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山東省委、省政府在濟南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省委書記李干杰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周乃翔主持。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萬書波及部分獲獎代表參加表彰大會。
會上,宣讀了《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2021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其中省科學技術最高獎2人;省自然科學一、二、三等獎共45項;省技術發明一、二、三等獎共11項;省科學技術進步一、二、三等獎共243項;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人。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共有13項科技成果和1名合作外國專家獲得表彰獎勵。其中,作物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高產優質廣適大豆新品種齊黃34”、蔬菜研究所主持完成的“ 白菜蘿卜優質多抗育種技術研究與新品種選育”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資源與環境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長根菇等5種食用菌種質培育與智能工廠化高效栽培技術創建”、植物保護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黃淮海夏玉米田除草劑減施增效技術與應用”、家禽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家禽主要疾病的中獸藥防治技術創新與應用”、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所(原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活性優異乳酸菌種質創建、優化與產業化應用”、花生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高產廣適抗逆適機收花生新品種的培育與應用”“花生主要害蟲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建立與應用”、果樹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棗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共7個項目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資源與環境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水稻機械化旱作節水高效栽培技術創新與應用”、家禽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家禽健康高效養殖關鍵技術創新與推廣”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我院提名的的外國專家“拉杰夫?庫瑪 瓦什尼”榮獲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另外,畜牧獸醫研究所參與完成的1項成果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參與完成的1項成果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成果“高產優質廣適大豆新品種齊黃34”由我院徐冉研究員帶領的大豆遺傳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主持完成。該項目圍繞大豆在保障國家糧食、油料、飼料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了擴面積、提產量、增產能、保供給,創新確立了優化株型、提高單株生產力和籽粒品質、增強綜合抗性和適應性的育種思路,采取拓寬遺傳基礎、聚合優良基因、早代品質鑒定、多種逆境篩選和多點聯合鑒定的育種策略,形成高產優質廣適大豆育種技術體系。培育出大豆新品種齊黃34,夏播畝產353.45kg,創我國夏大豆高產紀錄和山東省、甘肅省大豆高產紀錄;蛋白質含量45.13%、脂肪含量22.48%,同時超過高蛋白和高油品種標準;抗大豆花葉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擬莖點種腐病、炭疽病、疫霉根腐病等6種主要病害,耐旱、耐澇、耐鹽堿;適應范圍跨20個緯度,實現大豆品種產量、品質、抗性和適應性的重大突破。為了加速齊黃34推廣,大豆團隊研究建立了與齊黃34相配套的大豆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構建了政府推動、企業主動、科企聯動、科技示范帶動、高產競賽拉動、加工驅動和媒體互動的高效推廣體系,齊黃34累計推廣3320多萬畝,增加經濟社會效益74億元,推動了我國大豆產業發展。該品種以1870 萬元的品種經營權轉讓費創全國夏大豆最高紀錄。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黃河三角洲時查看了齊黃34大豆田,并給予“這個豆子很好”的評價。
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成果“白菜蘿卜優質多抗育種技術研究與新品種選育”由我院王淑芬研究員帶領的十字花科蔬菜遺傳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主持完成。該項目聚焦制約白菜蘿卜產業發展的抗逆、優質品種缺乏,進口種子主導市場,新興病害嚴重發生等瓶頸問題,以優質、多抗為主要目標,單倍體培養、分子標記、抗逆性鑒定、風味物質代謝規律等關鍵育種技術研究為突破點,“高效育種技術體系構建—優異種質資源創新—新品種培育”為創新主線的總體思路,產學研相結合協同攻關,開展了白菜蘿卜優質多抗育種技術研究與新品種選育。突破了單倍體培養、耐抽薹、抗根腫病及品質育種等關鍵育種技術,建立了分子輔助育種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的高效、定向、多基因聚合育種技術體系,縮短育種年限2~3年;通過與易出胚基因型育種材料雜交后再誘導、培養基改良等技術措施,突破了單倍體培養受基因型限制的難關;通過胚拯救加代,輔以分子標記篩選,解決了耐抽薹育種選育周期長的難題;完善了根腫病鑒定技術,輔助以分子標記選擇,實現了根腫病的精準鑒定及批量篩選。利用該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創制了抗根腫病、耐抽薹及雄性不育等骨干育種材料46份。育成的17個大白菜、蘿卜新品種,有效替代了進口種子,滿足了周年供應,實現了品種的更新換代;建立了高效良種繁育技術體系,育成的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已在省內外累計推廣767.5萬畝,增加經濟效益32.1億元,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顯著。
日期:2022-06-23
會上,宣讀了《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2021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其中省科學技術最高獎2人;省自然科學一、二、三等獎共45項;省技術發明一、二、三等獎共11項;省科學技術進步一、二、三等獎共243項;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人。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共有13項科技成果和1名合作外國專家獲得表彰獎勵。其中,作物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高產優質廣適大豆新品種齊黃34”、蔬菜研究所主持完成的“ 白菜蘿卜優質多抗育種技術研究與新品種選育”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資源與環境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長根菇等5種食用菌種質培育與智能工廠化高效栽培技術創建”、植物保護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黃淮海夏玉米田除草劑減施增效技術與應用”、家禽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家禽主要疾病的中獸藥防治技術創新與應用”、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所(原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活性優異乳酸菌種質創建、優化與產業化應用”、花生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高產廣適抗逆適機收花生新品種的培育與應用”“花生主要害蟲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建立與應用”、果樹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棗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共7個項目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資源與環境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水稻機械化旱作節水高效栽培技術創新與應用”、家禽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家禽健康高效養殖關鍵技術創新與推廣”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我院提名的的外國專家“拉杰夫?庫瑪 瓦什尼”榮獲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另外,畜牧獸醫研究所參與完成的1項成果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參與完成的1項成果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成果“高產優質廣適大豆新品種齊黃34”由我院徐冉研究員帶領的大豆遺傳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主持完成。該項目圍繞大豆在保障國家糧食、油料、飼料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了擴面積、提產量、增產能、保供給,創新確立了優化株型、提高單株生產力和籽粒品質、增強綜合抗性和適應性的育種思路,采取拓寬遺傳基礎、聚合優良基因、早代品質鑒定、多種逆境篩選和多點聯合鑒定的育種策略,形成高產優質廣適大豆育種技術體系。培育出大豆新品種齊黃34,夏播畝產353.45kg,創我國夏大豆高產紀錄和山東省、甘肅省大豆高產紀錄;蛋白質含量45.13%、脂肪含量22.48%,同時超過高蛋白和高油品種標準;抗大豆花葉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擬莖點種腐病、炭疽病、疫霉根腐病等6種主要病害,耐旱、耐澇、耐鹽堿;適應范圍跨20個緯度,實現大豆品種產量、品質、抗性和適應性的重大突破。為了加速齊黃34推廣,大豆團隊研究建立了與齊黃34相配套的大豆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構建了政府推動、企業主動、科企聯動、科技示范帶動、高產競賽拉動、加工驅動和媒體互動的高效推廣體系,齊黃34累計推廣3320多萬畝,增加經濟社會效益74億元,推動了我國大豆產業發展。該品種以1870 萬元的品種經營權轉讓費創全國夏大豆最高紀錄。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黃河三角洲時查看了齊黃34大豆田,并給予“這個豆子很好”的評價。
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成果“白菜蘿卜優質多抗育種技術研究與新品種選育”由我院王淑芬研究員帶領的十字花科蔬菜遺傳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主持完成。該項目聚焦制約白菜蘿卜產業發展的抗逆、優質品種缺乏,進口種子主導市場,新興病害嚴重發生等瓶頸問題,以優質、多抗為主要目標,單倍體培養、分子標記、抗逆性鑒定、風味物質代謝規律等關鍵育種技術研究為突破點,“高效育種技術體系構建—優異種質資源創新—新品種培育”為創新主線的總體思路,產學研相結合協同攻關,開展了白菜蘿卜優質多抗育種技術研究與新品種選育。突破了單倍體培養、耐抽薹、抗根腫病及品質育種等關鍵育種技術,建立了分子輔助育種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的高效、定向、多基因聚合育種技術體系,縮短育種年限2~3年;通過與易出胚基因型育種材料雜交后再誘導、培養基改良等技術措施,突破了單倍體培養受基因型限制的難關;通過胚拯救加代,輔以分子標記篩選,解決了耐抽薹育種選育周期長的難題;完善了根腫病鑒定技術,輔助以分子標記選擇,實現了根腫病的精準鑒定及批量篩選。利用該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創制了抗根腫病、耐抽薹及雄性不育等骨干育種材料46份。育成的17個大白菜、蘿卜新品種,有效替代了進口種子,滿足了周年供應,實現了品種的更新換代;建立了高效良種繁育技術體系,育成的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已在省內外累計推廣767.5萬畝,增加經濟效益32.1億元,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顯著。
日期: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