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快“菜籃子”工程建設,滿足城鄉居民對“菜籃子”產品日益提高的消費要求,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和省政府《關于加快示范縣建設促進蔬菜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強化生產能力建設,創新調控保障機制,提升質量安全水平,實現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推動“菜籃子”工程建設步入“生產穩定發展、產銷銜接順暢、質量安全可靠、市場波動可控、農民穩定增收、市民得到實惠”的可持續發展軌道,更好地滿足人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
(二)發展目標。到2012年,全市瓜菜面積達到250萬畝以上,總產達到1100萬噸以上,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30萬畝;肉、蛋、奶、果和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79萬噸、103萬噸、132萬噸、240萬噸和4萬噸。到2015年,全市瓜菜面積達到280萬畝以上,總產達到1250萬噸以上,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70萬畝;肉、蛋、奶、果和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86萬噸、106萬噸、157萬噸、250萬噸和4?5萬噸。實現“菜籃子”生產布局合理、總量滿足需求、品種更加豐富、調控保障有力、檔期供應均衡,主要產品穩定增長,從業農民持續增收,主要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二、工作重點
(一)建設蔬菜標準化設施生產基地。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蔬菜生產,突出抓好京石、石德鐵路沿線和省會城郊區域“兩沿一區”標準化設施蔬菜基地建設,積極創建蔬菜標準園區。涉及的藁城、高邑、無極、正定、新樂、鹿泉、辛集、欒城、晉州、深澤、靈壽、元氏等12個縣(市),分別建設2-3個萬畝蔬菜示范區、3-5個千畝設施蔬菜示范方,著力建成一批質量過硬、特色突出、有市場競爭力的蔬菜品牌;城郊區域發揮區位優勢,突出產業特色,以設施蔬菜、果木、花卉為主,分別集中連片建設新型日光溫室生產園區和觀光、休閑、采摘園區;以“兩沿一區”帶動全市蔬菜生產,實現溫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協調發展,確保周年正常生產、季節均衡供應,提高蔬菜生產的質量和效益。
(二)建設果品標準化生產基地。積極開展標準果園創建和設施果園高效示范創建活動,大力培育發展特色果品專業鄉、專業村,推動果品業向區域化、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建設120個果樹標準化示范園區,果品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面積力爭達到250萬畝以上,優質果率、精品果率分別達到90%、30%以上。省會城郊區域建設30個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果品觀光、采摘園。
(三)建設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區。大力發展符合動物防疫條件及環境保護要求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改造升級現有奶牛規模養殖場(小區),加快推進豬、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積極扶持生態養殖區(場)建設,全市每年新增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場區50個以上。大力發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區,擴大設施養殖面積,做大冷水魚、中華鱉兩大內陸特色產業,支持水庫漁業發展。
(四)建設“菜籃子”產品加工集中區。加快發展“菜籃子”產品加工業,重點扶持發展分揀清洗、分等分級、整理包裝、預冷處理、速凍保鮮等加工業,延伸“菜籃子”產品產業鏈條,提高產品利用率和附加值。結合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扶持重點縣(市)規劃建設“菜籃子”產品加工集中區,引導“菜籃子”產品加工業集中、集聚、集群發展。
(五)構建“菜籃子”產品市場體系。加強橋西、藁城、正定、高邑、無極、欒城、辛集等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完善場地、交易廳(棚)、信息服務、質量檢測、采后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規范交易行為,提升服務水平;支持市區新建、改造農副產品市場,在場地環境、設施設備、追溯平臺、規范管理等方面進行標準化建設,積極探索連鎖配送、超市專賣等現代營銷業態,大力推進產銷對接、農超對接、無縫對接。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積極參加農產品展示會、交易會,廣辟農產品銷售渠道,做大做強優勢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工作措施
(一)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突出抓好主要“菜籃子”產品的標準體系建設,大規模開展標準化創建活動。蔬菜實施標準化生產“百村千戶示范工程”,在12個蔬菜生產大縣建設100個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示范樣板村、選定1000個科技示范戶、發展100個無公害蔬菜生產質量監管員,全面推廣膜下節水灌溉、防蟲網、誘殺蟲板、集約化育苗等十項無公害標準化集成技術,到2012年關鍵技術普及率達到85%以上;林果業重點推廣以梨、棗和核桃為主的12項果樹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畜牧業全面推行國家和省頒布的畜禽防疫、飼料、獸藥、飼養管理準則和各類畜產品行業標準,實現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
(二)切實強化質量監管。圍繞打造食品安全最放心城市的目標,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質量監管、誠信經營四個體系,健全農產品市場準入、追溯、召回、退市四項制度,落實各級政府領導、職能部門監管、市場單位主體三種責任,突出抓好源頭監管和市場準入兩個關鍵環節,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長效監管機制。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規模生產基地建設農產品質檢站,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必須配備與交易量、交易品種相適應的檢測儀器和檢測人員,對所有入場交易的農產品進行嚴格抽檢。鼓勵生產者、經營者開展自律性質量檢測,形成有效的質量自控體系。加強農產品質檢信息網絡建設,盡快實現市級農產品質檢中心與各大批發市場、超市和縣(市)、區的聯網,以及市畜產品檢測中心與全市所有奶站的視頻監控聯網,實現實時、高效、科學管控,切實提升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力爭到2015年,無公害蔬菜和果品基地認定面積達到80%以上,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每年新增20家以上,主要“菜籃子”產品基本實現無公害化。
(三)積極推進產銷對接。推廣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模式,支持引導大型零售流通企業和學校、酒店等最終用戶與產地蔬菜生產合作社、批發市場、龍頭企業等直接對接,促進蔬菜產區和銷區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加快產銷無縫對接銷售網點建設,力爭通過3到5年時間,無縫對接銷售網點覆蓋市內區,并逐步延伸到縣城及中心鎮。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為農產品銷售搭建平臺,積極推進產銷對接。落實和完善“綠色通道”政策,對整車合法裝載運輸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實行“不扣車、不罰款、不卸載”,確保運輸暢通。
(四)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積極推進“菜籃子”產品種子、種苗、種畜、種禽、種魚的研發、生產及經營一體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品種,引進推廣一批新品種。加快建設集約化育苗場、畜禽水產原良種場和遺傳資源保種場,積極扶持以新品種繁育和工廠化育苗中心為主的種苗企業,推進種子種苗產業化發展、商品化開發。依托科研院校、技術推廣部門,組織實施一批“菜籃子”產品重大科技項目,加強“菜籃子”產品新品種、新技術綜合展示基地建設,集成創新一批關鍵新技術、新模式,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強的科技企業。
(五)創新完善經營機制。圍繞“菜籃子”工程建設與發展,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合理推動農村承包土地向種田能手、種養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集中。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支持示范帶動面廣、綜合實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參與“菜籃子”基地建設,提高“菜籃子”產品生產、流通的規模化、標準化和組織化程度。加大項目招商力度,通過制定優惠的政策,吸引和支持有實力的公司投資“菜籃子”生產、加工、流通項目建設。建立健全“菜籃子”產品生產保險制度,擴大“菜籃子”產品保險覆蓋面。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全市每年選擇20-30個影響面廣、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重點培育和示范推廣,并引導按種植計劃、品種供應、技術服務、質量標準、品牌銷售“五統一”模式規范運作,不斷壯大農民合作社的實力。
四、切實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的組織保障
(一)認真落實“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菜籃子”工程是國務院批準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保障“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是各級政府的職責和任務。要將合理確定“菜籃子”產品生產用地保有數量、“菜籃子”重點產品自給率和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等指標,列入縣(市)、區長負責制的重要內容,確保“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市場價格基本穩定、產銷銜接順暢、市場主體行為規范、突發事件處置及時、風險控制迅速有力、農業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引導新一輪“菜籃子”工程持續健康發展。市政府成立“菜籃子”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統一指導全市“菜籃子”工程建設工作。同時,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成立市蔬菜產業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局,并加掛牌子,配備專職人員。各縣(市)、區要成立由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機構和相應工作機構,研究制定本地“菜籃子”工程發展規劃,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強督導檢查,推動各項工作落實。
(二)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將“菜籃子”工程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市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專項資金,作為“菜籃子”工程發展基金,重點支持發展規模化標準化設施蔬菜生產和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各縣(市)、區要安排專項資金匹配使用。對集中連片300畝以上的新型日光溫室新建、改造,市縣財政給予貸款貼息;對集中連片1000畝以上的新型日光溫室新建、改造,市縣財政給予重點支持。認真落實市政府《關于市級財政支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意見》(石政發〔2009〕45號)和《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實施意見》(石政函〔2010〕10號)有關政策規定,大力支持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產業化項目、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規模生產基地以及農產品品牌建設等。
(三)建立健全風險應對機制。建立“菜籃子”產品生產和供應平衡調節機制,完善信息采集、發布和預警預報機制,引導“菜籃子”產品合理生產,避免總量供求失衡和價格大幅波動。出現局部性供過于求時,支持批發市場、龍頭企業等入市收購,異地遠銷;局部供不應求時,支持流通企業跨區域調運并促進生產恢復。完善地方“菜籃子”產品儲備體系,統籌產銷平衡,維護市場穩定。積極探索和落實國家“菜籃子”產品生產保險制度,擴大重要“菜籃子”產品保險的覆蓋面,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實現全覆蓋。
一、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強化生產能力建設,創新調控保障機制,提升質量安全水平,實現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推動“菜籃子”工程建設步入“生產穩定發展、產銷銜接順暢、質量安全可靠、市場波動可控、農民穩定增收、市民得到實惠”的可持續發展軌道,更好地滿足人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
(二)發展目標。到2012年,全市瓜菜面積達到250萬畝以上,總產達到1100萬噸以上,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30萬畝;肉、蛋、奶、果和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79萬噸、103萬噸、132萬噸、240萬噸和4萬噸。到2015年,全市瓜菜面積達到280萬畝以上,總產達到1250萬噸以上,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70萬畝;肉、蛋、奶、果和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86萬噸、106萬噸、157萬噸、250萬噸和4?5萬噸。實現“菜籃子”生產布局合理、總量滿足需求、品種更加豐富、調控保障有力、檔期供應均衡,主要產品穩定增長,從業農民持續增收,主要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二、工作重點
(一)建設蔬菜標準化設施生產基地。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蔬菜生產,突出抓好京石、石德鐵路沿線和省會城郊區域“兩沿一區”標準化設施蔬菜基地建設,積極創建蔬菜標準園區。涉及的藁城、高邑、無極、正定、新樂、鹿泉、辛集、欒城、晉州、深澤、靈壽、元氏等12個縣(市),分別建設2-3個萬畝蔬菜示范區、3-5個千畝設施蔬菜示范方,著力建成一批質量過硬、特色突出、有市場競爭力的蔬菜品牌;城郊區域發揮區位優勢,突出產業特色,以設施蔬菜、果木、花卉為主,分別集中連片建設新型日光溫室生產園區和觀光、休閑、采摘園區;以“兩沿一區”帶動全市蔬菜生產,實現溫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協調發展,確保周年正常生產、季節均衡供應,提高蔬菜生產的質量和效益。
(二)建設果品標準化生產基地。積極開展標準果園創建和設施果園高效示范創建活動,大力培育發展特色果品專業鄉、專業村,推動果品業向區域化、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建設120個果樹標準化示范園區,果品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面積力爭達到250萬畝以上,優質果率、精品果率分別達到90%、30%以上。省會城郊區域建設30個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果品觀光、采摘園。
(三)建設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區。大力發展符合動物防疫條件及環境保護要求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改造升級現有奶牛規模養殖場(小區),加快推進豬、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積極扶持生態養殖區(場)建設,全市每年新增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場區50個以上。大力發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區,擴大設施養殖面積,做大冷水魚、中華鱉兩大內陸特色產業,支持水庫漁業發展。
(四)建設“菜籃子”產品加工集中區。加快發展“菜籃子”產品加工業,重點扶持發展分揀清洗、分等分級、整理包裝、預冷處理、速凍保鮮等加工業,延伸“菜籃子”產品產業鏈條,提高產品利用率和附加值。結合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扶持重點縣(市)規劃建設“菜籃子”產品加工集中區,引導“菜籃子”產品加工業集中、集聚、集群發展。
(五)構建“菜籃子”產品市場體系。加強橋西、藁城、正定、高邑、無極、欒城、辛集等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完善場地、交易廳(棚)、信息服務、質量檢測、采后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規范交易行為,提升服務水平;支持市區新建、改造農副產品市場,在場地環境、設施設備、追溯平臺、規范管理等方面進行標準化建設,積極探索連鎖配送、超市專賣等現代營銷業態,大力推進產銷對接、農超對接、無縫對接。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積極參加農產品展示會、交易會,廣辟農產品銷售渠道,做大做強優勢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工作措施
(一)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突出抓好主要“菜籃子”產品的標準體系建設,大規模開展標準化創建活動。蔬菜實施標準化生產“百村千戶示范工程”,在12個蔬菜生產大縣建設100個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示范樣板村、選定1000個科技示范戶、發展100個無公害蔬菜生產質量監管員,全面推廣膜下節水灌溉、防蟲網、誘殺蟲板、集約化育苗等十項無公害標準化集成技術,到2012年關鍵技術普及率達到85%以上;林果業重點推廣以梨、棗和核桃為主的12項果樹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畜牧業全面推行國家和省頒布的畜禽防疫、飼料、獸藥、飼養管理準則和各類畜產品行業標準,實現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
(二)切實強化質量監管。圍繞打造食品安全最放心城市的目標,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質量監管、誠信經營四個體系,健全農產品市場準入、追溯、召回、退市四項制度,落實各級政府領導、職能部門監管、市場單位主體三種責任,突出抓好源頭監管和市場準入兩個關鍵環節,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長效監管機制。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規模生產基地建設農產品質檢站,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必須配備與交易量、交易品種相適應的檢測儀器和檢測人員,對所有入場交易的農產品進行嚴格抽檢。鼓勵生產者、經營者開展自律性質量檢測,形成有效的質量自控體系。加強農產品質檢信息網絡建設,盡快實現市級農產品質檢中心與各大批發市場、超市和縣(市)、區的聯網,以及市畜產品檢測中心與全市所有奶站的視頻監控聯網,實現實時、高效、科學管控,切實提升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力爭到2015年,無公害蔬菜和果品基地認定面積達到80%以上,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每年新增20家以上,主要“菜籃子”產品基本實現無公害化。
(三)積極推進產銷對接。推廣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模式,支持引導大型零售流通企業和學校、酒店等最終用戶與產地蔬菜生產合作社、批發市場、龍頭企業等直接對接,促進蔬菜產區和銷區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加快產銷無縫對接銷售網點建設,力爭通過3到5年時間,無縫對接銷售網點覆蓋市內區,并逐步延伸到縣城及中心鎮。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為農產品銷售搭建平臺,積極推進產銷對接。落實和完善“綠色通道”政策,對整車合法裝載運輸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實行“不扣車、不罰款、不卸載”,確保運輸暢通。
(四)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積極推進“菜籃子”產品種子、種苗、種畜、種禽、種魚的研發、生產及經營一體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品種,引進推廣一批新品種。加快建設集約化育苗場、畜禽水產原良種場和遺傳資源保種場,積極扶持以新品種繁育和工廠化育苗中心為主的種苗企業,推進種子種苗產業化發展、商品化開發。依托科研院校、技術推廣部門,組織實施一批“菜籃子”產品重大科技項目,加強“菜籃子”產品新品種、新技術綜合展示基地建設,集成創新一批關鍵新技術、新模式,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強的科技企業。
(五)創新完善經營機制。圍繞“菜籃子”工程建設與發展,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合理推動農村承包土地向種田能手、種養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集中。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支持示范帶動面廣、綜合實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參與“菜籃子”基地建設,提高“菜籃子”產品生產、流通的規模化、標準化和組織化程度。加大項目招商力度,通過制定優惠的政策,吸引和支持有實力的公司投資“菜籃子”生產、加工、流通項目建設。建立健全“菜籃子”產品生產保險制度,擴大“菜籃子”產品保險覆蓋面。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全市每年選擇20-30個影響面廣、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重點培育和示范推廣,并引導按種植計劃、品種供應、技術服務、質量標準、品牌銷售“五統一”模式規范運作,不斷壯大農民合作社的實力。
四、切實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的組織保障
(一)認真落實“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菜籃子”工程是國務院批準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保障“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是各級政府的職責和任務。要將合理確定“菜籃子”產品生產用地保有數量、“菜籃子”重點產品自給率和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等指標,列入縣(市)、區長負責制的重要內容,確保“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市場價格基本穩定、產銷銜接順暢、市場主體行為規范、突發事件處置及時、風險控制迅速有力、農業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引導新一輪“菜籃子”工程持續健康發展。市政府成立“菜籃子”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統一指導全市“菜籃子”工程建設工作。同時,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成立市蔬菜產業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局,并加掛牌子,配備專職人員。各縣(市)、區要成立由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機構和相應工作機構,研究制定本地“菜籃子”工程發展規劃,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強督導檢查,推動各項工作落實。
(二)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將“菜籃子”工程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市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專項資金,作為“菜籃子”工程發展基金,重點支持發展規模化標準化設施蔬菜生產和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各縣(市)、區要安排專項資金匹配使用。對集中連片300畝以上的新型日光溫室新建、改造,市縣財政給予貸款貼息;對集中連片1000畝以上的新型日光溫室新建、改造,市縣財政給予重點支持。認真落實市政府《關于市級財政支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意見》(石政發〔2009〕45號)和《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實施意見》(石政函〔2010〕10號)有關政策規定,大力支持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產業化項目、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規模生產基地以及農產品品牌建設等。
(三)建立健全風險應對機制。建立“菜籃子”產品生產和供應平衡調節機制,完善信息采集、發布和預警預報機制,引導“菜籃子”產品合理生產,避免總量供求失衡和價格大幅波動。出現局部性供過于求時,支持批發市場、龍頭企業等入市收購,異地遠銷;局部供不應求時,支持流通企業跨區域調運并促進生產恢復。完善地方“菜籃子”產品儲備體系,統籌產銷平衡,維護市場穩定。積極探索和落實國家“菜籃子”產品生產保險制度,擴大重要“菜籃子”產品保險的覆蓋面,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實現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