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單楊院士團隊丁勝華副研究員在熱激結合1-甲基環丙烯處理調控棗果角質層蠟質合成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以《Transcriptomics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metabolomics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heat shock combined with 1-methylcyclopropene to regulate the cuticle wax of jujube fruit during storage》為題發表在農林科學領域一區TOP期刊Food Chemistry(IF:9.231)上,我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葛帥為第一作者,丁勝華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單楊院士對該研究進行了指導,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272257)、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22JJ30330)、長沙市杰出創新青年培養計劃(KQ1905025)等項目的支持。
該研究通過掃描電鏡、氣相色譜-質譜、轉錄組測序和實時熒光定量PCR等技術探討了熱激(HT)、1-甲基環丙烯(1-MCP)以及聯合處理(HT+1-MCP)誘導的棗果(祁東酥脆棗)實表皮蠟質形態、組成和蠟質合成相關基因表達的變化,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HT、1-MCP和HT+1-MCP在棗果冷藏期間誘導了更光滑的蠟質層和更少的微裂紋。通過氣相色譜-質譜分析證實,酸和萜類化合物是棗果蠟質的主要成分。HT+1-MCP和1-MCP處理可顯著提高冷藏45天時的蠟質含量(p<0.05)。轉錄組和實時熒光定量PCR結果表明,HT+1-MCP處理上調了FATB、FATB、FAB2、FAD2和CYP716A,并保持了冷藏期間棗果的蠟質含量。上述結果將為采后處理調控棗果角質層合成以延長棗果貨架期提供新的視角。
研究結果揭示了HT+1-MCP處理調控棗果冷藏期間蠟質合成的分子機制,HT+1-MCP處理可通過上調FATB和FATA積累十六烷酸和十八烷酸,并上調FAB2和FAD2以維持不飽和脂肪酸的合成。此外,在齊墩果酸合成途徑中發現了四個上調的CYP716A候選基因(107403276、107403288、107421655和107433852)。總之,HT+1-MCP和1-MCP處理有利于冷藏期間棗果的蠟質積累,并進一步保持棗果的品質。本研究將為水果貯藏過程中蠟質組成的動態變化及其代謝合成調控提供理論參考。
此前還有關于辣椒果實角質層分子形成機制和采后溫州蜜柑角質層響應低溫的論文分別以第一或者通訊作者發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中科院1區TOP,IF5.895)和Molecules(IF4.412)雜志。
全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2.135187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2c04522
https://doi.org/10.3390/molecules25020412
日期:2022-12-15
該研究通過掃描電鏡、氣相色譜-質譜、轉錄組測序和實時熒光定量PCR等技術探討了熱激(HT)、1-甲基環丙烯(1-MCP)以及聯合處理(HT+1-MCP)誘導的棗果(祁東酥脆棗)實表皮蠟質形態、組成和蠟質合成相關基因表達的變化,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HT、1-MCP和HT+1-MCP在棗果冷藏期間誘導了更光滑的蠟質層和更少的微裂紋。通過氣相色譜-質譜分析證實,酸和萜類化合物是棗果蠟質的主要成分。HT+1-MCP和1-MCP處理可顯著提高冷藏45天時的蠟質含量(p<0.05)。轉錄組和實時熒光定量PCR結果表明,HT+1-MCP處理上調了FATB、FATB、FAB2、FAD2和CYP716A,并保持了冷藏期間棗果的蠟質含量。上述結果將為采后處理調控棗果角質層合成以延長棗果貨架期提供新的視角。
研究結果揭示了HT+1-MCP處理調控棗果冷藏期間蠟質合成的分子機制,HT+1-MCP處理可通過上調FATB和FATA積累十六烷酸和十八烷酸,并上調FAB2和FAD2以維持不飽和脂肪酸的合成。此外,在齊墩果酸合成途徑中發現了四個上調的CYP716A候選基因(107403276、107403288、107421655和107433852)。總之,HT+1-MCP和1-MCP處理有利于冷藏期間棗果的蠟質積累,并進一步保持棗果的品質。本研究將為水果貯藏過程中蠟質組成的動態變化及其代謝合成調控提供理論參考。
此前還有關于辣椒果實角質層分子形成機制和采后溫州蜜柑角質層響應低溫的論文分別以第一或者通訊作者發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中科院1區TOP,IF5.895)和Molecules(IF4.412)雜志。
全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2.135187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2c04522
https://doi.org/10.3390/molecules25020412
日期: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