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網站公示了2022-2023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推薦項目名單,擬推薦“豬安全高效基因編輯育種與克隆挖潛增效關鍵技術”等17項科技成果申報2022-2023年度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
其中,有12項科技成果涉及食品領域,具體如下:
(來源:湖北省農業農村廳)
原文鏈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ywdt/tkjjyc/202301/t20230131_4501997.shtml
其中,有12項科技成果涉及食品領域,具體如下:
序號 | 申報獎項等級 | 項目名稱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單位 | 項目簡介 |
2 | 科學研究類一等獎 | 米糠精深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 | 何東平、金青哲、姜元榮、劉玉蘭、胡傳榮、薛雅琳、鄭曉、姚凱、王勇、王志榮、劉曄、潘坤、童舜火、閆子鵬、相海、張余權、高盼、殷嬌嬌、吳建寶、周力 | 武漢輕工大學、江南大學、豐益(上海)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河南工業大學、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湖北省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金太陽糧油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得樂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華泰糧油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中機康元糧油裝備(北京)有限公司 | 本項目圍繞米糠穩態化保鮮、稻米油精準適度加工、稻米油質量安全風險防控和米糠加工副產物高效增值利用等方面,經過20年的系統研究,突破了米糠精深加工的多項技術瓶頸,實現了米糠精深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使我國米糠規模化加工利用率從15%提高到45%。1.創制了米糠穩態化保鮮及品質提升關鍵技術。2.首創了稻米油精準適度加工關鍵技術。3.建立了稻米油質量安全控制關鍵技術體系。4.開發了稻米油加工副產物高效利用及成套智能化裝備。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3項;鑒定或評價成果24項,整體達國際領先水平;獲國家專利86件,其中發明專利70件;發表論文217篇(SCI/EI 41篇,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1篇);出版著作15部;培養研究生46名;主持制修訂國家和行業標準34項,其中國家標準26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8項。4家為中國稻米油加工“10強”企業,1家為稻米油企業標準領跑者,15家企業累計新增產值65.89億元,新增利潤6.07億元。 |
4 | 科學研究類一等獎 | 魔芋高質高效種植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 吳金平、楊朝柱、郭鳳領、崔鳴、周潔、趙青華、齊傳東、李川、何斐、覃宇、袁尚勇、曾媛、楊碩、宋志紅、張俊軍、郭雙、朱永紅、王華、聶武斌、張曉蓮 |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安康市富硒產品研發中心、安康學院、恩施愛森農業有限公司、宜昌長陽清江魔芋專業合作社、武漢駿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房縣九方魔芋科技有限公司、竹溪縣泉溪益群魔芋專業合作社 | 該成果應用遠緣雜交育種技術,培育出我國第一個“高抗、優質、高繁力”雜交品種“鄂魔芋1號”。建立了完善的雜交育種技術體系,創制推廣了 “遠雜”系列新品種(系)4個。變革傳統的組培快繁方式,比普通快繁效率提高100倍的懸浮培養技術體系,制定種芋分級標準和研發貯藏技術,解決了“良種匱”問題。闡明了魔芋“癌癥”軟腐病的發病閾值、侵染機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響應機制并開發放線菌菌劑修復連作障礙。探明了白絹病、干腐病、炭疽病等病菌種屬地位及其發生流行規律。集成應用高抗、優質品種,無毒化種芋快繁,病害綠色防控和適蔭栽培模式等,有效解決了產業鏈種植中“良種匱、病害重”2大關鍵堵點,病害總體防效達90%以上,畝增產30%以上,KGM 含量提高10 個百分點。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授權專利7項,審定新品種1個,轉讓成果6項,制定標準1項,軟件著作權1項,出版論著4部,發表論文108篇(SCI 收錄15篇)。成果實施近兩年在湖北、陜西等省累計推廣108.6萬畝,新增利潤11.95億元,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
5 | 科學研究類一等獎 | 豬安全高效基因編輯育種與克隆挖潛增效關鍵技術 | 畢延震、苗義良、任紅艷、徐康、華再東、朱向星、周吉隆、劉紅波、劉鑫、張立蘋、張霞、朱喆、肖紅衛 |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河南創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 本項目建立了豬的安全基因編輯和高效基因打靶技術,發明了豬體細胞克隆挖潛增效新技術,創造了改良豬產肉性狀的新因果突變,根除了生物安全風險點,形成了我國豬育種技術發展的新格局。發明了豬的安全基因編輯技術,根除了生物安全風險點;建立了豬的高效基因打靶技術,突破了基因打靶效率低、手段少的瓶頸;揭示了豬體細胞重編程障礙的分子機理,破解了豬克隆效率不高的難點。利用上述高效安全基因編輯育種與克隆挖潛增效關鍵技術,創造出3個新的因果突變,研制了3種基因編輯豬新種質,其中肌抑素(MSTN)基因編輯湖北白豬“中超916”和“深海魚油”基因編輯大白豬現已完成“環境釋放”。在一個世代之內即取得了多年常規育種難以突破的改良進展,育種效率實現跨越,為我國豬育種新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創造性貢獻。 該成果獲授權核心發明專利6項,發表影響因子大于6.0的代表性研究論文4篇,其中單篇最高影響因子13.391。曾獲湖北省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大北農科技創新獎1項。所建立的豬克隆挖潛增效新技術,在中國科學院、南京醫科大學、湖北臻豬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惠生農業科技集團等科研單位和龍頭企業得到應用,形成了全國范圍的技術輻射。累計克隆優秀種公豬2556頭,節約成本5937.9萬元,總銷售額達10.34億元。該成果對我國豬育種技術升級迭代和生豬種源自立自強起到了引領作用。 |
6 | 科學研究類一等獎 | 砂梨產業高質量發展技術創新與應用 | 李先明、徐文興、姜淑苓、涂俊凡、朱紅艷、鮑江峰、秦仲麒、許文平、張平、楊夫臣、伍濤、黃昌武、羅敬東、瞿勇、張慶平、劉政、楊立、程寅勝、李謝雨、夏強明 |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湖北省果茶辦公室、湖南省園藝研究所、恩施州農業科學研究院、荊門(中國農谷)農業科學研究院、襄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重慶市永川區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 | 項目構建了砂梨產業高質量發展技術體系,涵蓋優質豐產理論、優質高效品種以及栽培模式綜合解決方案。建立并完善了梨雜交育種方法,首次確立了梨需冷量評價模式及評估參數,建立梨砧木、梨雜種實生苗、果實品質及田間適栽性評價指標及參數,篩選和培育出一批獨具特色的梨新品種(系)。首次系統構建了“高壟低畦+寬行窄株+行間生草+行帶覆蓋+宜機樹形+單果管理+肥水一體+綠色防控”的砂梨輕簡高效生產技術模式,研發了以套袋為核心的單果管理技術,建立了以生草為特征的土壤管理制度,發現了果園綠肥新種-大別山野豌豆;系統明確了砂梨樹形評價指標及參數,首次確立了單軸長枝修剪制度,創新了梨樹體管理增效技術模式;構建了梨園化學農藥減施增效技術規范,提出了梨主要病蟲害綠色高效防控模式。項目技術成果在湖北、湖南、重慶、上海等省市進行了產業化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項目申報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權9項,申請國家農作物品種登記6項;發表學術論文87篇,其中SCI論文5篇,累計影響因子31.85;JCR 1區論文1篇,影響因子11.68;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3篇,1篇論文獲得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出版著作2部,其中專著1部,主編1部。授權專利7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權7項,作品著作權3項;制訂標準9項,其中農業農村部行業標準1項,湖北省地方標準6項,湖南省地方標準2項。 |
9 | 科學研究類二等獎 | 蘿卜新品種及優質輕簡高效生產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 袁偉玲、吳潤、陳衛芳、陳磊夫、劉志雄、崔磊、劉先才、駱海波、熊立水、杜錚、熊緒興、黃春生、張友華、郭翔、李鵬程 |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蔬菜辦公室、鐘祥市荊沙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武漢市九頭鳥種苗有限公司、武漢華瑞吉祥機械發展有限公司、青島大順精鋒工貿有限公司 | 項目自主選育優質、耐寒、耐抽薹、耐貯運等蘿卜新品種7個,滿足了湖北及周邊省份平原春蘿卜、高山夏蘿卜、丘陵和平原地區秋冬季節對蘿卜品種的市場需求,調整和優化了湖北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蘿卜品種結構。自主研制出蘿卜多功能氣吸精量排種器、氣吸式精量播種機、膜上播種機、自走式多功能施肥機、起壟覆膜鋪帶一次性作業裝置、起壟打坑一次性作業裝置、蘿卜清洗裝置等,極大地提高了蘿卜生產效率,節省人工成本。集成創新蘿卜精準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輕簡化生產技術措施,“良種+良法”配套,創新成果轉化措施,示范效果顯著。項目發表相關論文論著52篇(部),制定湖北省地方標準8項,軟件著作權8項,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共15項,綠色食品認證4項,鑒定成果5項,項目部分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項。建立了高效協調的組織機制,創建了“省級農科教團隊+市級產學研主體+縣級推廣單位+經營主體+農戶”、“線上+線下”等高效推廣模式。近兩年,在湖北、湖南、貴州等省累計推廣新品種和新技術850萬畝,新增銷售額22.78億元,新增利潤8.71億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 |
10 | 科學研究類二等獎 | 獼猴桃優質高抗新品種培育及應用 | 張蕾、羅軒、齊秀娟、高磊、陳慶紅、田華、唐冬梅、黃春輝、劉艷飛、陳義挺、葉麗霞、汪志、彭玨、顧霞、徐愛春 |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貴州省果樹科學研究所、江西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 | 項目系統開展了獼猴桃種質資源收集、種質創制、特色新品種培育與推廣工作,成果整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特色新品種培育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收集了獼猴桃18個種(變種)853份資源,篩選、創制了優異、特色新種質32份,有效保障了獼猴桃種源安全。培育了6個優良特色新品種,優化了產業品種結構,集成了新品種的高效栽培技術,以良種良法推動了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了獼猴桃首個高密度遺傳圖譜,聯合發布了獼猴桃首個全基因組草圖,奠定了獼猴桃分子育種的理論基礎。 |
11 | 科學研究類二等獎 | 桃特色品種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發與應用 | 何華平、王富榮、韓月彭、艾小艷、龔林忠、王會良、劉勇、金天云、朱煒、張楊、段毅、黃小平、王志勇、劉模發、魏建成 |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湖北省果茶辦公室、棗陽市特產技術服務中心、孝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孝昌縣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隨縣特產技術推廣站 | 本項目形成了以紅肉桃為主的桃育種特色。利用收集的地方桃資源開展了利用和評價,獲得紅肉核心資源20余份,抗流膠病資源14份。通過地方品種提純改良、雜交育種、省外優系的引進篩選等選育出適應湖北省生態氣候條件的優良特色新品種3個。理論研究方面有突破。利用AFLP技術初步摸清了收集保存的紅肉桃資源親緣關系,為紅肉桃育種親本選配提供了參考依據。利用核心資源及雜交群體開展進行遺傳分析,確定了紅肉性狀為單基因控制的顯性性狀,挖掘控制紅肉性狀基因1個,獲得了2個相關分子標記。利用高抗和高感流膠病資源,獲得調控抗流膠病候選基因3個。創新集成了一批應用性強的成果。一是針對品種的生長結果習性研發配套的關鍵栽培技術發揮品種的優良特性,如針對油蟠露地栽培易裂果,商品性差的特點,通過避雨栽培極大提升商品性,發揮品種特色性,經濟效益顯著提升。二是針對桃產業存在栽培管理模式落后、產品安全質量隱患、桃園經濟效益低等問題,開展了宜機化、中間砧、樹體枝梢管控等省力化模式與技術配套研發。三是在桃省力化栽培、流膠病發生機制和防治措施上形成中間砧抗流膠病技術等一批應用性強的技術成果,提高了果實外觀及內在品質,降低了勞動力成本,保障了產品的質量安全,為長江流域桃產業綠色、高效生產提供科技支撐。 |
12 | 科學研究類二等獎 | 高山蔬菜減施增效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 矯振彪、嚴承歡、邱正明、徐衛紅、尹顯慧、唐麗、朱鳳娟、徐大兵、胡正梅、焦忠久、楊妮娜、閔勇、胡震、李文靜、王吉蕓 | 湖北省蔬菜協會、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貴州大學、西南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所、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湖北省蔬菜辦公室 | 該項目針對高山高原蔬菜越夏生產中雨水多、病害重、化學肥藥過量施用等問題,明確了甘藍、大白菜、番茄等主要蔬菜在高海拔山區種植的需肥規律,研發了調酸補鈣結合增施專用生物有機肥土壤保育、高山蔬菜尾菜就地生物轉化利用等12項平衡施肥與有機肥替代新技術新產品,化肥利用率提高15.6%~27.5%、減量施用30.0%~53.5%。闡明了15種高山蔬菜病蟲害發生規律,鑒定高山蔬菜新病害7種,采集并制作高山蔬菜病蟲與天敵標本4229份;研發了高山番茄避雨栽培防病技術、蘿卜地下害蟲綜合防控和基于抗藥性治理的小菜蛾防控等綠色防控關鍵技術17項;集成應用多功能害蟲誘捕器和超延長連桿多噴頭噴霧裝置等防控產品,化學農藥利用率提高12.0%~27.3%、減量施用35.7%~63.4%。研究集成了高山高原蔬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模式12套。項目成果在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和貴州等6省(市)示范推廣,蔬菜平均增產4.5%~48.6%。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
13 | 科學研究類二等獎 | 多樣化白菜類蔬菜種質創新與遺傳改良及產業化 | 汪愛華、林處發、高長斌、張忠武、宋莉萍、周雄祥、馮軍、黃興學、詹遠華、湯利光、寧斌、余楚英、謝焰鋒、張雪麗、董紅霞 | 武漢市農業科學院、常德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湖北省蔬菜辦公室、湖北菱湖尚品洪山菜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武漢蔬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武漢市洪山區洪山菜苔產業協會 | 本項目建立了多項白菜類蔬菜高效育種技術體系,縮短了育種周期2-3年、提高了雜種純度;挖掘出紅菜薹、白菜薹和小白菜優異蔬菜育種材料177份,創制出優異育種材料152份,為培育突破性新品種提供了核心親本。闡明了小白菜耐熱和雄性不育的分子機理,發掘并鑒定調控小白菜耐熱性相關的轉錄因子,探索其調控的分子機制。利用創制的優異育種材料和雄性不育系,培育出優質、抗逆、高產十字花科蔬菜雜優新品種3個;建立了湖北傳統名品洪山菜薹提純復壯技術,制定了洪山菜薹品種標準、產地環境、產品標準等多項標準,保障了洪山菜薹的高質量發展,提高了洪山菜苔產業的知名度和產業規模。根據不同蔬菜作物特點,分別建立了與新品種相配套的安全高效栽培技術。本項目獲授權國家專利13件,其中發明專利7件,育成品種3個,制訂地方標準4部,發表學術論文52篇(其中SCI論文15篇)。近兩年累計推廣新品種面積達62萬余畝,累計實現新增銷售收入7.328億元,新增利潤達到2.366億元,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為助力鄉村振興做出了積極貢獻。 |
14 | 科學研究類二等獎 | 香菇多糖制備關鍵技術及應用 | 胡國元、李偉偉、雷于國、于曉剛、陳一鳴、雷遠征、李新偉、雷曦薇 | 湖北裕國菇業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工程大學、湖北省香菇產業技術研究院 | 本項目評估了加工環節和儲存時間對香菇子實體多糖含量的影響,優化了熱水浸提制備工藝,探索了醇沉條件對香菇多糖得率和含量的影響,優化了香菇多糖的脫蛋白工藝、脫色工藝,熱水浸提制備香菇多糖得率達14.29%;首次探索了不同生育期香菇子實體多糖的累積規律,解析了不同生長發育期香菇子實體分級醇沉多糖組分的結構特性和生物活性,建立了香菇子實體多糖的高效制備技術體系。首次探索了添加吐溫80和黃芪、甘草、枸杞等中藥對香菇液體發酵的生物量、多糖產量、多糖的結構和抗氧化活性等的影響,優化了香菇多糖分批補料發酵工藝,建立了香菇多糖的液體發酵制備技術體系,香菇生物量和多糖分別增加了21.79%,34.29%。系統優化了香菇硒多糖的發酵條件,分離純化及鑒定了液體發酵香菇硒多糖,建立了香菇硒多糖的液體發酵制備技術體系;胞外硒多糖和有機硒的含量為673.7 mg/100mL、53.12 μg/g,胞內硒多糖和有機硒的含量為121.83 mg/100mL、46.62 μg/g。基于本課題的研究結果,獲發明專利2項,發表論文7篇,制定標準4項。項目成果已在湖北裕國菇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省香菇產業技術研究院進行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
15 | 科學研究類二等獎 | 高檔優質香稻鄂香2號的選育及關鍵栽培技術革新 | 田小海、張運波、曹慶云、朱彩章、穆麒麟、周登文、韋巧、龔偉華、邱先進、楊國才、沈升、王小文、丁雙成、劉洋旋、湯儉民 | 長江大學、湖北中香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孝感市孝南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荊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荊門(中國農谷)農業科學研究院 | 本項目根據湖北實際,立定了以泰國米為標桿的高檔優質一季稻品種培育目標。基于長期育種實踐的探索,建立了“粳型絲苗米”育種理論與技術新路線。巧妙選用了與秈/粳具有廣親和特征的優良親本,采用多品種雜交和選擇,育成了我國第一個具有泰國米“一級米”外觀標準和食味達國標一級米標準的高檔優質稻品種鄂香2號。創立了“足苗早發”與“超長低溫灌漿”等核心栽培技術,使單產提高到600kg/畝,滿足了大范圍產業化生產的要求。首次創立了“全產業鏈各環共振”推廣模式,開創了高檔優質稻推廣新模式。本項目獲得植物新品種1個,發明專利4項,制定標準1項,發表研究論文20多篇。該技術在長江流域120多家大型米業/種植米業合作社獲得廣泛推廣,鄂香2號連續多年被政府部門列為“中國好糧油”和“優質糧食工程”等主推品種,為“荊州大米”和“孝感香米”等地理標志產品的指定品種,不少縣市將該品種定為惠農政策中政府采購的指定品種。該品種創制的大米品牌榮獲30多個金獎和優秀大米品牌。 |
17 | 科學研究類三等獎 | 農產品中鉛、鎘現場綠色快速檢測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 戰藝芳、王利華、李寶喜、肖康飛、周陶鴻、朱玫、李志豪、姚延興、姚琪、胡金偉 | 武漢市農業科學院、武漢生物智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湖北省糧油食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 | 本項目以絲網印刷電極為基底電極,開發了一種集提取-修飾-檢測多功能于一體的鉛鎘檢測試劑,同時實現了農產品(糧食)中鉛鎘的溫和快速提取、電極的原位功能化修飾以及鉛鎘的陽極溶出伏安檢測,整個過程溫和、簡單、高效,從樣本提取到檢測出結果10 min內即可完成;創建了農產品中鉛鎘無汞、快速、綠色、高靈敏的電化學檢測方案,通過電極改性及單步/多步原位電化學修飾,結合金屬離子絡合劑去除體系中共存離子干擾,對農產品(糧食)中鉛的檢出限為50 ppb,鎘的檢出限為30 ppb,結果準確度在90%以上,滿足國標GB2762-2017要求;基于多物理場耦合模型、“偽多核”處理器原理和多算法結合策略,研究并發展了系列農產品重金屬現場檢測新裝備,成功實現了產品的微型化、高通量化。本成果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已授權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登記軟件著作權8項。截至目前,所涉重金屬檢測儀已推廣2000臺(套),在全國推廣覆蓋率達2%,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來源:湖北省農業農村廳)
原文鏈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ywdt/tkjjyc/202301/t20230131_45019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