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雞西市人民政府印發雞西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2014年-2018年)的通知(雞政發〔2014〕22號)

   2014-09-04 632
核心提示: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企事業單位:  《雞西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2014年-2018年)》業經2014年3月
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企事業單位:
 
  《雞西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2014年-2018年)》業經2014年3月7日市政府14屆18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雞西市人民政府
 
  2014年5月5日
 
  雞西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2014年-2018年)
 
  綠色食品產業是成長性最好、發展潛力最大的產業,也是我市的優勢特色產業。為貫徹落實《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綱要的通知》(黑政辦發〔2013〕52號)精神,深入實施市委、市政府做強“兩黑一綠”支柱產業發展戰略,借助“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有利機遇,進一步明確我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方向、目標和任務,推動綠色食品加快發展,制定本規劃。
 
  一、產業基礎
 
  綠色食品產業就是以綠色食品為主導的農產品加工業。近年來,我市綠色食品產業快速發展,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一)產業門類比較齊全。初步形成了水稻、玉米、大豆、畜產品、經濟作物、山產品加工業六大產業。2013年,農產品設計加工能力560萬噸,實際加工量292 萬噸(含農墾原糧,下同),銷售收入120.6億元,實現利潤9億元,稅金2.5億元。農產品加工率達到40%。畜產品設計屠宰加工能力達48.5萬噸,實際屠宰加工量為19萬噸,其中,肉類產量為11萬噸、乳品產量為8萬噸。
 
  (二)龍頭企業初具規模。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0戶,其中,國家級2戶、省級18戶、市級60戶。其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17戶,2000萬元至1億元的企業29戶。
 
  (三)生產基地逐步擴大。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739萬畝,其中,綠色食品種植基地達到467萬畝,占總面積63.2%,同比增加8%。豬、肉牛、羊、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55.3萬頭、29.4萬頭、65.4萬只、1309.3萬只,同比分別增長15.3%、4.4%、5.2%、3.8%;奶牛存欄達到2.97萬頭,同比增長5.2 %。
 
  (四)聯結機制逐步健全。有46戶龍頭企業與115個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社等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采取了“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結成了聯系比較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五)品牌效應逐漸凸現。全市農產品注冊商標近262個。有全國馳名商標1個;省著名商標8個;有綠色食品標識62個、無公害標識70個、有機產品標識4個、地理標志認證產品3個;5種產品被評為首屆黑龍江消費者最喜愛的100種綠色食品。
 
  二、比較優勢
 
  (一)生態優勢。我市農業生產區域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山青水秀,土凈田潔。有濕地36萬公頃。有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11處,總面積5897平方公里,全市平均森林覆蓋率29.7%,其中市區達41%,是開發綠色食品的理想地區。
 
  (二)資源優勢。我市域內耕地面積1400多萬畝,其中市屬耕地734萬畝,人均耕地10畝以上。土質肥沃,土層較厚,有機質含量高達2.5%,自然肥力好,畝耕地化肥和農藥施用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是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
 
  (三)區位優勢。我市交通便捷,形成了包括鐵路、高速公路和機場在內的比較完整的交通網絡體系,方便農產品運輸;有密山和虎林兩個國家級一類對俄羅斯陸路口岸,開通了對俄客貨運線路,對外向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拉動作用。
 
  (四)產業優勢。我市綠色食品產業布局比較合理、門類相對較全,已成為農村經濟主導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增長潛力。
 
  三、發展原則
 
  (一)力推兩個轉變。抓住“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戰略機遇,堅持用工業化理念和市場化思維發展綠色食品產業,著力推動種植業向畜牧業戰略轉變;傳統農業向綠色品牌農業戰略轉變,實現農產品過腹增值和加工增值。
 
  (二)實施裂變升級。優化配置綠色食品產業存量資產,挖掘潛力,釋放潛能,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實現資金合作式、技術升級式、數量擴張式裂變發展。吸引國內外知名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新上一批高產出、高效益、帶動力強的項目,通過盤活存量、調優增量、擴充總量、提升質量,實現綠色食品產業裂變升級。
 
  (三)大興品牌戰略。引導企業強化品牌意識,爭創知名、著名、馳名商標。大力宣傳、推介我市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以優勢品牌為核心,吸引、整合品牌,打造我市綠色食品整體品牌形象,把品牌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
 
  (四)強化科技支撐。引導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協作關系,引進農產品生產加工新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鼓勵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終端產品,增強我市綠色食品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規劃目標
 
  (一)2014年規劃目標。
 
  1.農產品加工量達到315萬噸,比2013年增加8%;銷售收入 達133億元,比2013年增加10%;農產品加工率達到42%、精深加工量占加工總量的比重達到10%,分別比2013年增加5%、5%。畜產品屠宰加工量達到 20.3萬噸,比2013年增加7%。
 
  2.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740萬畝,其中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到495萬畝,實物總量227.5萬噸,分別比2013年增加6%、6%。
 
  3.農產品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地理標志產品達11個,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總數141個,分別比2013年增加2個、5個。
 
  (二)2018年規劃目標。
 
  1.農產品加工量達到372萬噸,比2013年增加27.4%,年均遞增5%;銷售收入達212.5億元,比2013年增加76.2%,年均遞增12%;農產品加工率達到50%、精深加工量占加工總量的比重達到25%,分別比2013年增加25%、20%。畜產品屠宰加工量達到26.6萬噸,比2013年增加40%,年均遞增8%。
 
  2.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740萬畝,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到625萬畝,實物總量287.2萬噸,分別比2013年增加33.8 %、33.8 %。
 
  3.農產品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地理標志產品達16個,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總數160個,分別比2013年增加7個、24個。
 
  五、產業布局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市重點發展水稻、玉米、大豆、畜產品、經濟作物和山產品加工六大產業,全面提高綠色食品生產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逐步由農產品加工向食品加工延伸,加快發展主食加工業。
 
  (一)水稻加工業
 
  1.發展方向。水稻產業是我市農業的支柱產業,全市水稻種植面積占糧食作物面積的36%,產量占糧食總產的38.4%,而且品質優良。目前,全市水稻加工轉化率為95%,但90%以上為初加工產品。今后的發展方向是在穩步發展精制高端大米基礎上,延長水稻產業鏈條,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一是發展米糠油、米蛋白、膳食纖維等深加工產品;二是開發藥用谷維素、維生素E、糠蠟等下游產品;三是在發展稻殼發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稻殼灰提取白炭黑、活性炭,提高稻殼綜合利用水平。
 
  2.重點項目。通過招商引資,新上年加工能力30萬噸以上,且加工層次高、產品鏈條長的水稻加工企業。重點支持綠都集團30萬噸稻米加工項目、黑龍江又一村糧食經貿公司20萬噸稻米加工項目、中糧集團(虎林)公司30萬噸稻米加工項目、福娃食品公司6萬噸稻米精深加工項目、黑龍江東糧經貿公司30萬噸稻米加工項目、黑龍江東北大食品集團10萬噸有機水稻加工項目、黑龍江正邦農業發展公司2萬噸稻米加工項目、雞東故香米業5萬噸稻米加工項目等;新上益海嘉里40萬噸精制米等深加工項目、中糧米業9000噸米糠油加工項目等。2014年、2018年,全市水稻年加工能力分別達到422.2萬噸、453萬噸,分別比2013年增長6.8%、14.6%;實際加工量分別達到229.4萬噸、270.8萬噸,分別比2013年增長8.6%、29.2%;年銷售收入分別達到80.6億元、127.8億元,分別比2013年增長10.7%、77.7%;利潤分別達到6.8億元、18.4億元,分別比2013年增加3%、14.9%;水稻精深加工率分別達到7%、15%,分別比2013年增長2%、10%。
 
  3.基地建設。穩步增加水田面積,建設水稻產業帶。2014年、2018年,全市水稻面積分別達到262萬畝、300萬畝;分別比2013年增加0.7%、15.4%。一是以密山市和平鄉、興凱鎮、連珠山鎮等65.9萬畝水稻為基礎,新增水稻0.6萬畝,建設66.5萬畝密山水稻產業帶;二是以虎林市虎頭鎮、珍寶島鄉、阿北鄉等153.5萬畝水稻為基礎,新增水稻1.5萬畝,建設155萬畝虎林水稻產業帶;三是以雞東縣雞林鄉、明德鄉、雞東鎮等為重點,建設33.5萬畝雞東水稻產業帶;四是以滴道區、恒山區柳毛鄉、城子河區永豐鄉等為基礎,建設7萬畝郊區水稻產業帶。
 
  (二)玉米加工業
 
  1.發展方向。全市玉米種植面積占糧食作物面積的51.9%,產量占糧食總產的58%。目前,我市玉米加工企業規模小,深加工產品少,高附加值產品比例低,技術相對落后。針對上述問題,根據玉米產品市場需求,在穩步發展高質量玉米主食食品、休閑食品、方便食品基礎上,重點進行玉米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一是發展應用前景廣、市場潛力大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劑、淀粉糖、變性淀粉等深加工產品;二是擴大以玉米為原料的白酒生產規模;三是發展以玉米及秸桿為原料的飼料加工業。
 
  2.重點項目。通過招商引資新上以玉米為原料的精細加工和飼料加工項目。重點扶持以黑龍江正邦農業發展公司1.5萬噸玉米加工項目、雞西市海泰食品公司1萬噸甜玉米加工項目、雞西新北方食品公司0.65萬噸青玉米加工項目、虎林市完達山酒業公司萬噸玉米加工項目,新上的24萬噸黑龍江博旺飼料加工項目等。2014年、2018年,玉米年加工能力分別達到61萬噸、65萬噸,比2013年增加11%、18.4%;實際加工量分別達到30.7萬噸、36.3萬噸,分別比2013年增加23%、53.6%;年銷售收入分別達到12.5億元、19.5億元,分別比2013年增加24.1%、107%;利潤分別達到1.4億元、2.5億元,分別比2013年增加15.2%、75.4%。
 
  3.基地建設。在穩定面積基礎上,優化品種結構,適當增加角質型、減少粉質型玉米種植面積,改善玉米品質。2014年、2018年,全市玉米種植面積分別達到380萬畝、390萬畝;分別比2013年增加1.3%、2.7%。其中,角質型260萬畝,比2013年增加8.3%,占總面積的68.4%;粉質型120萬畝,比2013年減少11.1 %,占總面積的31.6%。一是以密山市富源鄉、二人班鄉、白魚灣鎮為重點,建設170萬畝密山玉米產業帶。其中,角質型115萬畝,比2013年增加 9.5%,占總面積的 67.6%;粉質型55萬畝,比2013年減少8.3%,占總面積的32.4 %;二是以虎林市楊崗鎮、寶東鎮、偉光鄉為重點,建設67萬畝虎林玉米產業帶。其中,角質型45萬畝,占總面積的67.2 %,比2013年增加7%;粉質型 22萬畝,比2013年減少12%,占總面積的32.8 %。三是以雞東縣東海鎮、永和鎮、向陽鎮等為重點,建設110萬畝雞東玉米產業帶。其中,角質型 75萬畝,比2013年增加7%,占總面積的68.2 %;粉質型35萬畝,比2013年減少12.5 %,占總面積的31.8 %。四是以雞冠區紅星鄉、恒山區紅旗鄉、滴道區蘭嶺鄉、梨樹區、麻山區等為重點,建設33萬畝郊區玉米產業帶。其中,角質型25萬畝,比2013年增加8.7 %,占總面積的75.7%;粉質型8萬畝,比2013年減少20%,占總面積的24.3%。
 
  (三)大豆加工業
 
  1.發展方向。當前,大豆產業受大量進口大豆沖擊,種植面積下降,加工效益下滑,必須實施轉型發展戰略。一是由大豆油、飼料粕初級加工向深加工轉變,重點發展濃縮蛋白、磷脂、膳食纖維等深加工產品;二是由大豆油脂加工向大豆食品加工轉變,重點發展豆腐、豆干、腐竹、豆粉、豆奶和全豆食品;三是由大豆加工向直接銷售食品豆轉變。重點建設優質大豆基地,打民族品牌,做強綠色非轉基因大豆品牌。
 
  2.重點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大豆食品及精深加工企業。重點扶持黑龍江偉邦商貿公司2萬噸大豆加工項目,新上密山中豆食品公司4萬噸大豆植物蛋白乳等加工項目。2014年、2018年,大豆年加工量分別達到4.5萬噸、5.1萬噸,分別比2013年增加6%、19.6%。
 
  3.基地建設。保持大豆種植面積穩定,不出現大幅下滑。一是以密山市楊木鄉、裴德鎮、富源鄉為重點,建設20萬畝密山大豆產業帶;二是以虎林市楊崗鎮、寶東鎮、東誠鎮為重點,建設30萬畝虎林大豆產業帶;三是以雞東縣興農鎮、下亮子鄉、平陽鎮為重點,建設5萬畝雞東大豆產業帶;四是以滴道區滴道河鄉、梨樹區、麻山區為重點,建設7 萬畝郊區大豆產業帶。
 
  (四)畜產品加工業
 
  1.發展方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畜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一是穩定發展肉類分割品和精細分割制品;二是不斷增加產品附加值,重點開發紅腸、罐頭等熟制品;三是注重開發方便、易儲存、精包裝的低溫、真空冷凍和干燥高端肉制品;四是加快毛、皮、血、骨、腸等副產品的開發利用,重點開發骨粉、血粉、羽毛粉等深加工產品;五是發展乳制品和乳品飲料等。
 
  2.重點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以國內大型畜產品加工企業來我市投資。一是新上肉牛、肉羊加工項目;二是新上熟食制品加工項目;三是乳制品企業新上加工項目等。重點扶持雞西高金食品有限公司、虎林娃哈哈乳品有限公司、完達山乳業、雞東福潤肉類加工有限公司和新引進的雞西天翔牧業等企業,盡快達產達效。2014年,全市畜產品屠宰加工量達到20.4萬噸,其中,肉類產量 11.8萬噸、乳品產量 8.6萬噸,年銷售收入達29億元,分別比2013年增加7%、7%;2018年,全市畜產品屠宰加工量達 26.6萬噸,其中,肉類產量15.4萬噸、乳品產量11.2萬噸,年銷售收入達38億元,分別比2013年增加40%、40%。
 
  3.基地建設。2014年,全市生豬、肉牛、羊、禽類飼養量分別達到175.5萬頭、32.3萬頭、71.3萬只、1427.1萬只,奶牛存欄3.1萬頭,分別比2013年增長13%、10%、9%、9%、6%。新建養殖小區,到2018年,全市生豬、肉牛、羊、禽類飼養量分別達到286.1萬頭、47.3萬頭、100.6萬只、2014.5萬只,奶牛存欄3.97萬頭,分別比2013年增長63%、46%、41%、41%、28%。
 
  (五)經濟作物加工業
 
  1.發展方向。我市經濟作物基地面積20萬畝,主要包括蔬菜10.4萬畝,白瓜面積4.3萬畝,萬壽菊0.3萬畝,甜玉米0.7萬畝,雜糧雜豆4.3萬畝。今后發展的方向是突出特色,穩步增加面積,提高深加工能力。
 
  2.重點項目。通過招商引資新上經濟作物深加工項目,提高產品檔次。一是蔬菜產業。充分發揮雞冠區蔬菜交易大市場等交易平臺作用,促進蔬菜銷售。新上凈菜加工項目;二是重點扶持金果農產品公司、新華新食品公司等白瓜加工企業。新上南瓜粉、南瓜食品等加工項目。2014年、2018年,白瓜籽加工能力達到7.13萬噸、8萬噸,分別比2013年增加7.5% 、22%;三是重點扶持雞東蓮春天然色素提純公司等萬壽菊加工企業,2018年,萬壽菊加工能力達到0.024萬噸;四是重點扶持海泰食品公司等企業,擴大甜玉米生產加工規模,提高深加工水平。2014年、2018年,甜玉米加工能力達到1.9萬噸、2.3萬噸,分別比2013年增加10%、38%。
 
  3.基地建設。一是以密山市和平鄉、虎林市虎林鎮、雞東縣雞東鎮、雞冠區西郊鄉、恒山區紅旗鄉、滴道區滴道河鄉、城子河區永豐鄉蔬菜基地為重點,穩步擴大蔬菜種植面積。2014年、2018年,蔬菜基地面積分別達到10.5萬畝、11萬畝,分別比2013年增加1%、6%。以密山市和平鄉、虎林市虎林鎮、雞東縣雞東鎮、雞冠區西郊鄉、恒山區紅旗鄉、滴道區滴道河鄉、城子河區永豐鄉的蔬菜棚室基地為重點,擴大規模,提高標準,建設蔬菜棚室小區,實現蔬菜生產設施化。2014年、2018年,蔬菜棚室面積分別達到 0.96萬畝、1.10 萬畝,分別比2013年增加2%、17%。二是以密山市裴德鎮、滴道區蘭嶺鄉為重點,建設白瓜生產基地,面積穩定在4.5萬畝左右。三是以雞東縣永和鎮為重點,建設萬壽菊生產基地,面積穩定在0.3萬畝左右。四是以麻山區為重點,建設甜玉米生產基地,面積穩定在1萬畝左右。
 
  (六)山產品加工業
 
  1.發展方向。一是食用菌加工業。重點發展保鮮、速凍、壓縮、膨化等食用菌產品,開發即食類產品。二是蜂產品加工業。重點發展綠色、有機蜂蜜及蜂膠、蜂花粉、蜂王漿等深加工產品。三是山野菜加工業。重點發展與國際技術、質量標準接軌的出口山野菜產品。四是刺五加加工業。重點發展刺五加茶、刺五加精等營養保健品及刺五加醫用藥品。
 
  2.重點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食用菌加工企業,整合蜂產品加工企業,提高山野菜深加工規模和水平。一是重點扶持虎林市綠都蜂業公司、密山市碧蜂堂公司等蜂產品加工企業,2014年、2018年,蜂產品加工能力達到 0.35萬噸、0.4萬噸,分別比2013年增加4%、14.5%。二是重點扶持黑龍江日信食品公司等山野菜加工企業,2014年、2018年,山野菜加工能力達到0.2萬噸、0.27萬噸,分別比2013年增加5.9%、39%。三是重點扶持黑龍江日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雞東黑珍食用菌公司等食用菌生產企業,2014年、2018年,食用菌生產能力達到0.125萬噸、0.13萬噸,分別比2013年增加21.4%、26.2%。四是重點扶持黑龍江烏蘇里江制藥公司、黑龍江珍寶島藥業公司、黑龍江新曙光刺五加生物科技開發公司、雞東縣東寶北藥專業合作社等刺五加加工企業。2014年、2018年,刺五加加工能力達到0.54萬噸、0.62萬噸,分別比2013年增加3.8%、19.2%。
 
  3.基地建設。一是以虎林市、密山市等為重點,建設蜂產品生產基地,2014年、2018年,全市蜜蜂飼養量達3萬群、3.8萬群,分別比2013年增加7%、35.7%。二是以區域內林區為重點,建設山野菜生產基地。2014年、2018年,全市山野菜基地面積達到 22萬畝、30萬畝,分別比2013年增加10%、50%。三是以密山市、梨樹區、城子河區等為重點,建立食用菌生產基地,2014年、2018年,食用菌生產能力達到620萬袋、984萬袋,分別比2013年增加34% 、113%。四是以虎林市等為重點,建設刺五加生產基地,2014年、2018年,刺五加基地面積穩定在20萬畝。
 
  六、推進措施
 
  (一)推進綠色食品龍頭企業裂變升級。做大存量,挖掘潛力,釋放潛能,實現增資合作式、技術升級式、數量擴張式裂變發展。一是大型龍頭企業裂變。目前,我市規模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大、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22戶。要做大做強這些重點龍頭企業,使綠都集團、中糧米業等6戶銷售收入達到20億級,東糧經貿公司、清河泉米業公司等4戶銷售收入達到10億級,富民糧油飼料公司、虎林娃哈哈乳品公司等12戶銷售收入達到5億級。二是中小型龍頭企業升級。目前,我市有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億元以下的龍頭企業14戶。培育整合這些中小企業是大企業裂變的需要,也是小企業升級的需要。要積極培育金果農產品公司、福順祥糧油公司、海泰食品公司等中小企業,使其成為銷售收入億級企業。裂變升級企業享受《中共雞西市委雞西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雞西市工業裂變升級實施方案的通知》(雞發〔2013〕11號)規定的優惠政策。
 
  (二)建設高標準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加強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環境保護,嚴格執行綠色、無公害生產規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鼓勵使用有機肥,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以生產高標準保證綠色食品的高標準。抓住興凱湖列入國家良好湖泊保護序列的機遇,以興凱湖為核心,圍繞虎林灌區、湖濱灌區,建設以有機、綠色水稻為重點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擴大虎林、密山5個全國綠色食品標準化原料基地面積,提高基地管理水平。圍繞發展“兩牛一豬”產業,發展規模化養殖,建設新建萬頭牛場1處、千頭牛場9處、萬頭豬場20處、規模畜牧小區100個。以郊區為重點,建設蔬菜、食用菌等高效、外向型生產基地。通過土地流轉、技術合作、銷售服務等形式,建立覆蓋所有主導產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帶動農戶從事綠色食品開發,統一生產、統一品牌、統一銷售、運行規范、效益好的專業合作社給予扶持。
 
  (三)大力培育綠色食品品牌。要增強商標意識、品牌意識,重點培育 “珍寶島”大米、“興凱湖”大白魚、虎林大米等特色品牌。支持企業和合作社申辦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要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對產品品牌進行整合,統一打品牌,力爭做到一個產業、一個主打品牌,形成拳頭產品,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努力爭創市知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全國馳名商標,推進農產品商標升級。對企業創名牌按照《雞西市人民政府印發雞西市實施商標戰略五年發展規劃的通知》(雞政發〔2013〕23號)規定予以獎勵。
 
  (四)強力開拓綠色食品市場。要積極引導鼓勵企業進駐“黑龍江省綠色食品交易中心”,展示、銷售我市綠色食品和特色農產品;組織我市企業參加省政府在北京、香港等重要的中心城市舉辦的整體性綠色食品產業推展會,全面宣傳我市綠色食品產業和產品;組織我市企業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等活動,擴大我市綠色食品的影響力。綠色食品企業參加政府統一組織的農產品展銷、博覽會等,對展位費給予一定補貼。適時謀劃籌辦以我市為主的地方綠色食品交易會,擴大我市綠色食品影響力。鼓勵我市綠色食品企業以市場化運作方式,建立綠色食品旗艦店和獨立品牌連鎖店,對運行規范、效益好的給予適當補貼;鼓勵扶持我市綠色食品進入全國各主流超市,鼓勵扶持我市企業利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營銷網站,在線經銷綠色食品,對入網企業給予一定補貼。組織綠色食品企業、專業合作社參加農超對接活動,提高綠色食品市場占有率。
 
  (五)建設綠色食品物流網絡。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支持和鼓勵發展散糧運輸、集裝箱或者集裝袋運輸等物流方式。盡快啟動虎林綠寶集團現代農業物流園區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大型控制性綜合農產品物流園區,擴建、新建大型糧食物流集散中心、戰略裝車點。加強綠色食品儲備、商品化處理和冷藏儲存設施建設,發展保鮮配送和冷鏈物流,打造具有集中采購、跨區域配送能力的現代化物流配送網絡。
 
  (六)切實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建立健全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鼓勵綠色食品企業制定并嚴格執行高于國定標準的企業食品安全標準。鼓勵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綠色食品等規程進行生產和加工。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等制度,建設覆蓋種植養殖、生產加工、食品流通各環節的食品質量追溯和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系統,力爭5年內全部食品實現“來源可溯、流向可追、質量可控、責任可查”。建立質監、工商、食品藥品、農業、公安等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嚴厲打擊生產假冒、劣質和質量不達標食品行為,嚴肅查處仿冒和不規范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等現象,維護綠色食品良好形象和聲譽。
 
  (七)健全利益聯結機制。要以“雙贏”為宗旨,按照雙方自愿、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積極引導組織龍頭企業與農民結成緊密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一是引導合同訂單型利益聯結模式。即綠色食品產業與合作社、基地、農戶簽訂單,并可提供技術和生產資料服務,按保護價收購農產品。二是鼓勵土地租賃型利益聯結模式。即龍頭企業租種農民土地,實行標準化耕種和市場化經營。三是支持發展農超對接型利益聯結模式。即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殖戶將自己生產的優質產品直接供給超市或者在超市租賃專柜進行銷售。
 
  (八)加大對綠色食品產業的扶持。一是資金扶持。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對綠色食品產業的投入,要認真研究國家、省相關扶持政策,積極對上爭取資金。市、縣(市)政府設立綠色食品產業專項基金,支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項目。二是政策扶持。有關部門要出臺政策措施,在項目審批、資金投入、用地用電、稅費減免、產品運輸等方面向綠色食品產業傾斜,支持扶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三是金融扶持。金融部門要與綠色食品龍頭企業建立銀企財協作關系,在信貸政策上向綠色食品龍頭企業傾斜,優先保證綠色食品龍頭企業農產品收購和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的貸款。拓寬融資渠道,創新擔保模式,支持有條件的綠色食品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重視農業保險,做到應保盡保,逐步實現全覆蓋。四是科技扶持。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部門要積極研發、引進先進綠色食品種養、加工技術,選育、推廣優質農作物和畜禽品種,為綠色食品產業提供科技支撐。對采用先進科技成果、新上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的龍頭企業,市、縣(市)給予一定補貼。充分發揮我市綠色食品相關信息網絡作用,為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等提供產品、技術、銷售等信息支持,加快綠色食品產業信息化進程。
 
  (九)加強對綠色食品產業的領導。市政府成立食品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市長任組長,有關副市長任副組長,成員包括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農委、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糧食局、市畜牧獸醫局等有關單位負責人。縣(市)、區也要成立推進機構,負責綠色食品產業的規劃、組織、督促、協調、推進、落實等工作。縣(市)、區要制定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合理布局,新上項目要做到高起點、高水平,防止盲目鋪攤子和低水平重復建設。要落實包保責任,重點項目、骨干龍頭企業要由縣(市)、區主要領導、主管領導進行包保,實行目標管理,保障綠色食品產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地區: 黑龍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