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突破口,以“優化、轉化、規模化、標準化”為基本要求,形成產、供、銷,種、養、加,經、科、教一條龍的產業格局,著力解決有產業無鏈條、有基地無龍頭的問題,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保持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更加繁榮。
一、突出扶持重點。把龍頭企業發展擺在首要位置,把農產品加工作為突破口,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形成一批加工規模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優勢產品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集群發展。重點扶持老爹公司、喜陽集團、鶴盛原煙、古丈茶葉總廠、湘泉制藥、金鳳凰公司、州煙草公司、金山公司、瀘溪椪柑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和銷售企業。力爭用5年時間,培育發展省級以上龍頭企業30家、州級龍頭企業40家,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
二、積極引進戰略伙伴。依托農產品資源優勢,加強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引智力度,大力引進國際國內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銷售企業來我州投資辦廠、建設基地,參與我州農業產業化建設。引導龍頭企業擴大招商引資,引進合作伙伴。大力支持龍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資產優化重組,走資本運作、上市融資發展之路,發展大型農業企業集團。鼓勵科技人員、工商企業人員興辦和參股龍頭企業。各縣市和各部門要把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作為主要工作來抓,抓好農業產業化建設招商引資項目的追蹤落實,實行目標管理考核。
三、實施重大農業項目。整合優勢資源,重點實施柑橘、獼猴桃、烤煙、茶葉、藥材、草食牧業、蔬菜、叉尾鮰養殖等重大農業產業項目,以項目發展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以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帶動市場、帶動千家萬戶和產業發展。
四、擴大基地規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遵循市場規律,調整產業結構,依法推進土地流轉,基地規模開發,實現規模經營、集約經營。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建設產業基地,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突出重點、規模推進,實行標準化生產,建設一批專業村、專業鄉鎮,村企聯合,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贏,走產業集群發展之路。立足現有基礎,推進農業老基地升級改造,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提高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以柑橘、獼猴桃、草食牧業、烤煙、茶葉、花椒、蔬菜、青蒿、百合等為主的產業鏈條,逐步形成一個品種一個產業,一個優勢資源一個優勢產業。
五、建設農旅、林旅結合的農業產業帶。農業基地開發和產業布局要突出交通沿線,重點抓好“張家界———吉首———鳳凰———銅仁機場”、“沅陵———吉首———花垣———里耶”兩條旅游風景線建設,實施農業、林業發展與旅游發展相結合,生態保護與土地整理相結合,形成兩條農旅、林旅觀光帶。通過建好一線,帶動二線,輻射三線,推動關聯產業實現集約發展。選派一批優秀大學生到兩條黃金旅游通道沿線村任職,結合兩條旅游風景線的建設和開發,建設好兩條農業、林業產業帶。
六、推進以產業為基礎的新農村示范點和扶貧點建設。堅持把產業開發作為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的重點,加強產業基地開發示范點、示范片、示范項目、示范工程建設,建設100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抓好特色產業空白村的基地建設和產業開發。以1100個特困村為重點,實行產業扶持整村推進。
七、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引導農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則,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力推進“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模式,重點扶持水果、茶葉、蔬菜、畜牧水產等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市場化組織程度。
八、加強市場網絡建設。建立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大市場、大流通、大網絡,開拓國內國際市場,讓更多的農產品進超市、進網點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舉辦好椪柑節、茶葉節等農產品推介會,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網絡宣傳農產品,開拓農產品市場。大力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每個縣市要建立1個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產業集中的鄉鎮要建立農產品交易場所。發展一批代理商、經銷商、營銷大戶和農產品經紀人。加強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和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建設。
九、拓寬農產品貯藏途徑。加強大宗農產品貯藏倉庫建設,建設一批集保鮮、分級、儲運于一體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儲運集散地,支持農戶單獨或聯戶建設農產品貯藏倉庫。引進和推廣科學貯藏技術,拓寬鮮果銷售渠道,增加附加值,解決加工環節障礙。
十、打造知名品牌。堅持標準化生產,搞好產品和產地認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打造生態、綠色、有機、富硒等特色品牌,提高湘西椪柑、湘西獼猴桃、古丈毛尖、龍山百合、湘西黃牛等農產品的知名度。組織和支持對規模農產品進行創品奪牌、技術攻關,積極參加國家、省農博會,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十一、強化科技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技服務推廣機構,形成以農業科研專家為骨干,以技術指導員為紐帶,以示范戶為核心,連接周邊農戶的技術傳播和服務網絡,大力開展農業產業實用技術培訓,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職業技能。
十二、加快種苗工程建設。大力推廣良種良法,辦好種苗基地,繁育優質種苗,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嚴格落實品種種苗準入和檢疫制度,確保優良種苗供應。
十三、健全信息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科技化、網絡化、信息化、傳媒化,深入推進農村信息化工程,加快鄉鎮、村信息服務站點建設,促進信息服務進村入戶。
十四、整合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按照整合資源、捆綁資金、集中扶持、抓點帶面的要求,將扶貧開發資金、以工代賑資金、移民后扶資金、農業發展資金、國土整理資金等實行捆綁,每年整合農業產業化建設資金8000萬元以上,集中用于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品牌培育、基礎設施、科技推廣和市場營銷等建設。整合水利、商務、科技、林業等項目建設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十五、實行農業產業化建設優惠政策。對新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固定資產貸款按商業銀行的基準利率給予貼息。對新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所得的地方稅收,3年內全部獎勵給企業用于技術創新。鼓勵龍頭企業創品奪牌,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湖南省著名商標、湖南省名牌產品給予獎勵。對基地開發實行補貼政策,按照“統一規劃、項目管理、以獎代補”的辦法,對新開發的柑橘、獼猴桃、茶葉等產業面積經實地驗收后,每畝給予適當補助。對從事叉尾鮰養殖,一次性新增5口以上標準網箱的,給予適當扶持。對從事產業開發大戶購置農業機械的,給予補貼。對大宗農產品貯藏倉庫建設給予補貼。
十六、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州、縣市成立推進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組織和領導農業產業化建設。要實行“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套班子,一套扶持政策”,落實主抓領導,明確相關部門,分工負責抓落實。鄉鎮一級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班子,確保專人專抓農業產業化相關工作。
十七、形成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的合力。各有關部門要切實轉變工作職能,改進工作方式,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合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工作。各級各相關部門對國家、省、州已經出臺的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有關政策,要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和配套辦法,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十八、加強農業產業化建設績效考核。對確定培育扶持的每一個主導產業,每一個龍頭企業,每一個名牌產品,要進行定期考核,及時總結經驗,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加快發展步伐。實行對農業產業化建設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對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