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聚焦雞肌肉和肌內脂肪(IMF)性狀研究,通過引入單細胞RNA測序等方法,解析了不同發育階段雞胸肌組織異質性,并發現IMF標記基因APOA1(Apolipoprotein A1)和 COL1A1(Type I collagen),為高效優質肉雞新品種培育提供了理論基礎。
據劉冉冉副研究員介紹,雞肉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肉類,我國肉雞年出欄量居世界第一位,骨骼肌發育與肉雞產肉效率和肉品質均密切相關,深入解析肌肉和IMF發育的分子基礎,是探明性狀形成和調控機理、研發分子選育技術的必要基礎。
本研究以團隊選育的京星黃雞IMF上選系為素材,利用單細胞RNA測序和原位RNA雜交等檢測方法,對生長發育早期和快速生長兩個發育階段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生長早期胸肌組織由10個細胞類群構成,其中包含5個成肌細胞群和2個脂肪細胞群,部分細胞群間呈現邊界不清的狀態;而生長快速期由7個細胞類群構成,細胞呈現明顯的分化完全狀態。這是首次在單細胞層面解析不同發育階段雞胸肌組織的異質性。研究進一步在脂肪細胞上調表達基因中,鑒定出APOA1和COL1A1為肌內脂肪細胞特異性表達基因,并可作為標志基因為肉品質分子調控相關研究提供必要信息。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基因組(BMC Genomics)》(IF=3.594)上,碩士生李京徽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劉冉冉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IMF標記基因已申請發明專利(201911351311.1)。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肉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項目,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項目支持。
原文鏈接:https://bmcgenomic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64-020-07136-2
日期:2020-11-19
據劉冉冉副研究員介紹,雞肉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肉類,我國肉雞年出欄量居世界第一位,骨骼肌發育與肉雞產肉效率和肉品質均密切相關,深入解析肌肉和IMF發育的分子基礎,是探明性狀形成和調控機理、研發分子選育技術的必要基礎。
本研究以團隊選育的京星黃雞IMF上選系為素材,利用單細胞RNA測序和原位RNA雜交等檢測方法,對生長發育早期和快速生長兩個發育階段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生長早期胸肌組織由10個細胞類群構成,其中包含5個成肌細胞群和2個脂肪細胞群,部分細胞群間呈現邊界不清的狀態;而生長快速期由7個細胞類群構成,細胞呈現明顯的分化完全狀態。這是首次在單細胞層面解析不同發育階段雞胸肌組織的異質性。研究進一步在脂肪細胞上調表達基因中,鑒定出APOA1和COL1A1為肌內脂肪細胞特異性表達基因,并可作為標志基因為肉品質分子調控相關研究提供必要信息。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基因組(BMC Genomics)》(IF=3.594)上,碩士生李京徽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劉冉冉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IMF標記基因已申請發明專利(201911351311.1)。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肉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項目,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項目支持。
原文鏈接:https://bmcgenomic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64-020-07136-2
日期: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