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今年年初以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良好開局。當前,受金融危機和自然災害多發的雙重影響,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壓力加大。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當前穩定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國發〔2009〕25號)精神,強化“三農”扶持力度,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大力發展農產品生產
?。ㄒ唬┣Х桨儆嬜ズ眉Z食生產。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的思想,加強田間管理,制定和完善工作預案,做好病蟲、低溫、洪澇、早霜等災害防控工作。強化農業科技服務,重點圍繞促進糧食高產、早熟、抗病和防災,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共建,加快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應用,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嚴格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完善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發揮墾區在糧食生產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擴大場縣共建成果。研究建立化肥、農藥淡季儲備制度。
?。ǘ┓€步推進畜牧業生產。深入實施五千萬頭生豬規?;B殖戰略工程規劃和千萬噸奶戰略工程規劃,加大對奶牛、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的扶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33戶收購鮮奶的貸款企業2009年收購鮮奶發生的銀行貸款實行全額貼息,對年出欄生豬1000頭以上或奶牛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購買仔畜、飼料、新建圈舍等在2009年發生的貸款給予貼息。完善產業預警體系,加強市場監測和行業指導,防止畜牧業生產大起大落。加強以良種繁育、動物防疫、產品檢測為主的綜合服務體系建設,落實各項動物防疫措施,確保免疫密度達到100%。支持珍稀名貴優質魚類苗種繁育和漁業資源增殖保護。
?。ㄈ┐罅Πl展特色農業。加快調整農業結構,加大綠色食品開發力度,集中抓好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總量擴張和全程監管。積極發展以種植養殖業、非木質采集業為主的林下產業,努力提高林地產出率。引導和支持各地發揮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加快發展蔬菜、瓜果、花卉、亞麻、食用菌、北藥、飼草飼料等特色種植業和蠶蜂、林蛙、鹿等特種養殖業,大力發展木制品、豆制品和刺繡、編織、釀造等特色加工業以及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業,搞好生態農業、循環農業、觀光農業和生物質產業,推進特色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ㄋ模┳ズ棉r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建設好20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項目,加快推進尼爾基引嫩擴建一期工程、三江平原灌區工程和大型泵站建設,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切實提高水資源調控能力,大力開展旱澇保收田工程建設。堅持多元投資,圍繞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加快現代農機具購置和下擺,切實提高農機裝備水平,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繼續實施大型農業機械深松整地補貼和水稻育秧大棚建設補貼政策,今年建設水稻育秧大棚10萬棟。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加強耕地保護與土地整理,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壯大
?。ㄒ唬┐罅Πl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圍繞糧食、乳肉、飼料等主導產業,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優勢產區集聚,推進資源要素和加工能力向優勢企業集中,逐步形成區域明顯、精深加工優勢突出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布局,打造大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集群,增強帶動能力和競爭能力。鼓勵和支持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市場前景看好、發展潛力大的加工企業,通過聯合、兼并和重組等形式優化和聚集生產要素,盡快做大做強。
?。ǘ┱J真落實各項財政扶持政策。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改造、科技投入、新建項目、擴大規模、整合重組和基地建設資金扶持力度。省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資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綠色食品發展資金、新增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等優先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
(三)擴大龍頭企業信貸規模。各級政府要選擇成長型農產品加工和出口企業重點貸款項目,深入推進銀企對接。各金融部門要認真落實《中國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關于加強金融服務“三農”的指導意見》(哈銀發〔2009〕17號)精神,對符合貸款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加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的貸款額度,在貸款展期、續貸和項目貸款寬限期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解決企業生產經營資金不足問題。省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涉農金融機構和其他商業銀行要對信譽好、有還款能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予以重點支持。
三、搞活農產品流通
?。ㄒ唬└愫棉r產品收儲。根據糧食市場情況,積極爭取啟動國家糧食最低收購價等政策性糧食收購。組織省級儲備糧輪出銷售。建立省、市(地)豬肉儲備制度,通過有效調控市場穩定生豬生產。落實省、市兩級食用植物油儲備。
?。ǘ┡ν貙掁r產品銷售渠道。繼續組織籌辦糧食“金秋洽談會”等活動,積極與京、津、滬、蘇等糧食主銷區進行銜接,落實好產銷協議,搞活糧食流通。著力加強省內農產品出口基地和境外農業開發基地建設,推動對俄農業合作戰略升級。認真執行鼓勵農產品出口各項優惠政策,組織有進出口經營權的龍頭企業參與國際會展活動,開辟新興外貿市場,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快“走出去”步伐。
?。ㄈ┘訌娹r產品物流體系建設。努力爭取盡早實施糧食100萬噸倉容建設任務,擴大省內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和社會儲藏能力,加快糧食物流節點建設。認真落實《2009年黑龍江省農村糧食產后減損安全保障工程項目實施方案》,為農民糧食減損增收創造條件。制定全省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規劃,加快主要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培育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和農產品經紀人。繼續實施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整車合法運送綠色鮮活農產品車輛通行哈雙公路管理處所轄路段免收通行費,通行其他路段時按原車輛降一型收取通行費。加強進出口農產品市場監測體系建設,加強信息發布,建立預警機制,保持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市場價格的相對穩定。
?。ㄋ模┣袑嵓訌娹r產品市場監管。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市場檢查,及時、客觀、公正地向社會發布質量檢驗方面的信息,加強消費引導,提振消費信心,嚴厲打擊各種制假、售假行為。農產品例行監測所需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
四、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和創業
?。ㄒ唬┞鋵嵈龠M農民工轉移就業和創業的各項扶持政策。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意見》(黑政發〔2008〕89號)和《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穩定就業局勢的意見》(黑政發〔2009〕11號)精神,多渠道、多措施促進農民工就業。引導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農民工就業,省級財政對扶貧龍頭企業和自主創業貧困戶的當年銀行貸款,給予扶貧貼息。全面落實農民工就業創業稅收優惠政策,建立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綠色通道”。對守信用、按時歸還貸款的借款人可實施貸款利率優惠,農戶貸款利率在現行上浮的基礎上平均下浮0.5%至1%,小額貸款授信額度提高到3萬元至5萬元,探索開辦30萬元農戶大額聯保貸款,滿足農民創業對資金的需求。
(二)大力實施農民工培訓“陽光工程”。認真落實農民工培訓規劃,圍繞國家實施產業振興規劃和省內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大力開展訂單和定向培訓,突出抓好失去崗位農民工的再就業培訓。改革和完善項目申報和培訓補貼辦法,調整補貼專業范圍,對通過初次職業技能鑒定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農民工給予一次性職業技能鑒定補貼。
?。ㄈ┡ν貙掁r民工就業和創業空間。全面實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動態監測和報告制度,及時、準確掌握企業用工需求和本地農民工就業狀況,強力推進由政府組織的大型勞務推介和“送崗位下鄉”系列活動,最大限度地擴大農民工就業。加強對各級駐外農民工服務站、勞務輸出基地、農村勞務中介組織、勞務經紀人、境內外用工企業、“陽光工程”培訓學校等載體基本信息的登記和管理,促進內外互動和資源共享。
(四)強化農民工保障服務。妥善安置返鄉農民工隨返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子女就近入學,及時將返鄉農民工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及時受理農民工涉及勞動報酬、工傷、贍養、撫養等勞動仲裁和訴訟的申請,把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返鄉農民工優先納入低保范圍,切實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少年解決教育和心理疏導等問題。
五、努力改善農村民生
(一)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實施第二輪新農村建設工程,加快推進農村“水、路、氣、電、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全省要解決4000個村屯2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建設農村公路21300公里,抓好沼氣和生物質固化等農村能源項目建設,減少無電村屯數量,對農村泥草房改造的示范村、試點村和特困戶建設節能住房給予適當補助。認真實施國家“萬村整治”示范工程,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各地要將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有機結合起來,采取以工代賑、以獎代補等多種形式,組織和引導農民參與農村各項工程建設,擴充就業容量,增加農民勞務收入。
(二)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加快推進縣、鄉、村醫療衛生公共服務網絡建設,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保持在100%,參合率力爭提高到98%。加強農村醫療救助工作,資助農村低保對象和農村五保對象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適度提高醫療救助水平。開展教育、住房、取暖、司法等專項救助,有效解決農村困難群眾其他方面的生活困難。認真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努力構建農村低保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步增長機制,做到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加快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滿足農村社會養老需求。
?。ㄈ┤孀龊脺p輕農民負擔工作。各地要嚴格執行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關于減輕農民負擔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嚴格執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程序、標準和范圍,切實糾正亂集資、亂收費、亂攤派等加重農民負擔的突出問題。要堅持和完善涉農收費文件“審核制”、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農村公費訂閱報刊“限額制”、農民負擔“監督卡制”、涉及農民負擔案(事)件“責任追究制”等五項制度,加大農民負擔監督檢查力度,對農民負擔問題較多的縣(市)實行重點管理,加強暗訪和不定期檢查,嚴厲查處各種加重農民負擔的行為。
2009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