冷藏保鮮烘干、精制和罐頭加工出口,重點打造隨州、房縣等食用菌加工產業園區,培植在全國行業領軍的出口型企業;在鄂西山區長陽、建始和竹溪等縣區,進一步發展魔芋精深加工。在西部沿江地區、清江流域、漢江流域和316國道沿線地區,大力提高柑橘、砂梨、桃和棗、葡萄等水果貯藏保鮮能力,加快發展果汁、罐頭、調味品、發酵制品和休閑食品等,做大做特宜都、秭歸、夷陵、枝江等水果加工產業園,培植行業領軍龍頭企業。在秦巴山區、大別山區和大洪山區,穩定發展名優綠茶,加快發展出口茶;在武陵山區和宜昌三峽地區立足綠茶,振興宜紅茶;在幕阜山區重點發展青磚茶;不斷提高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比重;建設和發展夷陵、五峰、竹溪、赤壁、英山和恩施等茶葉加工產業園。以武陵山、秦巴山和大別山等中藥材主產區為重點,提高地道藥材的初加工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
(四)畜禽產業。整合生豬屠宰場(點),有效利用生豬屠宰企業現有產能,提高生豬和肉禽屠宰、分割、冷凍和冷鏈物流水平;重點建設宜城、安陸、隨州、東西湖等畜禽加工產業園區,提高生豬加工產業集中度,提高肉制品、肉罐頭的加工能力,打造畜禽加工全產業鏈,進一步做大鴨制品品牌和市場。禽蛋圍繞鄂中鄂東蛋雞板塊、以及江漢平原蛋鴨板塊,大幅提高保潔蛋加工比重,穩定發展皮鹽蛋加工,提高質量和品質,開展蛋品深加工和綜合利用。蜂產品立足綠色、保健和出口,大力發展有機蜂蜜,提高蜂王漿、蜂花粉和蜂膠比重。依托不斷發展的全省草食畜牧業,在江漢平原、鄂東鄂南和鄂西地區,發展一批規模化的肉牛、肉羊屠宰加工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武漢、黃岡、宜昌、襄陽和咸寧等地的奶業,提高品質和產量。
(五)水產業。以江漢平原和鄂東地區為重點,大宗淡水產品著力發展保鮮運輸,發展冷凍加工、魚糜制品、休閑食品和干腌制加工;淡水小龍蝦在鞏固國際市場的基礎上,著力開發國內市場,加工生產適合國內消費習慣便于保鮮運輸的系列產品。仙桃、洪湖、監利、江夏、鄂州、漢川和天門等地發展完善黃鱔、黃顙魚、泥鰍和螃蟹等特色水產品的包裝保鮮加工運輸,提高斑點叉尾鮰的分割、冷凍和出口水平。鼓勵有條件的水產品加工企業,積極開展魚鱗、魚皮、魚骨、魚尾和蝦殼等廢棄物利用。提升潛江、洪湖、江夏和鄂州等園區的水產品加工水平。
五、重點工程
(一)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在水果、蔬菜、中藥材、糧食等主產縣(市、區)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產地貯藏保鮮烘干等初加工設施;加強果蔬、中藥材、糧食等農產品貯藏保鮮烘干共性技術創新和推廣,開發新型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裝備。通過項目實施,建設果蔬藥貯藏烘干設施約4000座,新增果蔬冷藏保鮮庫容20萬噸,新增烘干能力10萬噸。到“十三五”末,基本解決果蔬主產區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的貯藏烘干設施需求,果蔬產品的產地損失率降至5%左右,產地銷售價格提高30%左右,糧食產地烘儲能力明顯提升。
(二)農產品加工業“進位”工程。加快發展糧食和畜禽加工業,調整優化油脂、棉紡加工業,大力發展園藝產品、水產品和薯類等特色加工,著力發展主食產品、休閑食品和高端出口產品,農產品精深加工率提高10個百分點。宜昌、襄陽、荊門、荊州、孝感、隨州、仙桃等市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倍增計劃,十堰、咸寧、仙桃打造農產品加工千億產業,恩施富硒產業、潛江小龍蝦產業實施千億產業工程,武漢推進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黃岡市實施現代農業“個十百千”工程。到2020年,力爭全省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進入全國前四位,與河南省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三)農業產業化園區提檔升級工程。每個縣(市、區)都要統籌規劃,建設一個主導產業較為突出的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園區,著力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園區物流平臺,整合利用園區企業物流資源,引進物流企業,打造原料及產品集散中心;建設園區信息平臺,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和企業信息資源,實現園區企業互聯互通和信息化管理;加快建設園區檢驗檢測平臺,以縣級農產品(食品)質檢機構為依托,整合企業檢測資源,提高檢驗檢測服務能力,減少重復投資,降低運行成本;組建園區科技研發服務平臺,針對園區企業共性技術需求,進行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通過平臺建設和功能提升,不斷增強園區吸引力,提高企業集中度,全省園區每年新增企業(項目)150個以上,到2020年,加工產值100億元以上園區達到40個,并基本形成產業鏈。
(四)農業精品名牌創建工程。培植一批品質優、影響大、效益好的名牌產品,使產品優勢向品牌優勢轉化,品牌優勢向市場優勢轉化。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品牌注冊、品牌培育、品牌經營拓展和保護等手段來創建品牌、保護知識產權,支持相關協會組織開展名牌農產品認定工作。以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和重點龍頭企業為依托,進一步整合品牌資源,打造區域性公共品牌。推進農業品牌的培育、整合、認定、宣傳和獎勵工作。積極組織和利用各種展會,宣傳、展示和展銷龍頭企業產品,提高品牌產品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健全完善監管機制,凈化品牌發展環境,依法保護品牌。到2020年,中國馳名商標超過200個,全國知名品牌達到30個。
(五)龍頭企業信息化工程。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在購銷庫存、倉儲物流管理和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方面推行信息化,在自建種植養殖基地推進物聯網應用。支持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龍頭企業充分利用“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拓寬銷售渠道,擴大企業和產品品牌影響力;鼓勵同一地區或上下游企業抱團合作,開設網館網店,提高線上營銷效果。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為本地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提供服務。引導幫助龍頭企業積極利用大數據,及時研判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價格走勢和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價格定位,尋找發展商機。通過推進信息化,打造一批“智慧企業”。
(六)休閑農業“十百千萬”工程。推動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著力建設大中城市郊區板塊、鄂東板塊、江漢平原板塊和鄂西鄂北板塊等四大休閑農業板塊。大力發展與市民休閑游憩體驗科普等消費需求對接的特色農家樂、采摘垂釣園、休閑農莊、農業科技園。充分挖掘楚文化、三國文化、道教文化、巴土文化、孝文化、水文化、茶文化和農耕文化、荊楚飲食文化的潛力,利用各地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開發創意產品,增強休閑農業魅力。全省打造10個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大縣、100個示范鄉(鎮)村、1000個示范點、10000個以上休閑農業經營體,就地就近轉移農村勞動力20萬人,從業農民年均增收13%以上,年接待游客達到1億人次,休閑農業綜合收入達到500億元。
(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工程。培育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龍頭企業在“接二連三帶一”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的引領作用。依托優勢特色農業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物流業,加快發展農業服務業,促進產業間的融合互動發展。引導工商資本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將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引入農業。積極利用電商、物流等現代商業模式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進行改造,推進武漢菜肉蛋魚、荊州糧油蔬菜、宜昌水果茶葉、蘄春中藥材等農特產品物流中心建設。打造荊門(中國)農谷、宜昌柑橘、大洪山周邊食用菌和畜禽、襄陽(中國)有機谷、恩施硒谷、竹房茶藥、潛江和監利蝦稻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六、保障措施
(一)抓好基地建設。推進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根據龍頭企業加工和銷售需求,推廣優質專用農產品品種、高效種植模式和健康養殖技術,推進土地有序流轉,實行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和集約化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要素產出率。堅持“一控兩減三基本”,實行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生產、儲運、加工全程質量安全控制,支持引導企業建立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推行農業“三品一標”和質量安全認證。
(二)強化科技支撐。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機遇,強化產學研一體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推廣體系。開展糧食加工減損節能降耗技術和智能化裝備研究,突破米面制主食品產業化保鮮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油料高效低耗加工技術與裝備。開發冰鮮肉保鮮和預制肉制品的冷凍保護技術,研究醬鹵配套設施和集成密閉連續生產線,開發蛋制品的高效綠色加工技術及裝備。改進鮮活水產品運輸技術及裝備,建立生鮮調理水產食品的冷鏈物流技術體系,創新魚糜加工工藝、改進加工裝備、開發新產品。突破蔬菜加工中的褐變控制和活性包裝等技術,實現蔬菜自動分級、清洗、去皮、成型和包裝。研發集成農產品及加工副產品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裝備。
(三)加強人才培養。著力培養一批具有全球視野、經營理念新、管理水平高、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立足本鄉本土本企業的人才培育,加快引進職業化、專業化和國際化人才,讓龍頭企業擁有堅實的管理團隊、技術團隊和市場營銷團隊。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人才支撐工程,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為龍頭企業培養和輸送職業技能人才。加強企業軟硬件建設,優化企業人才激勵機制,讓企業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組織大學生、企業職工和農村青年創業培訓,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平臺。
(四)加大政策支持。爭取各級財政進一步加大投入,設立專項資金或產業發展基金,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基地建設、技術更新、設備改造和品牌打造,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和保險服務。爭取金融機構對龍頭企業的支持,落實貸款擔保抵(質)押政策,擴大范圍和品種,建立健全財政支持的各級農業擔保體系。引導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用活社會資金。解決企業用地問題,落實企業用電優惠政策,落實農業企業在所得稅、增值稅、出口退稅等方面優惠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五)抓好組織領導。各級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要牢固樹立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深刻認識農產品加工業在帶動農業農村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所發揮的作用,積極爭取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切實加強領導,認真做好組織協調和牽頭工作,以服務農民、服務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已任,深入調查研究,及時排憂解難,總結宣傳好典型、好經驗,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產品加工業和龍頭企業為全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貢獻。
《湖北省農業產業化暨農產品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湖北省農業廳
2016年12月29日
湖北省農業產業化暨農產品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十二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努力克服全球經濟低迷和國內經濟下行等嚴峻困難,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大力培植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業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十三五”時期,是加快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也是湖北省農產品加工業提質增效、農業產業化經營提檔升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加快轉變湖北省農業發展方式,促進新常態下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再上新臺階,根據《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湖北省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等,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形勢
(一)發展成效。
“十二五”期間,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各項指標全面完成,部分指標大大超過預期目標甚至實現翻番。
1、農產品加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250家,主營業務收入1.29萬億元,居全國第5位,比2010年提升5位,年均增速達23%;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10年的1.39:1提升到2.45:1。在全省17個市州中,有9個市的農產品加工業成為當地第一支柱產業;全省20強縣市基本上都是農產品加工業大縣。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就業最多、效益最好、農民獲利最豐的“五最”產業。
2、龍頭企業實力顯著增強。2015年,全省年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4家,3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25家,1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72家,分別是2010年的4.0倍、3.6倍和3.0倍。853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額937.9億元,實現主營收入5273.9億元,凈利潤215.45億元,上繳稅金101.56億元,其中,上繳稅金過億元的龍頭企業超過10家;出口額18.0億美元,其中食用菌、禽蛋、蜂產品等出口居全國首位。
3、園區建設發展迅猛。2015年,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達到15個,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27個(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30個),加工業產值30億元以上的園區53個。省級園區規劃面積4.5萬公頃,實際開發面積3.0萬公頃,入園企業2073家,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936家,園區農產品加工主營業務收入6000.52億元,增速一直高于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平均增速約9個百分點。東西湖、夷陵、枝江、仙桃、棗陽和漢川等6個園區的農產品加工產值超過300億元,企業集聚產業集群效應明顯。
4、品牌建設取得驕人成績。截至2015年底,全省農業類“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33件,占全省馳名商標總數的44.5%,是2010年的5.5倍,成為馳名商標最集中的行業。農業類湖北名牌產品391個,湖北著名商標825件,全省“三品一標”主體1988家,品牌總數4386個,總量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稻花香”、“枝江”和“勁牌”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神丹”蛋品暢銷全國,“周黑鴨”品牌異軍突起,水產“三艘航母”漂洋過海。
5、帶農就業增收效果明顯。訂單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糧油存儲銀行等農企利益聯結模式不斷完善和推廣,龍頭企業對農戶二次分紅、領辦入股合作社,以及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或生產要素入股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等模式不斷探索創新。2015年,全省龍頭企業吸納農民工就業約110萬人,流轉土地自建標準化原料基地14萬公頃,輻射帶動農戶超過1000萬戶次,訂單面積470多萬公頃,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增收約390億元,農民戶均增收約3350元。
“十二五”期間成績的取得,主要歸功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推動。省委省政府先后下發了《關于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快速發展的意見》,設立并不斷增加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調度資金,將加工業發展指標納入對省直有關部門和市、縣政府的考核范疇。二是園區發展和項目建設拉動。園區是我省的首創;各地比照經濟開發區的有關優惠政策,在園區用地指標、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等方面給予支持,吸引企業向園區集聚。三是科技研發創新驅動。省級龍頭企業中,建立了研發機構的企業451家,研發投入由2010年近10億元增加到約30億元,擁有各類專利近3000件。四是搭建合作平臺助動。省農業廳先后與多家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手人行武漢分行推行主辦行制度,龍頭企業每年獲得貸款額度近700億元;省農業產業化信用擔保公司五年累計為近400家次龍頭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總額達60億元。每年組織10多個校院100多家龍頭企業進行對接,連續4年舉辦龍頭企業高管培訓班。通過每年一屆的國際農交會、武漢農博會和全國農洽會、產交會等,幫助數千家企業開拓市場。五是深化利益聯結帶動。全省農業部門和農業產業化組織不斷探索創新農企利益聯結模式,“華豐模式”、“福娃模式”、“彭墩模式”和“華山模式”等,先后在全國宣傳推廣。
(二)“十三五”發展的有利條件。
1、政策環境良好。國家正在大力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對企業的稅費等政策將更加優惠,精準扶貧工程全面實施;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推動“一元多層次”發展戰略,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將持續深入實施;各有關部門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和龍頭企業的力度更大,全社會關心農業產業化的氛圍會更濃,農產品加工業和龍頭企業的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
2、原料保障充足。“十三五”期間,作為農業大省的湖北,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城鎮工商資本的不斷進入,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和集約化程度更高,適度規模經營的比重將達到50%左右,糧食產能將穩定在2650萬噸以上,油菜籽產能保持在260萬噸左右,蔬菜產量3850萬噸以上,生豬出欄量穩定在4500萬頭左右,禽蛋產量增加到170萬噸,水產品產量提升到520萬噸,水果、茶葉等特色產品的品種更多、品質更高。
3、科技支撐有力。國家將對科研體制、機構和項目進行重大改革,工業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不斷突破,物流技術裝備水平的不斷提升,“互聯網+”的推廣普及,科教大省的技術人才優勢,以及快速發展的交通運輸網絡,將為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和龍頭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4、市場潛力很大。2015年,全國和全省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56.1%和56.6%,人均GDP分別為49229元和50808元,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7051元和11844元;“十三五”期間,全國和全省的城鎮化率將穩步提高到60%以上,人均GDP可望達到10000美元。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將進一步升級,對優質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多樣化、個性化、功能化和便捷化需求將更加旺盛,加上新的消費模式和消費業態的不斷涌現,將為農產品加工業和龍頭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三)主要問題與不利因素。
“十二五”期間,全省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十三五”期間,還將面臨更多更大的挑戰。
1、農產品加工轉化不夠。農產品產地儲藏、保鮮、烘干等初加工設施簡陋,而且數量嚴重不足。龍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總體較弱,全省農產品綜合加工率約為67%,精深加工率約為18%,遠低于農產品加工發達國家和地區,且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受技術裝備和經營理念等因素制約,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資源化利用水平較低。
2、龍頭企業負債高融資難。“十二五”前半期,寬松的融資環境,刺激不少龍頭企業上項目鋪攤子,推高資產負債率。近兩年金融機構加強風險管控和責任追究,加上政策性銀行調整貸款投向,導致諸多龍頭企業出現不同程度地流動資金困難。“十三五”期間,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難以根本緩解。
3、市場競爭加劇。國內經濟由高速轉入中高速發展新常態,未來幾年仍將保持緊運行;人力資源成本攀升,人口紅利逐漸喪失;主要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國內外價格“倒掛”;全省大宗農產品加工存在不同程度地產能過剩;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需求不振,匯率波動和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使得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4、資源環境和質量安全約束。工業化、城鎮化和化學農業的快速發展,以及養殖業的突飛猛進,不同程度地損害了全省農業生態環境,直接影響到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品質;農產品、畜禽產品和水產品中農(獸)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等問題,以及水體和大氣污染等,給農產品加工業帶來諸多質量安全隱患;加上國家對資源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監管的力度不斷加大,都將給企業的發展帶來較大的壓力。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以園區建設為平臺,做長產業鏈、做大價值鏈、做緊利益鏈,進一步做強做大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提升,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建設農業強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企業遵循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著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結構,加快有關行業“去庫存”,實現質量型、差異化發展。
2、堅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交通區位和產業基礎,培育和發揮比較優勢,引導不同地區、產業和園區、企業科學定位、合理布局。
3、堅持創新驅動。加強人才培養和使用,強化科技合作和成果轉化,提高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換代,淘汰落后產能;
4、堅持可持續發展。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業資源,通過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做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
5、堅持抓大扶小。推進龍頭企業收購兼并聯合重組,不斷延伸產業鏈,實現跨區域發展,打造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行業領軍龍頭企業。積極扶持一大批中小企業發展,鼓勵農民合作組織舉辦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鼓勵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
(三)發展目標。
“十三五”期間,全省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萬億元,年均增長9%左右;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3:1。主營收入過10億元的龍頭企業超過100家,產量在全國前5位的優勢特色產業有前5位的加工龍頭企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明顯提升,農戶獲得更多的產業融合發展增值收益。
三、主要任務
(一)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米面制主食品和焙烤食品,推進馬鈴薯主食化,開發薯類、玉米等休閑食品和高蛋白大豆制品,促進玉米飼料、飲料加工。積極發展冷鮮肉和肉制品加工,開發鹵、烤、醬腌肉禽制品,推動傳統蛋制品工業化生產,開發液態蛋和蛋黃粉等新產品。進一步開發魚糜制品、休閑魚制品和保健美容產品,著力發展淡水小龍蝦系列產品,推進水產品加工方便化、分割化、多樣化。開發脫水菜、醬腌菜和蔬菜汁等精深加工產品,促進食用菌和魔芋精深產品開發和出口外銷。提高水果飲料、罐頭、營養餐與配餐、果醋果酒、調味品及休閑食品等精深加工能力和質量;創新開發茶食品、茶飲料、茶日用品、茶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提高中藥材高值化加工水平。開發生產高中檔雙低菜籽油,發展花生油、芝麻油、茶籽油和米糠油、棉籽油、玉米油。推動秸稈、稻殼、菜幫菜葉、果皮果渣、動物骨毛血皮等副產物綜合開發利用。開發與農產品貯運及電子商務發展相配套,發展和創新先進實用的保鮮包裝材料。
(二)促進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引導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院企合作和科企對接,積極引進人才,加大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設備設施改造和技術產品更新換代。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發展電子商務,開展直營配送,提高市場占有率。推動龍頭企業收購兼并重組,充分發揮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等優勢,整合資源要素,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與合作,組建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鼓勵龍頭企業進行股份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淡化家族式管理,提高企業治理能力。支持龍頭企業積極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多渠道解決融資難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企業凝聚力和發展后勁。
(三)促進產業集群企業集聚。以農產品加工為核心,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構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產能力強、上下游相互銜接的優勢產業集群,打造糧食、油脂、蔬菜、茶葉、水果、生豬、家禽和水產等產業從育種、種養、加工、副產物利用到倉儲物流和銷售的全產業鏈。進一步加強農業產業化園區建設,完善配套設施,突出主導產業,提升服務功能,聚集分散的企業,吸引新建項目,構建園區產業鏈,節約土地資源,節省政府和企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降低企業運行成本,讓更多的人才引得進、留得住,促進人的城鎮化和產業的城鎮化。
(四)促進農民增收脫貧創業致富。圍繞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通過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農戶提供農資、技術、信息、物流、農機作業、產品銷售、貸款擔保和小額資金等社會化服務。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提高訂單合同履約率,為農戶提供保險支助,提高農民應對自然、疫病和市場風險的能力,確保農民利益。鼓勵龍頭企業領辦或入股農民合作社,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及生產要素入股,推進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獲得多種收益分配。支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延伸產業鏈條,在采用先進技術裝備的同時,保持和發展產前、產后勞動密集型作業,吸納更多農民就業。鼓勵農民特別是返鄉農民和下鄉大學生等,利用經驗和知識,開展創業創新,帶動農民和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致富。
四、產業與區域布局
(一)糧食產業。立足江漢平原和鄂東地區的優質水稻、弱筋小麥和鄂北崗地的中筋小麥資源,大力發展稻谷烘干和儲藏等產地初加工設施;穩定發展稻米加工和白酒生產,提高稻谷整精米率和小麥出粉率,加快發展米面制品、速凍食品和方便食品,提高餅干、面包和糕點等中高端焙烤食品的比重。充分利用鄂西地區的玉米資源,補充飼料加工原料,發展玉米淀粉和白酒、飲料。依托鄂西山區、江漢平原和鄂中北丘陵地區不斷發展的馬鈴薯資源,建設一批種薯及商品薯儲藏設施,推進馬鈴薯主食加工。加強漢江中下游高蛋白大豆的開發利用。大力推進秸稈、谷殼的飼料、基料、燃料和肥料全值化利用。進一步發展壯大東西湖、監利、洪湖、沙洋、鐘祥、京山、安陸、孝南、棗陽、襄州、宜城、仙桃和浠水、黃州等糧食食品飼料加工產業園區,以及夷陵、枝江、大冶和松滋等酒類加工園區,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形成沿漢江和長江糧食加工優勢產業帶。
(二)紡織與油脂產業。棉紡織以江漢平原、鄂北和鄂東地區傳統棉區為重點,依托現有棉紡企業,穩定產能,提升技術,提高產品品質和產銷量,促進襄陽、孝感、荊門、天門、黃岡和仙桃等地棉紡產業發展;麻紡織依托咸寧地區苧麻資源,培植重點龍頭企業;蠶絲以大別山區和秦巴山區縣為重點,增加產品品種,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油脂產業要整合資源,淘汰部分落后產能;菜籽油要明確市場定位,加強雙低菜籽油標準化生產加工和品牌宣傳促銷,加快功能性產品開發生產;在花生、芝麻、木本油料和水稻、棉花主產區,培育發展一批技術含量較高、品牌影響較大的企業。努力建好老河口油脂加工產業園區,在雙低油菜主產縣市每縣重點培植一家油脂企業。
(三)園藝產業。蔬菜在武漢郊區重點發展凈菜加工和配送,在武漢城市圈主產縣市和山區高山蔬菜產區重點發展預冷保鮮;在江漢平原重點發展水生蔬菜的冷藏保鮮和鹽漬加工;在大洪山和神農架周邊縣市,著力發展食用菌冷藏保鮮烘干、精制和罐頭加工出口,重點打造隨州、房縣等食用菌加工產業園區,培植在全國行業領軍的出口型企業;在鄂西山區長陽、建始和竹溪等縣區,進一步發展魔芋精深加工。在西部沿江地區、清江流域、漢江流域和316國道沿線地區,大力提高柑橘、砂梨、桃和棗、葡萄等水果貯藏保鮮能力,加快發展果汁、罐頭、調味品、發酵制品和休閑食品等,做大做特宜都、秭歸、夷陵、枝江等水果加工產業園,培植行業領軍龍頭企業。在秦巴山區、大別山區和大洪山區,穩定發展名優綠茶,加快發展出口茶;在武陵山區和宜昌三峽地區立足綠茶,振興宜紅茶;在幕阜山區重點發展青磚茶;不斷提高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比重;建設和發展夷陵、五峰、竹溪、赤壁、英山和恩施等茶葉加工產業園。以武陵山、秦巴山和大別山等中藥材主產區為重點,提高地道藥材的初加工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
(四)畜禽產業。整合生豬屠宰場(點),有效利用生豬屠宰企業現有產能,提高生豬和肉禽屠宰、分割、冷凍和冷鏈物流水平;重點建設宜城、安陸、隨州、東西湖等畜禽加工產業園區,提高生豬加工產業集中度,提高肉制品、肉罐頭的加工能力,打造畜禽加工全產業鏈,進一步做大鴨制品品牌和市場。禽蛋圍繞鄂中鄂東蛋雞板塊、以及江漢平原蛋鴨板塊,大幅提高保潔蛋加工比重,穩定發展皮鹽蛋加工,提高質量和品質,開展蛋品深加工和綜合利用。蜂產品立足綠色、保健和出口,大力發展有機蜂蜜,提高蜂王漿、蜂花粉和蜂膠比重。依托不斷發展的全省草食畜牧業,在江漢平原、鄂東鄂南和鄂西地區,發展一批規模化的肉牛、肉羊屠宰加工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武漢、黃岡、宜昌、襄陽和咸寧等地的奶業,提高品質和產量。
(五)水產業。以江漢平原和鄂東地區為重點,大宗淡水產品著力發展保鮮運輸,發展冷凍加工、魚糜制品、休閑食品和干腌制加工;淡水小龍蝦在鞏固國際市場的基礎上,著力開發國內市場,加工生產適合國內消費習慣便于保鮮運輸的系列產品。仙桃、洪湖、監利、江夏、鄂州、漢川和天門等地發展完善黃鱔、黃顙魚、泥鰍和螃蟹等特色水產品的包裝保鮮加工運輸,提高斑點叉尾鮰的分割、冷凍和出口水平。鼓勵有條件的水產品加工企業,積極開展魚鱗、魚皮、魚骨、魚尾和蝦殼等廢棄物利用。提升潛江、洪湖、江夏和鄂州等園區的水產品加工水平。
五、重點工程
(一)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在水果、蔬菜、中藥材、糧食等主產縣(市、區)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產地貯藏保鮮烘干等初加工設施;加強果蔬、中藥材、糧食等農產品貯藏保鮮烘干共性技術創新和推廣,開發新型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裝備。通過項目實施,建設果蔬藥貯藏烘干設施約4000座,新增果蔬冷藏保鮮庫容20萬噸,新增烘干能力10萬噸。到“十三五”末,基本解決果蔬主產區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的貯藏烘干設施需求,果蔬產品的產地損失率降至5%左右,產地銷售價格提高30%左右,糧食產地烘儲能力明顯提升。
(二)農產品加工業“進位”工程。加快發展糧食和畜禽加工業,調整優化油脂、棉紡加工業,大力發展園藝產品、水產品和薯類等特色加工,著力發展主食產品、休閑食品和高端出口產品,農產品精深加工率提高10個百分點。宜昌、襄陽、荊門、荊州、孝感、隨州、仙桃等市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倍增計劃,十堰、咸寧、仙桃打造農產品加工千億產業,恩施富硒產業、潛江小龍蝦產業實施千億產業工程,武漢推進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黃岡市實施現代農業“個十百千”工程。到2020年,力爭全省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進入全國前四位,與河南省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三)農業產業化園區提檔升級工程。每個縣(市、區)都要統籌規劃,建設一個主導產業較為突出的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園區,著力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園區物流平臺,整合利用園區企業物流資源,引進物流企業,打造原料及產品集散中心;建設園區信息平臺,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和企業信息資源,實現園區企業互聯互通和信息化管理;加快建設園區檢驗檢測平臺,以縣級農產品(食品)質檢機構為依托,整合企業檢測資源,提高檢驗檢測服務能力,減少重復投資,降低運行成本;組建園區科技研發服務平臺,針對園區企業共性技術需求,進行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通過平臺建設和功能提升,不斷增強園區吸引力,提高企業集中度,全省園區每年新增企業(項目)150個以上,到2020年,加工產值100億元以上園區達到40個,并基本形成產業鏈。
(四)農業精品名牌創建工程。培植一批品質優、影響大、效益好的名牌產品,使產品優勢向品牌優勢轉化,品牌優勢向市場優勢轉化。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品牌注冊、品牌培育、品牌經營拓展和保護等手段來創建品牌、保護知識產權,支持相關協會組織開展名牌農產品認定工作。以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和重點龍頭企業為依托,進一步整合品牌資源,打造區域性公共品牌。推進農業品牌的培育、整合、認定、宣傳和獎勵工作。積極組織和利用各種展會,宣傳、展示和展銷龍頭企業產品,提高品牌產品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健全完善監管機制,凈化品牌發展環境,依法保護品牌。到2020年,中國馳名商標超過200個,全國知名品牌達到30個。
(五)龍頭企業信息化工程。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在購銷庫存、倉儲物流管理和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方面推行信息化,在自建種植養殖基地推進物聯網應用。支持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龍頭企業充分利用“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拓寬銷售渠道,擴大企業和產品品牌影響力;鼓勵同一地區或上下游企業抱團合作,開設網館網店,提高線上營銷效果。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為本地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提供服務。引導幫助龍頭企業積極利用大數據,及時研判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價格走勢和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價格定位,尋找發展商機。通過推進信息化,打造一批“智慧企業”。
(六)休閑農業“十百千萬”工程。推動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著力建設大中城市郊區板塊、鄂東板塊、江漢平原板塊和鄂西鄂北板塊等四大休閑農業板塊。大力發展與市民休閑游憩體驗科普等消費需求對接的特色農家樂、采摘垂釣園、休閑農莊、農業科技園。充分挖掘楚文化、三國文化、道教文化、巴土文化、孝文化、水文化、茶文化和農耕文化、荊楚飲食文化的潛力,利用各地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開發創意產品,增強休閑農業魅力。全省打造10個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大縣、100個示范鄉(鎮)村、1000個示范點、10000個以上休閑農業經營體,就地就近轉移農村勞動力20萬人,從業農民年均增收13%以上,年接待游客達到1億人次,休閑農業綜合收入達到500億元。
(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工程。培育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龍頭企業在“接二連三帶一”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的引領作用。依托優勢特色農業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物流業,加快發展農業服務業,促進產業間的融合互動發展。引導工商資本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將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引入農業。積極利用電商、物流等現代商業模式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進行改造,推進武漢菜肉蛋魚、荊州糧油蔬菜、宜昌水果茶葉、蘄春中藥材等農特產品物流中心建設。打造荊門(中國)農谷、宜昌柑橘、大洪山周邊食用菌和畜禽、襄陽(中國)有機谷、恩施硒谷、竹房茶藥、潛江和監利蝦稻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六、保障措施
(一)抓好基地建設。推進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根據龍頭企業加工和銷售需求,推廣優質專用農產品品種、高效種植模式和健康養殖技術,推進土地有序流轉,實行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和集約化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要素產出率。堅持“一控兩減三基本”,實行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生產、儲運、加工全程質量安全控制,支持引導企業建立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推行農業“三品一標”和質量安全認證。
(二)強化科技支撐。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機遇,強化產學研一體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推廣體系。開展糧食加工減損節能降耗技術和智能化裝備研究,突破米面制主食品產業化保鮮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油料高效低耗加工技術與裝備。開發冰鮮肉保鮮和預制肉制品的冷凍保護技術,研究醬鹵配套設施和集成密閉連續生產線,開發蛋制品的高效綠色加工技術及裝備。改進鮮活水產品運輸技術及裝備,建立生鮮調理水產食品的冷鏈物流技術體系,創新魚糜加工工藝、改進加工裝備、開發新產品。突破蔬菜加工中的褐變控制和活性包裝等技術,實現蔬菜自動分級、清洗、去皮、成型和包裝。研發集成農產品及加工副產品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裝備。
(三)加強人才培養。著力培養一批具有全球視野、經營理念新、管理水平高、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立足本鄉本土本企業的人才培育,加快引進職業化、專業化和國際化人才,讓龍頭企業擁有堅實的管理團隊、技術團隊和市場營銷團隊。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人才支撐工程,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為龍頭企業培養和輸送職業技能人才。加強企業軟硬件建設,優化企業人才激勵機制,讓企業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組織大學生、企業職工和農村青年創業培訓,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平臺。
(四)加大政策支持。爭取各級財政進一步加大投入,設立專項資金或產業發展基金,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基地建設、技術更新、設備改造和品牌打造,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和保險服務。爭取金融機構對龍頭企業的支持,落實貸款擔保抵(質)押政策,擴大范圍和品種,建立健全財政支持的各級農業擔保體系。引導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用活社會資金。解決企業用地問題,落實企業用電優惠政策,落實農業企業在所得稅、增值稅、出口退稅等方面優惠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五)抓好組織領導。各級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要牢固樹立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深刻認識農產品加工業在帶動農業農村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所發揮的作用,積極爭取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切實加強領導,認真做好組織協調和牽頭工作,以服務農民、服務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已任,深入調查研究,及時排憂解難,總結宣傳好典型、好經驗,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產品加工業和龍頭企業為全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