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錦州、阜新、朝陽、葫蘆島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廳委、直屬機構:
為繼續實施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實現到“十二五”期末,全部完成遼西北地區尚存可治理的400萬畝沙化、退化草原治理任務,省畜牧局編制了《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二期工程建設方案》。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一、高度重視草原沙化治理工作
遼西北地區是省內主要的沙塵發源地和京津塘風沙源,也是省內經濟欠發達地區,氣候干旱、草原沙化、生態惡化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對全省生態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加強草原沙化治理,恢復和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是解決遼西北地區生態惡化問題、構建全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出路。工程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高度重視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建設,站在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角度,充分認識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下大力氣抓實抓好。
二、加強對草原沙化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把草原沙化治理二期工程建設擺上重要工作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全面部署,狠抓落實,確保工程建設穩步推進。省政府分管領導負責工程實施的協調指揮。省畜牧局負責工程建設管理日常工作。各工程縣(市、區)政府要建立領導責任制,行政首長是第一責任人,主要領導要靠前指揮,及時協調解決工程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具體的工程實施方案和作業設計,并及時向省畜牧局、省財政廳反饋實施工程中遇到的問題。
三、抓好工程建設的管理工作
工程區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工程建設管理各項制度,全面加強工程監管,依靠制度規范管理,依托標準強化質量。要認真總結一期工程建設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工程設計、施工監管、檢查驗收、效果評估等技術規范和管理辦法,為工程建設管理提供堅強技術支撐和制度保障。嚴格資金管理,堅決執行政府招投標采購制度、法人負責制、工程監理制,最大限度地發揮投資效益。工程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草原法規,強化草地資源保護和管理,依法保護草地資源,采取必要的手段清退被墾占草原。依法查處非法侵占和破壞草原設施行為,確保已確權草原不被復墾、不被侵占。增加草原沙化治理區工程設施維修和保護資金投入,加強草原圍欄設施的保護力度,依法保護已治理的沙化草原,保證工程設施完好、工程區植被不被破壞。工程區各級政府行政首長要承擔起草原防火第一責任人的職責,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做好草原防火工作,確保草原生態安全。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2年10月25日
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二期工程建設方案
2009年至2011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在遼西北土地沙化嚴重的10個縣(市)開展草原沙化治理工程。通過圍欄封育、補播改良和鼠蟲害防治等綜合措施,開展沙化草原治理,圓滿完成了300萬畝草原沙化治理建設任務,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2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再利用4年時間實施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二期工程,每年治理100萬畝沙化草原。為全部完成遼西北地區尚存可治理的400萬畝沙化、退化草原治理任務,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工程區基本情況
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二期工程區包括康平、義縣、阜蒙、彰武、建平、北票、朝陽、凌源、喀左、朝陽市龍城區、朝陽市雙塔區、建昌等12個縣(市、區),其中6個縣(市)與內蒙古科爾沁沙地接壤,是我省主要草原分布區,也是土地沙化、荒漠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截至2011年末,二期工程區還有尚存可治理的400萬畝沙化、退化草原。
二、工程建設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維護全省生態安全、構建和諧遼寧為目標,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國務院關于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17號),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以推動半牧區草原生態建設為重點,尊重自然法則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綜合治理,促進沙化草原植被恢復,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穩步推進的原則。2012年至2015年,在12個縣(市、區)每年治理沙化草原100萬畝。
堅持集中連片、強調規模、圍封優先、宜補則補、保證質量、注重實效的原則。工程區原則上單片草原面積不少于300畝,集中連片面積不少于1000畝。
堅持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并重,生態優先的原則。在治理區草原植被蓋度達到75%之前,嚴禁放牧和刈割。蓋度達到75%以上,經縣(市、區)草原監理部門評估后打草利用。
堅持改善生態與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的原則。沙化、荒漠化、嚴重退化的草原要納入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區,種植優良牧草,發展畜牧業,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民增收。
(三)建設目標。
2012年至2015年,通過圍欄封育、補播改良和鼠蟲害防治等綜合措施治理沙化草原400萬畝,草原植被蓋度由治理前的不足30%提高到70%以上,畝產干草由30千克以下提高到90千克以上,形成東起康平、西至凌源,沿科爾沁沙地南緣網狀分布的草原阻沙帶,初步遏制工程區草原沙化、荒漠化勢頭,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三、工程建設內容
(一)工程區劃分。
根據地形地貌和土壤條件的差異性,將工程區劃分為3個類型區,即沙化類型區、荒漠化類型區和嚴重退化類型區。
(二)各類型區特點。
1.沙化類型區。該類型區草原表土沙化嚴重,土壤有機質含量極低,草原植被蓋度在20%以下,每畝產草量不足20千克,自我修復能力差。
2.荒漠化類型區。該類型區土壤嚴重沙化,部分區域已呈現沙漠化趨勢,植被蓋度不足10%,每畝產草量10千克以下,自我修復能力極低。
3.嚴重退化類型區。該類型區土壤含有一定量有機質,植被蓋度20%至30%,每畝產草量30千克左右,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
(三)建設思路。
1.沙化類型區。采取圍欄封育、補播改良措施進行治理。利用刺線圍欄,補播抗沙、耐旱、適應性強的沙打旺、草木樨、錦雞兒、荊條、披堿草、胡枝子、羊草、抗旱苜蓿等,每年補播2次至3次,提高植被蓋度,確保治理效果。
2.荒漠化類型區。采取圍欄封育、補播改良措施進行治理。利用刺線圍欄,選擇抗沙、耐旱、適應性強的沙打旺、草木樨、荊條、披堿草、胡枝子、羊草、抗旱苜蓿等牧草品種,結合降水情況多次補播,確保種得活、保得住。
3.嚴重退化類型區。以刺線圍欄封育為主,適當補播沙打旺、草木樨、荊條、羊草、抗旱苜蓿等牧草品種,加速草原植被恢復。
4.退耕還草地塊。種植抗旱苜蓿,增加牧草植被蓋度,提高經濟效益。
四、工程建設技術措施
(一)治理模式。
根據地類、立地條件,設計圍欄封育+18種牧草混合補播治理模式(見附件2)。
(二)圍欄封育。
采用刺線圍欄措施,對工程區草原全部圍封。
1.圍欄高度。圍欄高度為1200毫米。
2.刺線布設要求。刺線每千米重量150千克至170千克,刺間距100毫米至120毫米,每米長度股線轉數7轉至8轉,抗張強度500千克/米以上。圍欄布設為緯線5根,緯線間距200毫米,底邊緯線距地面200毫米,上端緯線距頂端100毫米。
3.水泥立柱規格。小立柱:120×120×1600毫米。中間柱及角柱:140×140×1800毫米。
4.立柱間距及埋深。根據地勢特點,小立柱間距≤5米,埋深0.5米。中間柱(角鋼中間柱或水泥中間柱)埋深0.7米,地上部分與小立柱取齊,在其受力方向上加支撐桿。
5.架設程序。
(1)定線。平地定線:在欲建圍欄地塊線路兩端各設一標樁,從起始標樁起,每隔30米設一標樁,直至全線完成,使各標樁成直線。起伏地段定線:在欲建圍欄地塊線路兩端各設一標樁,定準方位,中間遇到小丘或凹地,要在小丘或凹地依據地形的復雜程度增設標樁,要求能同時看到3個標樁,使各標樁成一直線。線形圍欄定線:沿著地物邊界或者權屬區界用標樁標出曲線。
(2)線路清理。對欲建圍欄的作業線路要清除土丘、石塊等,平整地面。
(3)圍欄。平坦地區的直線圍欄:圍欄長度100米至200米,設置1個中間柱。起伏地形直線圍欄:在起伏地形的直線圍欄,要將中間柱設置在凸起地形的頂部和低凹地形的底部,將網圍欄分隔成數段直線。曲線圍欄:曲線網圍欄要在曲線拐點處設置中間柱,將圍欄分隔成數個區段。
(三)補播改良。
1.補播方法。采用人工補播技術。
2.草種選擇。本著因地選草和采用當地原生草種為主的原則,選擇的主要草種為沙打旺、草木樨、錦雞兒、荊條、披堿草、羊草、抗旱苜蓿等牧草品種,以及適宜當地沙化草原的原生沙蒿、冷蒿、針茅、百里香、沙生冰草、小黃柳、沙蓬等牧草品種。
3.種子質量標準。根據國家豆科主要栽培牧草種子質量分級,牧草種子須達到3級以上,必須符合以下質量標準:
沙打旺凈度不低于90%,發芽率不低于70%;
草木樨凈度不低于90%,發芽率不低于70%;
錦雞兒凈度不低于90%,發芽率不低于70%;
荊條凈度不低于90%,發芽率不低于65%。
4.播種方式。采取混播方式改良沙化草原。禾本科與豆科、多年生與一年生、上繁草與下繁草相結合。播種時按相應的治理模式將幾個不同品種的牧草種子按比例混合,提高建設效果。
5.種子處理。利用專用機具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去殼、破皮、浸種等處理。
6.播種時間。選擇春季和夏季播種,補播宜早不宜晚,首次補播完成時間不應晚于5月15日,7月15日之前須完成全部補播任務。在適宜播種期內,根據返青及降水情況,對缺苗處進行補播。
7.播種方法。草本類牧草全部實行撒播或條播,灌木類牧草實行穴播。沙化嚴重、植被蓋度極低和退耕還草的地塊,采取條播方式,行距20厘米至30厘米。播種深度草本牧草播深1厘米至2厘米,灌木播深2厘米至3厘米。播后踩踏壓實。
8.播種量。每畝播種2千克至3千克。
(四)鼠蟲害防治。
工程區及周圍草原區采用生物藥品C型肉毒毒素及鼠夾、鼠籠等物理措施防治草原鼠害,采用高效低毒的化學藥品防治各種害蟲。
(五)工程效果監測。
在工程區建立固定工程效果監測點,每年7、8、9三個月份的15日左右各監測一次,主要監測出苗率、保苗率、生長情況、植被蓋度、草產量、自然災害情況等。
五、工程投資與資金使用
(一)工程投資。
2012年至2015年在12個縣(市、區)治理沙化草原400萬畝,每年治理100萬畝,省財政按照100元/畝的標準安排補助資金支持各地工程建設。有關市、縣(市、區)要結合本地實際,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
(二)資金使用。
省補助資金主要用于圍欄建設、補播改良所需牧草種子購置及工程設計等支出。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由省財政廳會同省畜牧局另行制定下發。
六、效益分析
(一)生態效益。
通過實施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使400萬畝沙化草原植被蓋度提高到70%以上,工程區流動沙丘基本被固定,大風天氣不起沙,生態狀況改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
(二)經濟效益。
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實施后,工程區草原生產能力水平提高。圍欄封育、補播改良草原每畝平均增產牧草60千克,工程區每年增加干草產量1.8億千克,可飼養40萬個標準羊單位,每個標準羊單位獲利200元,每年農民增收8000萬元。同時,工程區種植沙打旺、草木樨等豆科牧草100萬畝以上,每年可形成氮素1200萬千克,相當于2600萬千克尿素,每年可節約化肥投入4680萬元以上。
(三)社會效益。
通過實施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一是將有效阻止科爾沁沙地南侵,每年工程區減少耕地損失1.5萬畝,并顯著改善環境條件,有效遏制耕地沙化、退化現象。二是工程區每年增加40萬個羊單位的飼養量,每個羊單位平均產肉18千克,每年可產羊肉720萬千克,可以減輕糧食安全壓力。三是有利于優化畜牧業布局,對推動畜牧產業化、發展縣域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四是將有效促進農、林、草、牧共同發展和產業結構向多元化方向調整,增加就業機會,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工程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為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各級政府要建立領導責任制。省政府分管副省長負責草原沙化治理工程指揮工作,省政府副秘書長和省畜牧局局長協助分管副省長開展工作。省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協作,密切配合,確保工程順利實施。財政部門要積極籌措工程建設資金,做好資金使用監管。畜牧部門要做好工程組織、指導、協調及施工監管、檢查驗收等工作。公安部門要依法配合畜牧部門做好草原資源保護工作。發展改革、國土資源、農業、水利、環保等部門要協調配合,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加強協調配合,發揮整體效益,確保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實施和建設成效。承擔建設任務的縣(市、區)政府對本地區的工程建設負全責。
(二)完善制度,規范管理。
工程區各級政府要建立和完善項目管理制度,依靠制度規范工程管理。一是制定項目設計、工程施工、檢查驗收、效果評估等一整套管理辦法和技術規范,指導工程管理和建設。二是嚴格資金管理,明確規定撥付程序和使用方式,實行專賬核算、專人管理、專款專用,確保規范使用。三是嚴格執行政府采購制度、法人負責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及合同制,提高透明度。四是嚴格按照工程建設標準、規范要求,加強技術培訓,為工程建設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撐。
(三)強化檢查驗收,嚴把質量關。
工程區各級政府要全面做好工程檢查驗收工作,嚴把工程質量關。各工程縣(市、區)要認真做好項目自查自驗,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項目實施進度和質量。各工程市要認真組織業務骨干,隨時跟蹤指導項目建設,及時啟動工程驗收工作,按時完成自查自驗任務。省畜牧局要對工程建設進行不定期檢查和集中督察,及時發現問題盡早解決。省級驗收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客觀、準確查驗各地工程建設成果,深入總結經驗教訓,保質保量完成工程建設任務。
(四)推進草權制度改革,實行承包經營。
各級政府要嚴格按照《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草原權屬確定工作的指導意見》(遼政發〔2008〕23號)的要求,堅持公開公正、程序規范、四至明晰、權責明確以及穩定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落實責任的原則,大力推進草權制度改革,依法明確草原權屬,全面落實承包經營制,調動當地農民參與草原沙化治理的積極性,建立草原科學建設、有效管理、合理利用長效機制。
(五)加強科技支撐,提高工程質量。
各工程區要努力提高工程科技水平,堅持科學規劃、科學設計、科學管理、科學施工。采取綜合措施,集成應用圍欄封育、優良品種、適時播種、科學管理、鼠蟲害防治等技術成果,提高工程質量。開展試驗示范,組織科技攻關,不斷探索適合本地區的建設模式,及時解決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工程區的技術指導能力和具體操作能力,確保工程操作規范,質量可靠。
附件:1. 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二期工程年度任務計劃表.doc
2. 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二期工程補播改良模式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