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長沙市現代養殖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

   2014-12-09 404
核心提示: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直機關有關單位:  《長沙市現代養殖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直機關有關單位:
 
  《長沙市現代養殖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4年2月8日
 
  長沙市現代養殖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
 
  養殖業是構建長沙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基礎產業。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養殖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依據《全國畜牧發展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2011-2015年)》、《湖南省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結合我市養殖業發展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以養殖業為主,主要包括生豬、家禽、肉牛、奶牛、肉羊、蜂、水產等,以及圍繞養殖業產業化經營的畜禽水產品加工、流通和社會化服務等領域。規劃期為:2013年-2020年。
 
  一、指導思想、原則及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推進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和“環長株潭城市群”發展的進程中,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和建設長沙市現代養殖業。以“生態、安全、高效”為主線,以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良種化建設為重點,以強化動物防疫監督和質量安全監管為保障,以有效保障供給和維護公共安全為目標,按照“創優創新、提質提效”的要求,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新型產業體系,促進現代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全面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逐步建成經濟、社會、生態功能相協調的都市型現代養殖業框架體系。
 
  (二)基本原則。
 
  1.生態優先與持續發展的原則。堅持現代養殖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把保護生態環境和畜禽水產資源放在優先位置,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關系,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養殖業,促進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2.科技先導與注重示范的原則。充分利用長沙的科技優勢,以項目建設和基地示范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裝備提升傳統養殖業,以現代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經營養殖業,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建立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提高產業科技水平。
 
  3.特色主導與優質高效的原則。充分利用長沙的資源優勢與區位優勢,發揮市場配置養殖資源的作用,突出發展地方特色品種,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照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著重提高特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進一步延伸和完善產業鏈條,推進產加銷一體化,建立養殖業生產、屠宰加工和服務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機制。
 
  4.統籌規劃與重點突出的原則。圍繞長沙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戰略統籌規劃現代養殖業,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逐步推進。
 
  (三)發展目標。
 
  2013 年-2020 年,長沙市現代養殖業總目標是:以單位面積資源有效承載量為基礎,按照“調結構、轉方式、上水平”的總要求,確保主要畜禽水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都市高效生態型養殖業穩定發展,養殖業基礎設施、規模化水平、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科技水平顯著提升,畜禽水產業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和服務功能明顯增強,努力建成現代養殖業轉型發展示范區、全國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城市、全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先進城市。
 
  1.養殖業穩步健康發展。至 2020 年,全市生豬出欄調減至655萬頭;蛋雞存籠量達到1540萬羽,家禽出籠量達到7890萬羽;肉、蛋產量分別為60.5萬噸、11.2萬噸;適度發展山羊、肉牛、奶牛產業。在穩定現有水產養殖面積的基礎上,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水產品產量達到12.4萬噸。
 
  全市養殖業綜合總產值 700 億元,其中畜禽養殖與加工綜合產值500億元,漁業綜合產值95億元,蜂業產值5億元,飼料、獸藥加工產值 100 億元。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農民人均養殖業純收入達3000元以上。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培育和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物流產業和都市休閑漁業,促進養殖業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在調減生豬生產總量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地方特色生豬(寧鄉豬、大圍子豬)、肉禽、蛋雞、名優水產。到 2020 年,引進與發展 50 家實力型農業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培育、扶持年出欄生豬500頭、肉牛20頭、肉羊100只,年出籠肉雞 10 萬羽,年存籠蛋雞 1000 只以上的規模養殖場6000家。生豬、家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0%以上。豬肉與其他肉類產量比重調整為70:30左右;畜禽水產品加工產值與養殖業產值之比達到 2:1,養殖業一、二、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27:62:11。
 
  3.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動物疫病防控更加完善。到 2020年,規模養殖畜禽水產品“三品”認證率達到 80%以上,實現畜禽水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全覆蓋,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9%以上。重大動物疫病應免免疫率達100%,規模養殖場官方獸醫監管率達 100%,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率達 100%,逐步建立健全產地檢疫和產品準出制度,抗體檢測合格率保持在國家規定標準以上。
 
  4.畜牧業、漁業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到 2020 年,先進適用技術轉化應用率大幅提高,科技創新與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科技對養殖業的貢獻率提高到 65%以上;寧鄉豬、大圍子豬、湘東黑山羊等地方品種保種與開發利用成效顯著。
 
  5.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以單位面積資源存載量為基礎,科學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規模畜禽養殖場、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畜禽加工企業環境治理設施到位,實現達標排放。到2020年,畜禽糞尿氮年排放總量控制在每公頃耕地的畜禽糞尿氮負荷量≤170公斤,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率100%、綜合處理率提高到90%以上。天然漁業水域資源保護機制進一步完善,湘江流域綜合治理取得明顯進展。
 
  二、發展重點
 
  (一)畜禽水產良種體系建設。
 
  重點升級改造10個省(市)級原良種場,滿足現代養殖業優質種源需要。
 
  重點加強寧鄉豬、大圍子豬等地方品種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加強外來種豬的提純復壯;以蛋雞、肉雞為重點,建設相配套的曾祖代種禽場、祖代禽場、父母代禽場制種供種體系;進一步加強湘東黑山羊品種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健全水產原種場、良種場、苗種場等三級良種保障生產供應體系;加強湘江流域長沙段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
 
  (二)畜禽水產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
 
  實施“畜禽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創建工程。加快養殖方式、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著力提高養殖業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力爭到2020年,全市規模養殖場標準化生產率達80%以上,實現“操作有規范、過程有記錄、市場有監管、質量可追溯”的目標。
 
  實施“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工程。實施商品魚供應基地保護制度,進一步強化水域灘涂養殖權證的管理。推進100畝以上集中連片池塘標準化魚池升級改造。大力發展精品漁業、設施漁業,推廣測水施肥、底部增氧、水質在線監測、魚病遠程診斷、水處理與循環利用等先進實用技術。以望城區大眾垸為核心,建設較高水平、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漁業產業園區、休閑觀光漁業園區。到 2020 年,全市建成 15 萬畝優質商品魚供應基地。
 
  實施“異地畜禽水產標準化養殖基地”創建工程。重點在我市周邊地區及沿海地區規模化畜禽生產基地實施掛牌授牌制度。通過在異地建立生產基地,確保長沙市主要畜禽水產品供給安全。
 
  (三)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建設。
 
  加強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以控制重大動物疫病、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為目標,以構建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強化基層動物檢疫、防疫隊伍建設為重點,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321工程”建設,即完善獸醫行政管理、獸醫行政執法和獸醫技術支持“三大體系”,建設病害動物及產品無害化處理、動物疫情監測預警處置“二大系統”和長沙市畜牧獸醫水產管理服務“一個平臺”。
 
  加強畜禽水產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市、區縣(市)、鄉三級技術推廣網絡建設,建立公共基本服務與專業技術服務分離的推廣新體系。積極推進養殖業服務社會化,鼓勵組建多功能專業服務隊伍、開展飼養技術、獸藥飼料經營、病害診療、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發展畜禽水產經紀人和營銷隊伍,完善服務機制。
 
  加快畜禽水產品交易平臺建設。以電子信息交易平臺為核心,提升電子商務交易能力,確保鮮活畜禽水產品市場供應。新建和改造 4 個專業畜禽水產專業批發市場,打造中部地區畜禽水產物流交易中心。
 
  完善養殖業金融服務。將多元化、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機構服務體系延伸至養殖業,進一步加大對帶動力強的養殖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貸款支持力度,增加對養殖基礎設施、現代科技園區、休閑觀光旅游、養殖業技術推廣應用等項目的信貸資金投入。鼓勵和支持現代養殖業、科技服務、機械生產等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發展。
 
  (四)畜禽水產品加工物流體系建設。
 
  加強畜禽水產品精深加工體系建設。重點圍繞優勢產業集聚區,進一步優化畜禽水產品加工業布局。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大力引進與開發應用高新技術、設備和工藝,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重點研發符合消費結構變化、市場潛力大的新產品。鼓勵大型規模養殖企業、飼料加工企業通過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發展畜禽水產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條。大力推動優勢企業和產業密集區規模快速擴張,形成以名牌產品為主導、大型骨干企業為支撐、上下游產業配套、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格局,推進全市畜禽水產品加工業向高附加值、外向型精深加工轉變。
 
  推進養殖業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圍繞優勢產業集聚區和飼料、獸藥等主要批發市場,統籌規劃建設一批以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經營集約為特征的物流園區,培育一批服務質量高、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養殖業現代物流企業。加快畜禽水產品冷鏈物流、活畜禽調運、生產資料配送等網絡建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現代畜牧業、現代漁業物流服務體系。
 
  (五)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監管執法體系。加強市、區縣(市)、鄉三級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建立質量安全信息收集、風險預警與評估機制,健全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機制,不斷提高監管執法水平。
 
  建立健全或完善畜牧業、漁業標準體系。重點制定、完善與執行產地環境標準、產品質量標準、投入品的使用、管理規范和檢驗檢測方法、包裝標準、貯藏和運輸標準以及其他相關標準,為畜牧業、漁業標準化提供技術支撐。
 
  建立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重點建設市、區縣(市)、鄉監管機構和企業(包括養殖、加工、批發市場)四級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采集和質量追溯網絡。探索建立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誠信體系。擴大產地認定、產品認證規模,嚴格實行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制度,確保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控。
 
  完善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立健全市、區縣(市)畜禽水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拓展產品安全檢測項目和檢測內容,擴大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覆蓋面,完善檢驗監測手段、提升檢驗監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升級提質 1 個市級監測中心,配套完善 4 個縣級監測中心。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質量安全自行檢測,增強企業對產品的自控能力。形成布局合理、權責明晰、點面結合、運行高效的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體系。
 
  (六)生態環境保障體系建設。
 
  建立健康養殖小區環境準入制度。充分考慮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自然災害等因素,科學劃定畜牧業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建設與村民生活區分離、與種植區協調的養殖小區。嚴格按照污染防治“三同時”制度配置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科學制定養殖區環境評價機制。開展新建養殖場(小區)及小區周邊企業環境污染影響評估,實行以環境評價為主體的畜禽養殖準入制度。
 
  推廣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模式。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鼓勵、引導養殖戶(企業)推行干清糞處理工藝,做好雨污分流、干濕分離改造。鼓勵在畜產品優勢產區配套發展沼氣發電、有機肥加工等產業,大力推廣“三園”(標準養殖園、生態種植園和休閑觀光園)配套模式,構建種養平衡、農牧互動、生態循環、環境友好的產業發展體系。
 
  加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堅持工程治理與生物治理相結合,重點加強湘江長沙段及其支流瀏陽河、撈刀河等天然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監測與資源修復力度。配套完善 1 個市級水域環境監測站和增殖放流站。加強湘江水域生態與資源保護力度,嚴格控制捕撈強度,穩步推進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程。大力推進精品漁業工程,發展設施漁業和生態漁業,推廣應用節水、節能、生態型高效養殖模式,實現養殖產品優質安全、用水循環再利用與零排放的節能型現代漁業。
 
  三、區域布局
 
  (一)畜牧業禁、限養區劃定與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區。
 
  1.畜牧業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三區劃。
 
  按照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和長沙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功能定位與環保及防疫對畜牧業提出的要求,結合市場需求多層次和畜牧業結構多樣性的特點,合理調整畜牧業生產布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劃定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
 
  (1)禁養區。范圍:城市建成區和城鎮居民區(包括醫療區、商業區、工業區、文教科研區、游覽區等人口集中地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二級保護區;區縣(市)人民政府依法劃定的禁養區域;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區域。禁養區內不得新建、改建和擴建畜禽養殖場(小區),已有的畜禽養殖場(小區)限期關閉或搬遷。
 
  (2)限養區。范圍: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區縣(市)人民政府依法劃定的限養區;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區域。限養區內嚴格控制畜禽養殖場(小區)的數量和規模,主要是降低畜禽養殖密度,控制飼養總量保持在土地和水環境自凈作用可容納限度內;原則上不再新建、擴建畜禽養殖場(小區);現有的生產場在“十二五”期間全部實現畜禽糞便綜合治理,并逐步取消散養戶。采用現代化、安全清潔生產養殖技術,完善畜禽糞便污水無害化處理設施,實現環境安全,可持續生產。
 
  (3)適養區。范圍:畜禽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以外的區域。適養區內要以建設優質高效畜禽生產基地為目標,加快推進集約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重點發展標準化、適度規模生產和科技含量高的種源生產。新建養殖區應相對集中,并應與濱江沿河區域、生態休閑區域和主要景觀道路保持足夠控制距離。新建、擴建、改建畜禽養殖場(小區)應當符合當地環境承載量的要求,科學選址,合理布局,按照適度規模、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的原則發展;該區域內新建、擴建、改建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必須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審批。
 
  2.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區。
 
  地方優良畜禽品種是發展區域性畜牧業經濟的寶貴遺傳資源,根據長沙市現代養殖業要求,在寧鄉縣的流沙河、青山橋、老糧倉、橫市、回龍鋪、雙鳧鋪、大成橋和長沙縣的雙江、金井、望城區的茶亭以及瀏陽市的大圍山、張坊、達滸、高坪、沿溪、淳口等鄉鎮分別建立寧鄉豬、大圍子豬、湘東黑山羊等特色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區。以市場為導向,本著一保持、二改良、三提高的原則,在加強保種的基礎上,通過常規選育和分子選育相結合,不斷提高地方優良畜禽的品種質量,培育一批性狀優良的新品系,以滿足市場對高品質畜禽產品的不斷需求。
 
  (二)漁業發展功能區劃。
 
  1.水源生態涵養。
 
  主要規劃區域:城市一、二級飲用水源保護區及城區景觀湖泊水庫。
 
  規劃目標:以涵養水源、提升城市品位為目標,穩定濕地水域生態系統,實行“測水放魚、以魚養水”,禁止設立“三網”投餌養殖,發揮水生生物的生態凈化功能,確保水質整體優良和飲水安全。
 
  2.都市休閑漁業觀光。
 
  主要規劃區域:在開福區、望城區、岳麓區、寧鄉縣、長沙縣、瀏陽市等構建東西北三大都市漁業版塊。
 
  規劃目標:以滿足城市中高檔收入人群的消費需要為目標,建設中高檔都市漁業休閑觀光場所,打造一批星級度假村和觀賞魚繁養基地與交易中心,為市民垂釣休閑提供理想休閑場所及室內觀賞水簇。構建東西北三大都市漁業版塊:東線板塊沿319國道向東行,以長沙縣的黃花鎮到瀏陽市城區附近的休閑漁業群;西線板塊沿 319 國道,圍繞岳麓后山、雷鋒鎮、望城區高喬大道和寧鄉縣城周邊為核心的眾多的休閑漁業群;北線板塊沿芙蓉北路、北三環線一帶,以撈刀河為紐帶的高檔次的星級休閑漁業群落。
 
  3.名特優水產健康養殖。
 
  主要規劃區域:望城區、寧鄉縣、瀏陽市、長沙縣、岳麓區。
 
  規劃目標:以滿足市場消費和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以望城區大眾垸現代漁業示范園區為龍頭,寧鄉縣、瀏陽市為兩翼,積極發展鲌魚、龜鱉、蝦鱔、鱘魚、大鯢等名優水產,建設一批名優水產良種繁育基地和健康養殖示范基地。
 
  4.種質資源保護與增殖區。
 
  規劃區域:湘江干流長沙段及瀏陽河、撈刀河、靳江河、溈水等支流。
 
  規劃目標:加強流域綜合治理力度,強化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監測和漁業資源保護措施,實行春季禁魚制度,控制捕撈強度,恢復水產生物資源,維持生物多樣性。重點建設湘江長沙段鳊魴類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長沙北郊黃鱔水生經濟觀賞植物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進一步完善瀏陽河特有魚類(細鱗斜頜鲴)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體制。湘江干流及一級支流禁止從事水產網箱養殖和其它養殖生產。
 
  (三)重點品種區域布局。
 
  1.生豬。
 
  全市重點發展生豬養殖鄉鎮43個。其中寧鄉縣重點發展道林、東湖塘、雙江口、煤炭壩、壩塘、偕樂橋、雙鳧鋪、老糧倉、流沙河、巷子口、龍田、橫市、回龍鋪、黃材、大成橋、青山橋、大屯營、朱良橋、菁華鋪、南田坪、資福、楓木橋、喻家坳、沙田等24個鄉鎮,望城區重點發展烏山、茶亭、橋驛、白箬鋪等4個鄉鎮,長沙縣重點發展金井、福臨、安沙、春華、雙江、開慧、江背、北山等 8 個鄉鎮,瀏陽市重點發展葛家、普跡、鎮頭、棖沖、淳口、沙市、官渡等7個鄉鎮。
 
  2.家禽。
 
  全市重點發展家禽養殖鄉鎮27個,瀏陽市重點發展鎮頭、葛家、棖沖、普跡、溪江、永和、高坪、官渡、淳口、龍伏、沙市等11個鄉鎮。寧鄉縣重點發展回龍鋪、雙鳧鋪、煤炭壩、壩塘、南田坪、大成橋、資福、菁華鋪、東湖塘等 9 個鄉鎮。長沙縣重點發展青山鋪、江背、干杉等 3 個鄉鎮。望城縣重點發展新康、喬口、格塘和靖港4個鄉鎮。
 
  3.黑山羊。
 
  以瀏陽市的大圍山、張坊、達滸、沿溪、淳口、高坪、古港、三口、七寶山、溪江、社港、龍伏、蕉溪、棖沖、官橋、中和、文家市及長沙縣金井鎮等18個鄉鎮為發展重點。
 
  4.水產品。
 
  重點發展鮊魚、鱘魚、甲魚、蝦蟹、觀賞魚等名優及觀賞水產品,主要布局在望城區的喬口、格塘、靖港、新康、星城;長沙縣的黃花,寧鄉的花明樓、大屯營、朱良橋,瀏陽市北盛、永安、關口等區域;以其他現有養殖水域為重點,優化大宗水產品養殖結構,保障大宗水產品市場供給;以芙蓉區、天心區、岳麓區、開福區、雨花區的城郊養殖水域為基礎,大力發展休閑漁業,開發特色風味水產食品。
 
  此外,根據資源條件,在瀏陽市、寧鄉縣、長沙縣相關區域適度發展肉牛、奶牛產業;在瀏陽市、長沙縣適度發展養蜂業。
 
  四、重點建設項目
 
  圍繞特色養殖業、畜禽水產種業、大宗精品養殖業、畜禽水產品加工物流業、都市休閑漁業、飼料獸藥加工業等 6 大產業,重點加強養殖設施、產業標準、疫病防控、物流信息等基礎領域配套項目建設。
 
  (一)特色養殖業。
 
  1.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生豬品。重點建設以流沙河、青山橋、老糧倉、橫市、回龍鋪、雙鳧鋪、大成橋等鄉鎮為核心的 100萬頭寧鄉豬產業示范區和以長沙縣雙江鎮、金井鎮和望城區茶亭鎮為核心的 50 萬頭大圍子豬產業示范區。到 2020 年,形成年出欄150萬頭以上,綜合產值110億元以上的特色生豬產業。
 
  2.湘東黑山羊產業。以瀏陽市大圍山、張坊、達滸、高坪、沿溪、淳口等 6 個鄉鎮為重點,嚴格實行生態飼養,鼓勵放養或半放養模式,保護林地環境,改善肉羊品質,確保湘東黑山羊品牌。到 2020 年,湘東黑山羊優勢產業區年出欄肉羊 80 萬只以上。
 
  3.特色水產養殖業。重點建設以望城區、寧鄉縣、長沙縣為核心的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發展鮊魚、鱘魚、龜鱉、大鯢、觀賞魚等名優水產精品,核心養殖區養殖水面2萬畝。
 
  4.瀏陽蜂業。重點發展瀏陽市三口、古港、沿溪、達滸、官渡、永和、大圍山、張坊、小河、七寶山、溪江、文家市、中和等 13 個鄉鎮為生態養蜂區,到 2020 年,實現年蜂蜜產量1000噸,年加工綜合產值5億元。
 
  (二)畜禽水產種業。
 
  1.寧鄉豬、大圍子豬等地方品種資源開發利用。以寧鄉縣流沙河鎮湖南寧鄉豬原種場、長沙縣雙江鎮大圍子豬資源場為核心,建立品種資源庫,保存優質種畜,更新與擴充基礎群與核心群,培養優良新品系,年供種能力達到5萬頭。
 
  2.湘東黑山羊種業開發。以瀏陽市湘東黑山羊原種場為核心,建立湘東黑山羊品種資源庫,保存優質湘東黑山羊種母羊,更新與擴充湘東黑山羊基礎群與核心群,培養優良新品系。改造擴建湘東黑山羊良種擴繁場,年新增供種能力1萬只。
 
  3.優質國外種豬產業開發。發揮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繼續扶持生豬龍頭企業引進國外優質生豬種源(美系種豬、丹系種豬等),把種源畜牧業做強做精做大,在瀏陽市、寧鄉縣、長沙縣等適養區建設30家左右現代化原種場、一級擴繁場。到2020年,形成年供種豬30萬頭以上。
 
  4.水產良種開發。重點建設布局合理、技術水平先進、品種特色突出、上規模、有檔次的名優水產良種繁育場10個,形成原種場、良種場、苗種場等三級良種保障生產供應體系。到2020年,形成年產家魚50億尾,名優水產20億尾的生產能力。
 
  (三)大宗精品養殖業。
 
  1.優質生豬產業。重點建設以寧鄉縣流沙河、大成橋、回龍鋪、青山橋、老糧倉、壩塘等鄉鎮適養區為重點,高標準規劃S209沿線生豬產業帶,建設優勢生豬核心示范基地。培育5家以上現代化養殖龍頭企業,發展1000家標準化規模養殖專業戶。
 
  2.優質家禽(肉雞、蛋雞)產業。重點建設以寧鄉縣回龍鋪鎮、壩塘鎮為中心的標準化家禽優勢產業區,輻射發展煤炭壩、大成橋、夏鐸鋪、花明樓、東湖塘等鄉鎮。培育 5 家以上現代化種禽場,10家以上家禽養殖龍頭企業,發展500家標準化規模養殖專業戶。到2020年,標準化家禽優勢產業區年出籠家禽達到5000萬羽,禽蛋產量達3萬噸。
 
  3.精品水產養殖產業。重點建設以望城區大眾垸喬口、格塘、靖港、新康等 4 個鄉鎮為核心的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示范養殖水面5萬畝。建設喬口漁都水產品批發市場,培植10家以上龍頭企業,構筑環大眾垸生態漁業經濟區基本框架,形成特色突出、科技先進、高效生態、功能齊全的現代漁業示范園區。
 
  (四)畜禽水產品加工物流業。新建和改造 4 個專業畜禽水產專業批發市場,打造中部地區畜禽水產物流交易中心。培植10個以上現代化的畜禽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完整的生產、供銷、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力爭到2020年,全市畜禽水產品物流加工區實現產品直供比例達 50%以上,畜禽水產品加工轉化率達 40%以上,畜禽水產品加工產值達 300 億元以上。
 
  (五)都市休閑漁業。著力打造西北部都市休閑旅游度假漁業區和東南部旅游觀光休閑漁業區。西北部都市休閑旅游度假漁業區重點建設以望城區高喬大道、開福區、岳麓區為主的休閑旅游度假漁業區,形成長沙市核心休閑漁業區。東南部旅游觀光休閑漁業區以黃花鎮觀賞魚、海底世界、石燕湖公園等旅游資源為依托,結合生態漁業建設成為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到 2020 年,發展都市漁業水域面積達 15 萬畝,建設年接待能力5萬人以上的五星級農莊60家以上,安排就業人口1萬人,休閑漁業綜合產值70億元以上。
 
  (六)飼料、獸藥產業加工業。以瀏陽生物醫藥園為基礎,配套建設長沙市飼料、獸藥產業加工區,大力開發安全、環保、高效為特征的飼料、獸藥產業,確保養殖投入品的安全高效,與全市養殖容量基本配套。扶持建設年加工能力過50萬噸的飼料綜合企業3家,年產值過億元的獸藥企業3家。到2020年,全市畜禽水產飼料年加工250萬噸,年產值90億元;獸藥年銷售產值10億元。
 
  五、相關政策與保障措施
 
  (一)創新管理機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進一步創新現代養殖業管理體制機制。加快構建養殖業政策性保險體系。建立完善畜禽水產品市場調控機制。積極推進鄉鎮漁場體制改革,推行水域灘涂養殖證管理制度,穩定養殖承包經營權。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污染治理機制和標準化養殖激勵機制。形成有利于長沙現代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確保主要畜禽水產品的有效供給與質量安全,促進養殖業平穩發展和轉型升級。
 
  進一步完善現代養殖業扶持政策,穩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將畜禽良種補貼、動物疫病監測預防控制、監督執法、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資源保護等公益性經費支出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持和保障作用,重點在養殖業用地、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融資、權益保障等領域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建立養殖業科技創新專項基金。支持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區建設。強化財政直接補助、貸款貼息等支持手段,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建立規模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規模畜禽場現代生物發酵有機肥加工設施建設。
 
  (二)引導規模養殖,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
 
  積極整合養殖業發展資金,加大適養區畜禽規模養殖場的建設力度,減少農村散養單元,提升規模化養殖水平。鼓勵和支持土地和水面流轉承包,提高產業集成度。大力扶持畜禽水產品加工業發展。積極發展養殖業生產、飼料供應、產品營銷、技術服務等經濟合作組織。
 
  圍繞生豬、家禽、名特優水產品等重點優勢產業,著力于生產規范的制修訂、實施與推廣,逐步形成符合我市實際的畜禽水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以寧鄉豬、大圍子豬、湘東黑山羊等優良地方品種和匙吻鱘、鲌魚等特色產品,以及望城大眾垸水產養殖密集水域為重點,開展無公害、有機、綠色食品認證,打造本地養殖業知名品牌。
 
  (三)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疫病監管水平。
 
  貫徹落實國務院《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和農業部《全國獸醫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實施分病種、分區域、分階段的動物疫病防治策略,有計劃地控制、凈化、消滅對畜牧業和公共安全危害大的重點病種。推動重點動物疫病優先防治制度、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以重點養殖企業為中心,開展生物安全隔離建設試點,逐步分階段分病種實施種畜禽場疫病凈化計劃。
 
  加強動物衛生監管能力建設。推行以養殖企業和個體為責任主體,以村級防疫員、執業獸醫、企業從業獸醫為技術依托的強制免疫模式。加強應急指揮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強化隔離檢疫、檢疫申報點、無害化處理設施和可追溯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動物衛生監督工作制度,加強動物衛生監督執法隊伍建設,健全動物衛生監督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加快推進鄉鎮動物衛生監督分所建設,改善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工作設備。嚴厲打擊經營病死生豬等違法行為。健全疫情監測網絡,加強區域性檢測實驗室的建設,實現全市檢測網絡的多層次覆蓋和畜禽產品的可追溯管理,提升動物衛生工作信息化管理能力。
 
  (四)堅持科技興養,加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全面實施科技興養戰略。充分發揮長沙市科技人才密集優勢,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養殖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重點加強養殖業基礎領域、關鍵實用技術、養殖規范與標準及綜合集成技術開發等研究,全面提升養殖業科技水平。進一步增加養殖業的科技投入,重點支持特色品種培育與良種選育、重大疫病防控、健康養殖技術標準、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節能減排技術等領域創新研究。切實加強養殖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強化畜牧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的公益性職能定位,積極引導養殖企業、協會等參與養殖技術推廣,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型技術推廣體系。加強養殖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系統抓好農技人員的知識更新工作,重視中高級農技人才的培養,建立面向市場的科技人才培養機制、流動機制和激勵機制。穩步推進養殖業科技培訓工程,提高養殖從業人員綜合素質。構建養殖業科技信息化服務網絡,搭建畜禽科技信息化平臺、數字漁業信息平臺,培養養殖業信息化專業技術人才。
 
  (五)強化全程監管,確保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
 
  建立養殖業檔案管理制度;建立養殖業產品的用藥、用料、防疫等生產檔案;完善牲畜定點屠宰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畜禽水產品準出機制,調整、規范牲畜定點屠宰場,實行優勝劣汰制度,形成 5 個以上規模化、現代化的屠宰加工企業。實行畜禽水產品定時定點檢測制度,建立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和產品質量市場預警機制,確保質量安全。
 
  (六)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打造優美生態家園。
 
  按照“控面、保量、提質、減排”的治理思路,從源頭控制減少排放,加大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力度,大力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多層次、多途徑推介引導生態環保養殖模式,推進畜禽養殖場(戶)環境治理力度。對現有粗放型規模養殖場進行標準化改造,推廣沼氣工程處理模式、生態還田處理模式以及污水納管、達標排放等污染減排技術模式,形成村容整潔、鄉風文明、城鄉和諧共進的生態發展格局。
 
  切實加大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力度,進一步強化漁政執法能力,強化水域生態環境監管,推動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深入貫徹《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積極推進湘江流域的季節性和區域性禁漁,開展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增殖和恢復湘江漁業資源。積極探索水資源保護的生態補償機制。強化水生生物資源的救護與保護,規范水生野生動物管理制度,嚴厲打擊非法經營利用行為。全面推進水產病害監測與漁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積極開展水產苗種質量專項監測與湘江水利樞紐對水生生物資源影響專項監測,建立健全突發性水域污染快速反應機制。


 
地區: 湖南
標簽: 發展規劃 養殖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