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茶葉產業是我省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為了進一步提升我省茶葉產業發展水平,促進山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提高認識,增強加快我省茶葉產業發展的緊迫感
我省是全國產茶大省之一,茶園面積、產量和產值位居全國第四位,規模和效益為中部地區第一位。茶葉產業涉及面廣、關聯度大、帶動力強,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對吸納農村勞動力,增加山區和丘陵地區農民現金收入,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山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與全國其他產茶大省相比,我省茶葉產業投入嚴重不足,茶樹良種化面積小,無性系良種面積只占茶園總面積的12?5%,低于全國37%的平均水平;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少;加工機械裝備差,企業小、散、弱,缺乏大的龍頭企業;產品競爭力不強,市場開拓不夠。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茶葉產業的發展后勁和上檔升級。各地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緊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進我省茶葉產業發展。
二、主要目標和總體布局
(一)主要目標。到2012年,全省茶園總面積穩定在300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面積達到70萬畝,占總面積的23?3%,實現茶葉農業產值60億元,系列產值100億元以上;到2015年,全省茶園面積穩定在320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面積達到120萬畝,占總面積的37?5%,實現茶葉農業產值80億元,系列產值150億元以上,力爭年產值和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的茶葉加工龍頭企業達到15家以上,年產值和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茶葉加工龍頭企業達到2家以上,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件以上、湖北省著名商標30件以上。
(二)總體布局。突出優勢茶區建設,全省茶園總面積保持基本穩定,重點建設鄂西武陵山富硒綠茶和宜昌三峽名優綠茶及宜紅茶區、鄂東大別山優質綠茶區、鄂南幕阜山名優早茶及邊銷茶區、鄂西北秦巴山高香綠茶區等“四大優勢茶區”。推動全省茶葉生產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轉變、茶葉經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三、全面提升茶葉產業化水平
(一)加快茶樹品種改良步伐。在省農科院果茶研究所和五峰、英山、恩施、宣恩、鶴峰、大悟、竹山、咸寧等地建立省級茶樹良種繁育基地,為全省提供“福鼎大白茶”、“鄂茶1號”、“鄂茶10號”等原種接穗和種苗。省農業廳重點抓好苗圃、母本園和示范園配套建設,實行定點定種繁育,選育和引進一批名優特新品種,加強種苗質量管理,依法加強植物檢疫。2009至2012年,全省每年建設無性系良種苗圃2000畝以上,高標準新建無性系良種茶園10萬畝以上。加快低產低效老茶園改種換植步伐,力爭在2012年前高標準改造60萬畝以上。
(二)實施規范化種植。興建高標準規范化茶葉種植基地,實施良好農業操作規范,適應山區茶葉生產機械化、規范化和生態化的發展要求。加大茶區農藥和肥料銷售的監管力度,把好源頭關,有效降低農藥殘留量,杜絕重金屬含量超標,提高種植科技水平。把高效茶園建設作為優勢茶葉板塊基地的重點來抓,力爭用5年時間在全省建設規范化的高效茶園100萬畝,平均畝產值4000元以上。
(三)培植壯大龍頭企業。集中力量做強做大一批有規模、有潛力、市場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各類社會資金投入茶產業。加快推進行業整合,促進中小茶葉企業向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集中,增強產業聯動效應。大力推進企業自主創新、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支持企業采用租賃、兼并、參股、聯合等多種形式進行改制重組,改變我省茶葉企業小、散、弱的局面,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
(四)打造知名茶葉品牌。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動作相結合的辦法,重點打造采花毛尖、恩施玉露、武當道茶、蕭氏茗茶、鄧村綠茶、英山云霧、鶴峰翠泉茶等知名品牌,改變湖北茶葉品牌多、亂、雜的現狀。提倡一個大區域形成一個優勢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包裝規格、統一對外宣傳,形成規模優勢,擴大品牌效應。加強品牌茶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依法打擊假冒偽劣行為。通過主流媒體加強對湖北茶葉對外宣傳,擴大影響,打造“湖北綠茶”整體形象。定期組織湖北綠茶品牌龍頭企業到北京、上海等茶葉主銷區舉辦大型推介活動,引導、扶持企業運用商標戰略,培植在全國叫得響、市場占有率高的中國馳名商標。大力支持舉辦茶葉節、博覽會等活動,努力提高湖北茶葉的社會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五)提高現代荼業加工水平。大力發展現代茶業加工業,在茶葉集中優勢產區新建一批高標準加工廠,改造提升一批初精制加工茶廠,堅決取締一批加工條件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衛生標準的小廠。加大現代化、清潔化、自動化茶葉加工生產線的引進和創新力度,促進全省茶葉加工升級換代。大力開發茶食品、茶飲料、茶用品、茶機械、茶包裝等,抓好茶多酚、速溶茶等精深加工轉化增值,提高夏秋茶的綜合利用率,加粗延長茶葉加工產業鏈,大力發展茶葉產業集群。
(六)提高科技創新和質量安全水平。抓好茶葉安全高效栽培、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生產機械化、名優茶和精深加工等關鍵環節的科技攻關和推廣。加強茶葉出口基地安全示范區建設,探索茶葉質量安全生產新模式。加快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茶及質量管理體系等認證步伐,進一步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建立健全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完善茶葉生產質量安全技術標準體系,構建“生產有標準、產品有標志、質量有檢測、認證有程序、市場有監管”的新格局。
(七)加強市場體系建設。積極探索現代營銷方式,在省內外市場形成品牌專賣店、超市專柜、連鎖營銷和現代茶館茶樓等形式多樣、相互補充、遍及城鄉的銷售網絡。建設一批規模大、檔次高、輻射廣、帶動力強的茶葉專業市場,重點支持漢口茶市、陸羽茶都、宜昌三峽國際旅游茶城和鄂東大別山茶葉廣場等茶葉交易市場建設冷鏈系統、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檢驗檢測中心等項目,進一步提檔升級,使其成為提高湖北綠茶品牌知名度、擴大市場影響力的集散地和對外宣傳銷售的平臺。支持企業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增強我省企業自營出口創匯能力。
(八)弘揚湖北茶文化,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支持成立茶葉產業協會、學會、茶葉專業合作社等行業組織,發揮其在技術指導服務、市場信息、經營行為規范、利益糾紛調解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對茶葉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組織化程度。深入挖掘、整理和宣傳光大湖北茶文化,積極支持各行業組織發揮自身優勢,組織開展茶文化、茶事相關活動,普及茶知識,拉動茶消費,發展茶經濟。
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一)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發展。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茶葉產業列入培植農業優勢特色富民產業,把茶葉產業發展與促進山區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及時協調解決相關重大問題,茶葉主產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制定相應支持政策,引導茶葉企業和農民群眾增加投入,推進全省茶葉產業加快發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配合,在農業綜合開發、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扶貧和低丘崗地以及低效林改造等項目資金安排中,向茶葉產業傾斜。發展改革、經濟信息等部門要大力扶持茶葉龍頭企業及其技術改造;農業、林業、扶貧等部門要加大茶葉基地建設投入,加大茶葉生產加工購機補貼力度;科技部門要增加科技攻關經費;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機構要采取多種形式,對茶葉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及時提供信貸支持,同時,增加種茶農戶小額貸款額度。省及茶葉主產縣(市、區)要加大茶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重點用于茶樹品種改良和茶葉品牌建設。
(三)加強管理指導。省農業廳負責抓好茶樹品種改良、茶葉品牌建設和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實施工作,加強檢查督促、指導服務;工商、質監等部門要加強茶葉市場的監管和質量標準管理,維護消費者和企業的合法權益。茶葉主產縣(市、區)要結合實際,抓緊制定本地發展規劃和相關配套措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推進全省茶葉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二○○九年九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