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業大學孔保華教授帶領的“肉品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團隊2021年度在食品國際頂尖權威學術刊物《Trends in FoodScience & Technology》(中科院一區Top,IF=12.563)、《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 food safety》(中科院一區Top,IF=12.811)、《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 Nutrition》(中科院一區Top,IF=11.176)連續發表4篇高水平論文。論文均以東北農業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孔保華教授和陳倩副教授為通訊作者。“肉品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團隊針對傳統肉制品特色品質保持與綠色制造、肉類現代化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肉品品質調控機制與保質保鮮、畜禽副產物綜合利用等肉品科學前沿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科研攻關,取得的多項成果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傳統發酵食品是我國飲食文化的瑰寶,因其獨特的風味、質地和營養價值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其中,乳酸菌是參與食品發酵的核心菌群,充分挖掘乳酸菌的代謝規律是提升發酵食品品質的關鍵。多年來,孔保華教授帶領團隊致力于肉制品風味及品質形成機理的研究,相關成果經過整理綜述于2020年12月20發表于《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 Nutrition》(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80/10408398.2020.1858269),扈瑩瑩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孔保華教授、陳倩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東北農業大學ESI學科提升計劃的資助。
隨著現代消費者對低鹽健康飲食以及營養需求的增加,開發新型肉蛋白產品以及低鹽肉制品成為了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孔保華教授帶領團隊對肌球蛋白在低鹽條件下的定向改性策略進行了綜述,為開發新型肉蛋白產品以及低鹽肉制品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依據。相關論文于2021年3月28日發表于《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tifs.2021.03.039)。劉昊天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孔保華教授、陳倩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東北農業大學ESI學科提升計劃和東農學者計劃的資助。
肉和肉制品是人類飲食中飽和脂肪酸的主要來源,然而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會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孔保華教授帶領團隊致力于肉制品的綠色制造,利用植物健康油脂替代動物脂肪,以開發低脂健康肉制品。《Comprehensive reviewsin food science & food safety》雜志于2021年6月29日刊登了題為“Future trends of processed meat products concerning perceivedhealthiness: A review”(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111/1541-4337.12813)的綜述文章。Iftikhar Hussain Badar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孔保華教授為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工作得到黑龍江省重大科技項目的資助。
鑒于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全球范圍內的環境、生態、安全問題,人造培養肉的研究已成為了當今肉品科學領域的熱點話題。孔保華教授帶領團隊對人造肉的研究歷程、當前的技術挑戰以及潛在的解決方案進行了綜述。相關成果于2021年8月8日發表于《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tifs.2021.07.010)。張浪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孔保華教授、陳倩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黑龍江省重大科技項目的資助。
據悉,近五年,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輕工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發表高水平SCI論文141篇,其中中科院分區一區論文105篇,ESI高被引論文7篇。2021年度團隊申報成功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孔保華教授獲得2020年度愛思唯爾(Elsevier)高被引學者稱號。團隊注重培養研究生獨立科研、思考的能力以及誠實的品質,讓他們具備基本的“科研素養”和“學術道德素養”的同時,注重多學科之間高度交叉和融合,打造跨學科跨專業之間的交流平臺。鼓勵博士生、碩士生參加高水平本領域國際會議,引導學生在科研中瞄準和聚焦本行業的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
(供稿/食品學院)
日期:2021-09-28
傳統發酵食品是我國飲食文化的瑰寶,因其獨特的風味、質地和營養價值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其中,乳酸菌是參與食品發酵的核心菌群,充分挖掘乳酸菌的代謝規律是提升發酵食品品質的關鍵。多年來,孔保華教授帶領團隊致力于肉制品風味及品質形成機理的研究,相關成果經過整理綜述于2020年12月20發表于《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 Nutrition》(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80/10408398.2020.1858269),扈瑩瑩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孔保華教授、陳倩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東北農業大學ESI學科提升計劃的資助。
隨著現代消費者對低鹽健康飲食以及營養需求的增加,開發新型肉蛋白產品以及低鹽肉制品成為了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孔保華教授帶領團隊對肌球蛋白在低鹽條件下的定向改性策略進行了綜述,為開發新型肉蛋白產品以及低鹽肉制品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依據。相關論文于2021年3月28日發表于《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tifs.2021.03.039)。劉昊天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孔保華教授、陳倩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東北農業大學ESI學科提升計劃和東農學者計劃的資助。
肉和肉制品是人類飲食中飽和脂肪酸的主要來源,然而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會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孔保華教授帶領團隊致力于肉制品的綠色制造,利用植物健康油脂替代動物脂肪,以開發低脂健康肉制品。《Comprehensive reviewsin food science & food safety》雜志于2021年6月29日刊登了題為“Future trends of processed meat products concerning perceivedhealthiness: A review”(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111/1541-4337.12813)的綜述文章。Iftikhar Hussain Badar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孔保華教授為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工作得到黑龍江省重大科技項目的資助。
鑒于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全球范圍內的環境、生態、安全問題,人造培養肉的研究已成為了當今肉品科學領域的熱點話題。孔保華教授帶領團隊對人造肉的研究歷程、當前的技術挑戰以及潛在的解決方案進行了綜述。相關成果于2021年8月8日發表于《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tifs.2021.07.010)。張浪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孔保華教授、陳倩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黑龍江省重大科技項目的資助。
據悉,近五年,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輕工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發表高水平SCI論文141篇,其中中科院分區一區論文105篇,ESI高被引論文7篇。2021年度團隊申報成功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孔保華教授獲得2020年度愛思唯爾(Elsevier)高被引學者稱號。團隊注重培養研究生獨立科研、思考的能力以及誠實的品質,讓他們具備基本的“科研素養”和“學術道德素養”的同時,注重多學科之間高度交叉和融合,打造跨學科跨專業之間的交流平臺。鼓勵博士生、碩士生參加高水平本領域國際會議,引導學生在科研中瞄準和聚焦本行業的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
(供稿/食品學院)
日期: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