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創新利用創新團隊與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合作,首次組裝了普通野生稻單倍型無間隙染色體基因組,構建了野生稻種質資源優異基因發掘利用與種質創新的平臺,并鑒定了關鍵的耐鹽與抗稻瘟病基因,為我國野生稻種質資源挖掘與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可選擇的基因。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栽培稻是由二倍體普通野生稻馴化而來,在其馴化過程中野生稻所攜帶的大量優異性狀等位基因丟失或者被削弱。但野生稻雜合度高導致基因組組裝困難,且大量的優異抗性基因與不利性狀連鎖,育種中難以直接利用。所以建立一個可用于野生稻基因發掘的高效平臺對野生稻資源利用和水稻品種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團隊以綜合抗性優良的中國普通野生稻Y476為載體,首次組裝了單倍型無間隙染色體基因組;研究人員以該基因組為基礎,分別以秈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為受體親本,構建以Y476為供體親本的兩套覆蓋全基因組的染色體片段置換系,建立一個能夠高通量鑒定發掘野生稻優異基因的平臺。同時利用該平臺鑒定出一個耐鹽相關基因與一個抗稻瘟病基因。該研究為野生稻基因挖掘提供了高效平臺,為稻種資源利用與品種遺傳改良提供了先進工具。
作科所已畢業博士生黃婧芬和北大農學院博士生張宜林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北大農學院何航研究員和作科所楊慶文、喬衛華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崖州灣實驗室揭榜掛帥等項目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8845-6
日期:2024-06-04
栽培稻是由二倍體普通野生稻馴化而來,在其馴化過程中野生稻所攜帶的大量優異性狀等位基因丟失或者被削弱。但野生稻雜合度高導致基因組組裝困難,且大量的優異抗性基因與不利性狀連鎖,育種中難以直接利用。所以建立一個可用于野生稻基因發掘的高效平臺對野生稻資源利用和水稻品種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團隊以綜合抗性優良的中國普通野生稻Y476為載體,首次組裝了單倍型無間隙染色體基因組;研究人員以該基因組為基礎,分別以秈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為受體親本,構建以Y476為供體親本的兩套覆蓋全基因組的染色體片段置換系,建立一個能夠高通量鑒定發掘野生稻優異基因的平臺。同時利用該平臺鑒定出一個耐鹽相關基因與一個抗稻瘟病基因。該研究為野生稻基因挖掘提供了高效平臺,為稻種資源利用與品種遺傳改良提供了先進工具。
作科所已畢業博士生黃婧芬和北大農學院博士生張宜林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北大農學院何航研究員和作科所楊慶文、喬衛華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崖州灣實驗室揭榜掛帥等項目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8845-6
日期: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