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機關各單位,駐衡國省屬各單位:
為充分發揮我市糧油資源優勢,加快推進糧油加工和物流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繁榮穩定,實現由糧油生產大市向糧油經濟強市轉變,根據《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糧油深加工及物流千億產業工程的意見》(湘政發[2010]33號)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實施我市糧油深加工及物流“百億產業”工程(以下簡稱“百億產業”工程)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發揮資源優勢、開發糧油經濟、突出精深加工、打造百億產業”的基本思路,以優勢資源為基礎,以精深加工和循環利用為重點,以政策引導為抓手,優化產業布局,轉變增長方式,做強龍頭企業,培育產業集群,推動品牌整合,實現糧油產業高效、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目標
用3—5年的時間,實現全市糧油加工及物流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糧油加工轉化率達60%,副產品綜合利用率達80%,深加工和副產品循環利用成為我市糧油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整合優勢資源打造糧油產業園區;建設以衡陽糧油產業園為中心,七個縣市區域糧油物流中心為節點,若干骨干企業為網絡的糧油現代物流體系。重點發展稻谷加工及副產品精深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飼料加工和糧油食品加工四大糧油工業;全市形成產值過20億元的龍頭企業1家,過10億元的龍頭企業2家,過5億元的5家,過1億元的15家以上;糧油加工企業進入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以上、省級18家以上,培育1家上市公司。
三、主要任務
(一)調整產品結構,發展精深加工。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堅持“全加工、全利用”和注重精深加工的發展思路,加快調整產品結構,由傳統糧油產品向生態、綠色、有機、營養糧油產品方向轉變,加強對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稻谷加工向安全、營養、專業和深加工、循環利用方向發展;開發營養、保健功能的食用植物油,大力開發油脂副產品綜合利用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飼料加工向品種系列化、結構多樣化方向發展,向綠色飼料、專用飼料、特種飼料發展。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技術升級,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推廣,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等方面加快研發、推廣、應用步伐,建設科技型企業,推動產學研緊密合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二)推進項目建設,做強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國家以及省、市對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各種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實現產能擴張和產業升級,逐步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重點完成湖南綠海糧油有限公司年處理稻谷35萬噸的糧油精深加工項目、衡陽四方糧油儲備中心骨干糧庫建設項目(其中新建倉容10萬噸和年處理稻谷10萬噸精米生產線)、金雁糧食購銷有限公司整體搬遷新建年處理稻谷30萬噸精米生產線及副產品綜合利用、衡陽市東耀糧食購銷有限公司年處理稻谷10萬噸精米生產線及萬噸大米胚芽油等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打破行業、地域和所有制界限,著力推動企業戰略合作與重組,形成若干個規模大、實力強、技術裝備先進、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帶動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對發展潛力較大、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成上市公司。
(三)整合優勢資源,加快園區建設。以老城區糧食企業“退城進郊”、“退城進園”為契機,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整合優勢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建設集收購、倉儲、加工和副產品循環利用、物流配送、期貨交割、科研、質檢、信息等為一體的糧油產業園區。市直以衡陽四方糧油儲備中心骨干糧庫建設為基礎,整合茅坪糧庫、油脂儲備庫、亨富集團大自然生物飼料科研所、蒸湘糧站等部分國有糧食企業資產,實行“退城進郊”,打造衡陽糧油產業園區。以糧油產業園區為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尋求戰略合作伙伴,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發展壯大產業規模和實力。
(四)實施品牌戰略,提高競爭能力。引導企業由做產品向做品牌轉變,依托優質糧源、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打造知名度高、市場份額高、信譽度高的糧油名牌產品,充分發揮糧油產品知名品牌的“擴散效應”、“產品聚合效應”,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對規模較小的加工企業,實行統一品牌、統一質量、統一包裝、統一經營,形成產品系列,提高產品檔次,擴大知名品牌市場占有率,提高競爭能力。加大對“金雁”、“綠海”、“金拓天”、“大三湘”等衡陽糧油品牌的宣傳力度,將其培育成國家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
(五)構建網絡體系,發展現代物流。充分發揮我市交通樞紐區位優勢,按照重點發展糧食倉儲、中轉、批發業務,建設成為湖南中部糧食集散中心的定位,發展我市糧食現代物流業。全市形成以衡陽糧油產業園為中心,以三塘糧庫、衡南茶山坳糧庫、衡陽靈瑞寺糧庫、衡山黃花坪糧食收儲公司、衡東金恒糧油購銷公司、常寧國庫、祁東星源米業和歸陽糧食購銷公司、耒陽哲橋國庫和綠海糧油產業園為主要節點,以糧食購銷、倉儲、物流和加工骨干企業為網絡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加強“四散”(散裝、散卸、散儲、散運)設施建設,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四、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站在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實施糧油百億產業工程的重要意義,統一認識,加強領導,精心部署,積極推進。市政府成立實施糧油百億產業工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糧食局,各縣市區也要成立相應機構。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切實擔負起牽頭責任,科學規劃,防止重復建設,主動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抓好落實。發展改革部門要把糧食產業發展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財政部門要整合支農資金支持糧食產業發展。農業部門要加強原料基地建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經信委要把糧油百億產業工程作為食品產業發展重要內容,給予支持和服務。科技部門要加大對糧食科技項目的支持。林業、稅務、金融、國土資源、交通運輸、電力、工商、質監等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強有力的協作機制,確保糧油百億產業工程順利推進。
(二)設立糧油產業專項資金。從2011年至2015年,市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引導糧油深加工及物流業發展,重點支持糧油產業園區建設、糧油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糧油倉儲建設、糧油深加工和副產品循環利用、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品牌建設等項目。各縣市區每年也要安排一定的資金投入。
(三)整合糧油產業發展資金。2008年以來新增產糧大縣獎勵資金按照省政府規定用途全部用于糧油產業工程建設;整合農業開發資金、新型工業化引導資金、產學研結合專項資金、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等各項專項資金,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切塊扶持糧油加工龍頭企業發展;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統籌管理使用國有糧食企業資產,其資產運營及處置收益全部用于解決糧食企業改制遺留問題和發展糧油產業。
(四)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糧油企業的增值稅、進口關稅、土地使用稅、房產稅、所得稅等優惠政策以及土地優惠政策按照湘政發[2010]33號文件執行。
(五)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渠道。農業發展銀行要積極支持具有糧食收購資質的各類糧食企業入市收購;加大對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糧食訂單生產基地、糧食產業園區、糧食倉儲基礎設施和技術改造項目等貸款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商業銀行對糧油基礎設施項目的直接貸款。鼓勵符合產業政策、產品競爭力強、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和增長潛力的龍頭企業上市融資。支持和引導企業依據糧油產業現有條件、技術優勢和發展趨勢,組織開展對外招商引資,積極引進各種社會資金。
二O一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為充分發揮我市糧油資源優勢,加快推進糧油加工和物流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繁榮穩定,實現由糧油生產大市向糧油經濟強市轉變,根據《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糧油深加工及物流千億產業工程的意見》(湘政發[2010]33號)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實施我市糧油深加工及物流“百億產業”工程(以下簡稱“百億產業”工程)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發揮資源優勢、開發糧油經濟、突出精深加工、打造百億產業”的基本思路,以優勢資源為基礎,以精深加工和循環利用為重點,以政策引導為抓手,優化產業布局,轉變增長方式,做強龍頭企業,培育產業集群,推動品牌整合,實現糧油產業高效、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目標
用3—5年的時間,實現全市糧油加工及物流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糧油加工轉化率達60%,副產品綜合利用率達80%,深加工和副產品循環利用成為我市糧油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整合優勢資源打造糧油產業園區;建設以衡陽糧油產業園為中心,七個縣市區域糧油物流中心為節點,若干骨干企業為網絡的糧油現代物流體系。重點發展稻谷加工及副產品精深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飼料加工和糧油食品加工四大糧油工業;全市形成產值過20億元的龍頭企業1家,過10億元的龍頭企業2家,過5億元的5家,過1億元的15家以上;糧油加工企業進入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以上、省級18家以上,培育1家上市公司。
三、主要任務
(一)調整產品結構,發展精深加工。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堅持“全加工、全利用”和注重精深加工的發展思路,加快調整產品結構,由傳統糧油產品向生態、綠色、有機、營養糧油產品方向轉變,加強對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稻谷加工向安全、營養、專業和深加工、循環利用方向發展;開發營養、保健功能的食用植物油,大力開發油脂副產品綜合利用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飼料加工向品種系列化、結構多樣化方向發展,向綠色飼料、專用飼料、特種飼料發展。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技術升級,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推廣,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等方面加快研發、推廣、應用步伐,建設科技型企業,推動產學研緊密合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二)推進項目建設,做強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國家以及省、市對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各種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實現產能擴張和產業升級,逐步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重點完成湖南綠海糧油有限公司年處理稻谷35萬噸的糧油精深加工項目、衡陽四方糧油儲備中心骨干糧庫建設項目(其中新建倉容10萬噸和年處理稻谷10萬噸精米生產線)、金雁糧食購銷有限公司整體搬遷新建年處理稻谷30萬噸精米生產線及副產品綜合利用、衡陽市東耀糧食購銷有限公司年處理稻谷10萬噸精米生產線及萬噸大米胚芽油等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打破行業、地域和所有制界限,著力推動企業戰略合作與重組,形成若干個規模大、實力強、技術裝備先進、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帶動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對發展潛力較大、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成上市公司。
(三)整合優勢資源,加快園區建設。以老城區糧食企業“退城進郊”、“退城進園”為契機,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整合優勢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建設集收購、倉儲、加工和副產品循環利用、物流配送、期貨交割、科研、質檢、信息等為一體的糧油產業園區。市直以衡陽四方糧油儲備中心骨干糧庫建設為基礎,整合茅坪糧庫、油脂儲備庫、亨富集團大自然生物飼料科研所、蒸湘糧站等部分國有糧食企業資產,實行“退城進郊”,打造衡陽糧油產業園區。以糧油產業園區為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尋求戰略合作伙伴,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發展壯大產業規模和實力。
(四)實施品牌戰略,提高競爭能力。引導企業由做產品向做品牌轉變,依托優質糧源、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打造知名度高、市場份額高、信譽度高的糧油名牌產品,充分發揮糧油產品知名品牌的“擴散效應”、“產品聚合效應”,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對規模較小的加工企業,實行統一品牌、統一質量、統一包裝、統一經營,形成產品系列,提高產品檔次,擴大知名品牌市場占有率,提高競爭能力。加大對“金雁”、“綠海”、“金拓天”、“大三湘”等衡陽糧油品牌的宣傳力度,將其培育成國家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
(五)構建網絡體系,發展現代物流。充分發揮我市交通樞紐區位優勢,按照重點發展糧食倉儲、中轉、批發業務,建設成為湖南中部糧食集散中心的定位,發展我市糧食現代物流業。全市形成以衡陽糧油產業園為中心,以三塘糧庫、衡南茶山坳糧庫、衡陽靈瑞寺糧庫、衡山黃花坪糧食收儲公司、衡東金恒糧油購銷公司、常寧國庫、祁東星源米業和歸陽糧食購銷公司、耒陽哲橋國庫和綠海糧油產業園為主要節點,以糧食購銷、倉儲、物流和加工骨干企業為網絡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加強“四散”(散裝、散卸、散儲、散運)設施建設,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四、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站在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實施糧油百億產業工程的重要意義,統一認識,加強領導,精心部署,積極推進。市政府成立實施糧油百億產業工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糧食局,各縣市區也要成立相應機構。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切實擔負起牽頭責任,科學規劃,防止重復建設,主動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抓好落實。發展改革部門要把糧食產業發展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財政部門要整合支農資金支持糧食產業發展。農業部門要加強原料基地建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經信委要把糧油百億產業工程作為食品產業發展重要內容,給予支持和服務。科技部門要加大對糧食科技項目的支持。林業、稅務、金融、國土資源、交通運輸、電力、工商、質監等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強有力的協作機制,確保糧油百億產業工程順利推進。
(二)設立糧油產業專項資金。從2011年至2015年,市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引導糧油深加工及物流業發展,重點支持糧油產業園區建設、糧油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糧油倉儲建設、糧油深加工和副產品循環利用、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品牌建設等項目。各縣市區每年也要安排一定的資金投入。
(三)整合糧油產業發展資金。2008年以來新增產糧大縣獎勵資金按照省政府規定用途全部用于糧油產業工程建設;整合農業開發資金、新型工業化引導資金、產學研結合專項資金、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等各項專項資金,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切塊扶持糧油加工龍頭企業發展;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統籌管理使用國有糧食企業資產,其資產運營及處置收益全部用于解決糧食企業改制遺留問題和發展糧油產業。
(四)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糧油企業的增值稅、進口關稅、土地使用稅、房產稅、所得稅等優惠政策以及土地優惠政策按照湘政發[2010]33號文件執行。
(五)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渠道。農業發展銀行要積極支持具有糧食收購資質的各類糧食企業入市收購;加大對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糧食訂單生產基地、糧食產業園區、糧食倉儲基礎設施和技術改造項目等貸款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商業銀行對糧油基礎設施項目的直接貸款。鼓勵符合產業政策、產品競爭力強、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和增長潛力的龍頭企業上市融資。支持和引導企業依據糧油產業現有條件、技術優勢和發展趨勢,組織開展對外招商引資,積極引進各種社會資金。
二O一一年十二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