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食品學會組織專家在華南理工大學召開科技成果評價會,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完成的“魚類生物法腌制加工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成果進行評價,一致認為該項目材料數據翔實,成果技術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具有重要的應用推廣價值。評價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等單位的專家組成。廣東省食品學會會長李卞生教授主持成果評價會,南海所副所長李來好研究員、該成果負責人吳燕燕研究員以及項目主要完成人員等參加會議。
評價委員會專家認真聽取了該項目成果總體情況、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情況等全面匯報。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項目等支持下,該成果歷經16年,系統開展了傳統腌制魚類特征風味、關鍵功能微生物、加工過程潛在危害因子形成規律和控制技術,魚類生物法低鹽快速腌制加工技術等方面研究,研究解決了制約傳統魚類腌制加工產業工藝技術落后、鹽度高、腌制時間長、品質不穩定及潛在質量安全隱患等難題,先后制訂并發布實施標準11項(其中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2項、地方標準6項),發表學術論文80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件(目前已授權4件),培養研究生8名、本科生10名、技術工人80多名。
該成果形成一批創造性成果,包括:一是立足分子感官和風味組學技術系統研究傳統腌干魚加工過程特征風味組分,明確品質形成與營養組分之間的作用關系,闡明了傳統腌干魚類風味形成調控機制;二是挖掘傳統腌干魚類關鍵功能微生物,利用定向篩選方式分離純化具有提升風味、降解亞硝酸鹽、降解生物胺和抑制脂肪氧化等功能微生物;三是基于發酵工程的新型海洋食品生物加工技術,建立了魚類生物法低鹽快速腌制加工新工藝體系;四是聚焦傳統腌制魚類加工過程中的危害因子(亞硝酸鹽、亞硝基化合物、生物胺、脂質過度氧化代謝產物)識別和殘留規律,建立了魚類生物法腌制加工有效控制危害因子的質量安全控制體系。
日期:2020-10-28
評價委員會專家認真聽取了該項目成果總體情況、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情況等全面匯報。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項目等支持下,該成果歷經16年,系統開展了傳統腌制魚類特征風味、關鍵功能微生物、加工過程潛在危害因子形成規律和控制技術,魚類生物法低鹽快速腌制加工技術等方面研究,研究解決了制約傳統魚類腌制加工產業工藝技術落后、鹽度高、腌制時間長、品質不穩定及潛在質量安全隱患等難題,先后制訂并發布實施標準11項(其中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2項、地方標準6項),發表學術論文80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件(目前已授權4件),培養研究生8名、本科生10名、技術工人80多名。
該成果形成一批創造性成果,包括:一是立足分子感官和風味組學技術系統研究傳統腌干魚加工過程特征風味組分,明確品質形成與營養組分之間的作用關系,闡明了傳統腌干魚類風味形成調控機制;二是挖掘傳統腌干魚類關鍵功能微生物,利用定向篩選方式分離純化具有提升風味、降解亞硝酸鹽、降解生物胺和抑制脂肪氧化等功能微生物;三是基于發酵工程的新型海洋食品生物加工技術,建立了魚類生物法低鹽快速腌制加工新工藝體系;四是聚焦傳統腌制魚類加工過程中的危害因子(亞硝酸鹽、亞硝基化合物、生物胺、脂質過度氧化代謝產物)識別和殘留規律,建立了魚類生物法腌制加工有效控制危害因子的質量安全控制體系。
日期: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