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區質監局,各市質監局、楊凌示范區質監局,韓城市質監局:
現將《2014年產品質量監督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陜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2014年3月11日
2014年產品質量監督工作要點
2014年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國質檢工作會議精神,持續推進省局黨組“1238”總體思路,以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為主線,以消費品安全為重點,以質量提升、分類監管、風險處置、質量評價為突破口,充分發揮生產許可、監督抽查、風險監控、機構監管等職能作用,全面提升產品質量監督服務提質增效升級的工作成效。2014年產品質量監督系統要著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
1、開展消費品質量安全狀況調查。對兒童用品、家用電器、食品相關產品開展生產企業狀況調查,摸清底數,掌握情況,為加強消費品監管奠定基礎。
2、制定重點消費品質量監督目錄。根據職能分工及當地實際,制定重點消費品質量監督目錄,增強質量監督的針對性。
3、 加強消費品監督抽查。以兒童用品、紡織服裝、家居裝修材料、家用電器等消費品為重點,加強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使全年抽查消費品的種類、企業和批次數占省抽和地抽總量的50%以上,嚴查質量違法行為,維護消費品安全。
4、實施重點消費品分類監管。逐步將重點消費品生產企業納入分類監管范圍,建立消費品生產企業監管檔案,落實差別化監管措施。
5、強化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處置。加快建立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通報預警系統,加強風險信息交流和共享,實現對風險的快速反應和處置,及時主動回應社會關切。
6、加強消費品監管能力建設。完善消費品安全監管制度,充實消費品安全監管隊伍,提高監管經費保障能力,發揮消費品檢驗機構技術支撐作用。
二、扎實開展產品質量提升行動
7、突出重點產品。將紡織服裝、電線電纜、裝飾裝修材料、復混肥料、建筑防水卷材、車用汽柴油、食品包裝材料等7類產品,作為2014年全系統質量提升重點產品。各市要結合區域實際,確定重點提升的產品類別,加大工作力度,彰顯質量提升成效。
8、創建示范項目。各市要針對轄區內支柱產業或特色產業實際,會同地方政府培育一批質量提升示范項目,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9、推動標本兼治。針對影響產品質量的深層矛盾和關鍵癥結,著力對癥下藥,推動標本兼治,建立質量提升長效機制,努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三、深化監督抽查制度改革
10、突出問題導向。針對產品質量問題,靈活運用不同抽查方式,提高監督抽查的有效性。對抽查不合格企業開展跟蹤抽查,對抽查合格率低的產品開展專項抽查,對重點產品連續開展抽查。加強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督,探索建立網上抽檢、源頭追溯、屬地查處工作機制,推動建立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在公告抽查結果、新聞發布中,靈活使用“抽查產品不合格率”,突出抽查發現問題的制度定位。
11、建立產品質量狀況公告制度。以重要消費品、農資、工業品、建材為重點,確定70種重點產品連續開展省級監督抽查。匯總分析監督抽查結果,公告產品質量狀況,有效回應人民群眾質量安全關切。
四、全面優化生產許可證管理
12、做好生產許可行政審批改革。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統一安排,對取消和下放的生產許可審批項目做好接收工作,除涉及產業政策調控、質量問題突出、消費者難以自我辨識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工業產品外,逐步下放市局受理審查。
13、優化生產許可管理流程。重新梳理生產許可審批流程和審核內容,加快許可證網絡信息建設,盡快實現電子審批和網上審批,保證流程公平、公正、公開和高效。
14、嚴格生產許可監督管理。在生產許可受理、審查、檢驗和審批發證等各個環節,認真落實“九個嚴禁”和“六個嚴格”的紀律規定,嚴肅工作紀律,嚴查搭車收費、強制企業接受有償服務、吃拿卡要等違規行為,做到依法許可、廉潔許可。嚴格審查機構年度檢查和報告制度,嚴格審查人員隊伍管理。
五、強化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
15、提高應急監測能力。密切關注網絡和新聞媒體等反映的產品質量安全相關信息,及時組織相關機構實施應急專項風險監測,靈活快速查找風險源頭和傷害事故原因。
16、建立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建立省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機構,建立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對風險等級、風險危害程度和風險發生概率等進行風險評估。完善專家評估工作制度,定期組織專家分析研判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組織安排省風險監測中心結合技術機構檢驗能力,推進建設風險評估實驗室。
17、強化風險處置工作。積極探索有效的風險處置方式,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及時采取處置措施,積極回應媒體關切,有效控制事態發展。加快建立全省統一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通報預警系統,基于風險評估結果,及時向社會發布風險警示;對于企業、行業和區域性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開展風險通報,加強監管聯動。
18、推進風險監控工作制度化。建立完善風險信息采集工作規范、風險評估工作管理辦法、風險處置工作規范等規章制度,努力實現風險監控工作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19、開展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業務培訓。組織高校專家和行業專家對各承擔風險監測任務的直屬機構、行業機構、各地市局分管風險監測工作人員,進行專題和案例培訓,提升風險監控業務能力。
六、大力實施分類監管制度
20、擴大分類監管產品范圍。在生產許可證企業分類監管全覆蓋基礎上,總結推廣工作經驗,擴大分類監管產品范圍,積極擴展到重點消費品企業等其他工業企業。
21、落實差別化監管措施。制定《陜西省工業企業產品質量分類監管實施辦法》,認真落實對不同類別企業和不同風險產品的差別化監管措施,并實施動態差別化監管,確保分類監管工作收到實效。
22、完善檢驗機構分類監管工作,將檢驗機構分類監管擴大到質檢系統依法設置和授權的所有檢驗機構,加強檢驗機構監督管理。
23、開展安檢機構分類監管工作。制定安檢機構分類監管工作實施方案,開展試點,逐步在全省推廣實施,組織開展安檢機構監督檢查,促進安檢機構落實各項管理要求。
七、探索實施工業生產企業質量評價制度
24、探索質量評價制度。學習福建、云南等省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加強與發改、工信部門的聯系,爭取政府支持,提升對工業生產項目質量保障能力評價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探索開展適合我省實際的質量評價制度。在鋼鐵、水泥、電線電纜等3類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探索開展質量評價試點工作。
八、嚴格食品相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25、嚴格實施行政許可。完善食品相關產品生產許可制度,從嚴許可條件,強化證前抽查,探索對部分食品相關產品開展質量安全評價。
26、積極開展風險監測。組織對不同材質相關產品的成品及生產過程危害因素開展風險監測,發布風險預警信息,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有效防范安全風險。各市要結合本地食品相關產品實際,聯合相關部門,共同推進風險監測工作。
27、上下聯動開展監督抽查。根據產品分布區域、企業數量等情況組織開展監督抽查。對量大面廣的塑料包裝、紙包裝等產品開展聯動抽查。依法公布抽查結果,強化對抽查不合格企業的后續處理。
九、完善產品質量社會監督機制
28、加強社會監督隊伍建設。認真組織開展大學生產品質量安全志愿服務活動,充分發揮志愿者的橋梁紐帶作用。各市要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知名人士中選聘產品質量安全特邀監督員,加快構建社會監督網絡。
29、組織開展社會監督活動。加強教育培訓,強化組織保障,充分發揮特邀和義務監督員的作用。結合3·15、質量月等時間節點,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組織策劃系列活動,做到有聲勢有效果。
30、主動引導輿論監督。加強與新聞媒體的合作,主動接受輿論監督,積極策劃形象傳播,真實反映質量監督成效,普及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成為質量監督的參與者,不斷完善產品質量社會共治機制。
十、加快信息化平臺建設
31、抓緊建立產品質量監督信息化平臺。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監督抽查、生產許可、分類監管、機構管理等工作的動態監管。
現將《2014年產品質量監督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陜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2014年3月11日
2014年產品質量監督工作要點
2014年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國質檢工作會議精神,持續推進省局黨組“1238”總體思路,以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為主線,以消費品安全為重點,以質量提升、分類監管、風險處置、質量評價為突破口,充分發揮生產許可、監督抽查、風險監控、機構監管等職能作用,全面提升產品質量監督服務提質增效升級的工作成效。2014年產品質量監督系統要著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
1、開展消費品質量安全狀況調查。對兒童用品、家用電器、食品相關產品開展生產企業狀況調查,摸清底數,掌握情況,為加強消費品監管奠定基礎。
2、制定重點消費品質量監督目錄。根據職能分工及當地實際,制定重點消費品質量監督目錄,增強質量監督的針對性。
3、 加強消費品監督抽查。以兒童用品、紡織服裝、家居裝修材料、家用電器等消費品為重點,加強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使全年抽查消費品的種類、企業和批次數占省抽和地抽總量的50%以上,嚴查質量違法行為,維護消費品安全。
4、實施重點消費品分類監管。逐步將重點消費品生產企業納入分類監管范圍,建立消費品生產企業監管檔案,落實差別化監管措施。
5、強化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處置。加快建立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通報預警系統,加強風險信息交流和共享,實現對風險的快速反應和處置,及時主動回應社會關切。
6、加強消費品監管能力建設。完善消費品安全監管制度,充實消費品安全監管隊伍,提高監管經費保障能力,發揮消費品檢驗機構技術支撐作用。
二、扎實開展產品質量提升行動
7、突出重點產品。將紡織服裝、電線電纜、裝飾裝修材料、復混肥料、建筑防水卷材、車用汽柴油、食品包裝材料等7類產品,作為2014年全系統質量提升重點產品。各市要結合區域實際,確定重點提升的產品類別,加大工作力度,彰顯質量提升成效。
8、創建示范項目。各市要針對轄區內支柱產業或特色產業實際,會同地方政府培育一批質量提升示范項目,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9、推動標本兼治。針對影響產品質量的深層矛盾和關鍵癥結,著力對癥下藥,推動標本兼治,建立質量提升長效機制,努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三、深化監督抽查制度改革
10、突出問題導向。針對產品質量問題,靈活運用不同抽查方式,提高監督抽查的有效性。對抽查不合格企業開展跟蹤抽查,對抽查合格率低的產品開展專項抽查,對重點產品連續開展抽查。加強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督,探索建立網上抽檢、源頭追溯、屬地查處工作機制,推動建立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在公告抽查結果、新聞發布中,靈活使用“抽查產品不合格率”,突出抽查發現問題的制度定位。
11、建立產品質量狀況公告制度。以重要消費品、農資、工業品、建材為重點,確定70種重點產品連續開展省級監督抽查。匯總分析監督抽查結果,公告產品質量狀況,有效回應人民群眾質量安全關切。
四、全面優化生產許可證管理
12、做好生產許可行政審批改革。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統一安排,對取消和下放的生產許可審批項目做好接收工作,除涉及產業政策調控、質量問題突出、消費者難以自我辨識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工業產品外,逐步下放市局受理審查。
13、優化生產許可管理流程。重新梳理生產許可審批流程和審核內容,加快許可證網絡信息建設,盡快實現電子審批和網上審批,保證流程公平、公正、公開和高效。
14、嚴格生產許可監督管理。在生產許可受理、審查、檢驗和審批發證等各個環節,認真落實“九個嚴禁”和“六個嚴格”的紀律規定,嚴肅工作紀律,嚴查搭車收費、強制企業接受有償服務、吃拿卡要等違規行為,做到依法許可、廉潔許可。嚴格審查機構年度檢查和報告制度,嚴格審查人員隊伍管理。
五、強化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
15、提高應急監測能力。密切關注網絡和新聞媒體等反映的產品質量安全相關信息,及時組織相關機構實施應急專項風險監測,靈活快速查找風險源頭和傷害事故原因。
16、建立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建立省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機構,建立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對風險等級、風險危害程度和風險發生概率等進行風險評估。完善專家評估工作制度,定期組織專家分析研判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組織安排省風險監測中心結合技術機構檢驗能力,推進建設風險評估實驗室。
17、強化風險處置工作。積極探索有效的風險處置方式,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及時采取處置措施,積極回應媒體關切,有效控制事態發展。加快建立全省統一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通報預警系統,基于風險評估結果,及時向社會發布風險警示;對于企業、行業和區域性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開展風險通報,加強監管聯動。
18、推進風險監控工作制度化。建立完善風險信息采集工作規范、風險評估工作管理辦法、風險處置工作規范等規章制度,努力實現風險監控工作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19、開展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業務培訓。組織高校專家和行業專家對各承擔風險監測任務的直屬機構、行業機構、各地市局分管風險監測工作人員,進行專題和案例培訓,提升風險監控業務能力。
六、大力實施分類監管制度
20、擴大分類監管產品范圍。在生產許可證企業分類監管全覆蓋基礎上,總結推廣工作經驗,擴大分類監管產品范圍,積極擴展到重點消費品企業等其他工業企業。
21、落實差別化監管措施。制定《陜西省工業企業產品質量分類監管實施辦法》,認真落實對不同類別企業和不同風險產品的差別化監管措施,并實施動態差別化監管,確保分類監管工作收到實效。
22、完善檢驗機構分類監管工作,將檢驗機構分類監管擴大到質檢系統依法設置和授權的所有檢驗機構,加強檢驗機構監督管理。
23、開展安檢機構分類監管工作。制定安檢機構分類監管工作實施方案,開展試點,逐步在全省推廣實施,組織開展安檢機構監督檢查,促進安檢機構落實各項管理要求。
七、探索實施工業生產企業質量評價制度
24、探索質量評價制度。學習福建、云南等省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加強與發改、工信部門的聯系,爭取政府支持,提升對工業生產項目質量保障能力評價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探索開展適合我省實際的質量評價制度。在鋼鐵、水泥、電線電纜等3類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探索開展質量評價試點工作。
八、嚴格食品相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25、嚴格實施行政許可。完善食品相關產品生產許可制度,從嚴許可條件,強化證前抽查,探索對部分食品相關產品開展質量安全評價。
26、積極開展風險監測。組織對不同材質相關產品的成品及生產過程危害因素開展風險監測,發布風險預警信息,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有效防范安全風險。各市要結合本地食品相關產品實際,聯合相關部門,共同推進風險監測工作。
27、上下聯動開展監督抽查。根據產品分布區域、企業數量等情況組織開展監督抽查。對量大面廣的塑料包裝、紙包裝等產品開展聯動抽查。依法公布抽查結果,強化對抽查不合格企業的后續處理。
九、完善產品質量社會監督機制
28、加強社會監督隊伍建設。認真組織開展大學生產品質量安全志愿服務活動,充分發揮志愿者的橋梁紐帶作用。各市要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知名人士中選聘產品質量安全特邀監督員,加快構建社會監督網絡。
29、組織開展社會監督活動。加強教育培訓,強化組織保障,充分發揮特邀和義務監督員的作用。結合3·15、質量月等時間節點,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組織策劃系列活動,做到有聲勢有效果。
30、主動引導輿論監督。加強與新聞媒體的合作,主動接受輿論監督,積極策劃形象傳播,真實反映質量監督成效,普及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成為質量監督的參與者,不斷完善產品質量社會共治機制。
十、加快信息化平臺建設
31、抓緊建立產品質量監督信息化平臺。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監督抽查、生產許可、分類監管、機構管理等工作的動態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