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地環境
綠色食品生產應選擇距工礦區1千米以上,距公路、鐵路、生活區50米以上的生態環境良好、無污染的地區,在無有效的緩沖帶或物理屏障的條件下,應與常規生產區域設置8米寬的緩沖隔離帶。產地的土壤、空氣、水質質量應符合NY/T 391《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的要求。
黑木耳生產場地應清潔衛生、地勢較高、地勢平坦、排灌方便,有飲用水源。
二、菌種選擇及栽培時間
1.品種選擇:選擇經國家、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認(審)定的菌種,應由有菌種生產資質的供種單位供種。品種種性清晰,不應使用來歷不明、種性不清、隨意冠名的菌種和生產性狀未經系統試驗驗證的組織分離物作為種源生產菌種。品種應具有抗病蟲、優質高產、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等特點。
2.菌種質量:菌種應菌絲潔白、健壯,氣生菌絲絨毛狀,分布均勻、純度高,不松散;無雜菌、無病蟲,生長力強,菌種容器無破損。
3.菌種處理:菌齡應在滿袋(瓶、管)20天~30天之內,表面無褐色菌膜,無雜菌污染。菌種短期(不多于15 天)臨時儲存應置于4℃干燥環境中。菌種袋(瓶、管)使用前應用75%酒精棉擦拭表面消毒。
4.栽培時間:根據黑木耳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對溫度的要求,春季栽培宜在每年4月底前完成發菌培養,4-7月田間出耳;秋季栽培宜在每年7月中旬前完成發菌培養,8-11月田間出耳。根據生產量和生產能力確定開始培養基制備和接種時間。
三、選地和整地
1.選地
選址應在周圍開闊、環境清潔、通風良好、易排水防澇、靠近水源、交通方便的場地,如草地、平地、緩坡地,切忌低洼地。可采用露地栽培和搭建棚室栽培。對場地進行殺菌殺蟲和除草處理,所用藥劑應符合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的規定。
2.整地
露地地栽:建立畦床寬2米、長度不限,作業道寬60厘米,床面做殺菌、殺蟲及除草處理。排水不好的地塊應做高畦,坡地及排水良好的地塊做平畦。
棚室栽培:棚室常見規格為高3.6米~4.2米、寬8米~12米、長30米~50米。掛繩橫桿高度一般2.4米~2.6米,掛繩間距為25厘米~30厘米,每排掛7個或8個菌袋。棚內設有5~9條噴水管,使用旋轉霧化微噴系統噴水,保證棚內無噴水死角。棚室外覆塑料布,棚室兩邊塑料布可完全卷起以便通風。棚室兩端門上方應設通風口。棚室頂部要有遮陰網,遮陰網應可全部覆蓋棚室,遮蔭度應達到90 %以上。
四、菌袋生產
1.培養基制備
原料:木屑應選用柞、樺、櫟等闊葉木屑。麥麩、米糠等應潔凈、無腐爛變質。石膏、石灰等應使用無有害物質污染的原料。
培養基配方:培養基含水量控制在55 %~58 %。配方可選用“木屑78 %,麥麩20 %,石膏1 %,石灰1 %”。可參考選用如下配方:
(1)木屑88 %,麥麩11 %,石膏0.5 %,石灰0.5 %。
(2)木屑78 %,麥麩20 %,石膏1 %,石灰1 %。
(3)木屑86.5 %,麥麩10 %,豆餅2 %,石膏粉1 %,石灰0.5 %。
(4)木屑69 %、玉米秸20 %、麥麩8 %、豆粉2 %、石灰1 %。
(5)木屑69 %、稻草20 %、麥麩8 %、豆粉2 %、石灰1 %。
(6)木屑60 %、大豆秸30 %、麥麩8 %、玉米粉1 %,石灰1 %。
(7)木屑59 %、玉米芯30 %、麥麩8 %、豆粉2 %、石灰1 %。
注:石灰加入量應根據不同原料適當調整,以最終達到滅菌后培養基的pH6.5左右為準。
2.裝袋:培養基按照配方要求攪拌均勻后應盡快裝袋。根據滅菌方式選用聚丙烯折角袋或聚乙烯折角袋,采用規格為15.5厘米~16.5厘米×33厘米~39厘米,每個重為2.5克~3.5克。裝袋前應檢查塑料袋符合密閉要求。裝袋要求裝料緊實均勻,破損菌袋要及時清除。裝袋后用專用插棒、棉塞或專用蓋體封口。
3.滅菌:培養基裝袋后應盡快滅菌。可采用常壓滅菌和高壓滅菌。常壓滅菌時袋內溫度達到100℃時,持續保溫8 h~10 h。高壓滅菌應排凈滅菌鍋內空氣,壓力達到0.07兆帕以上、溫度117℃~126℃后,保持2.5 h~3.5 h。
4.冷卻:培養基料袋滅菌后應在潔凈空間內冷卻到常壓和溫度28 ℃以下。冷卻過程應防止冷凝水打濕棉塞和專用蓋體(插棒)中過濾介質,防止由于濾菌效果下降造成冷卻過程冷空氣吸入帶入雜菌。
五、接種與發菌
1.接種
接種操作:接種場所及接種箱等設施器械可使用高效、低毒和對環境污染低的消毒劑。空間可用臭氧消毒,地面可撒石灰消毒,酒精燈、接種針等器械和菌種瓶等器械可用75 %酒精棉球擦洗消毒。固體菌種接種時應去掉菌種表面老化菌皮,將菌種搗成玉米粒大小,用接種器械快速放入菌袋孔內,蓋上無棉蓋體或棉塞。液體菌種接種時應探入菌袋孔內3厘米~5厘米,均勻注入液體菌種后及時封口。
接種操作應在潔凈程度達到百級標準的局部空間內快速完成,操作應規范準確、符合無菌操作要求,最大程度避免接種過程帶入環境中的雜菌。
接種量:固體菌種接種量每個料袋用量為10克~15克。液體菌種每個料袋用量為15毫升~20毫升。可根據菌種質量和生產周期安排適當調整接種量。
2.發菌
發菌室要求:發菌室應具備保溫、增濕、通風、干燥、照明等條件,可以新建或利用已有房舍或棚室。內設培養架。培養架寬1米~1.2米,長度不限,層間距35厘米,5~6層。應設有通風口通風排濕,空間大和層架多的發菌室應設置混合氣扇,確保培養室內環境條件均一。地面應清潔平整,并撒石灰粉消毒。根據設施情況也可采用堆垛和懸掛等方式發菌培養。室內均勻設置儀器監測溫度及空氣相對濕度。
大型菌包廠可采用移動培養架發菌,培養架設計參照執行。
發菌室消毒:菌袋進入前應進行消毒處理,墻壁和培養架可以用石灰水消毒,空間用臭氧消毒。
發菌培養條件:以菌袋內溫度為準,發菌培養開始7 天內控制在26 ℃~28 ℃,7天~20天控制在23 ℃~25 ℃,后期22±2℃。發菌室應及時通風,應 “前小后大,宜大勿小”。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40%~50%,保持室內“通風干燥,宜干勿濕”。發菌室需遮光,即“暗光培養,宜黑勿亮”。期間應定期檢查雜菌污染情況,污染嚴重的栽培袋應移出發菌室集中處理。菌絲長滿菌袋后應進行后熟管理,后熟條件參考品種特性確定。一般后熟期為20天~30天,溫度應控制在20±2℃,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40%~50%。
六、田間管理
1.菌袋開口:菌袋開口前3天~5天應加強通風換氣,使菌絲逐步適應出耳場地環境。菌袋開口前應表面擦拭消毒和剔除雜菌感染菌袋,避免開口器械連續使用造成交叉感染。開口深度為0.5厘米~1.0厘米;口型可為星型口、十字口、斜線口和圓型口;大小(直徑)0.2厘米~0.5厘米,開口數量180~260個/袋。
菌袋開口后可通過集中堆放、遮蔭給水等方式做好環境通風、控溫和保濕。控制菌袋基質內溫度18 ℃~25 ℃、環境空氣相對濕度50 %~60 %,促進菌絲恢復和生長封閉芽口。
2.催芽管理:開口處菌絲長滿后應進入催芽管理階段。春季應利用棚室、塑料薄膜、草簾等設施,通過苫蓋、遮陰、給水和通風等措施調控催芽環境溫度、濕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濃度等條件。露地栽培中開口菌袋集中密擺,苫蓋提溫保濕;遮陰調控光照強弱,加大溫差;給水增濕,防止芽口失水;通風輔助調控環境溫度20 ℃~25 ℃,溫差10 ℃左右,空氣相對濕度80 %~90 %,二氧化碳濃度500毫克/千克~800毫克/千克。棚室栽培中環境指標調控可參考執行。秋季露地栽培和棚室栽培的催芽過程應以降溫、排濕和通風為主,菌袋應該稀疏擺放和吊掛,強化通風降低高溫對菌絲生長不良影響。
3.出耳管理
黑木耳出耳管理應綜合給水、通風、晾曬、遮蔭等多種措施,結合出耳不同階段環境要求,營造適宜環境,促進黑木耳高質量產出和減少病害發生。
出耳前準備:露地擺放和棚室吊掛前應做好設施準備。場地應環境清潔、平整、方便取水排水、通風良好、光線適宜,應做好場地除草和環境消毒,做好給水遮蔭等材料設備準備及安裝工作。
出耳期管理原則
(1)協調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生長。通過田間給水和停水頻度調控,強化基質內菌絲質量,提高抗病能力和產出質量。
(2)確保子實體適溫生長。應在適宜溫度條件下給水促進子實體生長,一般應控制在16 ℃~26 ℃范圍內。
(3)減少菌袋基質水分散失。基質內水分散失會造成袋料分離和影響菌絲活力,易造成雜菌和藻類污染。應通過環境給水增加濕度來減少基質水分散失,不能長時間陽光暴曬和長時間停水。
(4)杜絕高溫高濕環境。應通過強化通風、遮蔭降溫和及時采摘等措施妥避免高溫高濕環境及由此造成的雜菌污染和流耳爛耳現象。
給水:初期耳片小持水少,給水應少量多次;耳片濕潤膨脹時不能過度給水、耳片邊緣收縮脫水時可再度給水。隨著耳片生長速度加快、出耳逐漸增多,給水應逐漸增大水量和減少頻率,使耳片干干濕濕間歇生長。當耳片生長緩慢時則應停水涵養菌絲,停水時間應根據環境溫度和出耳潮次進行調整。給水可以降溫和保濕,但一定要同時加強通風,避免出現高溫高濕環境。春夏出耳應選擇夜晚相對低溫時段給水、夏秋出耳氣溫低時則應選擇白天相對高溫時段給水。
遮陰:遮蔭覆蓋可以遮擋日照、防雨和降溫。增加光照可促進耳片代謝生長和黑色素形成,應協調遮蔭和增加光照操作,同時發揮日光紫外線消毒作用。
通風:應始終注意加強通風。棚室栽培上下均應設有通風口,必要時可全部打開進行通風降溫除濕。
七、采收
根據子實體成熟度和產品標準要求及時采收。采收過晚則耳片變薄、顏色變淺、散放孢子等影響產品質量,甚至會出現紅根、流耳和表面破裂。
1.采收標準:一般當耳片逐漸舒展、耳根收縮、耳片色澤轉淡時應及時采收。或根據商品采購標準及時采收。采收前應停水2小時~5小時,待耳根收縮、耳片收攏但未完全干縮時輕輕摘下,不要傷及基質內菌絲。
2.采收方法:采收時,用手捏住耳片基部扭下或用刀片切下,盡量不損壞幼小耳芽。大口出耳則要用利刃割下耳根,避免發生霉爛。采摘下耳片應及時分攤晾曬處理,避免堆放時釋放孢子或自溶腐爛。
3.采收后處理:采收后將黑木耳置于晾曬棚中自然晾曬,待曬干后封裝保存。
八、病蟲害防治
1.防治原則:
病蟲害防治的基本原則應從農業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害孳生的環境條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多樣化,減少各類病蟲害所造成的損失。
2.常見病蟲害:
由細菌、真菌和酵母菌等病原菌生物侵染引起的培養料及子實體發黏、變質、腐爛等侵染性病害。
由不適環境條件引起的溜耳、爛耳、畸形耳等非侵染性病害。
由菇蚊、菇蠅、線蟲、螨類及蛞蝓等害蟲和有害動物引起的蟲害。
3.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蟲優良品種,把好菌種質量關;對培養基進行徹底滅菌;接種室、培養室及出耳房使用前嚴格消毒;及時清除廢棄料,保持環境清潔衛生。
物理防治:發菌室門、窗、通風口用40-60目防蟲網罩護;懸掛黃板誘殺菇蠅、菇蚊。
生物防治:使用植物源農藥和微生物農藥等生物制劑治病蟲害。
化學防治: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子實體生長期不得使用農藥。農藥使用應以最新版本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的規定為準。
九、質量追溯體系
生產全過程,要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健全生產記錄檔案,包括:地塊檔案和整地、選種、播種、制種、田間情況、病蟲草鼠害防治、采收、銷售記錄等。記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
日期:2024-03-23
綠色食品生產應選擇距工礦區1千米以上,距公路、鐵路、生活區50米以上的生態環境良好、無污染的地區,在無有效的緩沖帶或物理屏障的條件下,應與常規生產區域設置8米寬的緩沖隔離帶。產地的土壤、空氣、水質質量應符合NY/T 391《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的要求。
黑木耳生產場地應清潔衛生、地勢較高、地勢平坦、排灌方便,有飲用水源。
二、菌種選擇及栽培時間
1.品種選擇:選擇經國家、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認(審)定的菌種,應由有菌種生產資質的供種單位供種。品種種性清晰,不應使用來歷不明、種性不清、隨意冠名的菌種和生產性狀未經系統試驗驗證的組織分離物作為種源生產菌種。品種應具有抗病蟲、優質高產、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等特點。
2.菌種質量:菌種應菌絲潔白、健壯,氣生菌絲絨毛狀,分布均勻、純度高,不松散;無雜菌、無病蟲,生長力強,菌種容器無破損。
3.菌種處理:菌齡應在滿袋(瓶、管)20天~30天之內,表面無褐色菌膜,無雜菌污染。菌種短期(不多于15 天)臨時儲存應置于4℃干燥環境中。菌種袋(瓶、管)使用前應用75%酒精棉擦拭表面消毒。
4.栽培時間:根據黑木耳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對溫度的要求,春季栽培宜在每年4月底前完成發菌培養,4-7月田間出耳;秋季栽培宜在每年7月中旬前完成發菌培養,8-11月田間出耳。根據生產量和生產能力確定開始培養基制備和接種時間。
三、選地和整地
1.選地
選址應在周圍開闊、環境清潔、通風良好、易排水防澇、靠近水源、交通方便的場地,如草地、平地、緩坡地,切忌低洼地。可采用露地栽培和搭建棚室栽培。對場地進行殺菌殺蟲和除草處理,所用藥劑應符合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的規定。
2.整地
露地地栽:建立畦床寬2米、長度不限,作業道寬60厘米,床面做殺菌、殺蟲及除草處理。排水不好的地塊應做高畦,坡地及排水良好的地塊做平畦。
棚室栽培:棚室常見規格為高3.6米~4.2米、寬8米~12米、長30米~50米。掛繩橫桿高度一般2.4米~2.6米,掛繩間距為25厘米~30厘米,每排掛7個或8個菌袋。棚內設有5~9條噴水管,使用旋轉霧化微噴系統噴水,保證棚內無噴水死角。棚室外覆塑料布,棚室兩邊塑料布可完全卷起以便通風。棚室兩端門上方應設通風口。棚室頂部要有遮陰網,遮陰網應可全部覆蓋棚室,遮蔭度應達到90 %以上。
四、菌袋生產
1.培養基制備
原料:木屑應選用柞、樺、櫟等闊葉木屑。麥麩、米糠等應潔凈、無腐爛變質。石膏、石灰等應使用無有害物質污染的原料。
培養基配方:培養基含水量控制在55 %~58 %。配方可選用“木屑78 %,麥麩20 %,石膏1 %,石灰1 %”。可參考選用如下配方:
(1)木屑88 %,麥麩11 %,石膏0.5 %,石灰0.5 %。
(2)木屑78 %,麥麩20 %,石膏1 %,石灰1 %。
(3)木屑86.5 %,麥麩10 %,豆餅2 %,石膏粉1 %,石灰0.5 %。
(4)木屑69 %、玉米秸20 %、麥麩8 %、豆粉2 %、石灰1 %。
(5)木屑69 %、稻草20 %、麥麩8 %、豆粉2 %、石灰1 %。
(6)木屑60 %、大豆秸30 %、麥麩8 %、玉米粉1 %,石灰1 %。
(7)木屑59 %、玉米芯30 %、麥麩8 %、豆粉2 %、石灰1 %。
注:石灰加入量應根據不同原料適當調整,以最終達到滅菌后培養基的pH6.5左右為準。
2.裝袋:培養基按照配方要求攪拌均勻后應盡快裝袋。根據滅菌方式選用聚丙烯折角袋或聚乙烯折角袋,采用規格為15.5厘米~16.5厘米×33厘米~39厘米,每個重為2.5克~3.5克。裝袋前應檢查塑料袋符合密閉要求。裝袋要求裝料緊實均勻,破損菌袋要及時清除。裝袋后用專用插棒、棉塞或專用蓋體封口。
3.滅菌:培養基裝袋后應盡快滅菌。可采用常壓滅菌和高壓滅菌。常壓滅菌時袋內溫度達到100℃時,持續保溫8 h~10 h。高壓滅菌應排凈滅菌鍋內空氣,壓力達到0.07兆帕以上、溫度117℃~126℃后,保持2.5 h~3.5 h。
4.冷卻:培養基料袋滅菌后應在潔凈空間內冷卻到常壓和溫度28 ℃以下。冷卻過程應防止冷凝水打濕棉塞和專用蓋體(插棒)中過濾介質,防止由于濾菌效果下降造成冷卻過程冷空氣吸入帶入雜菌。
五、接種與發菌
1.接種
接種操作:接種場所及接種箱等設施器械可使用高效、低毒和對環境污染低的消毒劑。空間可用臭氧消毒,地面可撒石灰消毒,酒精燈、接種針等器械和菌種瓶等器械可用75 %酒精棉球擦洗消毒。固體菌種接種時應去掉菌種表面老化菌皮,將菌種搗成玉米粒大小,用接種器械快速放入菌袋孔內,蓋上無棉蓋體或棉塞。液體菌種接種時應探入菌袋孔內3厘米~5厘米,均勻注入液體菌種后及時封口。
接種操作應在潔凈程度達到百級標準的局部空間內快速完成,操作應規范準確、符合無菌操作要求,最大程度避免接種過程帶入環境中的雜菌。
接種量:固體菌種接種量每個料袋用量為10克~15克。液體菌種每個料袋用量為15毫升~20毫升。可根據菌種質量和生產周期安排適當調整接種量。
2.發菌
發菌室要求:發菌室應具備保溫、增濕、通風、干燥、照明等條件,可以新建或利用已有房舍或棚室。內設培養架。培養架寬1米~1.2米,長度不限,層間距35厘米,5~6層。應設有通風口通風排濕,空間大和層架多的發菌室應設置混合氣扇,確保培養室內環境條件均一。地面應清潔平整,并撒石灰粉消毒。根據設施情況也可采用堆垛和懸掛等方式發菌培養。室內均勻設置儀器監測溫度及空氣相對濕度。
大型菌包廠可采用移動培養架發菌,培養架設計參照執行。
發菌室消毒:菌袋進入前應進行消毒處理,墻壁和培養架可以用石灰水消毒,空間用臭氧消毒。
發菌培養條件:以菌袋內溫度為準,發菌培養開始7 天內控制在26 ℃~28 ℃,7天~20天控制在23 ℃~25 ℃,后期22±2℃。發菌室應及時通風,應 “前小后大,宜大勿小”。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40%~50%,保持室內“通風干燥,宜干勿濕”。發菌室需遮光,即“暗光培養,宜黑勿亮”。期間應定期檢查雜菌污染情況,污染嚴重的栽培袋應移出發菌室集中處理。菌絲長滿菌袋后應進行后熟管理,后熟條件參考品種特性確定。一般后熟期為20天~30天,溫度應控制在20±2℃,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40%~50%。
六、田間管理
1.菌袋開口:菌袋開口前3天~5天應加強通風換氣,使菌絲逐步適應出耳場地環境。菌袋開口前應表面擦拭消毒和剔除雜菌感染菌袋,避免開口器械連續使用造成交叉感染。開口深度為0.5厘米~1.0厘米;口型可為星型口、十字口、斜線口和圓型口;大小(直徑)0.2厘米~0.5厘米,開口數量180~260個/袋。
菌袋開口后可通過集中堆放、遮蔭給水等方式做好環境通風、控溫和保濕。控制菌袋基質內溫度18 ℃~25 ℃、環境空氣相對濕度50 %~60 %,促進菌絲恢復和生長封閉芽口。
2.催芽管理:開口處菌絲長滿后應進入催芽管理階段。春季應利用棚室、塑料薄膜、草簾等設施,通過苫蓋、遮陰、給水和通風等措施調控催芽環境溫度、濕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濃度等條件。露地栽培中開口菌袋集中密擺,苫蓋提溫保濕;遮陰調控光照強弱,加大溫差;給水增濕,防止芽口失水;通風輔助調控環境溫度20 ℃~25 ℃,溫差10 ℃左右,空氣相對濕度80 %~90 %,二氧化碳濃度500毫克/千克~800毫克/千克。棚室栽培中環境指標調控可參考執行。秋季露地栽培和棚室栽培的催芽過程應以降溫、排濕和通風為主,菌袋應該稀疏擺放和吊掛,強化通風降低高溫對菌絲生長不良影響。
3.出耳管理
黑木耳出耳管理應綜合給水、通風、晾曬、遮蔭等多種措施,結合出耳不同階段環境要求,營造適宜環境,促進黑木耳高質量產出和減少病害發生。
出耳前準備:露地擺放和棚室吊掛前應做好設施準備。場地應環境清潔、平整、方便取水排水、通風良好、光線適宜,應做好場地除草和環境消毒,做好給水遮蔭等材料設備準備及安裝工作。
出耳期管理原則
(1)協調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生長。通過田間給水和停水頻度調控,強化基質內菌絲質量,提高抗病能力和產出質量。
(2)確保子實體適溫生長。應在適宜溫度條件下給水促進子實體生長,一般應控制在16 ℃~26 ℃范圍內。
(3)減少菌袋基質水分散失。基質內水分散失會造成袋料分離和影響菌絲活力,易造成雜菌和藻類污染。應通過環境給水增加濕度來減少基質水分散失,不能長時間陽光暴曬和長時間停水。
(4)杜絕高溫高濕環境。應通過強化通風、遮蔭降溫和及時采摘等措施妥避免高溫高濕環境及由此造成的雜菌污染和流耳爛耳現象。
給水:初期耳片小持水少,給水應少量多次;耳片濕潤膨脹時不能過度給水、耳片邊緣收縮脫水時可再度給水。隨著耳片生長速度加快、出耳逐漸增多,給水應逐漸增大水量和減少頻率,使耳片干干濕濕間歇生長。當耳片生長緩慢時則應停水涵養菌絲,停水時間應根據環境溫度和出耳潮次進行調整。給水可以降溫和保濕,但一定要同時加強通風,避免出現高溫高濕環境。春夏出耳應選擇夜晚相對低溫時段給水、夏秋出耳氣溫低時則應選擇白天相對高溫時段給水。
遮陰:遮蔭覆蓋可以遮擋日照、防雨和降溫。增加光照可促進耳片代謝生長和黑色素形成,應協調遮蔭和增加光照操作,同時發揮日光紫外線消毒作用。
通風:應始終注意加強通風。棚室栽培上下均應設有通風口,必要時可全部打開進行通風降溫除濕。
七、采收
根據子實體成熟度和產品標準要求及時采收。采收過晚則耳片變薄、顏色變淺、散放孢子等影響產品質量,甚至會出現紅根、流耳和表面破裂。
1.采收標準:一般當耳片逐漸舒展、耳根收縮、耳片色澤轉淡時應及時采收。或根據商品采購標準及時采收。采收前應停水2小時~5小時,待耳根收縮、耳片收攏但未完全干縮時輕輕摘下,不要傷及基質內菌絲。
2.采收方法:采收時,用手捏住耳片基部扭下或用刀片切下,盡量不損壞幼小耳芽。大口出耳則要用利刃割下耳根,避免發生霉爛。采摘下耳片應及時分攤晾曬處理,避免堆放時釋放孢子或自溶腐爛。
3.采收后處理:采收后將黑木耳置于晾曬棚中自然晾曬,待曬干后封裝保存。
八、病蟲害防治
1.防治原則:
病蟲害防治的基本原則應從農業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害孳生的環境條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多樣化,減少各類病蟲害所造成的損失。
2.常見病蟲害:
由細菌、真菌和酵母菌等病原菌生物侵染引起的培養料及子實體發黏、變質、腐爛等侵染性病害。
由不適環境條件引起的溜耳、爛耳、畸形耳等非侵染性病害。
由菇蚊、菇蠅、線蟲、螨類及蛞蝓等害蟲和有害動物引起的蟲害。
3.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蟲優良品種,把好菌種質量關;對培養基進行徹底滅菌;接種室、培養室及出耳房使用前嚴格消毒;及時清除廢棄料,保持環境清潔衛生。
物理防治:發菌室門、窗、通風口用40-60目防蟲網罩護;懸掛黃板誘殺菇蠅、菇蚊。
生物防治:使用植物源農藥和微生物農藥等生物制劑治病蟲害。
化學防治: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子實體生長期不得使用農藥。農藥使用應以最新版本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的規定為準。
九、質量追溯體系
生產全過程,要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健全生產記錄檔案,包括:地塊檔案和整地、選種、播種、制種、田間情況、病蟲草鼠害防治、采收、銷售記錄等。記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
日期: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