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在國際食品領域知名期刊Journal of Dairy Science(中科院一區,IF=4.225)在線發表了題為“Effective and repeatable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of 5 nucleotides in infant formula milk powder by ion-pair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ultraviolet”的文章。文章通訊作者為韋曉群副研究員,第一作者為2019級碩士生陳元佳。
嬰幼兒配方奶粉中添加適量的核苷酸對嬰兒的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然而過量添加會增加疾病風險,因此各國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中的核苷酸含量進行限制,并需要相應的檢測技術支持。奶粉中含有的乳糖,與核苷酸結構相似,對檢測造成干擾,通常需要復雜的預處理方法或成本較高的同位素內標法。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選用C18色譜柱,加入離子對試劑與核苷酸中的磷酸結合以延長其在色譜柱中的保留時間達到分離目的,同時采用HPLC-UV檢測器避免試劑產生的污染。為提高方法定量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通過研究柱溫、流動相pH值、離子對試劑濃度與五種核苷酸(CMP,胞嘧啶核苷酸;UMP,尿嘧啶核苷酸;AMP,腺嘌呤核苷酸;GMP,鳥嘌呤核苷酸;IMP,次黃嘌呤核苷酸)保留時間的關系,建立了以親水C18二異丙基為色譜柱的HPLC-UV方法。選擇了最佳的分離條件,并對其機理進行了解釋。提出了核苷酸的互變結構模型,以顯示條件對其極性的不同影響。這一結果表明,沒有嚴格的條件,就無法實現核苷酸的高效分離。該方法可檢測單核苷酸的線性范圍為10~1,000 mg/kg,滿足常規核苷酸添加的要求。方法的標準添加回收率為80.0~110.0%,相對標準偏差范圍為0.5~3.5%(n=6)。通過將這種方法應用于中國市場上的一系列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檢測,我們發現其中少數產品超過了核苷酸的法定限度。
該研究得到廣東省重點地區科技規劃項目(編號:2019B020211001)、中國廣州市科技規劃項目(no.20180302004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編號:2017YFC1601705)和廣東省農業廳(編號:2019KJ130)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3168/jds.2021-21133
通訊作者簡介
韋曉群,男,華南農業大學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博士,中國人民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博士后,原廣東檢驗檢疫技術中心(現廣州海關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包括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食品加工制造、功能性食品開發等。曾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2項,國家質檢總局科技興檢獎二等1項、三等2項;主持或者參與制修訂標準4個;參與出版專著9部。近三年(2020年至今)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項,發表中科院一區TOP科研論文7篇。
日期:2022-07-14
嬰幼兒配方奶粉中添加適量的核苷酸對嬰兒的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然而過量添加會增加疾病風險,因此各國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中的核苷酸含量進行限制,并需要相應的檢測技術支持。奶粉中含有的乳糖,與核苷酸結構相似,對檢測造成干擾,通常需要復雜的預處理方法或成本較高的同位素內標法。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選用C18色譜柱,加入離子對試劑與核苷酸中的磷酸結合以延長其在色譜柱中的保留時間達到分離目的,同時采用HPLC-UV檢測器避免試劑產生的污染。為提高方法定量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通過研究柱溫、流動相pH值、離子對試劑濃度與五種核苷酸(CMP,胞嘧啶核苷酸;UMP,尿嘧啶核苷酸;AMP,腺嘌呤核苷酸;GMP,鳥嘌呤核苷酸;IMP,次黃嘌呤核苷酸)保留時間的關系,建立了以親水C18二異丙基為色譜柱的HPLC-UV方法。選擇了最佳的分離條件,并對其機理進行了解釋。提出了核苷酸的互變結構模型,以顯示條件對其極性的不同影響。這一結果表明,沒有嚴格的條件,就無法實現核苷酸的高效分離。該方法可檢測單核苷酸的線性范圍為10~1,000 mg/kg,滿足常規核苷酸添加的要求。方法的標準添加回收率為80.0~110.0%,相對標準偏差范圍為0.5~3.5%(n=6)。通過將這種方法應用于中國市場上的一系列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檢測,我們發現其中少數產品超過了核苷酸的法定限度。
該研究得到廣東省重點地區科技規劃項目(編號:2019B020211001)、中國廣州市科技規劃項目(no.20180302004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編號:2017YFC1601705)和廣東省農業廳(編號:2019KJ130)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3168/jds.2021-21133
通訊作者簡介
韋曉群,男,華南農業大學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博士,中國人民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博士后,原廣東檢驗檢疫技術中心(現廣州海關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包括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食品加工制造、功能性食品開發等。曾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2項,國家質檢總局科技興檢獎二等1項、三等2項;主持或者參與制修訂標準4個;參與出版專著9部。近三年(2020年至今)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項,發表中科院一區TOP科研論文7篇。
日期: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