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
根據《吉林省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吉政發〔2004〕30號)精神,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總體上分兩步進行。第一步,集中解決“三老”(“老人”、“老賬”、“老糧”)問題。第二步,實施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省各級糧食部門廣大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我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第一步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老人”平穩分流,截至2005年6月30日,全省已領取經濟補償金并辦理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140839人,占應分流人員的99.2%,基本完成了企業富余人員分流任務,使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活力明顯增強。“老糧”銷售順暢,截至2005年末,糧食庫存314.9億斤,比歷史最高庫存下降了538.1億斤。其中,“老糧”庫存120.8億斤,比歷史最高庫存下降了600.2億斤,極大地減輕了財政負擔。“老賬”清理工作基本完成,截至2005年末,由省財政廳牽頭,省糧食局、省農發行、省審計廳等部門配合開展的全省清理審計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財務掛賬工作基本結束,已認定的政策性財務掛賬從企業剝離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財務狀況大為改善,為下步產權制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前,我省糧食市場購銷兩旺,一方面國內玉米市場形勢普遍看好,價格穩中有升。另一方面,糧改后,企業經營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收購數量大幅增加。截至2006年1月17日,全省收購新糧220.6億斤,其中,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136.6億斤,是2000年以來收購最多的一年,占糧食收購總量的62%,充分發揮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主渠道作用。
省政府對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高度重視,在第一步改革完成后,即組織有關部門研究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目前,正在進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見。根據實施方案初步確定的意見,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方向,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整合資源,推進企業戰略重組,建立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消化歷史包袱,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更好地發揮主渠道作用,逐步形成國有獨資、國有控股、股份合作、民營等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糧食流通格局。
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涉及企業庫存“老糧”、國有資產、債權債務和職工利益等多方面問題,為防止在改革中國有資產流失、逃廢銀行債務等情況發生,各地在省里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做出明確部署前,不得擅自出售或轉讓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對違反規定的要追究有關領導和人員的責任。當前,各級政府、糧食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抓緊銷售庫存“老糧”,認真做好政策性財務掛賬的剝離工作,積極研究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措施辦法,做好基礎性工作。同時,要強化企業管理,在搞活企業經營上下功夫。
二○○六年二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