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冬至是什么節日(冬至是節日還是節氣)

?? 2021-08-04 259
核心提示:(世界食品網-www.cctv1204.com)

冬至是節日還是節氣

既是節日也是節氣。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第22個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屬于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冬至這一天很多地區都非常重視,會以拜神祭祖,辦宴席,吃姜飯、水餃、湯圓、羊肉湯、包子等美食來慶祝。

冬至還被稱為什么節

四時八節、冬節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冬至就是四時八節之一。

冬至,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在古人認為,冬至節氣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因為冬至日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日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清嘉錄》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在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而且古時候漂泊在外的游子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冬至是傳統節日嗎

是的。

我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寒食節(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其中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當中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的傳統節日。

冬至的民間風俗

1、祭祖

冬至早,一家人帶著湯圓、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后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2、消寒活動

冬至就意味著數九開始,而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3、吃羊肉

在四川,有冬至節吃羊肉等滋補食品“進補”的習慣,在晚上吃羊肉、喝羊肉湯來暖身驅寒,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吃冬至團、吃頭腦、冬至暝搓丸、冬至祭祖、吃豆面團、吃羊肉。

4、吃餃子

提到冬至,不得不說吃餃子。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5、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6、吃冬至團

亦稱“冬至丸”。漢族冬至節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陽歷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蘿卜絲等作餡,包成團,稱作“冬至團”,并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團圓的意思。

7、吃擂圓

浙江臺州人好美食,在冬至一年中的重要節氣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臺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
更多>同類百科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