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產與生命學院王有基課題組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學、德國羅斯托克大學、丹麥南丹麥大學學者合作,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0.588)發表題為“Is microplastic an oxidative stressor? Evidence from a meta-analysis on bivalves”綜述論文(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1.127211)。該論文第一完成單位為上海海洋大學,第一作者(并列)為我校水產與生命學院2018級水產養殖專業本科生李卓卿和常雪晴。
該研究以meta分析和文獻計量學分析為主要手段,進行了微塑料對雙殼類的毒性效應的系統分析和評估,并探究了微塑料的顆粒性質對于其毒性效應的影響。該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誘導雙殼類動物產生時間依賴性的氧化應激反應。微塑料短期暴露后,抗氧化酶如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轉移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被激活。隨著暴露時間的增加,微塑料對抗氧化系統的毒性作用將逐漸增強,長期暴露后這些酶的活性將被抑制。GPx、GST和SOD對微塑料暴露的非線性響應表明,這些酶并非是評估微塑料對雙殼類動物的毒性效應的良好生物標志物。相反,組織谷胱甘肽(GSH)水平和過氧化氫酶(CAT)活性在短期和長期的微塑料暴露中均有升高。文獻計量分析結果表明,近年來關于微塑料對雙殼類動物的毒理學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污染和微塑料的分子毒性機制。此外,微塑料對雙殼類的毒性作用還表現為對其攝食、消化和繁殖等與健康相關的生理性狀產生負面影響。
本研究全面系統地闡明了微塑料對雙殼類動物的毒理學效應。鑒于微塑料污染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本研究有助于全面認識微塑料對水生動物健康的影響和生態安全性,并為塑料制品的生產使用和管控回收等應用方面提供了新見解。
李卓卿和常雪晴從大一就開始參加個性化科研素養訓練課,在王有基教授的指導下開展科研創新活動。三年多以來,兩位同學對水產保持濃厚的興趣,在導師的指導下,積極參加水產生理生態相關的研究,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勤奮好學,認真嚴謹,將專業所學知識充分運用到科學研究中,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
(供稿:水產與生命學院)
日期:2021-09-20
該研究以meta分析和文獻計量學分析為主要手段,進行了微塑料對雙殼類的毒性效應的系統分析和評估,并探究了微塑料的顆粒性質對于其毒性效應的影響。該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誘導雙殼類動物產生時間依賴性的氧化應激反應。微塑料短期暴露后,抗氧化酶如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轉移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被激活。隨著暴露時間的增加,微塑料對抗氧化系統的毒性作用將逐漸增強,長期暴露后這些酶的活性將被抑制。GPx、GST和SOD對微塑料暴露的非線性響應表明,這些酶并非是評估微塑料對雙殼類動物的毒性效應的良好生物標志物。相反,組織谷胱甘肽(GSH)水平和過氧化氫酶(CAT)活性在短期和長期的微塑料暴露中均有升高。文獻計量分析結果表明,近年來關于微塑料對雙殼類動物的毒理學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污染和微塑料的分子毒性機制。此外,微塑料對雙殼類的毒性作用還表現為對其攝食、消化和繁殖等與健康相關的生理性狀產生負面影響。
本研究全面系統地闡明了微塑料對雙殼類動物的毒理學效應。鑒于微塑料污染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本研究有助于全面認識微塑料對水生動物健康的影響和生態安全性,并為塑料制品的生產使用和管控回收等應用方面提供了新見解。
李卓卿和常雪晴從大一就開始參加個性化科研素養訓練課,在王有基教授的指導下開展科研創新活動。三年多以來,兩位同學對水產保持濃厚的興趣,在導師的指導下,積極參加水產生理生態相關的研究,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勤奮好學,認真嚴謹,將專業所學知識充分運用到科學研究中,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
(供稿:水產與生命學院)
日期:202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