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所突破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殖技術,實現苗種規模化培育

   2024-02-04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697
核心提示:1月27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聯合廣東省鰉鯨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廣東省鄉村振興戰略專項種業振興行動項目——“南海海區特色大黃魚種質資源評價與良種培育”,在惠州市惠東縣進行現場測試驗收,經過2年多技術攻關,成功突破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殖技術,實現了苗種的規模化培育,有望成為廣東海水養殖和海洋牧場建設的又一潛力品種。……(世界食品網-www.cctv1204.com)
1月27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聯合廣東省鰉鯨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廣東省鄉村振興戰略專項種業振興行動項目——“南海海區特色大黃魚種質資源評價與良種培育”,在惠州市惠東縣進行現場測試驗收,經過2年多技術攻關,成功突破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殖技術,實現了苗種的規模化培育,有望成為廣東海水養殖和海洋牧場建設的又一潛力品種。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負責人和水產育種領域多位專家學者出席驗收會。
 
  大黃魚,又稱黃花魚、黃瓜魚,是我國東南沿海特有的中下層洄游經濟魚類,體色金黃、唇部橘紅、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素有“國魚”之譽。按照地理種群和生態習性來劃分,大黃魚分為三大地理種群,分別是南黃海—東海地理種群(岱衢族)、臺灣海峽—粵東地理種群(閩—粵東族)和粵西地理種群(硇洲族)三大地理種群。2022年大黃養殖產量達25.77萬噸,是海水養殖魚類中產量最高的品種。其中,分布于珠江口東側至福建地區的閩-粵東族是當前大黃魚養殖的主要群體,分布于浙江、江蘇等地岱衢族也有一定養殖量,而分布在珠江口以西到湛江、海南海區的大黃魚被稱為硇洲族,尚處于野生狀態,未有馴化繁育。
 
  廣東大黃魚養殖產量和福建、浙江省份相比相對較低,年產量不足0.5萬噸,養殖區域主要集中在廣東南澳島、汕尾等區域。主要原因在于大黃魚最適宜生長水溫為18~25℃,而廣東夏季天氣炎熱,水溫高,持續時間長,大黃魚不適應環境導致病害頻發。相對于閩-粵東族大黃魚,硇洲族大黃魚因長期處于溫熱環境中而形成的更好的高溫耐受性和免疫適應性,有望發展成為適宜我國熱帶地區深遠海養殖的品種。
 
  南海所項目組牽頭先后開展了南海硇洲族大黃魚野生種質資源收集、保活運輸及深海網箱馴化養殖等工作,現已系統收集保存了硇洲族大黃魚種質資源10000余尾,達到性成熟年齡的親本2000余尾,構建了硇洲族大黃魚活體種質資源庫,并對硇洲族大黃魚形態特征、營養成分、生理生化指標、遺傳多樣性水平等進行了系統評價。2023年11月16日,項目組挑選性腺發育良好的26尾硇洲族大黃魚親本進行催產,經篩選分離獲得優質硇洲族大黃魚受精卵1.8kg(120萬粒),初孵仔魚112萬尾;2024年1月8日,挑選性腺發育良好的254尾硇洲族大黃魚親本進行催產,獲得優質受精卵36kg。
 
  測試驗收專家組經過現場查看和抽樣計數測試后,一致確認,2023年11月16日催產的硇洲族大黃魚苗種培育已達到40余萬尾,規格為3.1~5.8cm;2024年1月8日催產培育的16日齡仔魚已有800余萬尾;并認為,南海硇洲族大黃魚實現規模化人工繁育,有利于加強南海大黃魚種質資源保護,進一步拓展大黃魚養殖空間,為現代化海洋牧場適養品種的多元化提供了保障,推動“國魚”養殖在廣東落地開花結果。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負責人對該項目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南海硇洲族大黃魚品種培育取得五項技術突破:一是實現了硇洲族野生大黃魚的保活和馴化;二是在人工條件下實現了性成熟;三是在人工條件下突破了催產、孵化育苗技術;四是解決了育苗的開口餌料技術問題;五是突破了3~6cm苗種的營養強化培育技術;認為,目前南海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育的存活率已達到30%以上,已經具備了規模化培育的條件;要求,項目組要繼續強化選育和養殖推廣工作,推動南海硇洲族大黃魚游進千家萬戶、送上老百姓的餐桌,為廣東的“菜籃子”工程做出新貢獻。



日期:2024-02-04
 
地區: 廣東 惠州市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