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左進華團隊聯合英美科學家揭示紫外光UV-C 調控青椒果實采后成熟衰老新機制

   2021-07-06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968
核心提示: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左進華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諾丁漢大學Donald Grierson教授 (英國皇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左進華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諾丁漢大學Donald Grierson教授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團隊、美國康奈爾大學(USDA-ARS)李莉教授團隊聯合在農林科學Q1區TOP期刊Postharvest Biology forbid Technology(IF5-year: 5.821)在線發表了題為UV-C Irradiation Delays the 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Bell Pepper Fruit during Storag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紫外光UV-C輻照對青椒果實采后成熟衰老的調控機制,為青椒果實采后品質劣變的調控機理研究提供了新依據。
 
  青椒果實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是人類健康不可或缺的蔬菜。作為一種典型的非呼吸躍變型果實,青椒果實采后成熟衰老是一個復雜且有序的生理生化過程,包括色澤、風味、質地、香氣和其他代謝物質的變化,這些變化是通過多個基因的精細協同調控來實現的。紫外光輻照保鮮技術是一種常見的冷殺菌技術,紫外光處理有利于保持果蔬采后生理特性和營養品質。本研究以青圓椒果實為材料,采用全轉錄組學和代謝組學相結合的方法,深入探討了常見紫外光UV-C輻照對青圓椒果實采后成熟衰老的調控機制,解析了mRNAs和ncRNAs在對照組和處理組中表達譜的差異性,并構建了其協同調控青椒果實采后成熟衰老的ceRNAs網絡模型。研究發現,UV-C輻照處理主要影響青椒果實中類黃酮、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素等生物合成途徑相關基因和代謝物質的表達。本研究在國際上首次采用全轉錄組和代謝組學相結合的方法揭示了UV-C輻照處理調控青椒果實采后成熟衰老的分子機制,為非呼吸躍變型肉質果實采后生物學研究提供了新借鑒。
 

 
  博士研究生馬麗麗、王清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牟建樓副教授(河北農業大學)和左進華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英國諾丁漢大學Donald Grierson院士,美國康奈爾大學李莉教授,蔬菜中心高麗樸研究員、鄭淑芳研究員、袁樹枝博士、碩士生白春美和付安珍,林果院王寶剛副研究員和王云香博士,中國農業大學羅云波教授和朱本忠教授參與了部分工作。該研究得到了北京市科技計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專項、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等項目的資助。
 
  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果實成熟衰老、冷害及其調控機制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被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New Phytologist, Plant Physiology, Plant Journal, Horticulture Research, Food Chemistry等國際知名期刊收錄。近年來,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30余項,發表相關SCI論文43篇,獲得授權專利22項,參與制定農業部行業標準1項,北京市地方標準1項,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中國商業聯合會一等獎1項。



日期:2021-07-06
 
地區: 北京
行業: 果蔬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