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是一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水果,酸甜味美,營養豐富,除鮮食外,還可釀酒和制干,在全球范圍內廣泛種植。根據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最新統計,2018年全球葡萄種植總面積達到7.4×106hm2,葡萄酒產量達2.92×1011L,是過去15年來產量最高的一年。其中,我國葡萄種植面積為8.75×105hm2,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總種植面積的12%,葡萄酒產量為9.3×109L,居世界第十,葡萄及其相關產業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有較大的比重。
然而,在葡萄種植生產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各類病蟲害的威脅,部分葡萄病害的發生及危害程度日趨嚴重,嚴重威脅著葡萄產業的安全。為了解我國葡萄園病害發生危害及防治用藥情況,進行了相關調查,以期為葡萄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的參考。
調查方法
于2020年6—8月,采用“卷星小程序”線上答卷的方式,對葡萄園的種植相關人員進行了調查。本次共完成調查問卷444份,均為有效問卷。
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樣本基本情況、葡萄園種植基本特征、葡萄園病害發生及危害情況、葡萄園病害防治用藥情況等。
結果與分析
樣本基本情況
本次共收到調查問卷444份,1個葡萄園為1個調查單位,參與調查的人員均為葡萄種植相關人員,其中葡萄種植技術人員127人,占比28.60%;葡萄種植戶291人,占比65.54%;農藥經銷商(同時也種植葡萄)26人,占比5.86%。調查范圍涉及新疆、云南、寧夏、廣西、浙江等主要葡萄產區,共25個省(市、區)。覆蓋葡萄種植總面積為5147hm2,其中鮮食葡萄種植面積為2608hm2,占比50.67%;釀酒葡萄種植面積為2539hm2,占比49.33%。
葡萄園種植基本特征
經調查統計(圖1)分析,我國鮮食葡萄主要種植品種有紅地球、陽光玫瑰、夏黑、巨峰、克瑞森、醉金香等,前2位為紅地球和陽光玫瑰,其占比分別為36.55%和22.65%;釀酒葡萄主要種植品種有赤霞珠、美樂、馬瑟蘭、霞多麗、品麗珠、黑比諾等,前2位為赤霞珠和美樂,其占比分別為30.43%和25.36%。此次調查中葡萄樹齡超過5年的葡萄園占66.89%,樹齡3~5年的占18.47%,樹齡不足3年的占14.64%,表明我國葡萄種植相對穩定,新發展的葡萄園相對較少。
葡萄園病害發生及危害情況
本次對葡萄園病害發生及危害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葡萄霜霉病發生最為普遍,發生過葡萄霜霉病的葡萄園占91.89%,其他依次為白粉病、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和枝干病害,發病葡萄園所占比率分別為79.73%、75.45%、63.51%、57.88%和48.20%;危害程度各種病害有所不同,多數是輕度和中度危害。霜霉病輕度、中度和嚴重危害的葡萄園所占比率分別為60.81%、23.87%、7.21%;白粉病輕度、中度和嚴重危害的葡萄園所占比率依次為52.93%、20.27%、6.53%;灰霉病輕度、中度和嚴重危害的葡萄園所占比率依次為53.83%、16.89%、4.73%;白腐病輕度、中度和嚴重危害的葡萄園所占比率依次為47.07%、13.29%、3.15%;炭疽病輕度、中度和嚴重危害的葡萄園所占比率依次為44.14%、10.36%、3.38%;枝干病害輕度、中度和嚴重危害的葡萄園所占比率依次為41.67%、5.63%、0.90%。
從圖2可以看出,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枝干病害發生較為普遍,所有病害發生在輕度水平占比最多,說明病害控制較為有效,但是霜霉病與白粉病中度發生水平超過20%,表明生產中葡萄霜霉病和白粉病發生較重,需要加強防控。
葡萄園病害防治用藥情況
殺菌劑的選擇依據及購買途徑
對葡萄種植者防治病害如何選擇殺菌劑進行了分析調查,在憑自己經驗、網上查詢、農藥經銷商推薦、咨詢專業技術人員4種方式中,68.69%的人會咨詢專業技術人員,51.35%的人會根據農藥經銷商的推薦來選擇殺菌劑,28.60%的人憑借自己的經驗選擇殺菌劑,還有9.23%的人通過網上自主查詢來選擇殺菌劑。種植者防治葡萄病害選擇殺菌劑時主要通過咨詢專業技術人員和農藥經銷商,表明現在葡萄種植人員科學用藥的意識在增強,科技對葡萄安全生產的支撐作用在加強。
本問卷同時也對種植者購買殺菌劑的途徑進行了調查,目前市場上購買途徑主要有農藥零售店、農藥公司按需配送、廠家直銷、網上平臺這4種,其中在農藥零售店購買殺菌劑的葡萄園最多,占比67.34%,直接從廠家購買的占比13.51%,還有10.59%的葡萄園選擇在網上平臺購買,由專業農藥公司按需配送的占比43.69%。由此可見,病害的專業化防控前景廣泛。
葡萄園防治病害的用藥方式及成本
在葡萄病害防治中一些規模化的葡萄園及酒莊常按照防治歷操作,本次調查結果顯示,62.39%的葡萄園會定期按時打藥,按照事先制定的防治歷操作;30.18%的園區有一套用藥方案,根據病害發生情況及當年的氣候條件進行調整;而缺少防治歷和防治方案,只是在出現病害后才開始用藥防治的葡萄園占比僅為5.86%。在施藥前進行配藥操作時,81.08%的葡萄園會按照殺菌劑標簽的使用說明的用量和倍數配藥,配藥時會高于標簽用量的占10.81%,還有8.11%的葡萄園不會按照標簽用量進行計算和配藥,完全憑自己的經驗用藥。憑經驗不準確用藥和過量用藥可能會導致藥害的發生、防治效果差以及抗藥性的發生。總體來說,用藥量準確,按照殺菌劑標簽用量施藥的占絕大部分,但是仍有近20%的種植者施藥時不按推薦的藥量使用,缺乏科學性。
調查結果顯示,葡萄病害不同,產區發生不同,各葡萄園一個生長季用藥次數也存在差異。一個生長季內打藥5次以下的葡萄園僅占18.24%,打藥5~9次的葡萄園占32.66%,打藥10~13次的葡萄園占23.87%,還有25.23%葡萄園打藥次數在13次以上。殺菌劑畝投入成本也有較大差異,大于400元的葡萄園占比41.22%,300~400元的占12.61%,200~300元的占15.09%,100~200元的占19.82%,小于100元的占比最少,為11.26%。當某種殺菌劑防治效果較好時,71.17%的葡萄園會選擇其他殺菌劑交替輪換使用,11.94%的葡萄園不會改變其使用次數,16.89%的葡萄園會選擇多用幾次。若擅自增加用藥次數,可能會導致病原菌抗藥性的產生。
以上這些數據表明大部分種植人員能夠做到科學合理使用殺菌劑。但是在調查中發現,部分種植人員在殺菌劑使用中混用現象嚴重。能夠做到每種藥劑分別噴灑的僅有11.71%,34.01%的人會將2~3種殺菌劑混在一起,40.77%的人會將殺菌劑和殺蟲劑混用,其中有40.32%會將2~3種殺菌劑與殺蟲劑一起混用。市場上經過農藥登記的復配藥劑都經過了嚴格的試驗,藥劑不合理混用會導致藥效降低或藥害發生,還有可能加大對環境或人畜的毒害作用,隨意混用藥劑會加大安全隱患。
殺菌劑種類及使用情況
(1)殺菌劑的種類、使用比率及一個生長季的使用次數。調查結果顯示(圖3),葡萄園防治病害使用的殺菌劑種類有19余種,在被調查的444個葡萄園中,有358個葡萄園選用了苯醚甲環唑(80.63%),占比最多,其次為烯酰嗎啉(80.41%);使用占比70%~80%的殺菌劑依次為吡唑醚菌酯(73.87%)、代森錳鋅(72.30%)、嘧菌酯(70.27%)、嘧霉胺(70.05%);使用占比50%~70%的殺菌劑依次為戊唑醇(67.12%)、腐霉利(61.49%)、銅制劑(57.21%)、福美雙(55.86%)、腈菌唑(55.63%)、硫制劑(50.23%);使用占比30%~50%的殺菌劑依次為氟硅唑(49.77%)、咯菌腈(44.56%)、啶酰菌胺(43.47%)、甲基硫菌靈(40.99%)、肟菌酯(36.26%)、百菌清(32.88%);被選用最少的殺菌劑是克菌丹(22.70%)。
各種殺菌劑在一個生長季的使用次數如圖4所示,有11.04%的葡萄園一個生長季使用4次及以上苯醚甲環唑,分別有10.81%的葡萄園一個生長季使用4次及以上烯酰嗎啉、嘧霉胺;一個生長季施藥次數為3次的殺菌劑中,選用最多的是吡唑醚菌酯(45.54%)、苯醚甲環唑(20.72%)、烯酰嗎啉(20.27%);一個生長季施藥次數為2次的殺菌劑中,選用最多的是吡唑醚菌酯(27.48%)、苯醚甲環唑(27.25%)、烯酰嗎啉(25.45%);一個生長季施藥次數為1次的殺菌劑中,選用最多的是代森錳鋅(33.78%)、氟硅唑(31.53%)、硫制劑(31.31%)。這說明葡萄園單一殺菌劑連續多次使用現象普遍。
(2)防治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的殺菌劑使用情況。防治葡萄霜霉病殺菌劑使用情況如圖5-a所示,使用最多的殺菌劑分別是烯酰嗎啉(72.75%)、氰霜唑(39.64%)、代森錳鋅(39.41%)、銅制劑(38.29%)、吡唑醚菌酯(34.68%),其他依次為氟噻唑吡乙酮(29.50%)、嘧菌酯(25.00%)、波爾多液(23.87 %)、甲霜靈·錳鋅(20.95%)、霜脲·錳鋅(18.69%)、甲霜靈(13.96%)、唑醚·代森聯(13.96%),選用最少的藥劑分別是多菌靈(8.11%)和氟菌·肟菌酯(8.33%)。防治葡萄白粉病殺菌劑使用情況如圖5-b所示,使用最多的殺菌劑分別是苯醚甲環唑(56.53%)、戊唑醇(54.50%)、吡唑醚菌酯(37.16%)、己唑醇(33.78%)、醚菌酯(27.93%),其他依次為嘧菌酯(27.70%)、福美雙(25.68%)、三唑酮(23.87%)、氟硅唑(21.40%)、甲基硫菌靈(13.96%)、肟菌酯(13.06%)、硫制劑(12.39%)、多菌靈(6.53%),選用最少的藥劑分別是武夷菌素(1.13%)和芽孢桿菌(4.05%)。防治葡萄灰霉病殺菌劑使用情況如圖5-c所示,使用最多的殺菌劑分別是嘧霉胺(75.90%)、腐霉利(55.63%)、異菌脲(46.62%)、咯菌腈(26.58%)、啶酰菌胺(25.68%),其他依次為唑醚·氟酰胺(24.32%)、氟菌·肟菌酯(11.94%),選用最少的藥劑分別是寡雄腐霉(4.05%)和多菌靈(11.49%)。
結論與討論
本文調查分析了我國葡萄園病害發生危害及防治用藥情況,葡萄生產中發生較為普遍的病害是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枝干病害,總體發病程度是輕度到中度的水平,發病嚴重的占比均低于8%。說明葡萄園控制病害較為有效。隨著葡萄樹齡的增加,葡萄枝干病害有加重趨勢,葡萄園中發生枝干病害的占48.20%,葡萄枝干病害在全球主要葡萄種植國家均有發生,嚴重影響著葡萄的產量及品質,有些地區葡萄枝干病害的發病率高達100%,葡萄枝干病害發生的嚴重趨勢需要我們予以關注。
農藥信息網上登記的防治葡萄病害的殺菌劑有效成分共137種,其中葡萄霜霉病24種,白粉病18種,灰霉病12種,炭疽病8種,白腐病7種,枝干病害目前無登記藥劑。本次調查得知,種植者防治葡萄病害選擇殺菌劑時主要通過咨詢專業技術人員和農藥經銷商,在農藥零售店購買殺菌劑的最多。葡萄園常用的19種殺菌劑均為已在葡萄上登記的產品,說明在殺菌劑的種類選擇上較為科學規范。
調查結果顯示,單一殺菌劑連續多次使用問題普遍。其中苯醚甲環唑和烯酰嗎啉的使用比率均超過80%,在一個生長季中,有11.04%的葡萄園使用4次及以上的苯醚甲環唑,各有10.81%的葡萄園使用4次及以上的烯酰嗎啉、嘧霉胺;一個生長季施藥次數為3次的殺菌劑中,選用最多的是吡唑醚菌酯(45.54%)、苯醚甲環唑(20.72%)、烯酰嗎啉(20.27%),殺菌劑的過量頻繁使用易導致病原菌抗藥性的產生和發展,增加防治難度和成本。據文獻報道,在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中,抗藥性普遍發生,1999年,法國和意大利相繼報道發現抗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葡萄霜霉病菌;王喜娜認為在我國所有重要的葡萄產區,都出現了抗烯酰嗎啉的霜霉病菌株;周連柱等發現我國主要葡萄產區霜霉病菌對嘧菌酯的抗性最為嚴重,其次是甲霜靈和烯酰嗎啉。在葡萄白粉病的防治中,三唑類和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使用最多,抗藥性問題也需引起重視。1999年Chin等在紐約發現了葡萄白粉病菌對嘧菌酯的敏感性降低;Miller等測定了加利福尼亞的葡萄白粉病菌菌株對三唑酮的敏感性,結果顯示有抗藥性產生;Colcol等測定了弗吉尼亞州葡萄白粉病菌對嘧菌酯的敏感性,結果表明葡萄白粉病菌對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抗性廣泛存在。在葡萄灰霉病的防治中,已經發現灰霉病菌對嘧霉胺、腐霉利等殺菌劑存在抗藥性,張瑋等認為我國葡萄灰霉病菌對嘧霉胺的抗藥性較為普遍,且存在交互抗性;鄭媛萍認為多菌靈、嘧霉胺、腐霉利和異菌脲對在我國某些地區灰霉菌的抗性頻率高達90%,甚至100%。抗藥性的頻繁產生提醒我們應注意藥劑輪換和交替使用,并建立相應的抗藥性治理技術。
此外,葡萄園殺菌劑盲目混用問題突出,超過88%的葡萄園存在這種隨意混用現象,不僅帶來果品安全隱患,也易導致藥害產生,甚至影響藥效。應避免殺菌劑的過量頻繁使用以及隨意混用現象,加強病原菌抗藥性監測,建立科學合理的葡萄病害防治技術,提高殺菌劑在田間的實際防治效果,并延緩抗藥性的產生和發展。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1年第9期“我國葡萄園病害發生危害及防治用藥情況調查”(高琪,李興紅,劉梅)。
日期:2021-09-23
然而,在葡萄種植生產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各類病蟲害的威脅,部分葡萄病害的發生及危害程度日趨嚴重,嚴重威脅著葡萄產業的安全。為了解我國葡萄園病害發生危害及防治用藥情況,進行了相關調查,以期為葡萄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的參考。
調查方法
于2020年6—8月,采用“卷星小程序”線上答卷的方式,對葡萄園的種植相關人員進行了調查。本次共完成調查問卷444份,均為有效問卷。
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樣本基本情況、葡萄園種植基本特征、葡萄園病害發生及危害情況、葡萄園病害防治用藥情況等。
結果與分析
樣本基本情況
本次共收到調查問卷444份,1個葡萄園為1個調查單位,參與調查的人員均為葡萄種植相關人員,其中葡萄種植技術人員127人,占比28.60%;葡萄種植戶291人,占比65.54%;農藥經銷商(同時也種植葡萄)26人,占比5.86%。調查范圍涉及新疆、云南、寧夏、廣西、浙江等主要葡萄產區,共25個省(市、區)。覆蓋葡萄種植總面積為5147hm2,其中鮮食葡萄種植面積為2608hm2,占比50.67%;釀酒葡萄種植面積為2539hm2,占比49.33%。
葡萄園種植基本特征
經調查統計(圖1)分析,我國鮮食葡萄主要種植品種有紅地球、陽光玫瑰、夏黑、巨峰、克瑞森、醉金香等,前2位為紅地球和陽光玫瑰,其占比分別為36.55%和22.65%;釀酒葡萄主要種植品種有赤霞珠、美樂、馬瑟蘭、霞多麗、品麗珠、黑比諾等,前2位為赤霞珠和美樂,其占比分別為30.43%和25.36%。此次調查中葡萄樹齡超過5年的葡萄園占66.89%,樹齡3~5年的占18.47%,樹齡不足3年的占14.64%,表明我國葡萄種植相對穩定,新發展的葡萄園相對較少。
葡萄園病害發生及危害情況
本次對葡萄園病害發生及危害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葡萄霜霉病發生最為普遍,發生過葡萄霜霉病的葡萄園占91.89%,其他依次為白粉病、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和枝干病害,發病葡萄園所占比率分別為79.73%、75.45%、63.51%、57.88%和48.20%;危害程度各種病害有所不同,多數是輕度和中度危害。霜霉病輕度、中度和嚴重危害的葡萄園所占比率分別為60.81%、23.87%、7.21%;白粉病輕度、中度和嚴重危害的葡萄園所占比率依次為52.93%、20.27%、6.53%;灰霉病輕度、中度和嚴重危害的葡萄園所占比率依次為53.83%、16.89%、4.73%;白腐病輕度、中度和嚴重危害的葡萄園所占比率依次為47.07%、13.29%、3.15%;炭疽病輕度、中度和嚴重危害的葡萄園所占比率依次為44.14%、10.36%、3.38%;枝干病害輕度、中度和嚴重危害的葡萄園所占比率依次為41.67%、5.63%、0.90%。
從圖2可以看出,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枝干病害發生較為普遍,所有病害發生在輕度水平占比最多,說明病害控制較為有效,但是霜霉病與白粉病中度發生水平超過20%,表明生產中葡萄霜霉病和白粉病發生較重,需要加強防控。
葡萄園病害防治用藥情況
殺菌劑的選擇依據及購買途徑
對葡萄種植者防治病害如何選擇殺菌劑進行了分析調查,在憑自己經驗、網上查詢、農藥經銷商推薦、咨詢專業技術人員4種方式中,68.69%的人會咨詢專業技術人員,51.35%的人會根據農藥經銷商的推薦來選擇殺菌劑,28.60%的人憑借自己的經驗選擇殺菌劑,還有9.23%的人通過網上自主查詢來選擇殺菌劑。種植者防治葡萄病害選擇殺菌劑時主要通過咨詢專業技術人員和農藥經銷商,表明現在葡萄種植人員科學用藥的意識在增強,科技對葡萄安全生產的支撐作用在加強。
本問卷同時也對種植者購買殺菌劑的途徑進行了調查,目前市場上購買途徑主要有農藥零售店、農藥公司按需配送、廠家直銷、網上平臺這4種,其中在農藥零售店購買殺菌劑的葡萄園最多,占比67.34%,直接從廠家購買的占比13.51%,還有10.59%的葡萄園選擇在網上平臺購買,由專業農藥公司按需配送的占比43.69%。由此可見,病害的專業化防控前景廣泛。
葡萄園防治病害的用藥方式及成本
在葡萄病害防治中一些規模化的葡萄園及酒莊常按照防治歷操作,本次調查結果顯示,62.39%的葡萄園會定期按時打藥,按照事先制定的防治歷操作;30.18%的園區有一套用藥方案,根據病害發生情況及當年的氣候條件進行調整;而缺少防治歷和防治方案,只是在出現病害后才開始用藥防治的葡萄園占比僅為5.86%。在施藥前進行配藥操作時,81.08%的葡萄園會按照殺菌劑標簽的使用說明的用量和倍數配藥,配藥時會高于標簽用量的占10.81%,還有8.11%的葡萄園不會按照標簽用量進行計算和配藥,完全憑自己的經驗用藥。憑經驗不準確用藥和過量用藥可能會導致藥害的發生、防治效果差以及抗藥性的發生。總體來說,用藥量準確,按照殺菌劑標簽用量施藥的占絕大部分,但是仍有近20%的種植者施藥時不按推薦的藥量使用,缺乏科學性。
調查結果顯示,葡萄病害不同,產區發生不同,各葡萄園一個生長季用藥次數也存在差異。一個生長季內打藥5次以下的葡萄園僅占18.24%,打藥5~9次的葡萄園占32.66%,打藥10~13次的葡萄園占23.87%,還有25.23%葡萄園打藥次數在13次以上。殺菌劑畝投入成本也有較大差異,大于400元的葡萄園占比41.22%,300~400元的占12.61%,200~300元的占15.09%,100~200元的占19.82%,小于100元的占比最少,為11.26%。當某種殺菌劑防治效果較好時,71.17%的葡萄園會選擇其他殺菌劑交替輪換使用,11.94%的葡萄園不會改變其使用次數,16.89%的葡萄園會選擇多用幾次。若擅自增加用藥次數,可能會導致病原菌抗藥性的產生。
以上這些數據表明大部分種植人員能夠做到科學合理使用殺菌劑。但是在調查中發現,部分種植人員在殺菌劑使用中混用現象嚴重。能夠做到每種藥劑分別噴灑的僅有11.71%,34.01%的人會將2~3種殺菌劑混在一起,40.77%的人會將殺菌劑和殺蟲劑混用,其中有40.32%會將2~3種殺菌劑與殺蟲劑一起混用。市場上經過農藥登記的復配藥劑都經過了嚴格的試驗,藥劑不合理混用會導致藥效降低或藥害發生,還有可能加大對環境或人畜的毒害作用,隨意混用藥劑會加大安全隱患。
殺菌劑種類及使用情況
(1)殺菌劑的種類、使用比率及一個生長季的使用次數。調查結果顯示(圖3),葡萄園防治病害使用的殺菌劑種類有19余種,在被調查的444個葡萄園中,有358個葡萄園選用了苯醚甲環唑(80.63%),占比最多,其次為烯酰嗎啉(80.41%);使用占比70%~80%的殺菌劑依次為吡唑醚菌酯(73.87%)、代森錳鋅(72.30%)、嘧菌酯(70.27%)、嘧霉胺(70.05%);使用占比50%~70%的殺菌劑依次為戊唑醇(67.12%)、腐霉利(61.49%)、銅制劑(57.21%)、福美雙(55.86%)、腈菌唑(55.63%)、硫制劑(50.23%);使用占比30%~50%的殺菌劑依次為氟硅唑(49.77%)、咯菌腈(44.56%)、啶酰菌胺(43.47%)、甲基硫菌靈(40.99%)、肟菌酯(36.26%)、百菌清(32.88%);被選用最少的殺菌劑是克菌丹(22.70%)。
各種殺菌劑在一個生長季的使用次數如圖4所示,有11.04%的葡萄園一個生長季使用4次及以上苯醚甲環唑,分別有10.81%的葡萄園一個生長季使用4次及以上烯酰嗎啉、嘧霉胺;一個生長季施藥次數為3次的殺菌劑中,選用最多的是吡唑醚菌酯(45.54%)、苯醚甲環唑(20.72%)、烯酰嗎啉(20.27%);一個生長季施藥次數為2次的殺菌劑中,選用最多的是吡唑醚菌酯(27.48%)、苯醚甲環唑(27.25%)、烯酰嗎啉(25.45%);一個生長季施藥次數為1次的殺菌劑中,選用最多的是代森錳鋅(33.78%)、氟硅唑(31.53%)、硫制劑(31.31%)。這說明葡萄園單一殺菌劑連續多次使用現象普遍。
(2)防治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的殺菌劑使用情況。防治葡萄霜霉病殺菌劑使用情況如圖5-a所示,使用最多的殺菌劑分別是烯酰嗎啉(72.75%)、氰霜唑(39.64%)、代森錳鋅(39.41%)、銅制劑(38.29%)、吡唑醚菌酯(34.68%),其他依次為氟噻唑吡乙酮(29.50%)、嘧菌酯(25.00%)、波爾多液(23.87 %)、甲霜靈·錳鋅(20.95%)、霜脲·錳鋅(18.69%)、甲霜靈(13.96%)、唑醚·代森聯(13.96%),選用最少的藥劑分別是多菌靈(8.11%)和氟菌·肟菌酯(8.33%)。防治葡萄白粉病殺菌劑使用情況如圖5-b所示,使用最多的殺菌劑分別是苯醚甲環唑(56.53%)、戊唑醇(54.50%)、吡唑醚菌酯(37.16%)、己唑醇(33.78%)、醚菌酯(27.93%),其他依次為嘧菌酯(27.70%)、福美雙(25.68%)、三唑酮(23.87%)、氟硅唑(21.40%)、甲基硫菌靈(13.96%)、肟菌酯(13.06%)、硫制劑(12.39%)、多菌靈(6.53%),選用最少的藥劑分別是武夷菌素(1.13%)和芽孢桿菌(4.05%)。防治葡萄灰霉病殺菌劑使用情況如圖5-c所示,使用最多的殺菌劑分別是嘧霉胺(75.90%)、腐霉利(55.63%)、異菌脲(46.62%)、咯菌腈(26.58%)、啶酰菌胺(25.68%),其他依次為唑醚·氟酰胺(24.32%)、氟菌·肟菌酯(11.94%),選用最少的藥劑分別是寡雄腐霉(4.05%)和多菌靈(11.49%)。
結論與討論
本文調查分析了我國葡萄園病害發生危害及防治用藥情況,葡萄生產中發生較為普遍的病害是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枝干病害,總體發病程度是輕度到中度的水平,發病嚴重的占比均低于8%。說明葡萄園控制病害較為有效。隨著葡萄樹齡的增加,葡萄枝干病害有加重趨勢,葡萄園中發生枝干病害的占48.20%,葡萄枝干病害在全球主要葡萄種植國家均有發生,嚴重影響著葡萄的產量及品質,有些地區葡萄枝干病害的發病率高達100%,葡萄枝干病害發生的嚴重趨勢需要我們予以關注。
農藥信息網上登記的防治葡萄病害的殺菌劑有效成分共137種,其中葡萄霜霉病24種,白粉病18種,灰霉病12種,炭疽病8種,白腐病7種,枝干病害目前無登記藥劑。本次調查得知,種植者防治葡萄病害選擇殺菌劑時主要通過咨詢專業技術人員和農藥經銷商,在農藥零售店購買殺菌劑的最多。葡萄園常用的19種殺菌劑均為已在葡萄上登記的產品,說明在殺菌劑的種類選擇上較為科學規范。
調查結果顯示,單一殺菌劑連續多次使用問題普遍。其中苯醚甲環唑和烯酰嗎啉的使用比率均超過80%,在一個生長季中,有11.04%的葡萄園使用4次及以上的苯醚甲環唑,各有10.81%的葡萄園使用4次及以上的烯酰嗎啉、嘧霉胺;一個生長季施藥次數為3次的殺菌劑中,選用最多的是吡唑醚菌酯(45.54%)、苯醚甲環唑(20.72%)、烯酰嗎啉(20.27%),殺菌劑的過量頻繁使用易導致病原菌抗藥性的產生和發展,增加防治難度和成本。據文獻報道,在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中,抗藥性普遍發生,1999年,法國和意大利相繼報道發現抗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葡萄霜霉病菌;王喜娜認為在我國所有重要的葡萄產區,都出現了抗烯酰嗎啉的霜霉病菌株;周連柱等發現我國主要葡萄產區霜霉病菌對嘧菌酯的抗性最為嚴重,其次是甲霜靈和烯酰嗎啉。在葡萄白粉病的防治中,三唑類和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使用最多,抗藥性問題也需引起重視。1999年Chin等在紐約發現了葡萄白粉病菌對嘧菌酯的敏感性降低;Miller等測定了加利福尼亞的葡萄白粉病菌菌株對三唑酮的敏感性,結果顯示有抗藥性產生;Colcol等測定了弗吉尼亞州葡萄白粉病菌對嘧菌酯的敏感性,結果表明葡萄白粉病菌對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抗性廣泛存在。在葡萄灰霉病的防治中,已經發現灰霉病菌對嘧霉胺、腐霉利等殺菌劑存在抗藥性,張瑋等認為我國葡萄灰霉病菌對嘧霉胺的抗藥性較為普遍,且存在交互抗性;鄭媛萍認為多菌靈、嘧霉胺、腐霉利和異菌脲對在我國某些地區灰霉菌的抗性頻率高達90%,甚至100%。抗藥性的頻繁產生提醒我們應注意藥劑輪換和交替使用,并建立相應的抗藥性治理技術。
此外,葡萄園殺菌劑盲目混用問題突出,超過88%的葡萄園存在這種隨意混用現象,不僅帶來果品安全隱患,也易導致藥害產生,甚至影響藥效。應避免殺菌劑的過量頻繁使用以及隨意混用現象,加強病原菌抗藥性監測,建立科學合理的葡萄病害防治技術,提高殺菌劑在田間的實際防治效果,并延緩抗藥性的產生和發展。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1年第9期“我國葡萄園病害發生危害及防治用藥情況調查”(高琪,李興紅,劉梅)。
日期:202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